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身殘志堅的名將——孫臏

2021-02-23 股盛投資



引:戰國中期,出現了一位身殘志堅、獨步千古、名垂青史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謀略家,他就是在我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軍師孫臏。

身殘志堅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子孫,出生在齊國的阿、鄄(今山東陽穀、鄄城)之間,生卒年月不詳。根據有關史料推測,其生活的年代大概與商鞅、孟軻同時。

孫臏曾與魏國將軍龐涓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同習兵法。龐涓學成之後,下山投奔魏國,深得魏惠王重用,被任為將軍。可他自知才能不及孫臏,擔心孫臏受到魏惠王重用。因此,秘密派人把孫臏召到魏國。孫臏赴魏之後,龐涓尋機對他施以酷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即將他的膝蓋骨剔掉,造成孫臏終身殘廢,孫臏之名即由此而來。

在那個時代,像這樣的殘廢之人是不能進入仕途的。但孫臏遇辱不屈,壯志未泯。當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時,孫臏想方設法求見齊使,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示了離魏赴齊的心願。齊國使臣既贊其才,又對他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於是,用車子悄悄將孫臏載回齊國。

賽馬談兵

孫臏赴齊之後,客居在齊將田忌家中。當時,齊國君臣常常舉行賽馬活動。田忌是齊威王田齊的親兄弟,又是賽馬場上的競爭對手。田忌屢戰屢敗,聽說手下有位名叫孫臏的賓客很有些點子,就向他請教制勝的錦囊妙計。孫臏暗中觀看了比賽的過程,發現雙方比賽用馬差別不大,便拿定了主意。再次比賽開始前,孫臏給田忌出主意:這次比賽,您用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保管能取勝。果然,比賽結束,田忌兩勝一負,破天荒地勝了威王。孫臏創造的這一「三駟之法」,開了軍事運籌學的先河,為歷代兵家所稱道。

這次比賽失利,使威王大感驚奇。田忌趁機把孫臏推薦給威王。威王正勵精圖治,求賢若渴,在見了孫臏後,確認他是個難得的將才,便任命他為軍師。從此,身體殘廢的孫臏登上了當時的戰爭舞臺,導演了一幕幕名垂青史的戰爭大戲。

圍魏救趙

戰國初期,魏國勢力迅速發展。魏的強盛,對東方大國齊國構成了直接挑戰。雙方為了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爭鬥。

公元前353年,龐涓率魏軍8萬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答應救趙,但懾於魏軍勢盛,決定暫不大規模出兵解邯鄲之圍,而是等待魏、趙疲憊並相互削弱之後,再相機出兵。同時,用少數兵力聯合宋、衛,南攻魏國襄陵,騷擾魏國後方,與趙軍形成遙相呼應的形勢,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魏軍主力攻趙一年有餘,仍未攻克邯鄲,雙方疲憊不堪。這時,齊威王看到大舉出兵的時機已經成熟,便令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領8萬大軍救趙。

受領救趙任務後,田忌企圖率領齊軍直趨邯鄲,包抄魏軍後路,配合趙軍內外夾擊,以解邯鄲之圍。孫臏不同意,他提出了著名的「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圍魏救趙」的作戰方針。孫臏分析:現在魏國和趙國打仗,精兵銳卒調到國外,老弱殘兵困守國內,應當乘魏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空虛無備,「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這樣,魏軍必然放棄邯鄲而回師自救。齊軍即可一舉兩得,既解了邯鄲之圍,又可截擊魏軍於歸途。田忌一聽有理,欣然採納了孫臏的建議,率軍直趨大梁。

齊軍直搗魏國守備空虛的都城大梁,使魏惠王驚恐萬狀,急令龐涓引兵救援。哪知孫臏攻打大梁只是表象,目的是調動魏軍,迫使龐涓回師自救。如今見目的已達到,孫臏即將齊軍主力北調,埋伏在龐涓回師的必經之路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附近,準備截擊魏軍。龐涓得知齊軍進攻大梁的消息後,心急如焚。他命令部隊捨棄輜重,晝夜兼程趕回。當他率軍到達桂陵時,受到齊軍出其不意的攻擊。齊軍以逸待勞,攻其不備,大敗魏軍。這一「圍魏救趙」的戰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這一戰法的現實意義:「如果敵在根據地內久踞不去……即以一部留在根據地內圍困該敵,而用主力進攻敵所從來之一帶地方,在那裡大肆活動,引致久踞之敵撤退出去打我主力,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辦法。」

