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分享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朋友,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2020-12-26 樂樂媽媽育兒筆記

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分享,會分享的人一定會有更多的朋友,對別人分享自己的美好,也會收穫到別人送給我們的祝福。

世界是一個需要分享的地方,只有人人學會分享,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更有人情味,我們才能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

我家的孩子已經有四歲了,在我家周圍也有很多跟我家孩子同齡的孩子,我經常跟這些寶媽們一起探討孩子們的事情,包括孩子的成長問題以及生活中的事情,在這樣的聊天中,我覺得自己能從對方那裡學到很多的育兒經驗。

前幾天,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有一位寶媽說最近發現孩子有點自私,以前孩子吃什麼東西或者有什麼好玩的都會第一時間跟媽媽分享,給媽媽吃一口自己喜歡的零食,或者跟媽媽分享今天在幼兒園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

對待朋友也是十分熱情的,媽媽給買的小零食也會帶到幼兒園跟好朋友一起分享,但是最近媽媽卻發現孩子不愛分享了,很多事情只想到自己,不為別人著想,這位媽媽為此很著急,也很擔心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好。

雖然分享是一種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一種品質,但是孩子畢竟還小,他不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有時候可能也不會有這樣的意識,很多家長也不完全清楚應該怎么正確地教孩子學會分享,有時候很多家長還會完全不顧孩子的意願,強制性地叫孩子去分享,孩子就會產生牴觸心理。

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1.讓孩子自己做主,發揮孩子主動性

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先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家長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孩子的東西包括零食或者是玩具,都是孩子私有的東西,孩子有支配的權利,孩子是有物權意識的,孩子是物品的主人,如果孩子不想分享,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就不要強迫孩子。家長可以通過跟孩子的溝通交流,讓孩子懂得分享的意義,孩子自然就願意去分享,如果家長情緒不好,一味地強制孩子,孩子就會發生牴觸心理,從而產生厭惡的心理。

2.家長要帶孩子找個分享的樂趣

孩子還小,有時候不懂得分享的意義,也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反而是覺得我把我的東西分享給了別人沒有得到任何一點的好處,反而自己的東西還少了,孩子就會不喜歡分享。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分享的意義,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比如當孩子分享給你一顆糖時,你可以回贈給孩子一袋薯片,並且有好的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友誼。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我分享給別人一個東西,又得到了別人送給我的另一個東西,我就得到了兩個不一樣的事物。

有時候孩子不想分享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手裡的糖果不夠了,或者是本來就很少,孩子自己都捨不得,又怎麼想到去分享呢?曾經聽過一句話說,如果孩子有一百顆糖,你可以讓孩子去分享,可是如果孩子只有兩顆糖,你又憑什麼要孩子去分享呢?

