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家庭暴力」的環境下,唯有「愛」才是孩子的救贖

2020-12-22 張倩聊育兒

前一段時間,我重溫了經典電影《心靈捕手》。這一次觀看,令我在看似溫情的劇情背後,發現了「家庭暴力」對於一個人長久而深遠的負面影響。常人可以用自己那顆充滿愛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可是長期面對「家庭暴力」的孩子,又該拿什麼來救贖?

影片中,男主角威爾不辭勞苦,每天都會來到離家很遠的頂級學府——麻省理工做清潔工。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他,卻能夠輕鬆解出教授布置在走廊黑板上的兩道數學題,第一題幾乎沒有學生會做,而第二題,教授本人甚至都用了兩年之久才計算出來。可是,雖然威爾擁有超越常人的數學天賦,卻不願意辭去清潔工的工作、專心鑽研學術。

不僅如此,他幾乎對於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抗拒:當被教授發現自己在做題的時候,他對著教授破口大罵、出言不遜,就好像自己做了什麼虧心事;當他愛上一個女孩,卻沒有勇氣向她袒露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在他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的時候,他拼盡全力嘲諷、激怒每一個前來的心理諮詢師。威爾就像一隻刺蝟,當外界對他的心靈造成威脅的時候,他就會將自己柔軟的內心隱藏起來,而用堅硬的刺來面對世界。

是什麼讓他變成了這樣?影片中並不是沒有交代——威爾是一個貧民窟的孤兒,他曾經陸續被五個家庭收養過。其中,一位養父無休止、無釐頭的拳打腳踢,就是遮住威爾心中陽光的那片黑暗之一。養父曾經讓他在扳手、棍子和皮帶之間做出選擇。遭受如此可怕暴力的威爾在成年之後,身上還遺留著被菸頭燙傷的痕跡。從沒有得到過愛的他,又怎麼可能有勇氣去愛這個世界上的所有?

從這部影片中,我們不難看出,家庭暴力不僅給孩子造成身體上的傷痛,更可怕的是給他今後的生活蒙上一層陰影。蘇珊·福沃德曾經說過:

「一旦信任感和安全感受到父母的踐踏,若想重新恢復,是極其困難的。童年在嚴苛的焦慮、緊張和痛苦中度過,那麼我們就會養成負面的預期和執拗的提防心理。」

可是,生活中又有多少像威爾一樣的孩子、長時間處於家庭的暴力當中,以至於在長大以後都逃脫不了童年時期的陰影呢?

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爸爸媽媽們是否有義務轉變自己原本不太正確的教育觀念、積極主動地學習適合孩子的育兒方式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人生的旅途中,家長究竟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吧。

首先,轉變孩子的認知,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

記得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在說話的時候,總是忘記顧及他人的感受,而口無遮攔地出口傷人。為此,他的父親把他叫到了後院裡,讓他用盡力氣將幾根釘子釘入木樁中,並說:「這每一個釘子都代表著你曾經說過的某一句傷人的話。」接著,父親讓男孩將釘子拔出來,只見木樁上仍然殘留著被釘子扎過的、深深的痕跡。看到男孩不明所以的樣子,父親繼續說:「釘子被拔出來,木樁上仍舊有痕跡。就好像你為你說過的話道歉,可是那些言語卻深深烙印在聽者心中一樣。因此,說話、做事之前都應當三思。」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應當明白: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我們也不應該對他惡語相向。因為這些否定的話語,都會像惡毒的釘子一樣,深深地扎在孩子心靈的木樁上。在《心靈捕手》當中,男主角威爾就是因為長期遭受貶低和諷刺,而形成了「我做什麼都是錯的」這種消極的觀念。是啊,暴力並不只有拳腳相加,還有言語暴力和冷暴力。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總是放大孩子的錯誤,從而讓他誤以為自己的存在即是原罪。因此,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往往能夠給他最大的救贖和寬慰。

其次,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陪伴,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一個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不久的孩子,所擁有的一切無非也就是自己的父母而已。身為孩子最親近的人,爸爸媽媽們是否可以學著多陪伴孩子、多關心孩子呢?要知道,這種關心與溺愛不同,我們講求的應是最有原則的愛。

當孩子犯了錯,我們當然要教育,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多發掘孩子的長處、鼓勵他、支持他,對嗎?我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不相信自己、不支持自己的父母,也沒有一個孩子會不愛那些像陽光一樣溫暖著自己的父母。

最後,我們應當讓孩子明白:尋找自我,是人生的終極課題

生而為人,我們窮極一生,最終要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有人說,是自由;有人說,是快樂;而我認為,我們最終要追尋的,無非就是「自我」二字。我是誰?我活了一生,究竟活出了什麼樣子?我的人生是什麼樣的?這些問題,都是孩子將來即將面對的話題。

為此,各位家長不妨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在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就引導他思考一下有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這就是說,我們要幫助孩子樹立起「尋找自我」的意識,以便在今後的生活中,即使遇到坎坷與困難、即使短暫地迷失了方向,也不會長久地被生活困住。

明白自己是誰,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並不斷地為之奮鬥。這就是一個人一生最完美的軌跡了,不是嗎?

