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孩子情緒需要出口,家長要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2020-12-14 曹洪恩聊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靈捕手》這部經典電影幾乎是我每年都會推薦的電影,影片在1997年12月2日首映,曾獲得第7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

作為一部成功的心理學題材電影,《心靈捕手》確實帶給無數人震撼。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在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名叫威爾的天才清潔工的故事,他在數學方面天賦異稟,卻是個十足的問題青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他最終接納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贖,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

在這部影片中幫助威爾走出來的一個最大的因素,就是給他一個尚恩給了他一個情緒的出口。

《心靈捕手》:"這不是你的錯"

前五位心理諮詢師都因為受到威爾的戲弄而憤然離開,只有尚恩的做法不同,他尊重威爾,也真實地表達自己。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威爾激怒了尚恩,他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沒想到第二次尚恩又出現了,但這次即便威爾惡意挑釁,尚恩也選擇接納了他,這是為威爾打開心門做了第一步的鋪墊。

第三次見面,兩個人什麼都沒說,因為尚恩明白威爾內心的傷痛而童年無法治癒的傷口,所以他知道對於威爾來說,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多麼難,他並沒有急於開導,而是用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讓威爾漸漸放下心防。

第四次見面,兩人開始願意從瑣事聊起,聊愛情、聊棒球,尚恩告訴威爾,他一點也不後悔錯過那場千年難遇的比賽,因為他遇到了今生的摯愛。

而第五次見面,尚恩也徹底撥開傷口,告訴威爾,他小時候其實也被家暴過,他並沒有用高高在上的指導指教的姿態,而是像相識已久的朋友一樣平靜地說起自己的遭遇。

最後,我相信令所有觀眾震撼和感動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尚恩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說:"我知道。"

尚恩卻繼續說:"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說:"我知道。"

"這不是你的錯。"

"我知道。"

……

尚恩再也沒有說其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說:"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最後崩潰大哭:"你不要戲弄我。"

在這時他才真正承受不住痛苦,在之前他回答"我知道"的時候,他只是表面上倔強地回應,但內心裡其實並沒有真正接納,他內心依然覺得就是自己的錯。

而尚恩的重複,就像一個炸彈,炸開了他內心的堡壘,使他所有的的情緒決堤,之後他才能真正接納自己,自我救贖。

"情感引導"是給孩子一個情緒的出口

在這整部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出尚恩在對待威爾時是跟其他心理醫生對待威爾的行為不一樣,他沒有高高在上的醫生對病人的態度,而是將他當做一個朋友、一個孩子,用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接納他。

其實他做的,恰恰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學習的,他懂得"情感引導"的重要性。

什麼是"情感引導"?

所謂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總有幾個常見的誤區:

1.控制型父母

"玩玩玩,整天就知道玩,馬上給我去寫作業!"

"哭什麼哭就知道哭,再哭就一個星期別想看電視!"

這樣並不會讓孩子迅速懂得規則和有責任感,只會讓孩子在長大後給予掙脫束縛,更加放縱自己,同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存在心理問題。

2.放任型父母

"沒事的,小孩子嘛,鬧一鬧就會消停的。"

"你要哭自己哭吧,媽媽可沒時間理你。"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安全感,同時學不會應有的社會規則,沒有群體歸屬感。

這兩類迥異的父母其實對孩子的管教方式都是不正確的,這樣容易讓孩子內心積壓更多的消極情緒,並且兩者都有個共同特點——堵塞了孩子的情緒出口。

無論是強制命令,還是不管不問,實際上都讓孩子缺少了一個情緒傾訴的對象,並且家長也並沒有主動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相較於其他教育方式的好處,就是能幫助孩子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促進溝通、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情感等等。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發洩情緒,家長要這樣做

說了這麼多,那家長們應該怎樣正確進行"情感引導"呢?

1.嬰兒期:播下種子,種下親密基因

嬰兒時期的孩子不會被寵壞,因為他們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更加依賴身邊的人。

這個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吝嗇於安撫和擁抱孩子,因為這樣他們會更具安全感,也會更獨立,哭的次數也會越少,相信許多家長都會有感觸。

這個階段我們進行的情感引導可以是:反覆模範寶寶的聲音和肢體動作、多和寶寶玩觸覺遊戲,可以多玩親子活動,比如一起唱歌、一起運動等等。

2.兩歲之後:建立親密關係

(1)建立底線和規則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情感引導"就只是讓孩子"吃軟",這有點太理想主義了,只要是養過孩子的都知道,光有情感引導可是不夠的,有時候孩子"熊"起來可是誰都不聽的,所以家長們必須給孩子設立規則和底線,只要孩子超越了底線,家長就不能心軟。

我們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並且將規則貼在客廳最顯眼的地方,讓孩子每天耳濡目染,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2)情感引導

