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拳是山東一個古老稀有的傳統拳種,其內涵博大精深,是春秋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所創, 但無文字記載。因其演練出擊時常以長袖藏手,故又稱「長袖拳」。
孫臏拳的發展與繼承關係目前可追溯到清末,據1998年第2期《山東體育史料》載:孫臏拳是1912年由山東省館陶縣張家樓村的一位趕馬車的張姓把式所傳。張把式曾參加義和團運動,後隱名埋姓。另據《中華舞史研究》所載:清末山東省茌平縣張景春傳下孫臏拳,與人切磋武藝常以孫臏拳法致勝,在冀魯一帶赫赫有名,其畢生僅授徒三人,大弟子張金嶺,二弟子魏金鳳,三弟子楊廷棟(楊明齋)陽穀阿城人。張景春被稱為孫臏拳第一代傳承人。
另有一說法:據淄博人民政府網公布,《孫臏拳》以形傳、口授之法傳承,清末山東臨清艾寨人張友春將《孫臏拳》傳與山東陽穀縣人楊明齋後,《孫臏拳》逐步在山東傳播。後人尊張友春為第一代傳人,楊明齋為第二代傳人,楊明齋再傳高作霖等第三代傳人,高作霖再傳高峰、高慶厚、韓克峰等第四代傳人。
2011年5月23日,孫臏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陽穀,與孫臏拳有著深厚的淵源。大家都知道中國古軍事重地迷魂陣是孫臏大敗龐涓的故事發生地,孫臏拳和陽穀有怎樣的關係?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影響?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找到了陽穀孫臏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文正。
楊文正向我們展示孫臏拳,年近70歲,身體依然硬朗。
圖中的老人就是楊文正,他所指的便是爺爺楊明齋(也名楊廷棟)
楊明齋是一位愛國武術家,1937年犧牲於抗日戰場。曾執教於山東省武術傳習所,1918年——1936年在青島國術館任教期間,擇徒授藝,傳下孫臏拳。並自此經青島向外傳播開來,是一代名師。
孫臏拳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夠求直,看似偏離,但擊中點卻是那樣準確。這種曲線出拳的理論以不招不架、轉向進取為表徵,最容易使對手產生錯覺。孫臏拳現主要在青島、淄博(淄博傳統孫臏拳是由高作霖大師所傳下來的)、濟南流傳。
這是他的父親楊慶柱
孫臏拳,是我國武術中起源較早的拳術之一。據《中國武術百科全書》記載:孫臏,習武先輩,窮其兵法,運用其謀略,以及「必攻不守」,「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等理論,加之戰略上「空、誆、虛、實、晃」,戰術上「速、巧、軟、綿、小」,「擰、絞、纏、旋、鑽」等技法,創編了技擊性極強的「孫臏拳法」,形成「出手迅猛顯絕招,手足並進逼四梢;結構嚴緊攻防巧,精、氣、意識尤重要」的古老而稀有之拳種。孫臏拳傳承人亦代代相傳,孫臏拳為戰國中期軍事家孫臏將兵法思想隱入拳法所創,因至今沒有發現孫臏創編孫臏拳的文史資料,故也有人認為孫臏拳是依據《孫臏兵法》思想而創始,以孫臏名字命名的拳法。孫臏拳有中架三十二手、小架六十四手、大架九十六手三個拳法套路和孫臏拳對練、孫臏拳散手等功法。又有「大架拳」、「二節腿」、「長袖拳」之稱,孫臏拳技術和理論體系完整,以孫臏智慧為文化內涵,是武技與兵家思想有機相融的結晶,講究必攻不守,不招不架迎面直打,迅猛靈巧直取要害,具有散手、武術精華之特點,被稱之為一部肢體語言版的《孫臏兵法》。主要流傳於山東和臺灣,山東省安丘市是主要傳承地之一。
相傳,戰國中期軍事家孫臏在馬陵之戰後歸隱到鄄邑冷家莊(現山東鄄城縣孫老家村),在村北虎豹林建院隱居與弟子們講兵論武整理《孫臏兵法》,並依據其兵法思想創編了孫臏拳法,以口傳身授秘密流傳。《孫臏兵法》大約在東漢末年失傳,後人對《孫臏兵法》是否存在一直存疑,直到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孫臏兵法》竹簡,這千古疑問才有定論。孫臏拳是否確為孫臏所創,也只能等待相關文物、古籍的出現來解疑答惑了。
這是民國21年,楊明齋在青島國術館所教的學生贈與的一塊牌匾,抗戰期間牌匾不知所蹤,後經好心人提供線索,楊文正從民間收回這寶貴的牌匾,上面的字已經看不清楚了,落款與部分學生人名還依稀可見。
楊明齋畫像
來源於資料收集
楊文正向我們展示孫臏拳
楊文正:陽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陽穀孫臏拳代表性傳承人
文中部分資料收集整理來自孫迪廣,在此感謝您對陽穀孫臏拳文化的關注。今日陽穀發布旨在弘揚陽穀人的事跡,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傳承—— ——申遺的成功,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發展,民間逐步對老一輩的傳承有了保護意識,而孫臏拳作為陽穀乃至武術界代表性的拳法,在社會上有深遠的影響。聽說在青島,大家提起陽穀的楊明齋都會豎大拇指,老一輩人用信念堅守傳承,為國家捨身取義,壯烈犧牲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榜樣,而陽穀阿城的楊文正老人,紮根老家用實際行動默默堅守,現在也教一些徒弟。但是,優秀的傳承靠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在這裡,今日陽穀也呼籲大家對陽穀孫臏拳多多關注,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請大家廣而告之,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陽穀,也歡迎更多人提供關於陽穀更多不為人知的正能量故事。千百年來,勤勞勇敢、質樸善良的陽穀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不僅創造了物質文明,而且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在這絢麗多彩的文化百花園裡,有許多動聽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這些故事充滿了濃鬱的地方氣息和深厚的文化色彩。陽穀,我們共同的家,真希望這裡越來越好。每一個陽穀兒女都深深熱愛,為之驕傲。這是英雄武松的故鄉,這是古軍事戰場迷魂陣所在地,這裡和孟母三遷有深厚的淵源,這裡是漢留侯張良與劉邦相遇的地方.
陽穀,還有更多的故事等著你發現。
今日陽穀
成立於2014年
以弘揚正能量、報導真善美為宗旨
為陽穀的文化宣傳、人文推廣
做出了一個自媒體人該有的貢獻
平臺招聘文案編輯、攝影剪輯
聯繫:13506356356(微信)
打賞是一種習慣,如同我喜歡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