通過經典電影《心靈捕手》,我們能夠感知到家庭暴力對於孩子不可磨滅的傷痛,也更能夠切身體會到受到傷害的孩子們有多麼難過。不過,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們能夠為了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而努力改變自己的態度,就證明我們都是偉大可靠、盡職盡責的好父母,不是嗎?因此,各位家長可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避免家庭暴力的誤區,嘗試著用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去發掘孩子的閃光點。

我相信,當爸爸媽媽們能夠熟練運用上文中提到的教育方式之後,孩子們一定能夠不負眾望地成長為更加優秀的模樣!

相關焦點

  • 解構《心靈捕手》,面對家庭暴力,孩子該拿什麼自救?
    愛,只能帶來好的結果,不會導致傷害,而能彌補傷害的,也唯有愛。《心靈捕手》是1997上上映的勵志劇情電影,電影講述的麻省理工清潔工威爾是如何通過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從一個劣跡斑斑的叛逆少年絕境重生的故事。
  • 解析《心靈捕手》:當孩子陷「家暴」泥沼,該如何做到自我救贖
    1997年上映的《心靈捕手》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美國電影。每一次重溫這部電影,都能夠從影片當中獲得新的收穫,當然,除去新的收穫,也有每次都能夠深刻體會的舊的體驗。這一份舊的體驗涉及到一個沉重而又再現實不過的主題——家庭暴力。《心靈捕手》這部影片的主人公威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清潔工。
  • 《心靈捕手》:陷入「家庭暴力」的孩子,該如何治癒?
    《心靈捕手》就是這樣一部電影,雖然從上映至今已經有20多年,但是經典就是經典,一直到現在仍然會有很多人忍不住地回憶回顧。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天才少年威爾被心理學教授尚恩治癒的故事。威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清潔工,但同時他在數學方面又有著極高的天賦,能夠輕而易舉地解出藍勃教授花了兩年才解決出來的數學題目。
  • 《心靈捕手》:心靈的背後,是一場逃避現實和自我救贖的心理較量
    可以說,曾經的家庭因素給威爾的成長帶來了巨大陰暗面,扭曲了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電影背後的隱藏的家庭警覺意義就是如此,父母是孩子心靈港灣,父母對孩子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的心靈成長極為重要。這也正是《心靈捕手》成為經典作品的魅力之一,把作品提升到探討心靈成長的層面,為父母的教育方式樹立典範。
  • 《你是好孩子》:如何化解家庭暴力?愛,才是受虐孩子的唯一救贖
    最近,在頭條觀看了電影《你是好孩子》,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小說家中脇初枝的短篇小說,截取其中三個篇章,主要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三個不同孩子遭受的家庭暴力。岡野匡因為喜歡小學食物,立志要當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在受過相關培訓之後,他如願以償成為小學四年級的班主任,才工作一年的他,雖滿腔熱情,卻頻頻犯錯,總想教育好孩子們,也自認為足夠寬容,奈何總是狀況百出,直到失戀、失意時,在煩悶之中得到了小侄子的一個「加油」的抱抱,才明白——感受愛得到愛,才是孩子們的唯一救贖。正如姐姐說的那句話:對那孩子溫柔那孩子就會對其他人溫柔。
  • 《心靈捕手》:即使是天才也不能打敗「家暴陰影」,但愛可以
    我們要講一部經典電影《心靈捕手》,來談談家庭暴力造成的傷害,以及如何安慰和拯救一個遭受暴力折磨的靈魂。1: 《心靈捕手》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因為他們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魅力,相反,他們不斷地給人們帶來啟迪,因為時間的祝福。
  • 《心靈捕手》是部關於心理學的電影
    整部影片,最令我感動,相信也是令大多數人都感動的一個鏡頭,就是心理學教授一直對威爾說: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錯……威爾終於放下心理防線,抱著心理學教授號啕大哭,是的,他智商再高再會耍小聰明,也只是個孩子,家庭的陰影讓他自卑又敏感,他把一段意外當成自己無法挽救的過錯,始終無法正視和原諒自己,他是如此缺愛,又如此地孤獨,從來沒有人能走進他的內心
  • 《心靈捕手》:每個人都需要一場心靈的救贖
    只有當你愛一種東西勝於愛自己時,才可能體會什麼是真正的失去。《心靈捕手》是一部勵志電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影片是一場觸及心靈的旅程,在幽暗冰冷的海底捕捉似有似無的光亮,只是在遠處的召喚和無力抵抗的漂浮中一點點靠近,最後劃出水面,踏著淺海柔軟的泥,沐浴久違的陽光。
  • 《心靈捕手》:看困境中的天才少年,如何實現自我重建與心靈救贖
    文:糰子姐1997年上映的電影《心靈捕手》,不僅獲得了1998 奧斯卡獎的最佳原創劇本(劇本由兩個天才青年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共同創造)、最佳男配角,還獲得了多項其他電影大獎。豆瓣電影TOP 250中位居83名,豆瓣評分高達8.9。
