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哭?親子情感連結缺失,孩子容易情緒崩潰

2020-12-14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麼一種實驗數據,就是拿一組正常的孩子和一組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去做對比,兩組孩子分別記錄在家裡和在家外的反應。

實驗結果大部分人都能夠想到,正常組的孩子不管是在家裡和家外都能夠正常的表達自己,而自閉症組的孩子只能夠在自己孤獨的世界裡,不與任何人交流。

其實把這個實驗放在我們的生活中來看就很好理解了,人本來就是擁有各種情緒的,但是正常組的孩子能夠正常的發洩情緒表達自己都是因為和別人交流與外界擁有一個情感的連結,而自閉症組的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是他們根本不會和父母甚至外界建立一種情感。

在我們看來不會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就是失去控制的的孩子,並且很多孩子不會出現自閉症的行為,反而出現了一種更加反常的行為去引起家長的注意。

所以當很多孩子發洩情緒的時候,這是正常的現在,是因為家裡有家長在與孩子進行了情感的連結,可是當孩子的情緒崩潰,遊走在自閉症邊緣的時候,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維護這段親子關係。

情感連結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少人能夠利用好孩子的情感連結,對待孩子的教育往往採取了一種忽略式的極端方法。

一、為什麼家長總感覺孩子在無理取鬧?

一個二胎家庭,媽媽給家裡的兩個孩子買了玩具,但是玩具只有一個,這個時候哥哥把玩具搶走了,弟弟坐在一邊哭鬧。

很多時候家長為了趕緊結束這場鬧劇就會選擇訓斥哥哥,讓哥哥把這個玩具還給弟弟。

但是沒過多久,哥哥哭了起來,這個時候家長就會認為哥哥在無理取鬧。

所以這就是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道理來說我們不應該強制要求玩具給誰玩,而且我們不能因為哥哥丟失玩具哭就式無理取鬧,實際上他只是為了宣洩自己不滿的情緒,引起家長的注意。

二、親子情感連結缺失,孩子容易情緒崩潰

人與人維持情感的連結除了最基本的語言交流,還有一種深度的訪談,作為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就要時刻和孩子維持一種適合彼此的情緒和狀態。

很多留守兒童面對家長最經常的就是發洩了內心的情緒,常常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對父母產生爆發式的情感。

其實這都是由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沒有做到合適的程度,沒有讓孩子與家長互相換位思考,最後就導致孩子的情緒變成了一件易碎品。

三、建立親子情感連接,家長可以這麼做

1、與孩子建立屬於親子之間的「特別時光」

你的工作也許很忙碌,你在日常幾乎抽不出一點時間,但是我們要記住和孩子要建立特別的時光,規定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和孩子單獨在一起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一方面在這個時間段的相處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對時間有更加深刻的記憶。

2、運用技巧鼓勵,引導孩子思考問題

鼓勵孩子也是一門學問,有的時候鼓勵的太多了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做出最恰當的鼓勵。

最適合孩子的鼓勵不一定式頻率高的鼓勵,而是質量高的誇獎,我們可以利用適合孩子的方法去鼓勵孩子,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問題,這樣孩子再次陷入情緒的時候就能夠很快的脫離開。

同時孩子也能夠因為思考問題變得更加善解人意,與家長之間也會樹立一種特別的情感連結。

3、讓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包容孩子

和孩子之間缺少情緒的連結,傷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因為他們不像大人,不能夠正確的面對這種行為,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對於情緒的宣洩都是激烈的不能自主的。

