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日下午4時47分,在巴黎德魯奧拍賣公司,兩冊《永樂大典》以1萬歐元的價格起拍,經過11分鐘激烈競拍,最終由一位中國女士以640萬歐元的淨價拍得。加上佣金27%,最終成交價為812.8萬歐元,約合6490多萬元人民幣。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纂的全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共11000餘冊,比法國的百科全書早300年。但是經過戰亂和磨難,存世的400餘冊《永樂大典》散落於世界各地。此次拍賣的兩冊隸屬「湖」字(2268-2269)、「喪」字(7391-7392)卷,除書皮磨損、稍有水痕外,品相尚佳。
姚江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明史學會會員王孫榮告訴記者,其中的「湖」字卷是由寧波慈谿橫河孫家境人孫鋌擔任分校官。記者還獲悉,這兩冊《永樂大典》的購買方為浙江海寧企業家、浙江奧特萊斯廣場有限公司董事長、古籍藏家金亮先生。
「湖」字卷由慈谿人孫鋌任分校官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籍版本專家翁連溪曾撰文稱:「此物乃古籍中之白眉,收藏家夢寐以求,經眼手觸都深感榮幸,定要爭取回國……」尤為難得的是,這兩冊四卷與國家圖書館藏「湖」字、「喪」字冊均相連,並且此「湖」字冊的出現,使得現在發現的「湖」字卷全部相連(2260-2283),實屬難得。
從法國拍賣行公布的《永樂大典》相關資料可以看到,「湖」字冊卷首題署中寫著編纂者的名字和身份:分校官編修臣孫鋌。
孫鋌是誰?王孫榮告訴記者,「橫河孫家境,紗帽八百頂」,孫氏一族於後唐時遷入,逐漸從耕讀傳家的寒門小族發展成世代簪纓的姚江望族,擔任歷朝文武雜職者多達609人。至明代中晚期,孫氏族人不但居官多、官階顯赫,而且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才華橫溢,素有「一個孫家境,半部明代史」之說。
史書記載:孫鋌(1528-1570),字文和,號正峰,孫燧第七孫,孫陛次子,紹興府餘姚縣梅川鄉孫家境(今屬慈谿市橫河鎮孫家境村)人,貫錦衣衛,官籍。順天府學增廣生,治《易經》。嘉靖二十八年已酉科順天府鄉試第一名解元。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會試第一百二十三名,廷試二甲第六十七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四年十月,授翰林院編修……穆宗隆慶三年六月,升國子監祭酒。四年九月,升南京禮部右侍郎,十一月,卒於途。
王孫榮向記者提供了孫鋌的墓志銘,明確寫著「受詔分校《永樂大典》」。
明《永樂大典》因存世稀少而珍貴
明代沒有今天這麼發達的印刷技術,不管是雕版還是活字排印,要印刷這麼大部頭的類書都不現實,所以《永樂大典》僅有正、副兩個抄本,其中正本毀於宮火,副本在清代即已散軼了一部分,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攻入北京城時又遭劫掠、毀壞,目前殘件分藏於全球數個圖書館中,共輯有原書、微縮膠捲、影本共計730卷,約為全書的3%。
因為民間所存數量極少,所以《永樂大典》非常珍貴,每有發現必然引起轟動。
本次拍賣的兩冊《永樂大典》分別是湖字(2268—269)、喪字(7391—7392)卷。
《永樂大典》全書3.7億多字,用朱、墨兩種顏色寫成。除標題首字用多種篆、隸、草體書寫外,正文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一筆一畫抄寫的。抄寫過程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有些採用挖補之法,另有避諱等處,則採用「貼黃」的方式。
據最新統計,海內外已知存世的《永樂大典》總計418冊、800餘卷及部分零頁,分散於世界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先後入藏《永樂大典》224冊。目前歐洲共收藏59冊《永樂大典》,其中英國51冊,德國5冊,愛爾蘭3冊。記者 陳曉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