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容顏。在錢謙益筆下,蒼雪「面目刻削,神觀凝睟」,有佛的威嚴。《賢首宗乘》中記載就活脫脫是魏晉風流人物了:「師貌古眼豁,神澄氣壯,出言成文,意趣風生,標格韻致,渾如晉代人物。雖脫略世相,舉動之間,事多冥會。」《滇釋記》又告訴我們,蒼雪外秀內中:「師慧性敏達,若生知然。」
再說佛法。錢謙益在《蒼雪法師塔銘》裡說,「師謂華嚴一經,經王法海,非精研疏鈔,不能涉其津涯,窮其奧窔。遂與河師訂分講之約,河師住華山,師住中峰,一歲兩期,踐更周遭,東南法席,於斯為盛。」這是很高的評價,宛如昔日高僧復活,大興道場,儼然宗匠。
《賢首宗乘》裡記載,蒼雪23歲時,「參雨師於夙山,乍聽楞伽,猶然故我,十晝夜對卷痴坐,雙目逼如赤桃,及聽三自性章,恍如枷鏁墮地,種種憎愛忻怖,莫不帖然。自此經論觸目,一皆冰釋無滯,行住坐臥惟覺大快而已。」
蒼雪的兩位老師,一雨與巢松都是雪浪的弟子,開始蒼雪想拜雪浪為師,但無奈雪浪圓寂。巢松善講,一雨善著,蒼雪師從二人,盡得精妙。蒼雪拜一雨時,正值一雨禪師眠雲臥月經年寫成「二楞」(《楞嚴經》與《楞伽經》)疏解之時。與蒼雪同時拜師還有汰如,憑著對佛法的悟性,七八年間就脫穎而出,釋門大家從「巢雨」變成「蒼汰」。「師與汰公為雨師上首弟子,凡雨師瓶錫所至,挾持左右,綱領大眾,若性若相若圓,融具德之學,一皆窮源極奧,昔之稱巢雨者,此時稱蒼汰矣。」
37歲之時,蒼雪支持支硎山院事,對典籍重新注釋,剔除許多穿鑿之說。「崇禎丁丑正月,師壽五十,與汰師合作百歲壽筵。二師自此遂訂分講華嚴疏鈔之約,謂曰華嚴一宗,自我雪浪大師掃除註疏,單提本文以來,沿習日久,後之主教者惟尚穿鑿,多逞胸臆,古人所立教觀置而不問,若我兩人今不提倡,則大經教綱自此滅裂,不復整矣。」錢謙益說他,「師之戒地堅,腳跟實,臨行正定,如旅還家。視世之過頭沓舌、問影織空者,豈可同日道哉!」,又云:「餘謂蒼老之於法門,深心誓願,泐金石而渡河沙者,在與汰師互演大鈔,燃雜花千年垂絕之燈。此蓋清涼現龍之分身,蜿蜓青冥,百千數變之一耳。」清代潘耒《中峰講院興造碑》:「中峰講寺創自支公,興廢不一,明季始還為梵宇,一雨法師肇開講席,蒼雪法師繼之,雷轟雨霈,法化大行,吳中講堂惟中峰、華山二剎最盛。」
蒼雪的詩名比之佛法流傳更廣,故長期以來,他的詩僧之名遠遠大於其佛法大師之名。
王士禎在《帶經堂詩話》裡講了個故事,某夜,蒼雪正在《楞嚴經》,是夜明月如水,他忽然對侍者說:庭心有萬曆大錢一枚,可往撿取,視之果然。「師貫穿教典,尤以詩名。」王士禎舉了一首詩,「我欲求閒不得閒,君詩刪過又重刪。燈前預定看梅約,歲暮遙憐破凍還。一夜花開湖上路,半春家在雪中山。停舟記取溪橋外,望見茅庵直叩關。」
蒼雪20歲的詩作《山居除夕》兩句「一歲若數無此夜,百年哪得暫閒人」,一出手便語驚四座,「歲除賦一詩,一時傳誦」,令他人擱筆。其全詩為:「天地滿蓬塵,吾廬一掃新。若教無此夜,那得暫閒人。瓦雪融松火,瓶梅破凍冰。自來飄泊慣,不覺寂寥身。」
吳梅村在《梅村詩話》裡記載說,蒼雪有肺炎,但一旦談到詩歌,就會忘記身帶疾病。一年臘月,吳梅村與蒼雪同宿一間草堂,蒼雪說:「我行李中不曾攜詩卷,背幾首我的近作請你指教。」一背,就背了數十首。這一夜風雨大作,蒼雪背書聲壓過了風雨聲,直到三更天還不歇,一點倦意也沒有。吳梅村看窗外,階下雨水已積有二尺深。蒼雪語音傖重,撼動四壁,背到得意之作,軒眉抵掌,慷慨擊案,給人以極大感染力。
吳梅村對蒼雪之志氣甚為了解,他說「師雖方外,於興亡之際,感慨泣下,每見之詩歌。嘗自詠云:『剪尺杖頭挑寶志,山河掌上見圖澄;休將白帽街頭賣,道衍終為未了僧。』蓋以見其志也。」
「寶志」是南朝高僧,穿梭於市井中,執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他不吃飯,常說一些預言,皇帝怕他「妖言惑眾」遂把他抓起來,後來他出獄,依舊我行我素。「圖澄」是西域龜茲高僧,十六國時期,後趙政權石勒、石虎入侵中原,圖澄以麻油塗於手掌之上,立即顯現殺戮的慘象,他對石氏多家勸告,挽救了許多人命。
「道衍」,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精通儒釋道三家之說,「未了僧」,還有企圖挽救明朝的擔當和尚。
袁文典在《滇南詩略》裡說,「蒼雪上人出世而不忘世,其胸中無數丘壑,乃出筆絕無粘滯描摹氣習,高出塵寰,飄飄欲仙,非食人間煙火人所能夢見。因由筆妙亦由性情深厚,即三唐間詩僧,罕有其匹。」當是。
吳梅村認為滇南出神僧大儒,那個時候,他多次與蒼雪、文祖堯唱和深談,其一生寫蒼雪詩歌甚多。
蒼雪有「辭世偈」,其一闕曰: 「我不修福,不生天上;我不作惡,不墮地獄;還來人間,生死不怕,有一寶珠,欲求善價;別開鋪面,婆娑世界。」在給子弟的一封信中,他談到了對財富的看法,「僧莫若無田之為愈也……世間但有衲子蒲團外飽死者多,幾曾見蒲團上餓死的人?況天地為屋廬,何處非我有!而必戀戀於一隅,老死鄉曲,其他盡失。」這是高僧之見,也是家傳,《滇釋教紀妙德尼師傳》裡其姐,「履止敦樸,惟戒是守,衣缽之外,分寸不留」。
周重林,著有《茶葉江山》,《茶葉戰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