我們作為家長可以不斷的引導孩子,包容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能夠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作為孩子,不管什麼時候發洩自己的情緒都是一件正常並且要值得我們所有人理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就是我們需要慢慢軟化並且慢慢引導的一個猛獸,我們必須建立一種特殊的情感連結來增進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以此來更好的控制這種爆發的情緒。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打罵或服軟都不可,做好情感連接是關鍵
    如果孩子總是無法把握好情緒,家長又過分地寵溺孩子,孩子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容易出現暴躁,甚至用武力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極端性格。再者,若家長在孩子情緒失控時嚇唬或打罵孩子,則會讓孩子感到委屈,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壓抑,喜歡將情緒憋在心裡,時間長了內心就會經常覺得沮喪失落,從而失去孩子該有的天真和爛漫。
  • 現在的孩子怎麼「動不動就哭」?和家長關係大,越早改正越好
    孩子家長聽著孩子哭得太大聲,就想用更大聲去壓住孩子的聲音,從而制止孩子,可好像不怎麼湊效,孩子哭得崩潰,後來應該是孩子媽媽回來了,孩子才慢慢緩下來。第二天碰到了鄰居,對孩子媽媽說:「你家孩子昨天哭得聲音真大。」
  • 孩子動不動就哭,真不是「玻璃心」,多半是性格氣質在作妖
    哭,本來對於孩子來說是最正常不過了,娃一兩歲的時候,還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遇到任何事都是用"哭"來解決的。此時,父母覺得他們哭是正常的,對之也很有耐心。但如果,娃都四五歲了還是動不動的掉眼淚,父母的心情可就沒有那麼好了,多半會罵孩子是玻璃心,性格懦弱!
  • 孩子總情緒失控?增強孩子情緒控制能力,從培養「加法思維」開始
    不少寶媽總會苦惱,自己家的孩子小時候懂事乖巧,像個小天使一樣,怎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總是容易情緒失控,動不動就發脾氣哭鬧,真是讓人頭疼。很多家長對此束手無策,他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的情緒起伏會這麼大。
  • 孩子動不動就哭,這可不是玻璃心,而是家長沒做好這幾點!
    上個周末帶著孩子在小區裡曬太陽的時候,聽到不少寶媽都說到了自家孩子動不動就喜歡哭的問題,還說自家孩子小小年紀就玻璃心什麼的,讓我十分不認同。 孩子動不動就哭一定就能說孩子玻璃心嗎?相信不少家長都覺得這兩者的等同的,但是家長忽略的一點是,孩子這麼小,表達能力有限,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只會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就拿我一個高中舍友來說吧。她基本算是大學剛畢業就結婚生子了,但那個時候夫妻兩個人都還不成熟,對於這個新生命的到來並沒有感到很歡喜。
  • 女排朱婷:讓孩子動起來,對「家長看手機」說「不」
    土耳其親子體育氛圍帶來的思考說起來朱婷,喜歡體育的人們應該不陌生,她是蟬聯世界盃MVP的第一人,裡約奧運會冠軍,拿過的獎項不勝枚舉。在她效力土耳其女排聯賽時,那裡人們的親子體育氛圍,讓她記憶深刻。讓孩子動起來,家長別刷手機了我曾經進修過早期教育的系統課程,教材中明確指出,學齡前兒童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而我們現在的孩子,和現在的幼兒園,真的很少能達到。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可用「鷹架式教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可用「鷹架式教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怎麼辦?有些家長會採取說教式的方法,也有的家長會另闢蹊徑。
  • 闢謠:孩子哭鬧採用「冷處理」?三種方法處理孩子情緒「崩潰」
    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向彼此表達情緒,我們有了笑容,也有了哭泣。淚腺和表達深層情感的腦區建立了神經y元連接,讓同伴能通過鏡像神s經炎,接收到情緒信號,從而達到彼此情感上的連接。這就是為什麼,一起哭過的人感情更加深厚的原因。
  • 《心靈捕手》:孩子情緒需要出口,家長要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情感引導"是給孩子一個情緒的出口在這整部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出尚恩在對待威爾時是跟其他心理醫生對待威爾的行為不一樣,他沒有高高在上的醫生對病人的態度,而是將他當做一個朋友、一個孩子,用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接納他。其實他做的,恰恰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學習的,他懂得"情感引導"的重要性。
  • 孩子動不動就哭,並不是他們「玻璃心」,可能是你的教育方式不對
    但是這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經常犯一些錯誤,在這個時候小莉總是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小麗發現一個問題,只要自己對孩子進行教育,那麼孩子總是會不停地哭泣。面對這種情況讓小麗感覺到非常煩惱,覺得自己兒子實在是太過於玻璃心了,其實這種情況和小麗的教育方法是有關係的。