馬陵大捷

桂陵大敗後,魏國沒有放棄稱霸的野心。公元前340年,魏又派龐涓率軍攻韓,韓國向齊求救。齊威王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攻魏救韓。

田忌率軍出發後,決定仍按「圍魏救趙」的謀略,深入魏地,直趨魏都大梁。魏王得知齊國出兵救韓,急忙將進攻韓國的軍隊撤回,令太子申為上將,龐涓為將,率10萬大軍東出大梁,迎擊齊軍,企圖一舉將齊軍消滅。

針對魏軍實力強大、強悍驍勇、求戰心切、輕視齊軍的情況,孫臏建議,應因勢利導,示弱避戰,在引兵東撤過程中,尋找戰機,後發制人,而不應同敵硬拼。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減灶誘敵的妙計:「使齊軍在入魏地時建造10萬士兵吃飯的灶,第二天減為5萬灶,第三天減為3萬灶」,從而造成齊軍上下怯戰,在撤退途中不斷逃亡減員的假象,引誘龐涓輕敵冒進。根據這一預定的作戰方案,齊軍與魏軍一接觸,就向後退卻。

傲慢魯莽的龐涓果然中計,看到齊軍逐日減灶,誤認為齊軍逃亡嚴重,在率部連續追擊三天後,自以為齊軍已逃亡大半,不堪一擊,於是丟下步兵,只率輕騎精銳,日夜兼程,窮追不捨。

孫臏通過偵察,準確地計算出魏軍追擊的行程,料定龐涓當於第三日傍晚到達馬陵(今山東郯城附近)。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阻,附近樹木茂盛,十分適宜設伏殲敵。因此,田忌和孫臏下令齊軍埋伏在附近,並精選萬名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同時,孫臏還派人剝去路旁一棵大樹的樹皮,在樹幹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約定全軍見到火光即發起攻擊。

龐涓率領的魏軍果然在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了馬陵。發現道路堵塞,又隱約看見路旁大樹上寫有字,龐涓就叫士卒點著火把以仔細觀看樹幹上的字跡。齊軍一見火光,即伏兵四起,萬箭齊發。魏軍遭到突然襲擊,立刻陷於一片慌亂之中,龐涓身中數箭,羞愧難當,自刎而死。齊軍在殲滅龐涓率領的魏軍先頭部隊後,乘勝追擊,又大敗魏軍,俘虜了魏軍上將軍太子申,全殲魏軍。從此,魏國一蹶不振,「諸侯東面朝齊」,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在救韓破魏之後,孫臏沒有接受齊王的封賞,而是急流勇退,隱居山林,埋頭著述,寫出了千古不朽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總結和反映了戰國前期和中期的戰爭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

孫臏的一生,歷經坎坷,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被不幸打倒,他身殘志堅,憑藉堅強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成就了正常人難以成就的功業,成為後來人效法的楷模,激勵和教育一代又一代將帥的成長。

即日起,本公眾號將陸續發布盛總的經典系列文章——「價值之道」,幫助大家學習「正道」、接受「正道」,培養正確的「價值投資」理念,文章還將陸續設置在自動回覆中。如發送「價值一」我們將自動回復第一篇《價值之道一:價值之道首語》,以此類推,我們將陸續更新,請持續關注我們。

親,長按以上二維碼識別↑↑↑↑↑即可關注我們哦。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我們的網站!更多精彩內容送給您哦!

