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的發展史,你會發現這其實也是一部戰爭史。誠然戰爭是殘酷的,因為每一次戰爭的爆發都代表著有人永遠失去了自己的父親、丈夫還有兒子。但是在客觀對待戰爭的同時,我們也要牢記「忘戰必危」的道理。
抗日戰爭史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我中華兒女為了趕跑日本侵略者,付出了3500萬傷亡的慘痛代價,無數革命先烈為這來之不易的勝利付出了一切。所以,當下的我們在享受這和平生活的同時,也要記住當年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學習抗戰這段歷史的時候就會看到平型關大捷是我軍的首次重大勝利,這也是需要我們好好背誦下來的內容之一。
平型關大捷發生在1937年9月25日,當時我八路軍第115師,在聶帥和林帥的指揮下,於平型關地區阻擊日軍,並且憑藉著地形優勢取得了殲敵1000餘人的重大勝利。同時這場戰役還極大地鼓舞了我全軍上下將士們的信心。
然而,對於平型關大捷被選入教科書一事,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覺得,抗日時期的石牌戰役,戰果更大,殲敵數量更多,為什麼就沒有被選入教科書呢?
石牌戰役是國軍發動的一次重大戰役,時間為1943年5月到6月。當時日軍準備先攻佔石牌,隨後染指重慶。但是國軍派遣重兵把守石牌,與前來進攻的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並且取得了大勝。此戰國軍消滅日軍數量達到了25000餘人,徹底粉碎了日軍進軍西南的計劃。
單從這一點來看石牌戰役的確是超過了平型關大捷。既然如此為何是殲敵數量相對較少的平型關戰役進入了教科書,被人們世代銘記,反而石牌戰役鮮有人知呢?
對此,我國著名的金一南教授發表了他的看法。
金一南表示,石牌戰役中殲敵25000餘人其實是一個不準確的數字,因為這個殲敵時間整整歷時一個月,是一個長時間戰線上的總成果。嚴格點來說,石牌戰役應該是5天內,殲敵1000人。
至於平型關大捷為什麼會入選教科書,是因為平型關戰役是抗日開始後的第一個大勝仗。並且戰役勝利的時間正好處在中華危機的關鍵時刻,所以這場戰役在當時對於其他軍隊的士氣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
反觀石牌戰役的時間已經是1943年,此時的日軍已經是處於下風,再加上戰鬥中國軍的武器裝備是要優於日軍的。這一點就跟平型關戰役中我軍裝備落後、後勤補給不足的特點產生了對比,所以,從戰略角度上來說,平型關大捷也是要高於石牌戰役的。
說到最後,金一南教授還表示雖然人們更看重平型關大捷,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國軍在石牌戰役上為國家奮勇殺敵的精神,我們對待歷史應該是公正客觀的。當年國共雙方在抗日戰場上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包括國軍方面展開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等,都是可歌可泣的。
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正在黨的領導下逐步走向復興,但是在我們國力日漸強盛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之前那段屈辱的戰爭歲月。不提倡戰爭,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