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家寺廟,展出400多個古鐘,永樂大鐘載入大英百科全書

2020-12-22 世界旅行玩家

北京寺廟多,皇家寺院也多。比如李敖筆下的法源寺,還有白塔寺,以及潭拓寺,龍泉寺,還有雲居寺,廣濟寺,以及大覺寺,戒臺寺,紅螺寺等等。各有各的特色,像潭拓寺,大雄寶殿懸匾福海珠輪。還有五塔寺,可以看到金剛寶座塔。還有法源寺,有唐代雲麾將軍碑殘柱基,還有巨大的石缽等等。還有龍泉寺,有金龍橋,龍王堂,以及上千年的柏樹和銀杏樹。等等。

北京海澱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有一座寺院,原來叫做覺生寺,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33年。說覺生寺,年代也不算長,只有不到三百年歷史,但它也有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皇家寺廟。古代皇家寺廟很多,像香積寺,罔極寺,法門寺,興教寺等等,但是覺生寺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現在成了古鐘博物館。

其實寺廟的山門,也都大同小異,紅牆黛瓦,中間一座門,兩邊的是不開的。裡面還有鐘鼓樓,以及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大鐘樓,還有東西兩側的殿。門票比較便宜,10塊錢一張,裡面展出400多個中外古鐘。覺生寺,是《甄嬛傳》裡面的雍正皇帝,下令敕建的。並且,敕建覺生寺,這五個字,還是雍正皇帝的御筆。

雍正皇帝,近年來古裝電視劇中亮相很多,像《步步驚心》《雍正王朝》《甄嬛傳》《康熙大帝》等等,都有雍正的身影。他是康熙皇帝第四子,叫做愛新覺羅胤禛,當時朝廷看好老八胤禩,結果康熙皇帝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老四胤禛,讓九門提督隆科多,與川陝總督年羹堯一起輔佐他。雍正是康熙乾隆夾縫中,最勤政的皇帝,宵衣旰食,披肝瀝膽,對乾隆朝的興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雍正皇帝在位13年時間,駕崩前傳位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曆,也是康熙鍾愛的孫子。所以說,覺生寺,在雍正十二年,也就是1734年,正式賜名。當時這個寺廟的地址,還是雍正皇帝選定的,就是西直門外曾家莊,因為這個地方,地勢比較高,而且茂林修竹的,既沒有塵世的煩囂之氣,左邊還有山川的形勝。所以把覺生寺建在這裡,更像是在山林之中。

為什麼覺生寺,後來改名大鐘寺呢?覺生寺,建於雍正十一年,但是到了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乾隆皇帝就把萬壽寺的永樂大鐘,移到了覺生寺,因為這口大鐘的加持,覺生寺被俗稱為大鐘寺。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多次到覺生寺祈雨。以至於這麼一座寺院,被專門設為祈雨場所。一直到清末鹹豐同治時期,都在覺生寺祈雨。

所以說覺生寺這個名字,只用了十年時間,這裡就成了大鐘寺了。寺院周圍,都是高樓大廈,今天的這一代,已經和1733年創建覺生寺時候的環境,大不相同了。所以大鐘寺,深藏在煩囂的塵世裡,雖然不再有經聲佛號,但是每年正月,依然會舉辦廟會。另外,寺廟佔地3.8公頃,核心建築是大鐘樓,下面是方的,上面是圓形,就像祈年殿那種造型,所以寓意天圓地方。

大鐘樓懸匾華嚴覺海四個字,樓裡面兩側有樓梯,盤旋而上,上面還有窗戶,所以採光性能比較好。為了掛大鐘,用的架子是粗大的木樑,有8根木柱子。下面還有散音池,有很好的共鳴的作用。永樂大鐘,被譽為鐘王,距今五百多年歷史,高6.94米,重約42噸,上面的經文有22萬7千多字,據說是沈度手筆。大鐘寺裡懸掛的這口永樂大鐘,被載入了大英百科全書。

到大鐘寺,不是為了拈香祈禱,而是為了看大鐘,你可以看到山門外面有古鐘,寺院裡面,各個殿堂樓閣裡掛滿了鍾,擺滿了鍾,各具特色,有些是仿製的。最早的古鐘,是宋代熙寧年間鑄造的,有900多年歷史了。除了觀看古鐘,還有鑄造古鐘的工藝流程介紹,可見古代冶煉技術的發達,從商周青銅器,到永樂大鐘,足可以證明,古代中國的工匠精神,大國工藝水準,經得起檢驗。

