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關注到一條文化消息,兩冊從未面世的中國最有名類書《永樂大典》在歐洲起拍,最終古書為一華人女性以640萬歐元拍得,加上佣金,成交價達到了812萬歐元。我關注這個新聞,倒不是出於對收藏的愛好,主要還是《永樂大典》 本身就容易引起人的關注,更別說這次出現的《永樂大典》還從未曾現世,這也意味著這部書籍將會更加完整,這對我們中華文化,無益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
《永樂大典》是永樂大帝朱棣命令編成的一部大型類書。所謂類書,是我國古代產生的一種大型資料彙編性質的書籍樣式,分門別類安排輯錄內容,可稱作中國古代版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帝》初名《文獻大成》,由明朝大才子解縉總領編纂。但成書後,朱棣不滿,命「假僧人」、「黑衣宰相」姚廣孝重新編纂。成書後,《永樂大典》收錄書籍八千餘種,計22877卷,目錄60卷,有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由於書籍規模過於龐大,難以印刷,皆為手寫,一直到嘉靖帝時才重新組織人員抄寫了一部。但永樂正本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不見蹤影,我們現在所餘都是嘉靖副本。
即使是這樣,現今所知《永樂大典》副本也所存無多,約只有四百多冊。所以新現世的《永樂大典》可以說異常珍貴,它能以這個價格成交,也是正常的。
這次新現世的《永樂大典》,分別為卷二千二百六十八、二千二百六十九枝「模」字韻「湖」字冊;卷七千三百九十一、七千三百九十二之「陽」字韻「喪」字冊。此兩冊和國家圖所藏「湖」字、「喪」字冊均相連,並且此「湖」字冊的出現,使得現在發現的「湖」字卷全部連接,非常難得。
在網絡上可以看到幾頁這次新發現的內容,在「湖」字部分,我們可以看到「西湖」的內容。在這部分內容中,引錄了白居易的一首名詩《錢塘湖春行》,而引錄部分與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白詩有多處不同,這也證明,現在我們所熟悉的這首詩是不是原版,而是在歷史上經人改編的。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引錄的白詩。
湖上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曙,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恨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白居易的這首詩的名字,我們現在一般都做《錢塘湖春行》,而在引錄中卻是《湖上春行》。我相信引錄的更靠近真相。錢塘湖就是西湖,從意思上來說,倒是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湖上春行」,則更明顯是作者寫於春行之後,身在杭州之時,身心自在,不用點明湖名,而心在湖上,寫上名字倒是有了距離感。
從內容來看,則有三處不同。
第一處,我們所讀的「賈亭西」原作「古亭西」。這個讓人懷疑,不知道是同音訛傳所致,還是「古」就是古老的意思,用來表現西湖美景與文化的和諧統一。
第二處,現在的「暖樹」引錄中寫作「暖曙」。這個意思就有了大的變化。暖樹容易理解,而「暖曙」則是告訴我們白居易寫的春天早晨的暖意,時間上更具體。從意境上講,爭暖樹,是寫燕子在樹上亂飛,而「爭暖曙」則是寫,燕子在美好的春天的早晨,自由自在,你飛我趕的畫面,這就不只是樹上,眼光更廣,景色更闊。
第三處,現在所寫「最愛」,引錄中寫作「最恨」。其實「愛」的意思也不能說不對,但和「恨」一比,立見用詞之弱,可見改詩之人並沒有真正理解白居易這首詩。這首詩確實是寫作者的「愛」,但這樣直白的寫出了就缺少了詩意。用「恨」字,既和「行不足」很好的連接起來,又寫出了自己不能總在這裡遊玩的遺憾和不滿足,無「愛」字反而愛意更足,這是「愛」字所表達不出來的。
所以有些詩,經過後人的改編後可能越編越好,也可能出於對詩人的不了解,或者能力不足,改編的反而遜色了。這次新出世的材料,正證明了原來我們熟悉的白居易這首詩並非原版,而原版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