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近距離,兩會陳迪說又與您見面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健全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的話題。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讓今年的全國兩會時間來得比以往要晚一些,也讓我國的醫療體系經歷了一次全方位考驗。在這場考驗中,我們國家很多的工作得了「高分」,但在某些方面也暴露出短板和弱項。有資料顯示,距大會開幕前一段時間,代表委員已提交幾百件提案和建議,涉及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加強科技研發攻關等眾多焦點領域,這充分顯示出公共衛生領域改革與完善,將成為兩會及以後一段時期內我國社會治理焦點問題。
我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取得決定性成果,為全球抗疫爭取到寶貴的時間與經驗。不過,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疫情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尤其是在如何更好應對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建立起更加高效的公共衛生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提升公共衛生的治理水平值得研究討論,吸納各界智慧。吉林團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內科學系主任王江濱提出「傳染病防控機制應關口前移」。
我覺得就應該是關口前移,把傳染病預警擴大到地級市,讓有一定人口規模的城市能夠增加它的傳染病防治的責任,也包括對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問責機制。我們的疾病防控部門,希望能夠擴大他們的權限,給他賦予向政府報告傳染病疫情。我還想能不能擴大醫療機構強制隔離治療的這樣的一個權限。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院長華樹成建議,應在立法層面予以綜合性醫院在傳染病防治中更大的支持。
比方說在有的綜合性醫院,由於傳染病防治法,他要求不能治一些像結核這樣的一些傳染病,所以說這方面的建設比較薄弱。來了疫情以後,還要投入到一些重症或者確診病例的治療,這樣的話應該說在防控方面就有一些短板和問題。我希望通過這次疫情,我們國家應該加大對綜合醫院對傳染病防控這方面的支持和力度。
從兩位代表的表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後疫情時代,我國需要一個更高層級的公共衛生指揮領導體系,有更加明確的強制責任,將國民健康列入更加重要的位置。從而使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物資配備等方面以制度化來保障。2003年的SARS重塑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而17年後,新冠肺炎應該給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帶來更大的變化,成為保障國民健康牢不可破的「防控之牆」。
兩會陳迪說,明天繼續為您說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