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時,那些秦軍和老秦將都去哪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2020-12-18 騰訊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隨著大澤鄉一句豪言傳唱開來,秦朝也唱響了帝國最後的絕響。可當義軍風起雲湧般血戰巨鹿、挺進函谷關時,昔日一統六合的大秦精銳為何都銷聲匿跡了?

早前,有人曾質疑:「王翦滅楚後,60萬秦軍為何不北上固守王土?」這個問題讓秦軍去向成了千古謎團,也讓受儘先王恩惠的王家臉上蒙羞。

其實,在秦朝滅亡時,不是王翦不願出來救國,而是他實在是在墳墓裡出不來。根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二世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也就是說,王家王翦、王賁兩父子早在秦二世在位時就死了,只剩下王翦孫子王離。而在秦朝滅亡時,就連秦二世都已經病死了,試問王翦又怎能出來救國呢?

不過,雖然王翦已死,但是他的孫子王離卻也為大秦帝國盡了最後一份力。

而在秦王掃六合,一統中華大地時,秦軍被分成了兩股主要支流,其中二十萬秦國精銳——蒙家軍北上負責鎮守北疆,督工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入侵;而另一支六十萬人的秦軍,在徵服楚國以後,除少數留下守土之外,其他奉秦始皇之命,馬不停蹄地裹挾著二十萬楚國降兵,前往江南之南的百越地區,徵服南越蠻荒之地。

由於徵戰楚國時付出了一定代價,所以南徵百越的秦軍和楚國降軍共計約五十萬。因而,這支軍隊已並非當初秦朝統一天下的精銳之師,其戰力自然比不上真正的秦朝王師。

但即便如此,這支秦軍的軍事任務壓力一點不小,因為當時的百越地區包括了浙江東部、江西和湖南南部、福建、廣西、廣東,以及越南北部,好比現今小半個中國。而且最為主要的是,這些地方在古代是還未被得到充分開發的蠻荒之地,荊棘叢生,水網密布,瘴氣瀰漫,故秦軍到達此地還未開戰,便因瘟疫而死傷無數。

後來,在與百越交戰之時,當地土著們紛紛逃往山林之中,與成規模的秦軍打起了遊擊戰,且性情堅韌,不肯屈服。所以雖然秦軍雄兵數十萬,但在這樣艱苦環境中毫無用武之地,難以展開陣型,雙方廝殺膠著,戰爭曠日持久,就連秦軍總司令屠睢都被百越軍民偷襲致死,使得秦始皇不得不接連相繼派了任囂和趙佗兩位大將前來支援。

雖然百越能逞一時之威,但是又怎會是大秦的對手呢?最終在任囂的率領下,秦軍終究是徵服了百越。但是不可否認,此戰也給了秦軍以重創,在戰爭結束以後,百越軍民只剩下不足三十萬,而秦軍也從五十萬銳減至十萬。

就在秦國徵服百越的第二年,陳勝吳廣起義緊接著爆發了,此時南方的任囂因為兵力不足,再加上秦王已死,他想自立為王,所以南方十萬秦軍便隔岸觀火,坐視大秦被農民起義軍顛覆。然而,此時北方的二十萬蒙家軍首領被蒙恬被李斯趙高謀害,所以趙高得以奪兵權,任王離統率僅剩的二十萬秦軍,章邯作為副手,一起前去平叛農民起義軍。

雖然王離繼承了父輩們不朽的才華,可是怎奈形勢比人強。我們知道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變成了軍國主義國家,全民皆兵。秦國百姓雖然平時在家務農,但是無論是否上戰場,他們都要經過嚴苛的軍事訓練,還要經過軍官的考核檢驗,如果未能達標,都將受到嚴厲的懲處。隨著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秦國的軍功制度也在全國推廣開來。再加上秦國橫徵暴斂,百姓們全民皆兵的軍功制度無疑被變相激發,進而反作用於秦朝政權上。

因此,雖然王離才幹不凡,但是他面臨的對手和父輩不同,他所率領的老秦兵面臨的不僅僅是數倍於自己的「新秦兵」,還有經受過秦兵制度訓練的、且原本就勇猛無匹的楚人。

正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王離和章邯所率領的二十萬秦軍與其說亡於巨鹿之戰的項羽楚軍,不如說是敗給了秦國自身的軍功制度培養的楚軍。自此,秦國不再。