相關焦點

  • 善於分享的孩子,日後成就差不了,3個方法教孩子學會分享
    2、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朋友小朋友之間要想迅速的建立友誼,獲得其他小朋友的喜愛,分享玩具、零食顯然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家長可以去幼兒園或者是小區門口觀察,哪些「孩子王」,肯定是最大方,最樂於分享的孩子。因此,讓孩子學會分享,有助於孩子迅速融入集體,獲得更多的朋友。3.讓孩子懂得更多的知識物質上的分享固然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精神和知識上的分享,對於孩子的意義更加的重大。
  • 學會這幾個技巧,讓孩子從此學會分享,使被動變成主動
    其實分享明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孩子就是不希望分享自己的東西,就連自己的父母也不願意分享給別人,不讓自己的父母去關心其他的小孩子。可是如果能夠學會快樂分享給別人就能夠收穫到兩份快樂這個道理的話,說不定還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收穫到非常多的朋友,而且有些分享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一些是精神上的呢。心心後來去了解了一下關於為什麼孩子們會不願意去分享?
  • 如何教孩子學會分享?強迫孩子分享,教不會真正意義上的分享
    所以,當有客人來家裡做客時候,客人的小朋友看上自家孩子的玩具,我們都會偏向於讓孩子把玩具分享給客人玩,然而,孩子偏不肯,搞得兩個小孩都不歡而散……面對這樣情景,怎麼引導自己孩子學會分享呢?相信很多家長,都曾面臨這樣困境。曾經,我也困於不知如何引導孩子懂得分享。
  • 孩子遇到生人會害羞?家長要怎麼引導?分享幾個小辦法
    孩子遇到生人會害羞?家長要怎麼引導?分享幾個小辦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讓家長頭疼的問題,其中,就有孩子過度的害羞,不肯主動跟人招呼,見到生人會非常害怕,會拘束,甚至會很敏感。比如有的孩子看到了陌生人,會特別緊張,急急忙忙地躲在了家長身後,臉上也會露出非常緊張的囧態。
  • 孩子叛逆期怎麼辦?別硬碰硬,家長要懂正確引導方式
    #善於觀察,避免嘮叨進入初二年級的孩子,和家長的交流將逐漸變少,尤其對家長一味的說教非常反感。因此,家長要善於觀察,切忌嘮叨。不要總是糾正孩子說話中出現的問題,要耐心地聽完他們的表達。善於在言語中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找到交流的切入點再去引導。如果孩子與你衝突時,等雙方冷靜下來,先用柔和的方式緩解情緒,待心情平復後,再傾聽孩子要說什麼。謹記一個道理,情在前,理在後。#尊重理解,換位思考了解初二現象的共同特點,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就會多一分理解。孩子到了初二,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需要家長和老師及時正確引導。
  • 孩子輸不起,什麼都要第一名?這些繪本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輸贏
    你有沒有因為孩子太喜歡競爭而擔心?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不管和誰一起玩遊戲,總是喜歡爭第一,連玩個石頭剪刀布都不能輸?估計不少家長都為此糾結過,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我贏了,他輸了,孩子就很不高興。可是,總故意讓他贏的話,他會不會越來越輸不起呢?
  • 家長要善於發現「錯誤目的」了解孩子
    專家觀點中關村第一小學的尹巧雲老師認為:我們家長既要理解孩子才能尊重孩子,又要引導孩子才能助力孩子成長。家長要跟孩子建立連接,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更要懂得用「兒童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來尋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心情,更科學地去引導孩子參與解決問題。
  • 《心靈捕手》:孩子情緒需要出口,家長要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你要哭自己哭吧,媽媽可沒時間理你。"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安全感,同時學不會應有的社會規則,沒有群體歸屬感。這兩類迥異的父母其實對孩子的管教方式都是不正確的,這樣容易讓孩子內心積壓更多的消極情緒,並且兩者都有個共同特點——堵塞了孩子的情緒出口。
  • 分享我的陪讀感悟(篇二,父母要傳遞給孩子正確輸贏觀)
    所以說,對我們的孩子,早期輸入正確輸贏觀,非常重要!!那我們要傳遞給孩子哪些正確的輸贏觀呢?又如何傳遞給孩子呢?在此分享我個人深切感悟的四個觀念:觀念一、贏是少數,輸才是人生常態。既然有競爭,就一定有輸贏;贏永遠是少數,輸才佔大多數。1、我們日常少做、不做橫向比較:拿自家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比成績、比乖巧、比能幹、比…),這種做法會令孩子很反感!
  • 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
    專家觀點中關村某小學的尹巧雲老師認為:我們家長既要理解孩子才能尊重孩子,又要引導孩子才能助力孩子成長。家長要跟孩子建立連接,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更要懂得用「兒童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來尋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心情,更科學地去引導孩子參與解決問題。這種原則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能抵抗一切養育問題。
