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遺失了的明朝永樂大典

2020-12-18 古籍屋

我們知道,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每一個朝代的偉大歷史著作,而作為明朝的《永樂大典》可以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確實不是蓋的。

《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直接由皇家的翰林院大學士解縉作為主編纂修,這套巨著整整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編纂。全書共計接近2.3萬卷,分裝為1.1萬冊,共計接近4億個字。光目錄就有60卷左右,它覆蓋了地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百科大全等一系列的書。

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共有七八千部古典籍被選中保存,數量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藏書的3倍。它比英國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還要早300多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準備修纂大體分類明細,商討"編輯經史百家為《類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在位後,為整理收集相關知識,下令解縉等修書。編制的目的:「收集天文學,地理學,陰陽學,醫學,佔卜,技藝,佛教和道教等各類學科,共召集各類學術人才147人,第一次書寫於1404年,即永樂二年。它最初被命名為《文獻集成》。明朝的成祖看了一眼,認為「有許多書沒有寫進去」,並不滿意。永樂三年(1405年)再次召集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等人監督劉季篪等人再次重修,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組織設監修,總裁,副總裁,大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姜永文,趙同友各為正副總裁,陳濟作為大總裁,並參用了南京文淵閣所有書籍的收藏。1407年,永樂5年定稿並提交。明成祖對此非常滿意。他親自作序,取名《永樂大典》。這套書是1408年冬天正式編寫成的。並且《永樂大典》在修書過程中,對所收錄的書籍沒有任何改動,並保持書籍的原始內容。也就是我們現在自媒體上所說的保持原創。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著只有一本,現存的全部是嘉靖年手抄本。明世宗非常喜歡《永樂大典》。他經常隨身帶著它去查閱。嘉靖四十一年8月,又命人手抄了一份。

而《永樂大典》的走向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歷史界也有很多猜測。顧炎武斷定《永樂大典》已遺失。另一種猜測是,原著已為嘉靖皇帝下葬。嘉靖死後,並沒有立馬下葬,而是等了很長時間。當時,手稿正在抄寫中,有人認為是在等待抄寫工作的完成。最後嘉靖手稿抄本只有8000份,這讓人們懷疑,他們可能是急著下葬,還沒有完成。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通過對嘉靖永陵的遙感探測,已經確認了所有內部積水,那麼《永樂大典》的原著就再也看不見了。

《永樂大典》在明代失傳。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繕《四庫全書》,永樂經典已丟失2422卷,約1000冊。其中385種被編入《四庫全書》,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時,翰林院被搶劫,丟了很多冊。光緒元年(1875年)翰林院在修繕過程中,檢查時已不足5000冊。而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就不足800冊,而後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義和團燒毀,就只剩下不足五百冊。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國使館返還330冊。 不久又遭到自盜瓜分到1912年在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

現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161卷,外加國會圖書館還藏有40冊,英國各地圖書館及學校收藏存有51冊,德國各圖書館共存有5冊,日本東洋文庫,日本國會圖書館,等都有搜集,中國臺灣國立博物院則收藏60冊。

