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正本失傳之秘

2020-12-14 騰訊網

《永樂大典》保存了大量我國14世紀以前的文藝、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珍品。《永樂大典》編纂完畢後,又重錄過一部,為永樂正本。藏於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本煨燼不存。嘉靖帝深愛《永樂大典》,決定重錄。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一致,稱為「嘉靖抄本」或「副本」,藏於皇史宬,雍正時改藏翰林院。歷經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的劫毀,《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但這些屢遭災難的是《永樂大典》副本,那么正本又在哪兒呢?

在上一個世紀末,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欒貴明公布了他30年的研究成果:《永樂大典》正本極可能仍存於世,存於北京十三陵中保存最好的永陵中。《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又引起了世人極度的關注。

《永樂大典》編纂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這部大型百科全書保存了大量的我國14世紀以前的文藝、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遠比西方的百科全書早三百餘年,《永樂大典》既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然而《永樂大典》的命運多蹇,歷盡磨難和摧殘。

由於《永樂大典》卷數浩繁,清查完畢後,無法刊刻,當時只是重錄過一部,不過繕寫精妙,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永樂抄本」或「正本」,藏於明朝北京的文樓。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藏於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本煨燼不存。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宮失火,深愛《永樂大典》的明世宗一夜連下三四道御旨,《永樂大典》在劫一逃。為免不測之虞,明世宗決定重錄,重錄工作進行了六年,至明穆宗隆慶元年才完成。重錄時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一致。重錄本便是人們常說的「嘉靖抄本」或「副本」,藏於嘉靖十三年(1534)礆造的皇史宬,雍正時改住在翰林院。於是,《永樂大典》有了兩個抄本。

在明清之際,由於管理不善,《永樂大典》副本亡佚二千餘卷,清代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加強了管理,侍書明顯減少。一俟《四庫全書》修成,《永樂大典》似為多餘之物,乏於嚴格的管理制度,迨至光緒二十年(1894)翁同穌入翰林院檢查,發現只存書八百冊了!歷經清鹹豐十年(1860)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的劫毀,《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這些屢遭災難的屬《永樂大典》副本,而《永樂大典》的正本又何去何從呢?

《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分裝10095冊,約三億七千多萬字。這部上萬卷的皇皇巨著,在重錄之後,下落很是不明,確實讓後人感到蹊蹺。有關《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歷來就有三類說法。

第一類是被隨葬說。

1957年,在勞動改造思想的時候就關注《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錢鍾書就為欒貴明提出《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研究課題,欒貴明一做就是30年,其研究成果披露於世的就是被隨葬說。就在1986年,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著《永樂大典史話》中也表示這一說法。

在明成祖時,編纂好《永樂大典》,之後,明代的帝王中只有孝宗和世宗這兩位很喜歡讀書的皇帝常常閱讀《永樂大典》。如孝宗曾把《永樂大典》中的醫藥秘方抄賜給太醫院,世宗則更是喜愛《永樂大典》,在他的案頭上常備著幾冊《永樂大典》,他按韻索覽。而在明代,有這樣的習俗,就是把死者生前所喜愛的書籍隨葬。那麼,這部《永樂大典》正本隨葬於世宗永陵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現在所見到的永陵,其規模明顯比明代其他的皇陵要大,是可以隨葬《永樂大典》正本的。有一個值得費解的是,世宗嘉靖帝下葬後,隆慶帝不斷褒獎了編撰儒臣,而關於這部皇皇巨著,公私書目和正史野史闕載,那么正本成了陪葬品的疑點很顯得突出了。據《明實錄》記載,從三月二十二日嘉靖帝下葬二十餘日起,隆慶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竟然連續褒獎《永樂大典》的編撰儒臣,四月十日嘉獎徐階等十數名儒臣「同知經筵席」,四月十五日,又以「重錄《永樂大典》成」為由,再行褒獎。而《明實錄》對《永樂大典》正本藏處隻字不提。不過,被隨葬這一說法的證實與證偽只有藉助於考古發掘了。

第二類是被燒毀說。至於被燒毀的時間,就存在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發生在明亡之際,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肆意燒毀,《永樂大典》正本可能就毀於一旦。至明末清初,皇宮內外就有人疑竇叢生了。如明末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裡提出:「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表示《永樂大典》正本「全部亡佚」。