  • 孩子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做到這3點,幫孩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分析:孩子在選擇朋友方面,要和自己的性格的性格,自己的愛好相匹配。要麼就是互補的,要麼就是相似的,孩子有自己判斷,每一個不想交朋友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家長不能忽視,而是用正確科學的方法,激發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 如何讓孩子學會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獲得分享的快樂
    他取得了這麼優秀的成績,心裡十分高興,但是,他卻不能跟任何人分享心中的愉悅,這不是對他最好的懲罰嗎?」天使這才恍然大悟。從上面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出「分享」的重要性。作為家長,也一定要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因為這樣做不但自己快樂,與你一起分享的人會開心,還會更加信任你。但是現在許多父母習慣於過度溺愛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導地位。
  • 孩子內向、不善於交流,家長學會這三點,讓孩子性格變得樂觀開朗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成為一個這樣的人,成為一個社交能力強、又有自信的孩子。可是總有一些孩子則表現得特別內向,不善於與人溝通交流,很多家長都曾想過辦法讓孩子做出改變,但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因此為孩子而感到焦慮。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孩子表現得特別膽小,想做某件事情時又經常打退堂鼓,讓一些家長感到內心非常替孩子著急。
  • 孩子從小就自私不願分享?其實這是正常現象,家長可以試試這幾招
    其實,當孩子還小時出現自私行為很正常的,家長無需過於擔心,但要及時引導,讓孩子改正自私行為,成為一個能主動分享的有愛寶寶。為什麼很多小孩子從小就比較自私、不愛分享?所以,2歲以前的幼兒,即便家長有意引導,他們也依舊不會有分享的想法,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能看到的、摸到的、喜歡的都是自己的。換言之,當孩子在2歲內出現不喜分享、自私自利的行為時家長不應該予以指責,畢竟這是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 孩子犯錯家長只會大聲訓斥?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
    但父母對小朋友要求太高而孩子達不到的時候,家長便會用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希望他們能夠達到自己的期盼。相比較用溫和的方式一遍一遍地訓斥孩子,嚴厲的方式更有效果,所以家長更傾向於使用這種方式。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一味地使用不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便會覺得自己在家中是不受尊重的,從而出現叛逆的心理。或者是出現自卑、自閉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家長在生活中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一:放低聲音。
  • 孩子被排擠怎麼辦?家長這5點做的好,孩子不愁沒朋友
    作為家長,應該多帶孩子與同齡人接觸,讓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的優點,發現和別人共同的興趣愛好,這有這樣,才能交到適合自己的朋友。 而家長應該主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避免孩子在交友時因習慣性的自私被別的小朋友排斥。 3、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的孩子不善於表達,常常會讓人覺得沒有想法,無趣,這樣別人自然不會喜歡與之交往。家長應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語言向別人展現真實的自己,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當孩子的利益受到傷害,比如被同學欺負時,孩子會選擇向成年人告發。這種行為是尋求父母的幫助和支持,希望大人懲罰學生的錯誤行為。如果成年人能正確處理孩子之間的衝突,那麼他們就能引導孩子規範他們的行為。3.有的時候孩子們的告密僅僅只是回應事情。
  • 當孩子進入「人際關係敏感期」,家長該如何巧妙引導?
    可當孩子在交往發生矛盾時,會有許多家長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孩子出頭。他們認為這樣是在保護孩子,但過度的保護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正常交往。與其擔心孩子磕碰,不如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及時引導,理性對待孩子之間的矛盾,才是成熟父母的做法。
  • 孩子自私霸道,父母著急又無奈,怎麼辦?5招讓孩子學會分享
    為什麼要孩子學會分享? 原因有兩點: 1)分享意識是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2)如果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從長遠來看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不利於與他人交往。 當孩子們很小的時候,他們沒有分享的概念,也不想和別人分享他們所擁有的一切。
  • 孩子喜歡罵人怎麼辦?家長謹慎引導,幫孩子度過「詛咒敏感期」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家長們可能會發現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忽然變得和以前不一樣,像有的孩子到了4歲左右,會經常說出一些罵人的詞語,父母們可能會好奇,孩子怎麼會變得這麼愛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