相關焦點

  • 朱棣為何要修永樂大典?若無永樂大典,二十四史可能變為二十三史
    然而,朱棣也是歷史上篡位最成功的皇帝,因為朱棣編纂了《永樂大典》!朱棣編纂《永樂大典》十分成功,不僅僅在《永樂大典》的成就方面,更是在朱棣決策方面。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嚴的等級制度沿襲千年。
  • 《永樂大典》正本失傳之秘
    然而《永樂大典》的命運多蹇,歷盡磨難和摧殘。 由於《永樂大典》卷數浩繁,清查完畢後,無法刊刻,當時只是重錄過一部,不過繕寫精妙,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永樂抄本」或「正本」,藏於明朝北京的文樓。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藏於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本煨燼不存。
  • 《永樂大典》的3億字小楷,嘆為觀止!
    ▲解縉草書《千字文》這個大秘密就是《永樂大典》,該典籍編撰成冊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為總編,近三千多學者歷經數年勞作,收集從古到明朝當時所有資料而成的一部曠世大典,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
  • 中國歷史懸案之《永樂大典》下落之謎!
    朱棣登基之後,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書,修了《永樂大典》這部巨著。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部《永樂大典》自打問世,就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這其中最珍貴,也是最讓每一位參考者都揪心的,就是明朝內府所抄的《永樂大典》殘頁。殘頁只有一頁,紙面已經微微發黃,四周都有破損,高度還殘缺了十多釐米,但上面用硃砂寫成的句讀和摘錄,卻仍然鮮紅如初。這份殘頁,是《永樂大典》正本留給我們難得一見的歷史印跡。
  • 《永樂大典》為何是曠世奇書?這部鴻篇巨著的蹉跎身世都在這了
    今天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的抄本,而《永樂大典》的正本早已遺失,不見蹤影。永樂六年(1408)冬,《永樂大典》完成抄寫,當時有稿本和抄本兩部。原稿本不知所蹤,有推測毀於正統十四年(1449)的南京宮中大火之中。抄寫的正本《永樂大典》藏於南京文淵閣之中,具體位置是文淵閣東閣的下閣。永樂十九年(1421)大明王朝遷都北京,《大典》正本也隨南京文淵閣書籍一起被移送北京。
  • 曠世宏編《永樂大典》輯佚記
    永樂五年,姚廣孝進呈《永樂大典表》,成祖審閱後甚為滿意,並親自撰序,正式定名《永樂大典》。永樂六年冬,全書告成,計22877卷,目錄與凡例60卷,分裝11095冊,共約37億字。《永樂大典》內容包羅萬象,修纂人員匯集各方才傑。「天下文組之英,濟濟乎鹹集京師」,上至在朝官吏,下至民間布衣,各司其職,盡顯其長,正所謂「詞林排次俾分任,綸閣鉛黃更總研」。
  • 中國藏家拍得兩冊《永樂大典》,回顧曠世大典的尋找之路
    對於尚未出版的《永樂大典》後續工作,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對實現任繼愈先生的心願始終抱有樂觀的態度,一直在積極溝通聯繫推進,希望用3至5年時間,爭取完成全部已知存世的400餘冊《永樂大典》的仿真影印出版。《永樂大典》已出版目錄。
  • 6000多萬競得兩冊《永樂大典》抄本值嗎?
    《永樂大典》也是其中之傑作。 拍賣圖錄中的圖片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由解縉、姚廣孝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的曠世大典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後來故宮大火,《永樂大典》也險些毀於大火。於是在明世宗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重錄《永樂大典》,於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抄好的副本被放置在新建的宬。從 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但《永樂大典》正本,自明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後,《永樂大典》正本也消失在歷史之中。成為一大歷史懸案。
  •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竟有這樣的心酸史
    百餘年來,222冊《永樂大典》從世界各地陸續匯聚國家圖書館,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佳話,一代又一代學人從中輯佚古書,重新拾起那些消逝的中華文化典籍。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三千多人參加,歷時四年,於永樂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類書。
  •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初名《文獻大成》,終成《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的成書,還要追溯到600年前。1403年,永樂帝朱棣命令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主持編纂一部大型類書,宗旨如下:「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 新書:《永樂大典》(全164冊)重印
    ,調查和徵集《永樂大典》是一項十分艱辛的工作。袁同禮、趙萬裡、王重民、張秀民、陳恩慧、李致忠、陳杏珍等學者也陸續發表了許多研究考訂《永樂大典》的文章。為了保存與傳播,民國以來不少個人和出版機構刊印過《永樂大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中華書局和臺灣世界書局在上個世紀六十及八十年代推出的縮印本。這些影印本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學者在調查收集《永樂大典》上的貢獻,大大推進了學界對《永樂大典》的整理與研究。
  • 新現世拍賣的《永樂大典》證明,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不是原版
    永樂大典剛剛關注到一條文化消息,兩冊從未面世的中國最有名類書《永樂大典》在歐洲起拍,最終古書為一華人女性以640萬歐元拍得,加上佣金,成交價達到了812萬歐元。我關注這個新聞,倒不是出於對收藏的愛好,主要還是《永樂大典》 本身就容易引起人的關注,更別說這次出現的《永樂大典》還從未曾現世,這也意味著這部書籍將會更加完整,這對我們中華文化,無益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永樂大典》是永樂大帝朱棣命令編成的一部大型類書。所謂類書,是我國古代產生的一種大型資料彙編性質的書籍樣式,分門別類安排輯錄內容,可稱作中國古代版的百科全書。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_文化創意_首都之窗_北京...
    「正本」失落之謎  《永樂大典》修纂完成後僅抄成一部,即《永樂大典》正本。初時,《永樂大典》貯藏在南京文淵閣東閣中。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時,明成祖命令將《永樂大典》挑選一部分運到北京,暫時藏在左順門北廊下。直到正統六年(1441年),明廷才將《永樂大典》全部運到北京,收藏在紫禁城文樓中。
  • 明代第一百科 臺灣圖書館《永樂大典》數位化
    華夏經緯網7月17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永樂大典》是編撰於明成祖永樂年間一部巨大的類書,堪稱明代第一《百科全書》,臺灣圖書館珍藏其中8冊孤本,近期已全文影像數位化,公開放置於「古籍影像檢索系統」,免費提供各界瀏覽使用。
  • 朱棣修纂《永樂大典》,有十分難以言說的政治目的|文史宴
    通貨膨脹極度變態的永樂盛世蓋世名將之女、朱棣追不到的女神大明朝的高考題與高考狀元歷史上混得最好的高考狀元明憲宗傳(1):父輩恩怨與坎坷即位明憲宗傳(2):難纏的太后與重口的皇后葉淇變法——明朝滅亡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海瑞並不無能
  • 永樂大典總負責人,大明第一才子解縉,最後被埋在積雪內凍死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後成祖建立文淵閣,解縉進文淵閣參知政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烈女傳》,書成,朱棣賞賜銀幣。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
  • 如果挖開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或者明朝其他皇帝陵墓?
    不過熟悉歷史的也非常清楚,永樂大典後來由於戰亂,加上人為損壞,後來丟失的都差不多了,如今還在世上的,餘下的十不存一,新中國成立以後,針對現存的《永樂大典》進行刊印的有797冊,佔全世界現存的永樂大典的99%,預計在今後將會發現更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永樂大典,並進行細緻的出版。歷史上有關永樂大典,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就是永樂正本,另外一個版本就是嘉靖年間重錄副本。
  • 中國藏家逾800萬歐元巴黎購回二冊《永樂大典》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研究員翁連溪先生及時發文「新出現的兩冊《永樂大典》趣聞」,讓我們對《永樂大典》工程之浩繁、裝幀之精緻一飽眼福,特此刊登,以饗讀者。 拍賣圖錄中的圖片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由解縉、姚廣孝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的曠世大典
  • 《永樂大帝》01 永樂盛世
    2010年5月10日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原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原會長商傳,在百家講壇欄目主講《永樂大帝》。節目引起較大反響。永樂皇帝朱棣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的豐功偉業足以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媲美,且看明史學家商傳。重新詮釋中國歷史上遠邁漢唐,毀譽參半,最謎樣,最傳奇,最痛苦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