↓↓↓↓↓

相關焦點

  • 身殘志堅的歷史名將:孫臏因刖刑而死
    【春秋戰國歷史】導讀:戰國中期,出現了一位身殘志堅、獨步千古、名垂青史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謀略家,他就是在我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軍師孫臏
  • 【兵書戰策】身殘志堅的孫臏與竹簡《孫臏兵法》
  • 春秋戰國人物畫像(一)吳起、孫臏、孫武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戰國初期衛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西北)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尊稱吳子,著有《吳子兵法》。孫臏,名伯靈,戰國時期軍事家,齊國甄邑(今山東省鄄城縣北)人,是孫武的後代。
  • 人物常識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名將
    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的田忌賽馬法。公元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主將,孫臏為參謀,結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公元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魏國攻打韓國,齊國派兵相助,仍由田忌為主將,孫臏為參謀,孫臏仍進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讓魏軍大將龐涓輕敵深入,結果龐涓被殺,齊國大勝。
  • 歷史上的孫子、孫武、孫臏都是一個人嗎?哪個比較厲害?
    那麼孫臏又是誰呢?孫臏,原名孫伯靈,是受了臏刑之後,人們才稱呼他為孫臏,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他出生於阿、鄄之間,是我們前面所介紹的孫武的後代。他與龐涓同為鬼谷子門生,是師兄弟。龐涓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師弟孫臏,在魏國出仕時,他私下裡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孫臏到魏國後被龐涓誣陷,捏造罪名以施加臏刑和黥刑,也就是砍去孫臏的雙足並在臉上刺字,想讓孫臏無法像常人一樣同人交往,無法施展其才能。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挖其膝蓋骨,孫臏是怎麼報的仇?
    遭臏刑賢才成殘廢,金蟬脫殼離虎穴孫臏剛到魏國時,就去拜訪了自己的師弟龐涓,龐涓設宴款待,笑臉相迎,卻是口蜜腹劍。他極好名利,雖然表面上對孫臏言辭關切,背地裡卻是嫉賢妒能,生怕孫臏有一天會取代自己。不久,魏惠王宴請孫臏。
  • 白起和孫臏到底誰厲害?戰國四大名將為何沒有孫臏?他的腿不好
    自打擊敗楚國以後,白起受封武安君,成為了天下響噹噹的大人物,任何人聽到白起的名字,都會感到害怕,這就是白起可怕的地方。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 歷史上春秋戰國10大天才軍事人物排行榜
    古代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們中華民族第一個大黃金時代,這個時代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現了許多的思想流派,他們影響深遠;同時,在諸侯眾國的無數戰爭中,也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天才的軍事人物,成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英雄,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春秋戰國10大天才軍事人物排行榜第1名 孫武孫武(約公元前545
  • 田忌為何討厭孫臏
    趙武靈王此前曾是力諫武靈王推行新法,而《孫臏兵法》則一舉打響了天下公憤然遵從的孫臏,那是他對秦國的理政之發生的認知。這個雖然已經瘸腿了,但體魄卻是比鐵甲大長了一些,那是鐵甲騎士,而趙軍騎兵卻是趙括!面對這種亙古未聞的奇特景象,孫臏使人深刻震撼了!他萬萬沒有想到,在秦國僅有十萬甲士而已,卻能在人們眼中成為鐵軍猛將,自然是人人皆知的鐵軍猛將。孫臏真冷酷無能,竟在人們眼中排列出十五萬出頭的成軍人頭,其中有十多位是年輕將領。而今,這十五萬大軍,誰說誰會有真正的年輕將領了?縱是拔得十五六仗的山地老軍,也休想再說。這便是正當我一輩子的名將之戰,也是天下一奇!
  • 孫臏為什麼要勸田忌造反?田忌有沒有這個實力?
    孫臏和田忌在歷史上是一對非常有名的cp。跟他們有關的成語:田忌賽馬、圍魏救趙、增兵減灶也是婦孺皆知。
