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多萬競得兩冊《永樂大典》抄本值嗎?

2020-12-16 騰訊網

日前,兩冊罕見的明嘉靖抄本《永樂大典》在法國博桑—勒費福爾拍賣行(Beaussant Lefèvre)舉辦的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釋出,現場以5000歐元起拍,兩分鐘內價格就直衝到70萬歐元,最終以640萬歐元落槌,含佣金812.8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6500萬元)。由一名華人女性競得。

拍賣現場

拍賣現場落槌瞬間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盛世修書」的傳統,如唐朝《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宋朝《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及清朝《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明朝在南京成書的《永樂大典》也是其中之傑作。

《永樂大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百科全書,引用的歷代書籍就有七八千種。隨後抄成的正本多至22877卷,分裝成11095冊,其中僅書前的「凡例」和全書「目錄」就多達60卷,據統計總字數約為3.7億。

據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研究員翁連溪介紹,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為正本,嘉靖年間抄寫的為副本。但《永樂大典》正本不知去向,亦未曾發現正本實物存世,副本屢遭厄運。截至目前,《永樂大典》副本僅發現有400餘冊、800餘卷及部分零葉,分散於多個國家和地區公私藏家手中。此次拍賣的兩冊四卷與國家圖書館藏「湖」字、「喪」字冊均相連,並且此「湖」字冊的出現,使得現在發現的「湖」字卷全部相連。

本篇由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研究員翁連溪講述他與這兩冊《永樂大典》的趣事。

新出現的兩冊《永樂大典》趣聞

翁連溪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研究員)

今年一月底應美國加州大學分校陳館邀請,幫貴館整理編目近年新接收600部有關版畫方面內容的古籍及安排一兩次講座。月底到美國後因疫情,學校圖書館閉館,只能在美女兒家中閒居。閒暇無事只能與在美同行及國內同仁閒談、問候、聊書。

6月底法國及英國朋友發來法國Drouot拍賣行的信息,其中有兩冊《永樂大典》的圖片,估價五千至八千歐,看後索要細圖,發來39張,其間又查相關文獻,以定真偽。

拍賣圖錄中的圖片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由解縉、姚廣孝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的曠世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與凡例60卷,分裝11095冊,共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為正本,嘉靖年間抄寫的為副本。但《永樂大典》正本不知去向,亦未曾發現正本實物存世,副本屢遭厄運。截至目前,《永樂大典》副本僅發現有400餘冊、800餘卷及部分零葉,分散於多個國家和地區公私藏家手中。

民間所存《永樂大典》數量極少,每有發現必然引起轟動。前段時間江西的「永樂大典」新聞也著實另人大跌眼鏡、哭笑不得。1983年,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發現了一冊《永樂大典》,此書最早存放在孫洪林的姑奶奶家。老太太不識字,把書的「天頭地腳」裁了下來,書用來夾鞋樣,這就是《永樂大典》的兩卷(卷3518、卷3519)。後來,孫家將此書通過掖縣文化館捐給了北京圖書館。2007年11月,全國古籍普查督導組赴華東核查古籍善本時,意外發現加拿大華裔袁葰文女士處有一冊《永樂大典》,為卷2272至2274,模字韻湖字冊, 2013年10月入藏國圖是目前入藏國家圖書館。

《永樂大典》的重要性和珍稀程度自不必多言,下面一起看看新發現這兩冊的具體情況。

卷二千二百六十八、二千二百六十九(2268,2269)「模」字韻「湖」字冊卷七千三百九十一、七千三百九十二(7391,7392)「陽」字韻「喪」字冊 此兩冊四卷與國家圖書館藏「湖」字、「喪」字冊均相連,並且此「湖」字冊的出現,使得現在發現的「湖」字卷全部相連(2260-2283),實屬難得。

法國拍賣(卷2268-2269)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卷2264-2265)

「湖」字冊現存卷目表

法國拍賣(卷7391-7392)

大英圖書館藏(卷7389-7390)

「喪」字冊現存卷目表

首先,《永樂大典》採用「包背裝」,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外用黃絹,封面書籤和方籤(亦稱卷籤)的位置、比例是固定的,且為兩層。書籤先是一層藍絹,其上為小一號的黃絹,上題「永樂大典」四字,下注卷數。封面右上為方籤(亦稱卷籤)亦是藍黃兩層,上題某韻,次行題隸屬該韻的本冊次第。觀察兩冊書的具體情況,卷7391-7392的方籤不是原籤,看細節,顏色材質都不同,但不是今人所粘,這算是書的一點瑕疵。方籤旁邊破損的粘紙上應該寫的便是相關內容。