軟硬兼施才能真正對付孩子的"暴脾氣"。

首先我們自己不能情緒失控,一定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和孩子眼神平視,進行充分的眼神交流。

如果孩子沒有立即停下來,我們可以馬上將孩子帶離現場,進入一個專門的"停戰區",和孩子一同坐下來冷靜。

等到孩子平靜下來了,我們再拍拍孩子的頭或者肩膀,安撫孩子,先說明自己是理解和接納孩子情緒的,並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等到孩子講述完,我們可以問孩子"剛剛你是怎麼做的?這樣做對嗎?""你當時是什麼情緒?"引導孩子結合自己的情緒和事件。

最後我們不能就此結束,還要趁機和孩子商量出適合的解決方式,形成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孩子自然會內心通暢,不僅僅停留在"我做的不對",但卻不知道下次應該怎麼做的困局裡。

同時我們在這樣和孩子平等的溝通方式中,他們也會更加樂意接受我們的意見。

總而言之,在孩子耍脾氣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情緒的出口,我們千萬不能成為那個堵塞出口的人,相反,我們要想辦法尊重並理解孩子的情緒,然後再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當時發生的事情和情緒,最後提出適合的解決方式,進行合理的引導。

成為孩子的"心靈捕手",而不是"心靈堵手",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是曹洪恩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家長要警惕,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裡,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父母或是爺爺奶奶把孩子捧在手心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是百依百順,生怕孩子會受到一點磕磕碰碰。
  • 金伯莉布萊恩《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情感引導書籍推薦
    她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所以不僅有深厚的理論功底,也有豐富的育兒實踐經驗。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做個講解:2什麼是情感引導?咱們中國的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文化知識學習,但是對於孩子的情感教育重視不夠。
  • 《心靈捕手》:孩子在家暴中落下的陰影,也可以用關愛來重新照明
    昨天看了一部勵志類的電影——《心靈捕手》,讓我感觸頗多。《心靈捕手》由著名導演格斯·范·桑特執導,於1997年上映,是一部經典的勵志片、劇情片。電影的前半部分充斥著迷茫、憤怒、暴力和叛逆,但後半部分卻充滿了溫馨和愛,這種前後情感氛圍的反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感動了無數的觀眾。
  • 備戰高考,高三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平復情緒,遠離焦慮,控制情感
    備戰高考,高三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平復情緒,遠離焦慮,控制情感高考就像一場激烈刺激的比賽,考生們正在緊張地複習準備時,家長們的心理也承受著巨大壓力。孩子成績不理想怎麼辦,孩子情緒不好怎麼辦,孩子有早戀傾向怎麼辦呢?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媽媽看了一下價格,一小盒要50多塊錢,物超所值,於是就打算不買了,可是,小明卻不幹了。 他看到媽媽要走了,直接就躺在地下打滾,嗷嗷大哭起來。想要用這種方式逼迫母親就範。周圍有一大群人開始圍觀,母親面露難色,只好買下了櫻桃,孩子才乖乖和母親回家了。
  • 《心靈捕手》:「家庭暴力」的環境下,唯有「愛」才是孩子的救贖
    前一段時間,我重溫了經典電影《心靈捕手》。這一次觀看,令我在看似溫情的劇情背後,發現了「家庭暴力」對於一個人長久而深遠的負面影響。常人可以用自己那顆充滿愛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可是長期面對「家庭暴力」的孩子,又該拿什麼來救贖?影片中,男主角威爾不辭勞苦,每天都會來到離家很遠的頂級學府——麻省理工做清潔工。
  • 孩子動不動就哭?親子情感連結缺失,孩子容易情緒崩潰
    情感連結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少人能夠利用好孩子的情感連結,對待孩子的教育往往採取了一種忽略式的極端方法。一、為什麼家長總感覺孩子在無理取鬧?三、建立親子情感連接,家長可以這麼做1、與孩子建立屬於親子之間的「特別時光」你的工作也許很忙碌,你在日常幾乎抽不出一點時間,但是我們要記住和孩子要建立特別的時光,規定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和孩子單獨在一起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 孩子老有負面情緒?家長巧用鐘擺效應,調控孩子情緒的「晴雨表」
    有些家長為了鍛鍊孩子學會堅強,培養孩子的冷靜與理性,會在孩子受到挫折或遇到問題的時候告訴孩子要學會控制不良情緒,遇事要冷靜。聽起來好像是為了孩子好,能夠變得更加懂事。但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如果孩子心情出現難過時,在第一時間會選擇的傾吐對象會是身邊的朋友而不是家長。
  • 小孩的臉六月的天,孩子情緒多變,用情緒ABC理論調節孩子情緒!
    1、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缺位孩子本來年幼,對於自身的感情不像成年人理智,需要父母的引導。但是研究表明:父母關心的家庭教育中,對於孩子的情感方面僅僅只有11.93%。如此一來孩子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就缺位,順理成章,他們的管理情緒的能力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
