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鍾史中的永樂大鐘
中國人造鐘的歷史應該是地球上最悠久的。考古學家在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處的黃河地段,發現了製造於6000多年前的鐘,以陶土製成,內懸陶土小球,小球與鐘體碰撞發出聲響。專家們猜測由墓葬出土的此鍾應該屬於用於驅鬼之類儀式用具。
2000年後,冶煉技術使同一個地方的人使用青銅製造了同類型的鐘,仍然由考古學家從墓葬地發掘出來。隨著以後城市聚居地的發展,鐘不僅越來越大,而且用途也越來越廣。
位於北京西北部的古鐘博物館,前身是建於1733年的佛教寺院。在這裡保存著一口國寶級大鐘:永樂大鐘。這口鐘有一番來歷:
1398那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年幼的孫子朱允炆登基後,試圖控制幾個叔叔的權勢。其中一位就是朱棣,朱棣認為應該由自己繼承皇權,他把皇帝趕下臺,遷都由南京到北京。開始大興土木,修建了紫禁城、天壇及永樂大鐘等。大鐘在1421年第一次被敲響。
1733年古鐘博物館前身佛教寺院建好幾個月後,清朝雍正皇帝下令將大鐘移至此處,從此永樂大鐘就成了鎮館之寶。
朱棣鑄造的永樂大鐘堪稱奇蹟:鐘身刻著108種佛經文。這些文字首先寫在宣紙上,接著工匠們描摹字跡刻成陶範上凹陷的陰文,用青銅溶液灌注成型。整個鐘重46噸,鐘身渾然無縫,堪稱罕見的成就。
敲鐘講究
永樂這口大鐘一響,聲音曾經可以傳出百裡之外,過去的北京人都聽著它入睡。遭遇旱災之類,皇帝會帶領宮廷的人前來敲鐘,聲音響徹京城。
佛家敲鐘,很有講究。每次得108下,次序如下:先快7慢8,輕20,重複3遍。最後重3下作為結束。108 這個數象徵著人生的各種苦難:4方(東南西北),3界(欲、色、無色),3時(過去、現在、未來)受的3毒(貪嗔痴)。因此4X3X3X3=108。
話說早在《易經》中,108象徵吉祥長久之意:因為9是最大的陽數,且諧音「久」。一年的12個月乘以9便得吉祥數字:108。
而根據元代禪寺定本《百丈清規》: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
總之,敲鐘108下是將終生從苦海中解脫出來的意思,每一次鐘聲都在喚醒人的沉迷,使人脫離各種險惡苦道。
鐘響入世助民興旺
鐘鼓從誕生之日起,被人使用於驅鬼興運,被皇帝用於延年益壽。直到後來與佛教產生關聯,便有了更雋永深邃的哲理。漸漸地,鐘鼓聲可以被平常百姓所享用於祈福。
《百丈清規》: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一天鳴鐘兩次。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人們跟隨著鐘聲起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古老天然的體制,無欲無求地踐行佛道。
現在人們在節假日,新年祈福,都喜歡排隊敲鐘。據說以前的人敲鐘可以響徹百裡,現在不行了。人們的願力與氣力可能都在退化。要達到以前的效果,可能需要更加沉穩而篤誠。
早《鳴鐘偈》: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晚《鳴鐘偈》: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願大家在病毒肆虐的世界,鐘響恆昌,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