  •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善用情緒管理訓練,不吼不叫幫娃做好情緒主人
    都說女人是水做的,多愁善感,經常容易獨自感傷,其實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每天最多的事情就是哭,不願意上幼兒園,哭;想吃的糖果爸爸媽媽不給買,哭;自己喜歡的鞦韆被其他小朋友捷足先登,哭……聽到孩子的哭聲,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手忙腳亂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看出差距
    愛哭的孩子和忍住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愛哭是小孩子的特質,相比平時總是忍著不哭的孩子,經常哭鼻子的孩子看起來有些脆弱,實際上有很多優勢。★ 愛「哭鼻子」的孩子心理壓力小心理學家克皮爾曾做過「哭泣的調查」,他人在情緒壓抑,體內會產生「有害物質」。痛快哭泣時,有害成分會隨著淚液排出,且能緩解緊張情緒。
  • 孩子動不動就要哭是為什麼?
    年輕媽媽:我不讓看電視他要哭、說話語氣重了點也要哭、我多誇了幾句別人的孩子,他也要哭。我真沒見過誰家的男孩子是像他這樣的,我都懷疑我養的是個女兒,真的要崩潰了!我輕輕笑了笑,很多年輕媽媽在面對自己的子女時,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困惑。我繼續問:那你怎麼做的?
  • 孩子總是哭?家長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情緒釋放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在孩子釋放情緒的教育上都要類似的問題,對大人來說,小磕小碰根本不算什麼,不要動不動就被受傷了就哭泣,也不要一感動或者被責備就哭泣,作為男孩子就應該學會堅強,這樣長大後才能承擔起家庭的重任。這些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這已經剝奪了孩子哭泣的權利。
  • 小孩子情緒容易被激怒,怎麼有效教育孩子控制情緒?
    家長問:小孩子情緒容易被激怒,怎麼有效教育孩子控制情緒? 張幼珠博士答:當一個孩子在哭或者情緒崩潰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要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和孩子講道理讓他(她)不要哭鬧,小孩子在當時是只想表達自己的情感的,父母強令禁止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火上澆油,起反作用的。
  • 孩子是個「愛哭鬼」?父母的育兒之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不得不說,當孩子是一個愛哭鬼,父母的育兒之路真的很不容易。·沒有學會其他排解負面情緒的方式有的孩子動不動就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額「愛哭鬼」,其實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孩子沒有學會其他排解負面情緒的方式。如果孩子能夠學會用運動、玩樂、冥想等方式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相信孩子絕不會選擇哭泣。·通過大聲哭泣引起父母的關注有的孩子動不動就哭,是因為想通過這種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 為何孩子被父母打後,容易哭著哭著就睡著了?背後原因讓人很心疼
    一旦出現眼部疲勞,孩子可能就會出現睜不開眼的現象,在這種生理現象的刺激之下,也會促使孩子進入睡眠。哭泣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但對於小孩子還是會極度不安,小孩子不會出現無緣無故的哭泣,所以當父母責罰時,內心也是充滿了極度的不安。孩子從出生後,一直陪伴在左右的是父母,父母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也是孩子最大我依賴。
  • 「不哭才抱」的孩子怎麼樣了?看看過來人的案例,別毀了孩子
    有人說必須抱,孩子那麼小又不會說話,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卻不管呢?萬一哭出個好歹該怎麼辦啊!還有人說,要等孩子哭完了再抱,既不慣著孩子也給了他安全感。 面對孩子哭鬧不止,家長究竟用哪種應對方法,才是正確的呢?
  • 「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
    似乎在跟孩子進行無聲的對峙: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而是陪在嗯哼身邊,等著嗯哼平復情緒。直到嗯哼停止了哭,杜江才開始耐心地給嗯哼講道理,溫和地告訴嗯哼剛才哪裡不對。爸爸耐心而溫柔地教導,成功地把嗯哼從剛才的崩潰中解救了出來。釋放完負面情緒的嗯哼,又開心地投入到遊戲中去了。
  • 明明是你惹毛了孩子,還不準他們哭
    我當上正面管教的老師後,很多家長提問最多的是:孩子一言不合就要哭。不高興要哭,滿足不了孩子需求要哭,說了他兩句更要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哭泣,是一個小萌女娃背九九乘法表,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五……三五三十五!小萌娃的媽媽就等著這個死活記不住的「三五三十五」,這一回更加怒不可遏,「三五多少?你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