相關焦點

  • 秦朝滅亡時一百萬秦軍都去哪了,為什麼沒有回來勤王
    我們都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跟他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密不可分的,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經濟、軍事、法制制度發展有一個飛躍的提升,人口是戰國時期最多的國家,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達到了一百多萬人。那麼就有一個疑問,在秦朝滅亡的時候一百多萬秦軍都去哪了?
  • 秦朝滅亡時,曾經替始皇帝連滅三國的名將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秦國滅亡時,王翦早已去世,所以怎能出來救秦國呢?要是能出來,恐怕還沒帶兵出徵,秦軍將士就嚇死了! 《史記 王翦列傳》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
  • 橫掃天下的秦軍,在秦朝滅亡時去哪了?原來六十萬大軍在執行任務
    但是在秦國滅亡的時候,幾乎都是起義軍在相互內耗,秦軍僅剩的二十萬兵力還在章邯的率領下被項羽一舉擊潰,有了後來「作壁上觀」和「破釜沉舟」這兩個成語,此後起義軍再沒遇到什麼強有力的抵抗,從滅六國到秦末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強大的秦軍去哪了呢?
  • 秦朝滅亡時,王剪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而且《史記》中對他病死記載也只是「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秦二世在位時,王翦與其子王賁都皆已去世)。並沒明說王翦病死在秦二世在位期間。(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所以王翦病死於公元前208年的說法,證據不足。一般公認的說法,都還是認為王翦卒於前210年之前。
  • 橫掃天下的秦軍,在秦朝滅亡時去哪了?原來有六十萬大軍在執行任務
    但是在秦國滅亡的時候,幾乎都是起義軍在相互內耗,秦軍僅剩的二十萬兵力還在章邯的率領下被項羽一舉擊潰,有了後來「作壁上觀」和「破釜沉舟」這兩個成語,此後起義軍再沒遇到什麼強有力的抵抗,從滅六國到秦末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強大的秦軍去哪了呢?
  • 秦朝即將覆滅時,長城和南越兩大軍團,為什麼不揮師救國?
    準確說來,秦朝二世而亡,始皇和胡亥就不多說了,那麼下一位繼任者子嬰是什麼情況呢?子嬰曾阻攔二世胡亥屠殺功臣,在屠殺始皇子女、皇孫的這場災難中倖存了下來,後來臨危受命成為繼任者。子嬰在趙高的陰謀下自摘帝帽,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
  • 周文強說,秦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秦軍主力沒有回師勤王
    周文強說歷史上的秦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秦末內亂的時候,秦軍主力都在外戍邊,沒有回師勤王。如果秦朝的百萬戍邊大軍回師,哪還有劉邦項羽他們什麼事兒? 至於為什麼秦軍為什麼不回來,乃是因為秦始皇的命令。秦始皇為了守衛華夏版圖,為了整個華夏族群,要求這些秦軍一定要死守邊疆。為了民族,就算是犧牲秦國,那也不算什麼。
  • 秦朝末期,鹹陽朝廷為什麼連一支正規軍都沒有?秦軍主力去哪了?
    眾所周知,秦在統一六國的時候擁有一支規模相當龐大的軍隊,一言不合就能派出數十萬大軍去攻打其他國家。按理說,統一六國後,秦朝的軍事實力應該更勝於前。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面對義軍步步逼近時,秦朝統治者卻一籌莫展。直至數十萬義軍殺到鹹陽城附近,迫於無奈的秦二世才下令讓少府章邯去將驪山刑徒臨時組編成一支軍隊去對抗義軍。那麼問題來了,秦朝末期,鹹陽朝廷為什麼連一支正規軍都沒有?
  • 秦朝滅亡時,百萬虎狼之師的秦軍主力去哪裡,有三個去處
    防止當地人造反,並維持秦國的統治,這60萬人從派到百越之後,一直到秦朝滅亡,都沒有返回中原,所以如果秦朝當時有一百萬軍隊的話,這裡就損失了60萬人,只剩下40萬人。所以,60萬百越軍團+30萬長城軍團+10萬關中軍團構成了百萬虎狼之師的秦軍主力,秦軍除了這三大軍團之外,還有數量不多的郡縣兵分布在秦朝的各個郡縣,由於秦軍實行的郡縣制,最初是36個郡,後來增加到40多個郡,每個郡都有兵,但是數量不多,至少也有十多萬人,但僅僅用於維持治安、緝拿盜賊的性質,算不上主力軍,而且郡縣兵除了關中郡縣之外,都是原六國投降而來的兵力
  • 秦朝滅亡時,南北兩支秦軍在幹嘛?一個被項羽滅,一個自立門戶
    這一番表態表述確實讓人心潮澎湃、肅然起敬,但傳言畢竟是傳言,即使筆者是秦始皇的忠實擁躉,也不可能無視邏輯和史料、相信這種無釐頭的言論。 其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若秦朝亡了,北方邊軍壓根不可能存活下來,更別提抵抗匈奴。當初蒙恬率30萬大軍北上,「暴師於外十餘年」,所需的物資都是由王朝提供。如果秦朝被推翻,繼任的王朝可能乖乖地向前朝留下的大軍提供糧餉嗎?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秦王朝就是秦軍的皮,沒有皮,秦軍怎麼活下去??
  • 《大秦賦》之後的歷史:秦朝滅亡之後,勇猛善戰的秦軍都去哪兒了