郭沫若也持此說法,他在《重印永樂大典序》中說:「從此正本與副本分藏於文淵閣與皇史宬。明亡之際,文淵閣被焚,正本可能毀於此時。」

另一種認為,清代初年《永樂大典》正本改貯乾清宮,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發生過一場大火,《永樂大典》正本未能倖免於難。不過,就在乾隆年間,《永樂大典》正本的存在與否就值得懷疑。乾隆初編制的《天祿琳琅書目》裡就沒收《永樂大典》正本,而編制時是將宮中的善本集中於乾清宮旁的昭仁殿的。乾隆帝就曾賦詩表示過對不見《永樂大典》正本的無奈:「《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簡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

第三類是被藏在夾牆說。

明代的皇史宬是皇家檔案庫,專門存放《實錄》、《聖訓》、《玉牒》類。重錄本藏於皇史宬。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即藏在皇史宬的夾牆內,以備不測。皇史宬全磚石結構,抵防水火性能極強,而皇史宬大殿牆壁構造與其他建築很不一般,它的東西牆厚度達3.5米,南北牆厚度達6.1米,這一奇特之處用意何在呢?將《永樂大典》正本秘藏在皇史宬的夾牆內,是有可能的。

滄海曾經難為水。不過,很值得欣慰的是,解放後,新中國注重文化遺產,對《永樂大典》副本不斷收集,並影印出版,功在當世,利在千秋。

[失傳之謎]

《永樂大典》是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令解縉等人主持纂修的,參與其事的官員與生儒3000餘人,歷時5年告成。全書收入古書七八千種之多,按《洪武正韻》編輯,共計22937卷,裝成11095冊,約計3.7億字。這在歷史上是巨書,可謂卷帙浩繁,洋洋大觀。大典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類書,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永樂大典》修成後,因工費巨大,沒有刻板付印,只是清抄了一部。因修書在京都,清抄本與原稿本就貯藏在南京文淵閣裡。後來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永樂大典》清抄本也北遷了,藏於北京皇宮三大殿附近的文樓內。嘉靖三十六年皇宮三大殿失火,由於明世宗朱厚熜令人大力搶救,才使大典免於被毀。為預防不測,世宗於嘉靖四十一年明令「重錄一部,貯之他所」,於是命禮部左侍郎高拱與國子監司業張居正「各解原務,入館校錄」,並調集儒士百餘人,就史館分錄(《明世宗實錄》卷512,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歷時五年,至隆慶元年初,重錄事成,明穆宗朱載垕對高拱、張居正以及其他重錄有功人員加官提職,給賞有差(《明穆宗實錄》卷7,隆慶元年四月庚子)。從此,《永樂大典》有了正、副兩個本子,兩處收藏。原來清抄的正本藏於北京文淵閣,重錄的副本藏於皇史宬(即皇家檔案庫)。

明朝末年,原來藏於南京文淵閣的原稿本早已化為烏有,而僅存於北京皇史宬的副本也歷經劫難,弄得殘缺不全。清雍正時,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其時清查,已有殘缺。乾隆年間,纂修《四庫全書》時,又丟失了許多,只存9000餘冊,散失2000多冊,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被焚,副本幾乎付之一炬,沒有被燒的也大都被侵略者盜運回國。因此,在國外的拍賣行,時有大典的本子出現。現在國外公私圖書館還保存有大典的本子。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散存於世界各地的大典本子約800卷。經多方訪查整理後,已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了797卷,大約相當於原書的3%。

現在的問題是,存藏於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正本到底哪裡去了?這已成為懸而未解的歷史之謎。多數史家認為,明朝末年,北京文淵閣的正本已經亡佚。如有學者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在明朝末年已下落不明,有學者認為明朝末年北京文淵閣的正本已經亡佚,還有學者認為正本在明末已完全不知去向,多數學者估計毀於明清之際的戰火。卷帙浩繁、體積龐大的巨書,在文淵閣真的會不翼而飛、不知去向嗎?如果真的毀於明清之際的戰火,史籍文獻當有記載。然而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佔北京城,一個多月後又撤出北京;五月初,叛將吳三桂引導清軍開進了北京城。不到兩個月之內,北京城經過兩次戰爭事變,史籍文獻均無文淵閣被焚的記載。因此大典正本毀於戰火的「估計」是靠不住的。正本下落究竟在何處?筆者猜想:正本有極大可能是作為明世宗朱厚熜的隨葬品,埋藏於永陵地下玄宮之內。其根據有三:

其一,我國古代即有以竹書陪葬的傳統習慣。古人迷信人死靈魂不滅,靈魂在陰間仍然保持陽間的生存生活方式。所以古代帝王、貴族出身的人死後,不僅陪葬原有服飾器物,而且陪葬竹簡書籍。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土過竹簡文獻。如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在河南汲郡出土的戰國竹簡,後因戰亂而失落許多,現在還保存有《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裡,出土了大批帛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1993年,在湖北荊門市郭店村戰國時期楚墓中出土了800枚竹簡,引起國內外學界的極大關注和精心研究。另外,從墓葬中出土的竹簡書籍,還有山東銀雀山出土的兵書,湖北江陵張家山出土的醫書,等等。可以說,古代貴族特別是士族出身的人,死後陪葬竹簡書籍是屢見不鮮的。作為古代帝王的明世宗陪葬生前鍾愛的《永樂大典》,藏於陵寢的玄宮之中,當屬情理中事。

其二,明世宗朱厚熜對《永樂大典》愛不釋卷,關懷備至。他為了提高和鞏固旁枝繼統的政治地位,為了議大禮的需要,不僅把朱棣的廟號太宗改為成祖,使成祖文皇帝與太祖高皇帝二祖並稱,而且對明成祖主持纂修的《永樂大典》更是情有獨鍾,關愛有加。據記載:世宗「初年好古禮文之事」,對《永樂大典》「時取探討,殊寶愛之。自後凡有疑卻,悉按韻索覽,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及三殿災,上聞變即命左右趨登文樓出大典,甲夜中諭凡三四傳,是書遂得不毀。上意欲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每為閣臣言之。至是,諭大學士徐階曰:昨計重錄《永樂大典》,兩處收藏,茲秋涼可處理。乃選各色善楷書人禮部儒士程道南等百餘人,就史館分錄,而命(高)拱等校理之。」(《明世宗實錄》卷512,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世宗生前對大典如此寶愛備至,在他死後,有極大可能將大典作為陪葬品,葬入永陵地下玄宮。

其三,明世宗喪葬與《永樂大典》正本藏於文淵閣的時間切近契合。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世宗駕崩;隆慶元年三月十七日,大行皇帝梓宮葬於永陵;四月十五日,宣告重錄《永樂大典》書成。據此日程推斷,世宗駕崩之時,《永樂大典》重錄謄抄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只是裝訂整理等掃尾工作。此時正本已經閒置不用,它可能仍存放於史館,也可能存藏於文淵閣。在大行皇帝賓天后,穆宗朱載垕一方面忙於按照《遺詔》與擬定議程登皇帝位,頒發《登極詔》,御門聽政,處理政務;一方面忙於治理喪事,為大行皇帝和三位皇后上尊諡加廟號,確定大行皇帝的隨葬品等等。此時大典重錄的副本已成,正本業已閒置不用,朱載垕可能考慮到先帝生前酷愛大典的心情,把正本作為隨葬品,在治喪期間便移葬於永陵。正本可能是直接從史館移葬於永陵,也可能是先藏於文淵閣後不久再移葬於永陵。這樣便導致後人認為大典正本藏於文淵閣,明末亡佚,不知去向。因為大行皇帝的隨葬品是極其詭秘之事,為了掩人耳目,穆宗在忙過登極、治喪事宜之後不久,便宣告重錄《永樂大典》書成,其實錄只言對重錄有功人員的獎賞,卻根本諱言大典正本、副本各藏於何處。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的猜想。究竟《永樂大典》正本是否作為陪葬品葬於永陵地宮,這一謎底,只有等待科學探測或對永陵地宮的發掘才能揭曉。

