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一個12歲男孩竟被父親活活打死!究竟什麼事讓一個父親對親兒子下此狠手?
11月2日,男孩在手機店偷了4部手機,價值5000元。
在外打工的父親當即買車票回家,一看到兒子,順手拿起電飯煲電線就抽。
電源線打折了,他又拿掃把杆繼續抽,掃把杆也被打彎了。
男孩不敢反抗,只是本能地躲避。躲無可躲時,細細的電線抽到臉上,生生將他的臉抽了一個口子!
這樣的抽打,持續了近兩個小時。
直到兒子出現口渴、疼痛乃至休克症狀,父親才意識到情況不對,連忙將他送往醫院。
可惜,搶救無效死亡,父親也因此被刑拘了。
眼看就養成人的兒子,就這麼沒了,好好的一個家,也要散了。
雖然孩子做錯了,評論區卻紛紛指責父親:
「偷手機就證明教育的缺失了,結果繼續用最失敗的方法教育孩子導致孩子死亡,悲哀。」「平時不好好教,真做了偷盜的事,就往死打。」
連手機店店主都痛心:「上火好幾天,兩天沒吃飯。孩子咱都可以原諒,好好教育教育,不至於打死了!」
是啊,孩子做錯事,得到點懲戒可以理解,但他罪不致死。
雖然這位父親只是無心之失,但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孩子犯了錯,可以小懲大誡,但要注意分寸。
嚴懲≠教育。
嚴懲一時有效,後果遺憾終生
老一輩人教育孩子時,信奉棍棒教育,常說「孩子不打不長記性」。
為了讓孩子「長點記性」,就往死裡打、往狠處打。殊不知,被打怕了的孩子,得到的不是教訓,而是恐懼和逃避。
寧夏永寧縣一個6歲女孩失蹤,警方第二天找到了她的屍體,兇手是她12歲的哥哥。
原因既令人悲傷又令人憤怒:
女孩跟哥哥玩耍時,不慎從一個木架上跌落,頭部著地,當場昏迷。哥哥怕被家長責罰,就用木架敲其擊頭部致其死亡。
哥哥不怕妹妹傷勢是否嚴重,不怕殺人的後果,但卻害怕被家長責罰!
多麼荒誕的邏輯,卻又真實發生了。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時候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察覺。」
對於經常被嚴懲的孩子來說,是非對錯已經不重要,生死也不重要,如何隱瞞真相、避免自己被懲罰,才是最重要的。
現實中這樣極端的例子雖然是少數,但孩子為了逃脫懲罰想盡辦法隱瞞自己的罪過,這是不爭的事實。
猶記得《家有兒女》中的滑鼠,經常因為一點小事被爸爸打,他犯錯後第一件事就是想怎樣逃避懲罰。
有一次,他考試不及格,就偷偷塗改了分數,結果被老師發現。
他擔心爸爸知道後又打他,就離家出走了,幾天沒吃沒喝,擔驚受怕的樣子真是讓人心疼。
我們懲罰孩子,本意是讓孩子學好,但太過殘酷的嚴懲卻會適得其反,逼得孩子鋌而走險。
西方諺語說:野蠻的方法培養不出文明的紳士。
同理,用嚴懲也培養不出明是非、知對錯、有責任有擔當的好孩子。
越嚴懲,越適得其反
我也曾經迷信嚴懲,因為效果立竿見影。
兒子小時候稍有出格行為,我就對他揚起巴掌。
奶奶過來拉架,我還很生氣:「你別護!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被我暴揍一頓的兒子,果然乖乖就範了,我還因此向婆婆炫耀我這個方法簡單高效。
可兒子上小學之後,我發現我越來越難制服他了。每當他惹人生氣時,我就警告他:你再這樣我不客氣了!
兒子要麼說:「不客氣就不客氣!有什麼了不起!我偏要這樣!」一副「你還能拿我怎麼樣」的嘴臉,讓人越發惱火。
或者乾脆主動領罪:「不就是打一頓嗎?來吧來吧!」崛起屁股讓我打。
然後他犯下的那些過錯,一點也不會改。我對他的懲罰,反而讓他心安理得地躺在錯誤簿上不思悔改,讓人很是頭疼。
究竟怎樣才能讓一個犯錯的孩子「長記性」?
直到我看到了一本書,才終於意識到:嚴懲不但不能教孩子學好,還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難管束。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歸納出孩子受罰後的四種回擊方式:
①憤恨:「這個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②報復:「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③反叛:「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④退縮: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們抓到」;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長期被嚴懲的孩子,其行為就建立在這些想法上。
所以他們犯錯後,才會屢教不改。所以他們明知自己錯了,還跟家長對著幹。所以他們長大了,翅膀硬了,家長就再也找不到一個能制服他們的辦法!
嚴懲,從來都不是教育孩子學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