方籤(卷籤)

其次,《永樂大典》開本宏大,單冊高50.3釐米、寬30釐米,版框高約35.5釐米、寬23.5釐米,四周雙邊,大紅口,紅魚尾,朱絲欄,皆系手繪。手繪這麼多版框,如何能保證速度和質量呢?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版框四周等處皆有針眼,當是一疊紙張按尺寸扎眼固定後再手繪。

第三,《永樂大典》全書約3.7億字,用朱、墨兩種顏色寫成的。除標題首字用多種篆、隸、草體書寫外,正文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清代稱「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抄寫過程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有些採用挖補,但技術極高,需透光或看紙背方可鑑別;另有避諱等原因則是用「貼黃」的方式。

第四,《永樂大典》的副葉或護葉,有被裁切的現象。另每冊《大典》末葉均為嘉靖時重錄官的署名葉(銜名葉),此葉沒有行格,署名共佔六行。現存《大典》本最後署名葉(除後來補錄的以外)均有被裁切的痕跡。據乾隆年間內府檔案所載,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安徽學政朱筠奏請「校《永樂大典》,擇其中人不常見之書輯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而此過程中乾隆命人將「餘紙」裁切以賜諸臣,翁方綱作《永樂大典餘紙歌並序》有詳述。又根據內府檔案記載,部分被裁切的「餘紙」用作重新抄造,現摘錄數條如下:

乾隆四十年十月十三日(記事錄)載:

「十三日,庫掌五德、福慶來說,太監胡世傑送到畫金龍黃箋四十張,隨樣燬造高麗紙四十張,並用舊宣紙做得仿藏經大紙樣二張,《永樂大典》舊紙燬造仿藏經紙二張,持進呈覽。」

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初四日(活計檔)載:

「初四日,庫掌大達色,催長舒興金江來說,太監鄂裡魯交《永樂大典》雙頁紙二千零五十三張,單頁紙三千三百九十七張,傳旨:交杭州織造盛住燬造藏經紙送來。欽此。」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卷2264-2265)

法國拍賣(卷7391-7392)

大英圖書館藏(卷7389-7390)

法國拍賣

據上述幾種現象,如欄線、版框、魚尾連線之針眼;書箋、方籤(卷籤)的制式與粘貼;每書卷段前護葉、後葉被剪裁的痕跡;以及文中提到的挖補「貼黃」等,並從是書的字體、紙張、內容、裝潢等要素分析,確定為明嘉靖《永樂大典》寫本零種,為新出現國內外各館無藏,這幾個現象也是鑑定明內府寫繪本的重要方法。

又向拍賣公司詢問出處,藏家講這兩冊《永樂大典》乃家傳,他們祖上有一位法國海軍,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與一些官員相交頗深,獲贈了很多東西,其中便包括這兩冊《永樂大典》,基本確定來源還是有一定可信度。

但拍賣行要求先付定金,拍後短期必須付款。因疫情去不了法國,看不見實物,隔山買牛著實難辦,但此物乃古籍中之白眉,收藏家夢寐以求,經眼手觸都深感榮幸,定要爭取回國,遂與著名藏家金先生聯繫。因先生資金雄厚且對古籍至愛,又樂於公事,曾捐宋版於浙圖、敦煌卷子於棲霞寺,另有捐復旦、國圖之計劃已定實施中,真乃可信、可靠、可交之人。

電話與先生溝通後他欣然接受並開始籌備,萬事俱備只看運氣了。這期間國內機構和同行也來諮詢和商議,但都講不要對外宣傳,我心知肚明,也不敢講與朋友,信譽還是重要的。到臨拍幾天了與朋友略談此事,就是想參拍再運作也來不及了,我看是書百分之百是明嘉靖原本,跟外人講因沒看實物基本問題不大,誰要買去看實物為好,大幾千萬的東西不看實物又是機構,買錯了誰也負不起責任,而且由於疫情申請報告也需要時間。私人買家就不同了,可進可退運作自由,如成,往大了講能為古籍保護、古籍回流盡力,功德無量;往小了說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稱書林一大趣聞。當時也講如果沒有辦成但盡心盡力了,賢者雲:「經我眼即我有」,我參與我釋然,收藏者應如此。但願好事成真、回家就好!

