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保存了大量我國14世紀以前的文藝、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珍品。《永樂大典》編纂完畢後,又重錄過一部,為永樂正本。藏於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本煨燼不存。嘉靖帝深愛《永樂大典》,決定重錄。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一致,稱為「嘉靖抄本」或「副本」,藏於皇史宬,雍正時改藏翰林院。歷經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的劫毀,《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但這些屢遭災難的是《永樂大典》副本,那么正本又在哪兒呢?
在上一個世紀末,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欒貴明公布了他30年的研究成果:《永樂大典》正本極可能仍存於世,存於北京十三陵中保存最好的永陵中。《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又引起了世人極度的關注。
《永樂大典》編纂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這部大型百科全書保存了大量的我國14世紀以前的文藝、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遠比西方的百科全書早三百餘年,《永樂大典》既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然而《永樂大典》的命運多蹇,歷盡磨難和摧殘。
由於《永樂大典》卷數浩繁,清查完畢後,無法刊刻,當時只是重錄過一部,不過繕寫精妙,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永樂抄本」或「正本」,藏於明朝北京的文樓。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藏於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本煨燼不存。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宮失火,深愛《永樂大典》的明世宗一夜連下三四道御旨,《永樂大典》在劫一逃。為免不測之虞,明世宗決定重錄,重錄工作進行了六年,至明穆宗隆慶元年才完成。重錄時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一致。重錄本便是人們常說的「嘉靖抄本」或「副本」,藏於嘉靖十三年(1534)礆造的皇史宬,雍正時改住在翰林院。於是,《永樂大典》有了兩個抄本。
在明清之際,由於管理不善,《永樂大典》副本亡佚二千餘卷,清代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加強了管理,侍書明顯減少。一俟《四庫全書》修成,《永樂大典》似為多餘之物,乏於嚴格的管理制度,迨至光緒二十年(1894)翁同穌入翰林院檢查,發現只存書八百冊了!歷經清鹹豐十年(1860)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的劫毀,《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這些屢遭災難的屬《永樂大典》副本,而《永樂大典》的正本又何去何從呢?
《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分裝10095冊,約三億七千多萬字。這部上萬卷的皇皇巨著,在重錄之後,下落很是不明,確實讓後人感到蹊蹺。有關《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歷來就有三類說法。
第一類是被隨葬說。
1957年,在勞動改造思想的時候就關注《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錢鍾書就為欒貴明提出《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研究課題,欒貴明一做就是30年,其研究成果披露於世的就是被隨葬說。就在1986年,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著《永樂大典史話》中也表示這一說法。
