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戰國中期,出現了一位身殘志堅、獨步千古、名垂青史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謀略家,他就是在我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軍師孫臏。
身殘志堅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子孫,出生在齊國的阿、鄄(今山東陽穀、鄄城)之間,生卒年月不詳。根據有關史料推測,其生活的年代大概與商鞅、孟軻同時。
孫臏曾與魏國將軍龐涓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同習兵法。龐涓學成之後,下山投奔魏國,深得魏惠王重用,被任為將軍。可他自知才能不及孫臏,擔心孫臏受到魏惠王重用。因此,秘密派人把孫臏召到魏國。孫臏赴魏之後,龐涓尋機對他施以酷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即將他的膝蓋骨剔掉,造成孫臏終身殘廢,孫臏之名即由此而來。
在那個時代,像這樣的殘廢之人是不能進入仕途的。但孫臏遇辱不屈,壯志未泯。當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時,孫臏想方設法求見齊使,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示了離魏赴齊的心願。齊國使臣既贊其才,又對他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於是,用車子悄悄將孫臏載回齊國。
賽馬談兵
孫臏赴齊之後,客居在齊將田忌家中。當時,齊國君臣常常舉行賽馬活動。田忌是齊威王田齊的親兄弟,又是賽馬場上的競爭對手。田忌屢戰屢敗,聽說手下有位名叫孫臏的賓客很有些點子,就向他請教制勝的錦囊妙計。孫臏暗中觀看了比賽的過程,發現雙方比賽用馬差別不大,便拿定了主意。再次比賽開始前,孫臏給田忌出主意:這次比賽,您用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保管能取勝。果然,比賽結束,田忌兩勝一負,破天荒地勝了威王。孫臏創造的這一「三駟之法」,開了軍事運籌學的先河,為歷代兵家所稱道。
這次比賽失利,使威王大感驚奇。田忌趁機把孫臏推薦給威王。威王正勵精圖治,求賢若渴,在見了孫臏後,確認他是個難得的將才,便任命他為軍師。從此,身體殘廢的孫臏登上了當時的戰爭舞臺,導演了一幕幕名垂青史的戰爭大戲。
圍魏救趙
戰國初期,魏國勢力迅速發展。魏的強盛,對東方大國齊國構成了直接挑戰。雙方為了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爭鬥。
公元前353年,龐涓率魏軍8萬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答應救趙,但懾於魏軍勢盛,決定暫不大規模出兵解邯鄲之圍,而是等待魏、趙疲憊並相互削弱之後,再相機出兵。同時,用少數兵力聯合宋、衛,南攻魏國襄陵,騷擾魏國後方,與趙軍形成遙相呼應的形勢,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魏軍主力攻趙一年有餘,仍未攻克邯鄲,雙方疲憊不堪。這時,齊威王看到大舉出兵的時機已經成熟,便令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領8萬大軍救趙。
受領救趙任務後,田忌企圖率領齊軍直趨邯鄲,包抄魏軍後路,配合趙軍內外夾擊,以解邯鄲之圍。孫臏不同意,他提出了著名的「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圍魏救趙」的作戰方針。孫臏分析:現在魏國和趙國打仗,精兵銳卒調到國外,老弱殘兵困守國內,應當乘魏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空虛無備,「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這樣,魏軍必然放棄邯鄲而回師自救。齊軍即可一舉兩得,既解了邯鄲之圍,又可截擊魏軍於歸途。田忌一聽有理,欣然採納了孫臏的建議,率軍直趨大梁。
