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每一個朝代的偉大歷史著作,而作為明朝的《永樂大典》可以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確實不是蓋的。
《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直接由皇家的翰林院大學士解縉作為主編纂修,這套巨著整整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編纂。全書共計接近2.3萬卷,分裝為1.1萬冊,共計接近4億個字。光目錄就有60卷左右,它覆蓋了地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百科大全等一系列的書。
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共有七八千部古典籍被選中保存,數量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藏書的3倍。它比英國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還要早300多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準備修纂大體分類明細,商討"編輯經史百家為《類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在位後,為整理收集相關知識,下令解縉等修書。編制的目的:「收集天文學,地理學,陰陽學,醫學,佔卜,技藝,佛教和道教等各類學科,共召集各類學術人才147人,第一次書寫於1404年,即永樂二年。它最初被命名為《文獻集成》。明朝的成祖看了一眼,認為「有許多書沒有寫進去」,並不滿意。永樂三年(1405年)再次召集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等人監督劉季篪等人再次重修,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組織設監修,總裁,副總裁,大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姜永文,趙同友各為正副總裁,陳濟作為大總裁,並參用了南京文淵閣所有書籍的收藏。1407年,永樂5年定稿並提交。明成祖對此非常滿意。他親自作序,取名《永樂大典》。這套書是1408年冬天正式編寫成的。並且《永樂大典》在修書過程中,對所收錄的書籍沒有任何改動,並保持書籍的原始內容。也就是我們現在自媒體上所說的保持原創。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著只有一本,現存的全部是嘉靖年手抄本。明世宗非常喜歡《永樂大典》。他經常隨身帶著它去查閱。嘉靖四十一年8月,又命人手抄了一份。
而《永樂大典》的走向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歷史界也有很多猜測。顧炎武斷定《永樂大典》已遺失。另一種猜測是,原著已為嘉靖皇帝下葬。嘉靖死後,並沒有立馬下葬,而是等了很長時間。當時,手稿正在抄寫中,有人認為是在等待抄寫工作的完成。最後嘉靖手稿抄本只有8000份,這讓人們懷疑,他們可能是急著下葬,還沒有完成。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通過對嘉靖永陵的遙感探測,已經確認了所有內部積水,那麼《永樂大典》的原著就再也看不見了。
《永樂大典》在明代失傳。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繕《四庫全書》,永樂經典已丟失2422卷,約1000冊。其中385種被編入《四庫全書》,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時,翰林院被搶劫,丟了很多冊。光緒元年(1875年)翰林院在修繕過程中,檢查時已不足5000冊。而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就不足800冊,而後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義和團燒毀,就只剩下不足五百冊。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國使館返還330冊。 不久又遭到自盜瓜分到1912年在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
現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161卷,外加國會圖書館還藏有40冊,英國各地圖書館及學校收藏存有51冊,德國各圖書館共存有5冊,日本東洋文庫,日本國會圖書館,等都有搜集,中國臺灣國立博物院則收藏60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