  • 《心靈捕手》:跟隨內心的感受,通往幸福的大門
    兩者都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一種才是打開幸福的鑰匙,或許自我嘗試才可以得到答案。《心靈捕手》1977年美國上映的《心靈捕手》或許就是人生的窺視鏡,怎樣選擇完全取決於自己。但心靈的滿足在於個人的感受,不去嘗試又如何得到答案。片面的認識不代表真正的理解,就好比對孩子說生活不易、錢難掙之類的話,他沒有身處其中根本無法體會,如果在允許的環境下,讓他自己賺取生活費,嘗試著自己謀生,或許要比心靈雞湯要強上百倍。
  • 《心靈捕手》:孩子在家暴中落下的陰影,也可以用關愛來重新照明
    昨天看了一部勵志類的電影——《心靈捕手》,讓我感觸頗多。《心靈捕手》由著名導演格斯·范·桑特執導,於1997年上映,是一部經典的勵志片、劇情片。電影的前半部分充斥著迷茫、憤怒、暴力和叛逆,但後半部分卻充滿了溫馨和愛,這種前後情感氛圍的反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感動了無數的觀眾。
  • 《心靈捕手》:孩子情緒需要出口,家長要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心靈捕手》這部經典電影幾乎是我每年都會推薦的電影,影片在1997年12月2日首映,曾獲得第7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作為一部成功的心理學題材電影,《心靈捕手》確實帶給無數人震撼。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在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名叫威爾的天才清潔工的故事,他在數學方面天賦異稟,卻是個十足的問題青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他最終接納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贖,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在這部影片中幫助威爾走出來的一個最大的因素,就是給他一個尚恩給了他一個情緒的出口。
  • 《心靈捕手》:這部電影竟然不是犯罪懸疑片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警察或者是有著特殊心靈能力的故事,看完才發現這是一部自我和解救贖的劇情片,看完會有溫暖的感受,隨著故事開心和難過,當然看到故事結尾我也沒能明白為何翻譯叫《心靈捕手》。電影截圖愛才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Will最後為什麼會自我和解?
  • 心理學-治癒影片之心靈捕手
    前幾日小編二刷了電影《心靈捕手》,一部好片就是不管你在什麼時候去看,哪一個階段去看都能給你不一樣的觸動,怎麼也看不膩。第一次觀看《心靈捕手》這部電影還是在大學時期。每次觀影前都習慣在各大平臺上搜索值得觀看的電影,這部應該是在微博上看到的豆瓣排名較好的高質量推薦影片。
  • 豆瓣8.9《心靈捕手》:直面人生慘澹,成就最好的自己
    無獨有偶,《心靈捕手》的主人公威爾同樣也是一名問題少年。他從小就輾轉寄養在幾個家庭裡,因受虐而從其中三個家庭搬出。童年的陰影一路伴著威爾,成年後的他開始變得叛逆不羈,到處打架滋事。所幸,威爾在尚恩教授的引導之下,逐漸叩開心扉,重新找回人生目標。
  • 《心靈捕手》:愛真的需要勇氣
    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1997)導演: 格斯·范·桑特 主演:馬特·達蒙/ 羅賓·威廉士 / 本·阿弗萊驚愕的蘭博教授再下戰書,黑板上的數學難題花了他和團隊成員整整兩年才得以解開。沒出任何意外,過了兩天,正確答案再次顯現。這次,蘭博教授捉到了這位「神秘的數學天才」,竟然是一位大樓清潔工。
  • 拾影‖被遺忘的天才「心靈捕手」
    影評許可證 公眾號[2020]第13期 本欄目由愛育幼童【拾影】獨家呈獻 本周為大家推薦的一部電影是「心靈捕手
  • 《心靈捕手》:成長就是與過去和解,愛是治癒內心的解藥
    《心靈捕手》是一部經典老電影,1997年上映後獲得了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銀熊獎。國內豆瓣評分超75萬人看過,並打出了8.9的高分,好於97%的劇情片。電影講述了一個在麻省理工當清潔工的年輕人威爾,成天遊手好閒、劣跡斑斑,卻解出了數學教授藍勃寫在公布欄的難題。
  • 《心靈捕手》:多人不知自己的天賦,因為找不到相信他們的老師
    《心靈捕手》是一部劇情電影。影片由格斯·范·桑特執導,羅賓·威廉士,馬特·達蒙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威爾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問題少年,在教授蘭勃、心理學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解開心結,消除了對人際的不信任,找回了自我。
  • 《心靈捕手》:如果沒有西恩·馬奎爾,天才威爾將會怎樣?
    一、馬特·達蒙與《心靈捕手》1970年,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達蒙家,一個嬰兒出生了,取名馬特,他是家裡的第二個兒子。或許是因為父親工作變動的關係,一家人搬到康乃狄克州的紐頓鎮,馬特在這裡長到八歲,父親母親離婚,馬特就跟著哥哥、母親,搬回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