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DuDu的全能辣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教育知識,和你共同討論孩子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
《三字經》中寫道,昔孟母,擇鄰處。我們做家長的,總說要替孩子擇校,那到底是選擇什麼呢?在我看來,擇校,或許更是擇人。
DuDu媽媽認識一位家長,他的兒子在升入普通中學後,常年班級第一,幾乎不用父母操心,按理說,這是好事,但作為母親,越來越覺得不對勁。
據說,孩子所在的初中很普通,全年級一共900多名學生,當時考慮離家近等方面原因,孩子被父母送到這所學校中。
但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孩子在學習上,逐漸出現一些不良表現,常常驕傲自滿,甚至拖拖拉拉。
最後夫妻二人沒有辦法,只能和班主任溝通,但班主任卻勸家長:建議轉學。
班主任坦言,雖然孩子的成績比較好,能達到班級第一,甚至年級第一的好名次,但這樣的成績要拿到重點中學,可能也就勉強擠進前20。
沒有競爭力的孩子,比較容易滿足,容易驕傲自大,從而很難讓他判斷自己的成績,究竟在什麼水平上。
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孩子學習成績的提升,但到底什麼環境才是好的呢?一般來說,需要有以下4個要素:
1、是實實在在的客觀環境條件,比如乾淨的書桌,明亮的教室;
2、有優秀的同伴,身處一個優秀的圈子中,身邊的人也能讓人變得更加優秀;
3、有良好的師資力量,起到引導的作用;
4、擁有良好的學風,比如科學的管理和校規校紀。
重點中學的升學率之所以高,不僅僅在於生源質量高,教師優秀,更重要的是4個要素能協同發展,最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這也就是為什麼,衡水中學、人大附中等知名高校,能成功的原因。
在過去,我們經常強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現在,有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就是父母應該是孩子學習成長的榜樣,弱化「教」的角色,而變成榜樣。
正因為有了優秀的榜樣和同伴,孩子很容易會自發地去模仿,自主地去學習。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在談及自己的大學生涯時,最懷念的時光和最大的收穫,就是在西南聯大時期,與黃昆、張守廉等人組成的「西南劍客三人組」。
黃昆、張守廉、楊振寧三個人,成績優秀,相互吸引,最後惺惺相惜,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學習,高談闊論,現在回憶起來,也是美好的。
所以我們也經常說,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將學會的知識講給同學們聽,這不僅僅是學習方法,更是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結語:
與其幫助孩子選擇學校,不如讓他們學會擇人,選擇優秀的學習夥伴,才能共同進步,正如「西南劍客三人組」一樣,一生都無法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