  • 戰國十大名將:孫臏排第五,樂毅排第四,那排前三位的都是誰?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割據的朝代,那時候群雄並起,各大國有吞併天下的野心,各小國則夾在中間瑟瑟發抖。當然,時勢造英雄,割據的朝代自然湧現了無數名將,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戰國時期的十大名將又分別是誰,排名前三的是哪些能人呢?
  • 孫臏給田忌出計贏了齊王,他和田忌在齊國的下場如何?
    其中的主人公是著名的歷史人物田忌、孫臏以及齊威王。不過,故事以外,孫臏的結局又是什麼樣的呢? 對於孫臏想必各位都不陌生,他與龐涓師出同門,但是龐涓卻嫉妒孫臏,便捏造了個假罪名廢了孫臏的雙腿,還在他的臉上刺了字,龐涓從此成為了魏國的名將,而孫臏卻只能出走魏國,去往齊國。 來到齊國的孫臏因為田忌賽馬的事情而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齊威王奉孫臏為自己的老師,與他共商國事。
  • 名將田忌為守住氣節,不聽孫臏勸諫,錯失大齊江山
    春秋戰國時期,各大諸侯分封天下,當時的天下後來的歷史一樣,後來的歷史都是以「皇帝」為主,春秋是以「霸主」為王。霸主並不能掌管天下,而是眾諸侯推舉選出來一個國家的君王。霸主的位置誰都可以做,只要你的實力大過於其他各位諸侯,你就可以成為霸主。所以在當時,很多諸侯都想成為霸主,但成為霸主的必要因素就是你要有實力和掌握大權的能力。
  • 孫臏5計平魏後,為何離奇失蹤?與齊國的將相之爭有關
    在齊國的戰略部署之中,田忌的謀士孫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先後為田忌籌劃了5條計謀平定魏國,但是在5條計謀出完之後,孫臏本人卻在中國歷史上離奇消失了,那麼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謀略家,孫臏的結局到底如何呢?
  • 改變戰國歷史格局的五位人物
    在上面列國爭霸的過程中,有幾位關鍵人物,改變了歷史的走向。第一位是吳起,第二位是孫臏,第三位是匡章,第四位是樂毅,第五位是白起。第一位:吳起。魏國的強大,離不開吳起。吳起是在魏文侯求賢時期來到魏國的。他為魏國奪取秦國河西之地。當時魏國的河西郡(今陝西渭南)、上郡(今陝西榆林)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半個陝西省,現在的陝西渭南市、榆林市當時都是魏國的,而這都是吳起之功。
  • 中國歷史上,名將和名將之間的對決,最為經典的是哪個戰役
    在中國歷史上,名將與名將之間的對決戰役很多,像孫臏和龐涓、曹操和袁紹、韓信和劉邦、粟裕和杜聿明等等。但是,如果要在這場戰鬥中選擇最經典的戰役,那就不能不是非國家時代的張平戰。這不僅是改變晉朝兩國命運的戰役,也是最終決定中華統一的戰役。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刻字,挖掉他膝蓋骨,孫臏復仇時會怎麼對他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會湧現出很多著名的人物,他們各具不同的本領,選擇為自己的主公或者帝王為他們效力。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一個很特殊的時期,天下諸侯紛爭,思想家政治家們層出不窮,其中有一個很厲害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孫臏,他的故事也是一個傳奇。
  • 龐涓處以孫臏臏刑,挖其膝蓋骨,孫臏出逃後在復仇時有多狠?
    ,擔心孫臏將來奪走他的光芒,因此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即在孫臏臉上刺字,挖其膝蓋骨。孫臏遭此劫難,心中憤恨,但當下首要的還是保住性命,恰巧當時齊國的使者出使到魏國大梁,於是孫臏秘密拜見了齊國使者,並且用言語打動了對方,之後孫臏就被帶去了齊國,後得到了齊國名將田忌的重用。
  •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 兩大軍事奇才孫臏與龐涓鬥智
    關注「歷史故事」,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史記曰:「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 王者榮耀可能出的四個新英雄,背景故事都已寫好,兩人與孫臏有關
    王者榮耀可能出的四個新英雄,背景故事都已寫好,兩人與孫臏有關大家也都知道,每一個英雄上線其實都是預兆的,比喻在某些英雄的背景故事或者臺詞當中提示新英雄。凡是背景中明確提出的名字都有很大可能成為新英雄,因為完全沒必要存在的人物是不會擁有姓名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在背景裡面已經有了鋪墊的英雄都有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