齊軍直搗魏國守備空虛的都城大梁,使魏惠王驚恐萬狀,急令龐涓引兵救援。哪知孫臏攻打大梁只是表象,目的是調動魏軍,迫使龐涓回師自救。如今見目的已達到,孫臏即將齊軍主力北調,埋伏在龐涓回師的必經之路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附近,準備截擊魏軍。龐涓得知齊軍進攻大梁的消息後,心急如焚。他命令部隊捨棄輜重,晝夜兼程趕回。當他率軍到達桂陵時,受到齊軍出其不意的攻擊。齊軍以逸待勞,攻其不備,大敗魏軍。這一「圍魏救趙」的戰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這一戰法的現實意義:「如果敵在根據地內久踞不去……即以一部留在根據地內圍困該敵,而用主力進攻敵所從來之一帶地方,在那裡大肆活動,引致久踞之敵撤退出去打我主力,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辦法。」
馬陵大捷
桂陵大敗後,魏國沒有放棄稱霸的野心。公元前340年,魏又派龐涓率軍攻韓,韓國向齊求救。齊威王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攻魏救韓。
田忌率軍出發後,決定仍按「圍魏救趙」的謀略,深入魏地,直趨魏都大梁。魏王得知齊國出兵救韓,急忙將進攻韓國的軍隊撤回,令太子申為上將,龐涓為將,率10萬大軍東出大梁,迎擊齊軍,企圖一舉將齊軍消滅。
針對魏軍實力強大、強悍驍勇、求戰心切、輕視齊軍的情況,孫臏建議,應因勢利導,示弱避戰,在引兵東撤過程中,尋找戰機,後發制人,而不應同敵硬拼。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減灶誘敵的妙計:「使齊軍在入魏地時建造10萬士兵吃飯的灶,第二天減為5萬灶,第三天減為3萬灶」,從而造成齊軍上下怯戰,在撤退途中不斷逃亡減員的假象,引誘龐涓輕敵冒進。根據這一預定的作戰方案,齊軍與魏軍一接觸,就向後退卻。
傲慢魯莽的龐涓果然中計,看到齊軍逐日減灶,誤認為齊軍逃亡嚴重,在率部連續追擊三天後,自以為齊軍已逃亡大半,不堪一擊,於是丟下步兵,只率輕騎精銳,日夜兼程,窮追不捨。
孫臏通過偵察,準確地計算出魏軍追擊的行程,料定龐涓當於第三日傍晚到達馬陵(今山東郯城附近)。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阻,附近樹木茂盛,十分適宜設伏殲敵。因此,田忌和孫臏下令齊軍埋伏在附近,並精選萬名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同時,孫臏還派人剝去路旁一棵大樹的樹皮,在樹幹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約定全軍見到火光即發起攻擊。
龐涓率領的魏軍果然在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了馬陵。發現道路堵塞,又隱約看見路旁大樹上寫有字,龐涓就叫士卒點著火把以仔細觀看樹幹上的字跡。齊軍一見火光,即伏兵四起,萬箭齊發。魏軍遭到突然襲擊,立刻陷於一片慌亂之中,龐涓身中數箭,羞愧難當,自刎而死。齊軍在殲滅龐涓率領的魏軍先頭部隊後,乘勝追擊,又大敗魏軍,俘虜了魏軍上將軍太子申,全殲魏軍。從此,魏國一蹶不振,「諸侯東面朝齊」,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在救韓破魏之後,孫臏沒有接受齊王的封賞,而是急流勇退,隱居山林,埋頭著述,寫出了千古不朽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總結和反映了戰國前期和中期的戰爭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
孫臏的一生,歷經坎坷,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被不幸打倒,他身殘志堅,憑藉堅強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成就了正常人難以成就的功業,成為後來人效法的楷模,激勵和教育一代又一代將帥的成長。
即日起,本公眾號將陸續發布盛總的經典系列文章——「價值之道」,幫助大家學習「正道」、接受「正道」,培養正確的「價值投資」理念,文章還將陸續設置在自動回覆中。如發送「價值一」我們將自動回復第一篇《價值之道一:價值之道首語》,以此類推,我們將陸續更新,請持續關注我們。
親,長按以上二維碼識別↑↑↑↑↑即可關注我們哦。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我們的網站!更多精彩內容送給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