在明成祖時,編纂好《永樂大典》,之後,明代的帝王中只有孝宗和世宗這兩位很喜歡讀書的皇帝常常閱讀《永樂大典》。如孝宗曾把《永樂大典》中的醫藥秘方抄賜給太醫院,世宗則更是喜愛《永樂大典》,在他的案頭上常備著幾冊《永樂大典》,他按韻索覽。而在明代,有這樣的習俗,就是把死者生前所喜愛的書籍隨葬。那麼,這部《永樂大典》正本隨葬於世宗永陵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現在所見到的永陵,其規模明顯比明代其他的皇陵要大,是可以隨葬《永樂大典》正本的。有一個值得費解的是,世宗嘉靖帝下葬後,隆慶帝不斷褒獎了編撰儒臣,而關於這部皇皇巨著,公私書目和正史野史闕載,那么正本成了陪葬品的疑點很顯得突出了。據《明實錄》記載,從三月二十二日嘉靖帝下葬二十餘日起,隆慶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竟然連續褒獎《永樂大典》的編撰儒臣,四月十日嘉獎徐階等十數名儒臣「同知經筵席」,四月十五日,又以「重錄《永樂大典》成」為由,再行褒獎。而《明實錄》對《永樂大典》正本藏處隻字不提。不過,被隨葬這一說法的證實與證偽只有藉助於考古發掘了。
第二類是被燒毀說。至於被燒毀的時間,就存在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發生在明亡之際,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肆意燒毀,《永樂大典》正本可能就毀於一旦。至明末清初,皇宮內外就有人疑竇叢生了。如明末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裡提出:「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表示《永樂大典》正本「全部亡佚」。
郭沫若也持此說法,他在《重印永樂大典序》中說:「從此正本與副本分藏於文淵閣與皇史宬。明亡之際,文淵閣被焚,正本可能毀於此時。」
另一種認為,清代初年《永樂大典》正本改貯乾清宮,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發生過一場大火,《永樂大典》正本未能倖免於難。不過,就在乾隆年間,《永樂大典》正本的存在與否就值得懷疑。乾隆初編制的《天祿琳琅書目》裡就沒收《永樂大典》正本,而編制時是將宮中的善本集中於乾清宮旁的昭仁殿的。乾隆帝就曾賦詩表示過對不見《永樂大典》正本的無奈:「《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簡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
第三類是被藏在夾牆說。
明代的皇史宬是皇家檔案庫,專門存放《實錄》、《聖訓》、《玉牒》類。重錄本藏於皇史宬。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即藏在皇史宬的夾牆內,以備不測。皇史宬全磚石結構,抵防水火性能極強,而皇史宬大殿牆壁構造與其他建築很不一般,它的東西牆厚度達3.5米,南北牆厚度達6.1米,這一奇特之處用意何在呢?將《永樂大典》正本秘藏在皇史宬的夾牆內,是有可能的。
滄海曾經難為水。不過,很值得欣慰的是,解放後,新中國注重文化遺產,對《永樂大典》副本不斷收集,並影印出版,功在當世,利在千秋。
[失傳之謎]
《永樂大典》是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令解縉等人主持纂修的,參與其事的官員與生儒3000餘人,歷時5年告成。全書收入古書七八千種之多,按《洪武正韻》編輯,共計22937卷,裝成11095冊,約計3.7億字。這在歷史上是巨書,可謂卷帙浩繁,洋洋大觀。大典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類書,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永樂大典》修成後,因工費巨大,沒有刻板付印,只是清抄了一部。因修書在京都,清抄本與原稿本就貯藏在南京文淵閣裡。後來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永樂大典》清抄本也北遷了,藏於北京皇宮三大殿附近的文樓內。嘉靖三十六年皇宮三大殿失火,由於明世宗朱厚熜令人大力搶救,才使大典免於被毀。為預防不測,世宗於嘉靖四十一年明令「重錄一部,貯之他所」,於是命禮部左侍郎高拱與國子監司業張居正「各解原務,入館校錄」,並調集儒士百餘人,就史館分錄(《明世宗實錄》卷512,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歷時五年,至隆慶元年初,重錄事成,明穆宗朱載垕對高拱、張居正以及其他重錄有功人員加官提職,給賞有差(《明穆宗實錄》卷7,隆慶元年四月庚子)。從此,《永樂大典》有了正、副兩個本子,兩處收藏。原來清抄的正本藏於北京文淵閣,重錄的副本藏於皇史宬(即皇家檔案庫)。
明朝末年,原來藏於南京文淵閣的原稿本早已化為烏有,而僅存於北京皇史宬的副本也歷經劫難,弄得殘缺不全。清雍正時,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其時清查,已有殘缺。乾隆年間,纂修《四庫全書》時,又丟失了許多,只存9000餘冊,散失2000多冊,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被焚,副本幾乎付之一炬,沒有被燒的也大都被侵略者盜運回國。因此,在國外的拍賣行,時有大典的本子出現。現在國外公私圖書館還保存有大典的本子。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散存於世界各地的大典本子約800卷。經多方訪查整理後,已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了797卷,大約相當於原書的3%。