相關焦點

  • 浙江收藏家巴黎拍得兩冊《永樂大典》其中「湖」字卷由寧波人孫鋌...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纂的全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共11000餘冊,比法國的百科全書早300年。但是經過戰亂和磨難,存世的400餘冊《永樂大典》散落於世界各地。此次拍賣的兩冊隸屬「湖」字(2268-2269)、「喪」字(7391-7392)卷,除書皮磨損、稍有水痕外,品相尚佳。
  • 中國藏家拍得兩冊《永樂大典》,回顧曠世大典的尋找之路
    每一次有《永樂大典》新零冊出現,都會引發舉世矚目。上一次出現是2014年,在美國洛杉磯漢庭頓圖書館發現過一冊兩卷。《永樂大典》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永樂正本至今未見,傳世的都是嘉靖副本,每本新發現的零冊都是孤本。全書11095冊,經歷400餘年動蕩,僅剩約400餘冊,不及原書百分之四。
  • 兩冊《永樂大典》拍出6400萬高價,農民藏了一冊,後無償捐給國家
    這次規模更大,組建了2100多人的編修團隊,一直到永樂五年方才完工。新書修成,朱棣看了非常高興,並欽定書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共計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共11095冊。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 新書:《永樂大典》(全164冊)重印
    內容簡介    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珍品。全書凡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分裝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存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此項工程,歷時五載,至明穆宗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四月,始告完成,從此《永樂大典》備有兩部,原書稱永樂正本,移放文淵閣,重錄本稱嘉靖副本,格式尺寸一同正本,存放於皇史宬。
  • 朱棣為何要修永樂大典?若無永樂大典,二十四史可能變為二十三史
    然而,朱棣也是歷史上篡位最成功的皇帝,因為朱棣編纂了《永樂大典》!朱棣編纂《永樂大典》十分成功,不僅僅在《永樂大典》的成就方面,更是在朱棣決策方面。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嚴的等級制度沿襲千年。
  • 說說遺失了的明朝永樂大典
    我們知道,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每一個朝代的偉大歷史著作,而作為明朝的《永樂大典》可以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確實不是蓋的。《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直接由皇家的翰林院大學士解縉作為主編纂修,這套巨著整整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編纂。
  • 中國藏家逾800萬歐元巴黎購回二冊《永樂大典》
    -8000歐元,經過11分鐘的激烈競拍,最終由現場的一位中國女士以640萬歐元的落槌價拍得,德魯奧的拍賣佣金為27%,因此,兩冊永樂大典的最終成交價為8128000歐元。 拍賣現場 關於兩冊《永樂大典》的來源,據說這兩冊拍品來源於法國私人藏家,其家族成員曾於十九世紀後半葉被派往中國,任至上校軍銜,自此之後這兩卷抄本便留存在其家中
  • 《永樂大典》正本失傳之秘
    然而《永樂大典》的命運多蹇,歷盡磨難和摧殘。 由於《永樂大典》卷數浩繁,清查完畢後,無法刊刻,當時只是重錄過一部,不過繕寫精妙,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永樂抄本」或「正本」,藏於明朝北京的文樓。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藏於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本煨燼不存。
  • 中國歷史懸案之《永樂大典》下落之謎!
    所以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永樂大典》應該正本,副本兩套。 可是,現今存世的,就只有嘉靖年間的抄本(副本)。只有少部分,被這些強盜帶回國,或收藏,或轉賣,珍貴的《永樂大典》散落世界各地。 據統計,全世界範圍內,《永樂大典》只剩400冊左右,分散在八個國家30多個收藏機構,而且經鑑定,全都是嘉靖時期的手抄本。我國相關部門一直在全力收購這批流失國外的秘籍,現已有《永樂大典》226冊,共計11095冊的《永樂大典》如今剩餘不到百分之四。
  • 兩冊《永樂大典》拍出640萬歐元,南京圖書館館藏一頁堪稱鎮館之寶
    10分鐘,拍出640萬歐元北京時間7月7日晚,在法國巴黎Drouot拍賣行,兩冊明嘉靖年間的《永樂大典》,經過10分鐘的激烈角逐,最終以640萬歐元落槌。此前,拍品估價為5000-8000歐元,而落槌價連佣金折合人民幣約6500萬元,比估價約漲出1000倍。
  • 《永樂大典》為何是曠世奇書?這部鴻篇巨著的蹉跎身世都在這了