  • 孩子一言不合就生氣,情緒波動太大,家長可了解「情感連接循環」
    她就把遙控器扔了,還用仇視的眼神看著妹妹。不僅如此,她和朋友一言不合也會生氣,要麼用仇視的眼神看著對方,要麼大吼對方,要麼就出手打小夥伴,常常令她的小夥伴不愉快。妹妹更不明白,一個女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大。孩子情緒波動大,並不是特例。不少孩子像我妹妹孩子情緒波動大,也有不少家長為此苦惱。
  • 孩子總是易怒易暴躁?想要打破與孩子的僵局,3點引導家長要做好
    3.平時缺乏教育孩子性格不好,與父母對孩子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也有關。例如:我們小區有個小男孩,每天都像個猴子一樣在小區裡竄來竄去,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要上去要或者搶,還經常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惹來不少家長的怨言。
  • 睿智的家長用「南風」教育孩子,普通的家長用「北風」教育孩子
    一、教育中的「北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會非常生氣,然後會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擺出各種大道理去說服孩子,希望孩子可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有時候家長甚至會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進行打罵懲罰,希望孩子能迫於家長的威嚴不敢再犯。
  • 孩子陷入「負面情緒」時,不要責怪,聰明的家長懂得正面引導
    ——佚名負面情緒的產生,往往人體本身不受控。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挫折,這個時候負面情緒容易產生,而情緒的大小取決於自控能力。對於小孩子來說,自控能力還不能發展完善,這時候便需要家長的助力。
  • 小孩子情緒容易被激怒,怎麼有效教育孩子控制情緒?
    家長問:小孩子情緒容易被激怒,怎麼有效教育孩子控制情緒? 張幼珠博士答:當一個孩子在哭或者情緒崩潰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要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和孩子講道理讓他(她)不要哭鬧,小孩子在當時是只想表達自己的情感的,父母強令禁止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火上澆油,起反作用的。
  • 進行科學的情感引導,做孩子最好的良師益友
    我們應當進行科學的情感引導,做孩子最好的良師益友!孩子要有與父母單獨相處的時間,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親密關係!處理與孩子溝通問題時,只有情感引導型父母才會把棘手的情況當成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好機會,對孩子的情緒給予理解,在溝通中增進親子關係,進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溝通能力,為他們的成長打下最有益的基礎。
  • 《心靈捕手》看教育:接連5位心理醫生失敗後,為什麼桑恩可以?
    常年在豆瓣據居9.0高分的《心靈捕手》,猶如「一千個讀者眼裡的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平緩而簡單的故事中,讓人們看到不同的人生影射下各自的情感和人生目標追求。影片講述了曾被寄養過5個不同的家庭,卻又不斷遭受拋棄和養父虐打的孤兒威爾在麻省理工學院當一名清潔工,他與生俱來超越常人的數學天賦,讓他連續解開了麻省理工兩道困難複雜無人能解答的數學題。
  • 孩子一點就炸,面對「情緒小魔王」,家長可嘗試「鷹架式教育」
    面對孩子的這個"情緒小魔王",家長切記不可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不然將來會對孩子的成長危害多多,此時家長可以嘗試"鷹架式教育" 。一、"情緒小魔王"形成的原因孩子總是一點就炸,情緒失控的原因可能是由下面幾個原因造成的,家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一下。
  • 孩子「人來瘋」,不是好現象,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情緒管理教育
    孩子有情緒,家長要教孩子通過合理得體的方式釋放出來,而不是讓孩子對情緒有不正確的認識。在這過程中,家長可以教育孩子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好情緒,所謂「一份快樂告訴另一個人,快樂就會加倍」,而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好情緒無疑就是一種良好情緒管理釋放方式。
  • 孩子做題速度慢,家長等不及?家長做好情緒管理,激勵孩子學習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提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們最先接觸的應該就是小朋友們放學回家後的作業了,在上學前家長們對孩子進行的相關教育,與其說是用「教」來概括,倒不如說是「引導」。而在漫長的幼兒教育裡程裡,寫作業是很大的一部分。
  • 家長的教育引導是孩子第一啟蒙老師
    朋友們,小孩子玩耍,打鬧是孩子的天性。這個天性太過壓抑,孩子的心靈會留下陰影,對孩子今後發展不利。可以引導,比如摔跤摔倒後要扶來,打鬧手裡不要拿東西,打鬧時不要用腳踢,打鬧不要真打,不要下狠手,不要激眼等等。年齡相仿的孩子之間打鬧打不壞,一旦發現打鬧激眼了要立馬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