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寺面向北三環輔路的正門(PS.裡面是停車場,停車位很多)。
古鐘博物館通稱大鐘寺,位於北三環路沿岸,車流洶湧,周邊住宅林立,是個熱鬧的地方,但是,大鐘寺本身的佔地面積並不小,在這一丁點兒土地上,是一個獨善其身、典型的喧鬧中安靜的地方,大鐘寺作為「古老的觀光景點」而聞名,而80年代北京的觀光地圖上已經介紹了這一點,所以我找時間特意去補習了。
說起大鐘寺,可以說是永樂大鐘,但是由於巨大的體型,這個鐘從鑄造的難度和裝載的政治意義上來說,被認為是國力強大的象徵,一到正月和節日,大鐘寺就突然出名了,電視上一定會現場直播零點敲鐘的場面,和這裡平時安靜的氣氛大不相同,因為是周末去的,所以參觀了一個多小時,但是好像所有的遊客都不超過50人。
大鐘寺的本名叫覺生寺,建於雍正11年(1733年),雍正是信佛教而建的,清朝時代作為皇室的乞雨場所被使用,民國期間這裡的廟會也很有名,但是,這裡面已經沒有佛教的具體功能了,在這裡,遊客可以了解很多關於中國鐘的知識,有鑄造的方法和用途,還有各種精巧的實物展示。
門票30元,作為一個極具特色的博物館,這個價格也很有價值,大鐘寺的內部構造和基本寺院沒有太大變化,中軸線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大鐘樓組成,各個殿堂和兩側的東西配合殿,被配置在不同主題的展覽上。
過了山門,第一住院的主要建築是天王殿、鐘樓、鼓樓,之後第二個進入庭院的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殿內已經沒有佛像了,這裡的展示主題是「禮樂之聲」,介紹了先秦以來的禮樂文化,並陳列著中國最有名的樂器「曾侯乙墓篇鍾複製品」,顯然,鍾作為古代重要的樂器,不僅有音樂功能,還背負著「禮」的一部分,表示權力、秩序,大雄寶殿的東西配合大廳分別是展廳,東配殿的展示名為「看古鐘林」,介紹中國古鐘的起源和發展,西配殿是「敕建覺生」的展示室,介紹大鐘寺的歷史,這裡有大鐘寺的模型,據介紹,大鐘最初是鼓樓附近的鑄鐘工廠,萬曆年間遷移到西郊的萬壽寺,如果有了覺生寺就遷移到這裡。
第三,進入庭院,把觀音殿放在裡面,現在完全是展示室,主題是「質器莊嚴」,介紹了梵鐘的分類和作用,現在,在國內宮殿和宗教場所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鐘的斷面是圓形的,被稱為梵鍾,根據大小和用途,有朝鐘、更鐘、佛道用鍾等,雖然形狀和鐘相似,但是有小尺寸的鈴和鐸、風鈴等裝飾物,也有作為法器的。
左邊是明嘉靖年間的地壇鍾,右邊是乾隆年間的晨鐘。
走進這個院子,西廂房不是西廂記,而是「金火流光」的展示室,介紹了鑄造鐘的基本方法和技術的發展,永樂大鐘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步是「作範刻字」,也就是說在泥做的內範和外範上刻上了陰文,其中外範被分為六重丸範,把事先鑄造的鐘的紐扣固定在鐘上的範裡,組裝大模具後,從上面打開兩個口,熔化銅後鑄造,這個步驟很簡單,但是實際看大鐘的量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的話,可以推測出那個的難度。
第四,進入庭院後,主要建築是西藏的經樓,這裡的展示主題是「妙境梵音」,展出的都是北京各大寺院的歷史洪鐘,詳細介紹了,雖然沒有永樂大鐘那麼有名,但是有各自的特色。
積水潭旁邊通著祠堂的鐘,解放後被消防隊使用,所以寫著「警鐘」。
天寧寺的鐘的紐扣是明嘉靖乙酉年鑄造的。
在天寧寺鐘的局部,刻有捐獻者的名字,有幾個太監。
藏經樓東配殿作為「外國的鐘鈴」展出,這裡展示的是各國和中國方面交流的鐘,雖然形狀有相似之處,但卻有不同的韻味,特別是來自荷蘭的鐘琴,在中國首次亮相。
鐘琴通過鍵盤和踏板連接銅鐘。
進入第五院子,大鐘樓是寺廟裡最有特色的建築,大鐘樓,上半部分是圓柱形尖頂屋頂,背部有十二根,下面的部分是四角形,寬的地方有三個,額頭是乾隆御筆「華嚴覺海」,永樂之鐘設置在裡面,這個鐘是中國最大的青銅鐘,通高6.75米,口徑3.3米,重量46.5噸,為了保護,特別是在附近看不到,不能上去俯視,但是,時鐘的大小上密密麻麻地刻著佛教的咒銘,用男性和梵語兩種文字刻著,竟然有22.7萬字,相當於部長的小說,而且鍾也是重要的要素,永樂大鐘被用於大典,真的解釋了什麼是餘韻卷,這個聲音和金屬的成分和形狀也有關係,這樣的鐘,考慮身體的量,考慮文字的鮮明,考慮聲音的難,這也是明成的祖先遷都是北京一系列重大建設工程之一,也體現了明朝初期的蓬勃朝氣,以及朱棣棠的雄心。
院子的東側有附屬的建築物,九亭鍾園,迴廊和亭子上掛著各地特色的鐘,參觀結束後可以作為休息的地方。永樂年間的鐵更鐘曾經掛在北京的鐘樓上。大鐘寺於1957年成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部門,199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永樂大鐘是從小聽到的耳熟能詳的語言,也是國家重要的寶物,可以親身體驗到足夠的背景知識,大鐘寺入口的介紹,自稱「定位正確,個性鮮明,文化獨特,收藏豐富」。本論文發表的照片都是本人原創的,未經本人許可,不得擅自盜用,如果被發現,本人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