在來鳳縣城郊酉水河岸傍山臨水間,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寺仙佛寺。據清同治《來鳳縣誌》推斷,仙佛寺始建於東晉鹹康元年,距今已超過千年。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無數善男信女來此求神祈福,至今香火不斷。
仙佛寺集儒、釋、道三教於一體,是土家族、苗族豐富民俗與宗教文化的縮影,也是土家族、苗族兒女智慧的結晶,同時還是「恩施民俗生態旅遊區」最具特色的代表。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專家認為「仙佛寺摩崖造像群是長江中遊、兩湖地區現存唯一最大摩崖造像,在長江以南地區首屈一指。」
仙佛寺原名仙佛寺石窟,顧名思義,她原本是鑿刻於酉水河西岸巖壁上的石窟佛像群。巖壁高近百米,在其中部,並排開鑿著十多座石窟,其中最大的三座均是一大佛坐於中、數小佛立於旁的布置,高五六米許。位於中間石窟的大佛坐於蓮臺之上,神態端莊,造形豐滿,兩旁各有小佛兩尊,而兩側石窟的大佛,則伴有左右小佛各一尊,小佛高兩米許。其他的石窟群,則是刻有一米多高的觀音、地藏等佛站立。整片石窟群全長三十五米,上倚絕壁,下臨深潭,古木參天,綠蔭蔽日,簷際泉水四時濺落,左右洞深,成為本縣避暑消夏勝地,亦以「佛潭映月」的美景而為文人稱道。寺內有一迴文詩碑,刻詩曰:花開菊白桂爭妍,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沙籠樹色月籠煙。將詩順詠倒吟皆成詩句,另有韻味。
前清時期,在地中曾掘出殘碑,上有「鹹康元年五月」字樣,清同治《來鳳縣誌》推斷最先造像時間為東晉鹹康元年,稱摩崖石刻的前兩尊大佛為「鹹康佛」。據湖北藝術學院美術教授阮璞結合我國佛教石窟流布系統及鹹康佛本身風格的時代特徵實地考察認為,鹹康年號應為五代前蜀後主王行的年號(公元925年),鹹康佛和永順溪州銅柱在同一時代建造,「窟主」有極大可能是土家族首領。兩說孰是孰非,尚無定論。然無論以哪一年號,距今也都已有千年之久。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以及縣委縣政府推動下,仙佛寺景區建設駛入快車道。如今,仙佛寺景區已建成集入口服務區、民俗風情區、背景山林區、文物保護區、宗教遊覽區和酉水風光帶於一體的旅遊發展格局,古老的仙佛寺又煥發全新的文化光彩,吸引著八方遊客的到來。
作者單位:來鳳縣檔案館
湖北省檔案館「讀檔」公眾號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