    那到這兒肯定就有人想問了,秦帝國滅亡了,那勇猛善戰的秦軍都去哪了?在上一篇介紹巨鹿之戰的文章中曾經說過,從邊境抽調回來的秦國邊軍在巨鹿的大決戰中,被項羽和諸侯軍徹底擊潰,王離以及其殘部一同在新安被項羽軍殺降,而章邯的20萬大軍應當完好無損,並且在之後成為三秦王的主力,直到劉邦衝出蜀地,進入關中消滅三秦(項羽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 秦朝快滅亡的時候,為什麼嶺南五十萬的秦軍不回京勤王呢?
    秦朝快滅亡的時候,嶺南還有五十萬秦軍,為什麼嶺南五十萬的秦軍不回京勤王呢?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秦始皇生前命令他們在秦國有難的時候不得回軍勤王,以保住華夏疆土;其二、趙佗不願意去救胡亥、趙高之流,他要確保嶺南不失,還有就是擔心被胡亥趙高等害自己。個人認為這兩種原因都有可能,只是秦史裡缺少相關的記載,故無法考證。
  • 秦朝滅亡時老秦人的正規軍在幹什麼?
    但在秦朝滅亡時,除了關中兩個軍團對抗農民起義外,還有兩個軍團卻沒有幫忙,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我們要先分析下,那些幾十萬人的正規軍都在幹嘛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滿於現狀,劍鋒直指大漠、草原地區,於是便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匈奴,奪取河套,在攻下這些地區後,就讓大軍就地駐紮,而後這支軍隊命名為「九原秦軍」。
  • 北宋滅亡時,為何楊家將不出來救國?
    楊家將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家族,作為歷史上知名的人物,人們對楊家將的事跡肯定是非常熟悉的。說起「楊家將」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楊家將滿門忠烈,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楊家將是宋朝時期有名望的武將世家,在當時來說,楊家將不斷的為宋朝建功立業,只不過這樣能徵善戰的家族,仍然沒有改變宋朝走向滅亡的趨勢。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楊家將是宋朝的名將,更是歷史上非常有名望的武將世家,為何宋朝滅亡的時候楊家將不出現呢?宋朝崇尚文治天下,大宋的皇帝根本就不想打仗,朝堂之上也都是文官居多,武官不受待見。
  • 北宋即將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主要是統治者的原因
    「——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01縱觀歷朝歷代的滅亡,似乎都和某些人物有關係,像秦朝的滅亡就和趙高分不開,唐代的滅亡就和安祿山有關係眾所周知,北宋滅亡和一些奸臣有關係,話說回來,北宋滅亡時,作為軍事家族的楊家為什麼沒有出手呢?楊家將為什麼沒站出來呢?
  • 秦朝滅亡時,老秦人的正規軍在幹什麼?
    最近網上一種論調大行其道,說秦朝滅亡時,秦朝的正規軍30萬在防守匈奴,保衛華夏的北大門。60萬在鎮守百越,守衛華夏的南大門。項羽、劉邦之流之所以能大敗秦軍,因為和他們作戰的是章邯所率領的囚徒軍,壓根不是秦軍主力。這種說法其實是有失偏頗的,國之將亡,秦軍主力怎麼可能坐視不理。這種說法大行其道的根源就是人們心裡對秦軍戰鬥力的突然暴跌始終是有疑問的。
  • 秦朝滅亡時,曾經橫掃六國的百萬秦軍呢?為何只剩章邯20萬軍隊
    每每提及秦始皇,人們不禁讚嘆他一統六國的風採,然而強盛的秦朝卻在完成統一大業的14年後,就走向了覆滅。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能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橫掃六國,靠的就是蒙恬、王翦和章邯這幾位名將,和一支戰無不勝的百萬雄軍。那麼在秦朝滅亡之時,這支橫掃六國的百萬大軍呢?
  • 50萬大軍看著秦朝滅亡卻按兵不動,是不想救還是?
    在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長達三年的戰亂中,戍守嶺南的五十萬秦軍竟然坐視秦朝滅亡而無動於衷。這是為什麼呢?在巨鹿之戰中,項羽只有幾萬起義軍。這支起義軍部隊,還是多路諸侯部隊東拼西湊而成,哪個諸侯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秦軍有著四十萬兵力,號稱是秦朝主力部隊。由章邯率領著,在巨鹿展開一場決戰性戰役。秦朝滅亡的時候軍隊在哪裡呢?
  • 在秦朝滅亡的時候,為何王剪沒有站出來救國?
    我們都知道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因為有六國中五個國家就是王翦攻打下來的,可以說是功勞非常的大,而他也是在攻下楚國後,向秦始皇討要了土地及金銀財寶後就回家鄉做他的富家翁去了,而很多人就對王翦為什麼沒有站出來力挽狂瀾感到困惑,據記載王翦去世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08年,但是秦朝滅亡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7年,其實即使在這段時間裡王翦有站出來的話
  • 滅掉秦朝的是楚人嗎?得民心者得天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由來這句話是戰國時楚國南公說的,當時楚國屢被秦國欺負,楚懷王和秦昭襄王即秦始皇的曾祖父會盟時,被秦國強行扣押並客死秦國。在楚懷王的梓棺運回楚國時,楚國人都非常憐憫他,如同為自己的親人悲傷。南公憤恨地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