相關焦點

  • 北京這座寺廟因收藏「鐘王」而聞名,傳說與捨身救父的孝女有關
    大鐘寺本為皇家佛教寺廟,於1985年闢為古鐘博物館,館內展示中、外古代鍾鈴共四百多件。現時大鐘寺雖已改成博物館,但每年農曆正月也會舉行昔日的廟會。大鐘寺在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受國家保護的古蹟。
  • 北京「隱於」三環內的寺廟,藏有國之重寶,門票只要30,你去過嗎
    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一旦有閒暇時間,就會背起背囊出去旅遊,每個人旅遊的方向都不一樣,有很多人喜歡去寺廟遊玩,參觀宗教文化!大隱隱於世,在北京便有這樣一處位於繁華之中的幽靜寺院,這裡可是珍藏了國之重寶的存在哦。不過由於宣傳不到位,所以這座寺廟目前遊人很少。
  • 永樂大鐘上108種經文,鐘響108下,代表著什麼?
    中華鍾史中的永樂大鐘中國人造鐘的歷史應該是地球上最悠久的。考古學家在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處的黃河地段,發現了製造於6000多年前的鐘,以陶土製成,內懸陶土小球,小球與鐘體碰撞發出聲響。位於北京西北部的古鐘博物館,前身是建於1733年的佛教寺院。在這裡保存著一口國寶級大鐘:永樂大鐘。這口鐘有一番來歷:1398那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年幼的孫子朱允炆登基後,試圖控制幾個叔叔的權勢。其中一位就是朱棣,朱棣認為應該由自己繼承皇權,他把皇帝趕下臺,遷都由南京到北京。
  • 九星直播 | 攜手雲端720萬粉絲 敲響2021第一聲古鐘祝福
    這也是明代永樂大鐘的雄渾之音首次雲端發聲。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位於北京城名剎大鐘寺內,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總佔地3萬平方米。寺廟格局嚴謹,氣勢雄偉,曾是皇家祈雨、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為了讓線上觀眾更好地了解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九星團隊的小夥伴提前探訪大鐘寺。除常規的先導視頻外,團隊還協力製作了包括「敕建覺生」、「閱古鐘林」、「妙境梵音」、「質器莊嚴」等多場景、多形態、多層次的近10條視頻。
  • 北京三環路邊大隱寺院 珍藏國之重寶 遊客乏人問津
    古鐘博物館通稱大鐘寺,位於北三環路沿岸,車流洶湧,周邊住宅林立,是個熱鬧的地方,但是,大鐘寺本身的佔地面積並不小,在這一丁點兒土地上,是一個獨善其身、典型的喧鬧中安靜的地方,大鐘寺作為「古老的觀光景點」而聞名,而80年代北京的觀光地圖上已經介紹了這一點,所以我找時間特意去補習了。
  •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竟有這樣的心酸史
    這部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萬冊巨帙,自成書以來,歷經滄桑:正本杳無蹤跡,至今僅存400餘冊,散落在世界
  • 大明朝永樂皇帝下旨建一座寺廟,他孫子的孫子才給建完.太慢了!
    大明朝的時候有一座寺廟就是這樣。為了建一座寺廟,前後修了五、六十年才得以修完,歷經6個皇帝。    什麼寺廟啊!幹點活這麼費勁。如果說大名,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如果說小名,北京人應該都知道。大名:真覺寺,小名:五塔寺,因寺中有一座金剛寶座塔,而得名。
  • 說說遺失了的明朝永樂大典
    我們知道,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每一個朝代的偉大歷史著作,而作為明朝的《永樂大典》可以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確實不是蓋的。《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直接由皇家的翰林院大學士解縉作為主編纂修,這套巨著整整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編纂。
  • 朱棣為何要修永樂大典?若無永樂大典,二十四史可能變為二十三史
    2180人耗時三年《永樂大典》終成定稿,而成書抄寫又用了3000人抄寫一年。規模如此宏大曠古爍今,為表功績,明成祖朱棣親自御筆作序,賜名《永樂大典》。成書後,《永樂大典》時至今日仍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共22877卷,僅目錄就有60卷。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文學百科,明成祖之前所有流傳文獻幾乎全部囊括。