現在的問題是,存藏於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正本到底哪裡去了?這已成為懸而未解的歷史之謎。多數史家認為,明朝末年,北京文淵閣的正本已經亡佚。如有學者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在明朝末年已下落不明,有學者認為明朝末年北京文淵閣的正本已經亡佚,還有學者認為正本在明末已完全不知去向,多數學者估計毀於明清之際的戰火。卷帙浩繁、體積龐大的巨書,在文淵閣真的會不翼而飛、不知去向嗎?如果真的毀於明清之際的戰火,史籍文獻當有記載。然而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佔北京城,一個多月後又撤出北京;五月初,叛將吳三桂引導清軍開進了北京城。不到兩個月之內,北京城經過兩次戰爭事變,史籍文獻均無文淵閣被焚的記載。因此大典正本毀於戰火的「估計」是靠不住的。正本下落究竟在何處?筆者猜想:正本有極大可能是作為明世宗朱厚熜的隨葬品,埋藏於永陵地下玄宮之內。其根據有三:
其一,我國古代即有以竹書陪葬的傳統習慣。古人迷信人死靈魂不滅,靈魂在陰間仍然保持陽間的生存生活方式。所以古代帝王、貴族出身的人死後,不僅陪葬原有服飾器物,而且陪葬竹簡書籍。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土過竹簡文獻。如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在河南汲郡出土的戰國竹簡,後因戰亂而失落許多,現在還保存有《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裡,出土了大批帛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1993年,在湖北荊門市郭店村戰國時期楚墓中出土了800枚竹簡,引起國內外學界的極大關注和精心研究。另外,從墓葬中出土的竹簡書籍,還有山東銀雀山出土的兵書,湖北江陵張家山出土的醫書,等等。可以說,古代貴族特別是士族出身的人,死後陪葬竹簡書籍是屢見不鮮的。作為古代帝王的明世宗陪葬生前鍾愛的《永樂大典》,藏於陵寢的玄宮之中,當屬情理中事。
其二,明世宗朱厚熜對《永樂大典》愛不釋卷,關懷備至。他為了提高和鞏固旁枝繼統的政治地位,為了議大禮的需要,不僅把朱棣的廟號太宗改為成祖,使成祖文皇帝與太祖高皇帝二祖並稱,而且對明成祖主持纂修的《永樂大典》更是情有獨鍾,關愛有加。據記載:世宗「初年好古禮文之事」,對《永樂大典》「時取探討,殊寶愛之。自後凡有疑卻,悉按韻索覽,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及三殿災,上聞變即命左右趨登文樓出大典,甲夜中諭凡三四傳,是書遂得不毀。上意欲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每為閣臣言之。至是,諭大學士徐階曰:昨計重錄《永樂大典》,兩處收藏,茲秋涼可處理。乃選各色善楷書人禮部儒士程道南等百餘人,就史館分錄,而命(高)拱等校理之。」(《明世宗實錄》卷512,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世宗生前對大典如此寶愛備至,在他死後,有極大可能將大典作為陪葬品,葬入永陵地下玄宮。
其三,明世宗喪葬與《永樂大典》正本藏於文淵閣的時間切近契合。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世宗駕崩;隆慶元年三月十七日,大行皇帝梓宮葬於永陵;四月十五日,宣告重錄《永樂大典》書成。據此日程推斷,世宗駕崩之時,《永樂大典》重錄謄抄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只是裝訂整理等掃尾工作。此時正本已經閒置不用,它可能仍存放於史館,也可能存藏於文淵閣。在大行皇帝賓天后,穆宗朱載垕一方面忙於按照《遺詔》與擬定議程登皇帝位,頒發《登極詔》,御門聽政,處理政務;一方面忙於治理喪事,為大行皇帝和三位皇后上尊諡加廟號,確定大行皇帝的隨葬品等等。此時大典重錄的副本已成,正本業已閒置不用,朱載垕可能考慮到先帝生前酷愛大典的心情,把正本作為隨葬品,在治喪期間便移葬於永陵。正本可能是直接從史館移葬於永陵,也可能是先藏於文淵閣後不久再移葬於永陵。這樣便導致後人認為大典正本藏於文淵閣,明末亡佚,不知去向。因為大行皇帝的隨葬品是極其詭秘之事,為了掩人耳目,穆宗在忙過登極、治喪事宜之後不久,便宣告重錄《永樂大典》書成,其實錄只言對重錄有功人員的獎賞,卻根本諱言大典正本、副本各藏於何處。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的猜想。究竟《永樂大典》正本是否作為陪葬品葬於永陵地宮,這一謎底,只有等待科學探測或對永陵地宮的發掘才能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