相關焦點

  •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初名《文獻大成》,終成《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的成書,還要追溯到600年前。1403年,永樂帝朱棣命令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主持編纂一部大型類書,宗旨如下:「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 朱棣為何要修永樂大典?若無永樂大典,二十四史可能變為二十三史
    以朱棣的才智,不可能以無盡的殺戮堵住儒臣之嘴。此時的朱棣抓到了儒臣的痛處,每一個儒臣都想載入史冊,而他們缺少的就是一個機會——編纂《永樂大典》。公元1403年,朱棣以當前書籍名類繁多,內容繁雜冗長,不適合流傳後世,需要編纂一部全類書籍。至於內容方面必須囊括所有類別,經濟方面更是完全不在憂慮範圍之內。
  • 明代第一百科 臺灣圖書館《永樂大典》數位化
    《永樂大典》積字卷所載《大寶積經》。(臺灣圖書館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明代珍貴古籍《永樂大典》,其中2冊(共4卷)明嘉靖年間手抄本,本月7日在法國巴黎拍賣,最後以640萬歐元(約新臺幣2.07億元)落槌,加上佣金共812.8萬歐元(約新臺幣2.7億)成交。
  • 中國歷史懸案之《永樂大典》下落之謎!
    朱棣登基之後,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書,修了《永樂大典》這部巨著。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部《永樂大典》自打問世,就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因為字數太多,在當時刊印基本不可能,所以原書只有原稿本和正本各一部。《永樂大典》問世後,解縉終於盼到了老闆滿意的笑容。
  • 曠世宏編《永樂大典》輯佚記
    嘉靖三十六年(1557),紫禁城大火,奉天門和三大殿被燒毀,嘉靖帝擔心殃及附近文樓貯藏的大典,一夜之中傳諭三四次下令搬遷,使其倖免於火海。為防止不測,他著意重錄一部大典。嘉靖四十一年秋,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工作直到嘉靖去世次年,即隆慶元年(1567)才大功告成,共耗時五年。重錄本與永樂正本在內容和外觀上幾無二致。
  • 《永樂大典》為何是曠世奇書?這部鴻篇巨著的蹉跎身世都在這了
    據姚廣孝《進永樂大典表》記載《永樂大典》有「22877卷,目錄60卷,共11095冊」,規模、內容超過了前代所有類書。永樂皇帝之所以在得到皇位之初就命人編寫這樣一部大型類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想籠絡知識分子,藉此機會來表明自己的合法地位。朱棣的皇位並不是其父朱元璋傳給他的,而是通過「靖難之役」將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下臺篡奪的。
  • 流失的《永樂大典》,被國人6500萬買下,專家:有望得到無償捐贈
    一、《永樂大典》提到中國的古籍,《永樂大典》一定是無法被人忽略的存在。這一本明代編著而成的曠世巨作,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書籍史上的一個奇蹟。《永樂大典》一共有好幾億字,全書上萬冊,規模宏大,同時這部曠世巨作裡面收錄了許多古書信息。
  • 新書:《永樂大典》(全164冊)重印
    但正本的下落,雖有種種猜測,至今未見片紙隻字,所談《永樂大典》,皆是指嘉靖副本。清乾隆間修纂《四庫全書》,曾對《大典》作過清點,已缺二千餘卷,尚存十分之九,大體完備,故清王朝修《四庫全書》《全唐文》等都利用過。一九○○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永樂大典》慘遭厄運,絕大部分被焚毀,倖存少數,亦遭侵略軍糟蹋、搶奪。
  •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竟有這樣的心酸史
    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兩次侵入北京,侵略者大肆焚燒劫掠,許多寶貴的文物喪失殆盡,《永樂大典》也同樣遭到浩劫,部分被燒毀,部分被搶走,所餘寥寥無幾,言之令人痛心。剩下的約400冊零本被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機構收藏。即使是這樣,《永樂大典》這部奇書在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資料和文物價值而受到學者們的青睞。正本去了哪裡?
  • 6000多萬競得兩冊《永樂大典》抄本值嗎?
    》也是其中之傑作。 《永樂大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百科全書,引用的歷代書籍就有七八千種。隨後抄成的正本多至22877卷,分裝成11095冊,其中僅書前的「凡例」和全書「目錄」就多達60卷,據統計總字數約為3.7億。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_文化創意_首都之窗_北京...
    「正本」失落之謎  《永樂大典》修纂完成後僅抄成一部,即《永樂大典》正本。初時,《永樂大典》貯藏在南京文淵閣東閣中。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時,明成祖命令將《永樂大典》挑選一部分運到北京,暫時藏在左順門北廊下。直到正統六年(1441年),明廷才將《永樂大典》全部運到北京,收藏在紫禁城文樓中。
  • 中國藏家拍得兩冊《永樂大典》,回顧曠世大典的尋找之路
