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寺廟多,皇家寺院也多。比如李敖筆下的法源寺,還有白塔寺,以及潭拓寺,龍泉寺,還有雲居寺,廣濟寺,以及大覺寺,戒臺寺,紅螺寺等等。各有各的特色,像潭拓寺,大雄寶殿懸匾福海珠輪。還有五塔寺,可以看到金剛寶座塔。還有法源寺,有唐代雲麾將軍碑殘柱基,還有巨大的石缽等等。還有龍泉寺,有金龍橋,龍王堂,以及上千年的柏樹和銀杏樹。等等。
北京海澱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有一座寺院,原來叫做覺生寺,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33年。說覺生寺,年代也不算長,只有不到三百年歷史,但它也有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皇家寺廟。古代皇家寺廟很多,像香積寺,罔極寺,法門寺,興教寺等等,但是覺生寺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現在成了古鐘博物館。
其實寺廟的山門,也都大同小異,紅牆黛瓦,中間一座門,兩邊的是不開的。裡面還有鐘鼓樓,以及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大鐘樓,還有東西兩側的殿。門票比較便宜,10塊錢一張,裡面展出400多個中外古鐘。覺生寺,是《甄嬛傳》裡面的雍正皇帝,下令敕建的。並且,敕建覺生寺,這五個字,還是雍正皇帝的御筆。
雍正皇帝,近年來古裝電視劇中亮相很多,像《步步驚心》《雍正王朝》《甄嬛傳》《康熙大帝》等等,都有雍正的身影。他是康熙皇帝第四子,叫做愛新覺羅胤禛,當時朝廷看好老八胤禩,結果康熙皇帝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老四胤禛,讓九門提督隆科多,與川陝總督年羹堯一起輔佐他。雍正是康熙乾隆夾縫中,最勤政的皇帝,宵衣旰食,披肝瀝膽,對乾隆朝的興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雍正皇帝在位13年時間,駕崩前傳位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曆,也是康熙鍾愛的孫子。所以說,覺生寺,在雍正十二年,也就是1734年,正式賜名。當時這個寺廟的地址,還是雍正皇帝選定的,就是西直門外曾家莊,因為這個地方,地勢比較高,而且茂林修竹的,既沒有塵世的煩囂之氣,左邊還有山川的形勝。所以把覺生寺建在這裡,更像是在山林之中。
為什麼覺生寺,後來改名大鐘寺呢?覺生寺,建於雍正十一年,但是到了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乾隆皇帝就把萬壽寺的永樂大鐘,移到了覺生寺,因為這口大鐘的加持,覺生寺被俗稱為大鐘寺。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多次到覺生寺祈雨。以至於這麼一座寺院,被專門設為祈雨場所。一直到清末鹹豐同治時期,都在覺生寺祈雨。
所以說覺生寺這個名字,只用了十年時間,這裡就成了大鐘寺了。寺院周圍,都是高樓大廈,今天的這一代,已經和1733年創建覺生寺時候的環境,大不相同了。所以大鐘寺,深藏在煩囂的塵世裡,雖然不再有經聲佛號,但是每年正月,依然會舉辦廟會。另外,寺廟佔地3.8公頃,核心建築是大鐘樓,下面是方的,上面是圓形,就像祈年殿那種造型,所以寓意天圓地方。
大鐘樓懸匾華嚴覺海四個字,樓裡面兩側有樓梯,盤旋而上,上面還有窗戶,所以採光性能比較好。為了掛大鐘,用的架子是粗大的木樑,有8根木柱子。下面還有散音池,有很好的共鳴的作用。永樂大鐘,被譽為鐘王,距今五百多年歷史,高6.94米,重約42噸,上面的經文有22萬7千多字,據說是沈度手筆。大鐘寺裡懸掛的這口永樂大鐘,被載入了大英百科全書。
到大鐘寺,不是為了拈香祈禱,而是為了看大鐘,你可以看到山門外面有古鐘,寺院裡面,各個殿堂樓閣裡掛滿了鍾,擺滿了鍾,各具特色,有些是仿製的。最早的古鐘,是宋代熙寧年間鑄造的,有900多年歷史了。除了觀看古鐘,還有鑄造古鐘的工藝流程介紹,可見古代冶煉技術的發達,從商周青銅器,到永樂大鐘,足可以證明,古代中國的工匠精神,大國工藝水準,經得起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