    今天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的抄本,而《永樂大典》的正本早已遺失,不見蹤影。永樂六年(1408)冬,《永樂大典》完成抄寫,當時有稿本和抄本兩部。原稿本不知所蹤,有推測毀於正統十四年(1449)的南京宮中大火之中。抄寫的正本《永樂大典》藏於南京文淵閣之中,具體位置是文淵閣東閣的下閣。永樂十九年(1421)大明王朝遷都北京,《大典》正本也隨南京文淵閣書籍一起被移送北京。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_文化創意_首都之窗_北京...
    王謙身告訴記者,《永樂大典》皇皇一萬多冊,擺起來至少需要40立方米。如果通過微重力測量發現永陵與定陵一樣也是「五室三隧」,說明地宮裡沒有擺放《永樂大典》的空間。如果測量結果發現永陵地宮多建了兩個配殿,至少說明有擺放《永樂大典》的地方。  那麼現有技術能測出地宮內儲藏了什麼東西嗎?王謙身說,微重力測量是通過物體密度來測量的,密度越大測量得越清楚。
  • 《永樂大典》的3億字小楷,嘆為觀止!
    至嘉慶、道光年間,官員又伺機挾帶偷竊,並將所偷之書以每冊10兩銀子的價格賣給洋人,因此,到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清點《永樂大典》時,所存不足5000冊;到了光緒三年(1877年),只剩下3000餘冊;到了光緒十九年(1893年),只剩下800餘冊。
  • 曠世宏編《永樂大典》輯佚記
    永樂五年,姚廣孝進呈《永樂大典表》,成祖審閱後甚為滿意,並親自撰序,正式定名《永樂大典》。永樂六年冬,全書告成,計22877卷,目錄與凡例60卷,分裝11095冊,共約37億字。《永樂大典》內容包羅萬象,修纂人員匯集各方才傑。「天下文組之英,濟濟乎鹹集京師」,上至在朝官吏,下至民間布衣,各司其職,盡顯其長,正所謂「詞林排次俾分任,綸閣鉛黃更總研」。
  • 明代第一百科 臺灣圖書館《永樂大典》數位化
    《永樂大典》積字卷所載《大寶積經》。(臺灣圖書館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明代珍貴古籍《永樂大典》,其中2冊(共4卷)明嘉靖年間手抄本,本月7日在法國巴黎拍賣,最後以640萬歐元(約新臺幣2.07億元)落槌,加上佣金共812.8萬歐元(約新臺幣2.7億)成交。
  • 《永樂大典》在歐洲拍出天價 和丹陽還有這樣的淵源
    巴黎當地時間7月7日下午4時47分,兩冊《永樂大典》在巴黎德魯奧拍賣公司二號拍賣廳舉拍,經過11分鐘的激烈競拍,最終由現場的一位中國女士以640萬歐元的淨價拍得。當天,兩冊永樂大典以1萬歐元起拍,瞬間突破50萬歐元,1分半鐘之後,競拍價已經突破拍賣公司顯示屏的極限,競拍價無法顯示。當天競拍成功的女士從200萬歐元時開始競價,最終以640萬歐元拍得。據悉,德魯奧的拍賣佣金為27%,因此,兩冊永樂大典的最終成交價為812.8萬歐元。
  •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約3.7億字,共計11095冊,被譽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現今存世卻僅有400餘冊……它,就是大型類書《永樂大典》。《永樂大典》600餘年滄桑的歷史,也正是中華典籍文化聚散流變、悲歡離合的縮影。  12冊原件亮相,每一冊都有故事  這幾天,「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在北京亮相,迅速吸引了大批觀眾的目光。
  •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竟有這樣的心酸史
    但是《永樂大典》有1萬多冊,如正本在乾清宮是極易被發現的,《天祿琳琅書目》中未編入《大典》,證明正本當時並沒有藏在乾清宮中。目前我們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抄錄的副本。 「珠還合浦,化私為公,此亦中國人民應盡之天責也。」1951年,著名藏書家周叔弢將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無償捐獻給國家,並致信北京圖書館表達自己化私為公的心願。
  • 新現世拍賣的《永樂大典》證明,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不是原版
    永樂大典剛剛關注到一條文化消息,兩冊從未面世的中國最有名類書《永樂大典》在歐洲起拍,最終古書為一華人女性以640萬歐元拍得,加上佣金,成交價達到了812萬歐元。我關注這個新聞,倒不是出於對收藏的愛好,主要還是《永樂大典》 本身就容易引起人的關注,更別說這次出現的《永樂大典》還從未曾現世,這也意味著這部書籍將會更加完整,這對我們中華文化,無益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永樂大典》是永樂大帝朱棣命令編成的一部大型類書。所謂類書,是我國古代產生的一種大型資料彙編性質的書籍樣式,分門別類安排輯錄內容,可稱作中國古代版的百科全書。
  • 流失的《永樂大典》,被國人6500萬買下,專家:有望得到無償捐贈
    一、《永樂大典》提到中國的古籍,《永樂大典》一定是無法被人忽略的存在。這一本明代編著而成的曠世巨作,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書籍史上的一個奇蹟。《永樂大典》一共有好幾億字,全書上萬冊,規模宏大,同時這部曠世巨作裡面收錄了許多古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