    每一次有《永樂大典》新零冊出現,都會引發舉世矚目。上一次出現是2014年,在美國洛杉磯漢庭頓圖書館發現過一冊兩卷。《永樂大典》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永樂正本至今未見,傳世的都是嘉靖副本,每本新發現的零冊都是孤本。全書11095冊,經歷400餘年動蕩,僅剩約400餘冊,不及原書百分之四。
  • 說說遺失了的明朝永樂大典
    我們知道,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每一個朝代的偉大歷史著作,而作為明朝的《永樂大典》可以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確實不是蓋的。《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直接由皇家的翰林院大學士解縉作為主編纂修,這套巨著整整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編纂。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瑪克西姆·高爾基《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是兩部集全國之力而編撰的大型類書,所輯錄古籍數量之多,涉及知識門類之廣世所罕見。後來故宮大火,《永樂大典》也險些毀於大火。於是在明世宗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重錄《永樂大典》,於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抄好的副本被放置在新建的宬。從 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但《永樂大典》正本,自明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後,《永樂大典》正本也消失在歷史之中。成為一大歷史懸案。
  • 近千萬美金《永樂大典》開標,神秘國人買下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法國博桑—勒費福爾拍賣行(Beaussant Lefèvre)7日的拍賣會上,這2冊《永樂大典》嘉靖年間手抄本是最受矚目的拍賣品,起初估算會在5000歐元至8000歐元間賣出,沒想到最後竟翻了1000倍,由一位大陸買家以812.8萬歐元含佣金得標。
  • 兩冊《永樂大典》拍出6400萬高價,農民藏了一冊,後無償捐給國家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就打算修纂一部類書,編輯經史百家之言,初定書名為《類要》,但是並未修成。朱棣繼位之後,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決心修成此書。永樂元年,朱棣任命大學士解縉主持編修。解縉組建了140餘人的編修團隊,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宣告修成,定名《文獻大成》。朱棣看了之後,認為這部書還不完備,很多還沒有收錄,因此不太滿意。
  • 中國藏家逾800萬歐元巴黎購回二冊《永樂大典》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研究員翁連溪先生及時發文「新出現的兩冊《永樂大典》趣聞」,讓我們對《永樂大典》工程之浩繁、裝幀之精緻一飽眼福,特此刊登,以饗讀者。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為正本,嘉靖年間抄寫的為副本。但《永樂大典》正本不知去向,亦未曾發現正本實物存世,副本屢遭厄運。截至目前,《永樂大典》副本僅發現有400餘冊、800餘卷及部分零葉,分散於多個國家和地區公私藏家手中。 民間所存《永樂大典》數量極少,每有發現必然引起轟動。前段時間江西的「永樂大典」新聞也著實另人大跌眼鏡、哭笑不得。
  • 《永樂大典》在歐洲拍出天價 和丹陽還有這樣的淵源
    當天,兩冊永樂大典以1萬歐元起拍,瞬間突破50萬歐元,1分半鐘之後,競拍價已經突破拍賣公司顯示屏的極限,競拍價無法顯示。當天競拍成功的女士從200萬歐元時開始競價,最終以640萬歐元拍得。據悉,德魯奧的拍賣佣金為27%,因此,兩冊永樂大典的最終成交價為812.8萬歐元。
  • 新現世拍賣的《永樂大典》證明,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不是原版
    永樂大典剛剛關注到一條文化消息,兩冊從未面世的中國最有名類書《永樂大典》在歐洲起拍,最終古書為一華人女性以640萬歐元拍得,加上佣金,成交價達到了812萬歐元。我關注這個新聞,倒不是出於對收藏的愛好,主要還是《永樂大典》 本身就容易引起人的關注,更別說這次出現的《永樂大典》還從未曾現世,這也意味著這部書籍將會更加完整,這對我們中華文化,無益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永樂大典》是永樂大帝朱棣命令編成的一部大型類書。所謂類書,是我國古代產生的一種大型資料彙編性質的書籍樣式,分門別類安排輯錄內容,可稱作中國古代版的百科全書。
  • 《永樂大典》的3億字小楷,嘆為觀止!
    解縉極擅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用筆之精妙,出人意表,其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傲讓相綴,神氣自倍。就是這位書法大成者,被任命為總纂修,主編了震驚中外的《永樂大典》。西方國家精英一天到晚吹噓西方中心論,滿世界叫嚷文藝復興。哪個文明死亡千年,竟然還能夠再復活?根本經不起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