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一提到山,大家很快就會想到昭山,其實,在市區範圍內,還有一座與它隔空相望的山——法華山。
法華山坐落於高新區雙馬街道的東部,主峰海拔299.1米,是湘潭與株洲的分水嶺。
因寺得名
9月14日,我們沿著河東迅達大道前行,在快到達馬家河收費站時,遠遠望見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海拔雖不高,樹木卻十分蒼翠,當地人告訴我們,這就是法華山脈。
法華山脈,南起霞灣,經荷塘北延至易家灣。
出生於1953年的法華村老村幹部馮海蘭介紹,法華山是因山上的一座千年古寺而得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跟我講過,山上有一座香火非常旺的寺廟——法華寺(又名法華禪庵),據說是一座千年古寺。」
在《嶽塘史跡》中,我們找到了法華禪庵的相關記載。書中稱:法華禪庵始建於唐代,到明代庵堂腐朽,不能再修,便移到右下80米處,建一座新的法華禪 庵。其建築風格與昭陽寺相似,坐東北,朝西南,正對湘潭縣城。寺聯云:「蒼雪聳奇峰,靈顯中湘,脈來衡嶽三千裡;法華留古蹟,名昭南海,澤被潭州百萬 家。」
明代正德年間,有縣令等官員將「蒼雪峰」的匾額掛在法華禪庵前門之上,所以《湘潭縣誌》記載,此山峰為「蒼雪峰」。到了清代,此庵由眾姓捐款重修多次,並置有6畝水田和山地一塊,以保庵內尼姑生活,香火旺盛時,尼姑就多點。
到抗日戰爭爆發前,最後一個尼姑名叫羅齊明,還俗出嫁,法華庵就由佃田戶楚仲雲代管。庵內菩薩毀於1953年,庵堂拆於1964年。
當地村民表示,他們曾多次想過重建法華寺,但都未能如願。
在歷史淵源方面,除了這座千年古寺,還相傳夏禹治水時,來過此地考察,有詩云:夏禹治水察原由,臥獅雄踞笑搖頭。湘江本當直流去,荷花一現水環流。臥獅指的就是法華山脈。意思是,夏禹本想在易家灣至霞灣之間開闢新河道,截直湘江,但苦於法華山脈橫亙面前,只能止步。
山好水好人更好
9月14日,我們沿著村裡的小道向法華山行進,一路上野花耀眼,芳香撲鼻。山林裡更是樹木繁茂,鳥兒成群。
「法華山上的土壤十分肥沃,很適合植物的生長。」據馮海蘭介紹,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株洲、湘潭相繼在山上建立霞灣林場、新橋林場、法華林場等。部分林場還種植了茶葉、西瓜和花生等經濟作物,年年都是大豐收。
除了土質好,山上還有清亮的泉水。當地村民回憶,山上有一口老泉水井曾是好幾百口人的日常飲水來源。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當地還請人來化驗過井裡的水,化驗結果顯示,這裡的水比一般的礦泉水都要好。
後來隨著住戶都遷下山,那口井逐步廢棄。但現在山腳下仍分布著一些泉眼,部分村民還在繼續飲用。
在當地,我們除了感受這裡的好山好水,還被村民的熱情質樸深深感動。正午時分,當我們飢腸轆轆地回到山下時,一位娭毑熱情地向我們推薦了山腳下一些經濟實惠的農莊。返回途中,一位騎摩託車的村民免費把我們載到了大馬路邊。
臨上車時,我們回望山頭,突然有了種「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