  •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約3.7億字,共計11095冊,被譽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現今存世卻僅有400餘冊……它,就是大型類書《永樂大典》。    國家圖書館供圖  《永樂大典》由明代才子解縉等人編纂而成,保存了中國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種古籍。其12冊原件正在北京展出。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永樂大典》成書於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 年),《永樂大典》正文共22 877卷,另有、目錄60卷,共22937卷,分裝成11095冊,字數達三億七千多萬字。《四庫全書》成書(最終版)於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分經史子集四部,全部完成共收書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304冊,約8億字。兩部大型皇家書籍究竟有何異同?
  • 「靖難之役」和永樂盛世
    當時,明太祖的二子和三子均先已故去,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是健在的最年長而又權勢最大的藩王,同時他也是皇家禮儀上的尊長。建文帝把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接受他們的「削藩」建議,著手剝奪各地藩王權力。他利用各種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先採取激烈的行動。一年之內在五個藩封被廢之後,燕王便成了下一個目標。
  • 細數北京這十座著名的寺廟,春節放假有地方旅遊去了
    (「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然而北京的寺廟,比之毫不遜色,甚至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數量之多居全國之冠,並不亞於日本的京都、奈良;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泰國曼谷等被號稱『寺廟之都』的城市。」(鬱壽江語)《北平廟宇通檢》一書記載:北京舊城內及近郊區有寺廟八百四十餘處。這還算是比較保守的統計。其實在鼎盛時期,已超過了一千座——可謂「十步一寺,五步一廟」。
  • 來北京不得不感受的皇家氣息
    明清兩朝都在北京定都盛極一時。都會有意無意間給這座城市留下一些自己朝代的印記,而每個王朝在建設城市的時候,對奢華的要求也往往無所不用其極。於是黃恭王府園林寺廟。所有能夠顯示皇家氣息的地方都會被歷史積澱下來,成為北京這座城市的一個重要文化。
  • 北大古鐘內壁塗鴉密密麻麻: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和韓文字跡
    北大古鐘內壁塗鴉密密麻麻: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和韓文字跡 北大古鐘內壁塗鴉現狀。 中新網 圖中新網北京8月31日消息,近日,有媒體報導,北京大學校內古鐘等文物遭破壞,引起關注。30日,記者前往實地探訪。
  • 中國歷史懸案之《永樂大典》下落之謎!
    在這次展覽中,共展出了我國古代近200部國寶級的館藏珍本圖書。這其中最珍貴,也是最讓每一位參考者都揪心的,就是明朝內府所抄的《永樂大典》殘頁。殘頁只有一頁,紙面已經微微發黃,四周都有破損,高度還殘缺了十多釐米,但上面用硃砂寫成的句讀和摘錄,卻仍然鮮紅如初。這份殘頁,是《永樂大典》正本留給我們難得一見的歷史印跡。
  • 《大英百科》結束「紙時代」 今後只提供電子版
    《大英百科全書》紙質版黯然掩卷,一個時代結束了。  昨日,已有244年歷史的紙質版《大英百科全書》(以下簡稱《大英百科》)宣布停印,今後將只提供電子版。數位化浪潮之下,「百科全書之父」也頂不住了。  「很喜歡手指摸索那柔韌紙張的感覺,聽著刷刷的聲音,在滿篇黑螞蟻中仿佛尋找寶藏一樣。」
  • 《永樂大典》為何是曠世奇書?這部鴻篇巨著的蹉跎身世都在這了
    正在國家圖書館展出明成祖朱棣敕令編纂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成書時共11095冊,經歷幾百年的風雨,現存400餘冊,流散於世界各地。3.嘉靖本《永樂大典》如今只剩400餘冊我們今天可見的《大典》均是嘉靖時抄寫的副本。但就是這個副本原先有一萬一千多冊今天僅剩400餘冊存世,不到整個《大典》原來的百分之四。《永樂大典》副本究竟是怎麼遺失的?《大典》副本最初藏於皇史宬(皇帝的書房),清雍正年間移送到翰林院,直到1900年庚子國變翰林院被焚。但在庚子國變前,原先萬餘冊的《大典》也只剩下600多冊。
  • 北京一皇家寺廟,有1700多年歷史,寺廟內藏有眾多寶物,少有人知
    北京最大的皇家寺院!故宮太和殿仿其建造?擁有眾多寶物!「先有潭拓寺,後有北京城」。位於北京市頭溝區的譚拓寺,是一座擁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皇家寺廟,這座寺廟始建於西晉時期,千百年來,這座寺廟歷經風霜與動蕩,直到現在仍然保存十分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