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看困境中的天才少年,如何實現自我重建與心靈救贖

2020-12-23 糰子的時光筆記

文:糰子姐

1997年上映的電影《心靈捕手》,不僅獲得了1998 奧斯卡獎的最佳原創劇本(劇本由兩個天才青年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共同創造)、最佳男配角,還獲得了多項其他電影大獎。

豆瓣電影TOP 250中位居83名,豆瓣評分高達8.9。

可謂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又成功的佳作。

更重要的,電影以巧妙的故事線布置和流暢的情節推進,講述了處於人生困境中的天才少年,如何實現自我重建和心靈救贖的故事。它是一部能夠直抵人內心的溫暖治癒系電影,撫慰和救贖了無數孤獨、破碎、受傷的心靈,給了一代又一代人以啟迪和激勵。

電影中的主人公威爾,從小是孤兒,在不同的寄養家庭中長大。因為從小父母的缺失和被寄養家庭虐待的經歷,長大後的威爾叛逆,敏感,缺乏安全感。他沒有遠大的目標,整天跟一幫朋友鬼混,渾渾噩噩過日子。

但同時,威爾卻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青年。

他雖然沒有上過大學,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卻有著驚人的天賦。麻省理工學院著名數學教授蘭勃在課堂上布置給學生的難題,被當時在該學校做清潔工的他輕易解開。

教授發現了他的天分,希望能和他一起研究數學,並向法官求情,保釋了當時因為打架鬥毆關進少年觀護所的他。但是威爾拒絕了教授,更拒絕了教授為他找的好幾個心理醫生——用他自己的方式,激怒他們,然後讓這些心理醫生挫敗而歸。

直到教授無奈之下,請來了自己的大學同學及好友尚恩。尚恩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用自己的真誠和堅持,徹底打開了威爾的心防,消除了他的心理頑疾。威爾在尚恩真誠的幫助和鼓勵下,終於實現了自我的重建和救贖,最終找尋到了真正的自我,也擁有了更加遼闊和美好的人生。

不幸的人或許要用一生治癒童年,但請一定記住,這並不是你的錯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 ,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蘇珊福沃德《原生家庭》

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電影的主人公威爾,很不幸的,是一個一生都需要治癒童年的人。

由於從小寄人籬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又加上在幾個寄養家庭中,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虐待。種種長期痛苦的身心折磨與巨大的心理傷害,讓他極度缺乏安全感,敏感脆弱,性格乖張,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

在心理學書籍《原生家庭》中,作者蘇珊提到:不論小時候的經歷如何不同,是常常挨打還是被獨自留在家,是遭受性虐待還是被當做傻瓜對待,是被過度寵溺還是為負罪感所累,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症狀都驚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有一個術語叫「陰影」,即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

電影中的威爾正是這樣。為了掩蓋真實的自己,也為了抵禦外界的傷害,他開啟了自我的防禦機制——他在內心建起了厚厚的城牆,對外則以種種離經叛道的破壞行為來抵消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他在用這堵牆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將真實的自己和內心徹底地與這個世界隔離,自我封閉。

只不過,這樣的方式,並沒有讓他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幸福。相反,他一直活在內心的痛苦、煎熬和孤獨之中,長久以來一直自我否定和懷疑。

而這一切,原本根本不是威爾的錯,只是從來都沒有人告訴過他。事實上,當一個孩子在小時候被虐待,被家暴的時候,幼小的他們只會本能地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都是因為自己不夠乖,不夠好。而這種認知,往往會伴隨一個人很久很久,甚至長達一生。

威爾的養父經常在喝醉酒之後,家暴、毒打他,甚至曾經性侵他,這是威爾心中永遠的噩夢。

直到有一天,在談到家暴這一話題的時候,洞察了威爾內心的尚恩,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對尚恩的這一句話,反應是平淡,甚至是有些麻木的,所以他一遍又一遍機械地回應著「我知道」。他嘴上說著我知道,但是內心依然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尚恩說的那些,他並不相信,甚至覺得對方在戲弄他。

尚恩把這句話整整說了了十遍,他對威爾重複了十遍「這不是你的錯」。威爾的心理防線終於被突破,積壓在內心多年的鬱結、痛苦、恐懼和委屈,讓他像個孩子一樣大聲痛哭——他終於,意識到這真的不是自己的錯,他開始學會寬恕和接納自己。

電影中的這一幕,看得我淚流滿面。

現實中,又有多少人,因為自己原生家庭的傷害和痛苦的成長經歷,將所有的一切都歸咎於自身,從而否定自我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處於自責、煎熬和痛苦當中。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因為很小的時候父母感情就不好,每次父母在家大吵大鬧之後,媽媽都會惡狠狠地跟他說,都是因為你,要不是為了你,我早離婚了,要不是因為你,我絕不會這麼痛苦。多年以來,我這個朋友背負著沉重的思想負擔,總覺得父母不幸福都是因為自己,他甚至覺得,如果自己再可愛一些,優秀一些,那麼父母的關係就不會這麼糟糕。而這一切,讓他痛苦,挫敗,自卑,導致自己的工作和愛情都不順,從而陷入新一輪的惡性循環當中。

但是,請一定要徹底轉變這種認知和想法,這真的不是我們的錯。錯的人,是那些沒有好好善待我們的人,是那些帶給我們傷害的人,這一點必須界定清楚,不要讓曾經的傷害一直延續下去。長大後的我們要做的,除了隔絕這些傷害,更要徹底放下曾經的思想包袱,完成清晰的界定,即這「不是我的錯」。

勇於面對自身的不完美和裂痕,困頓的人生才能有光照進來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萊昂納德·科恩《頌歌》

有著過人天賦的威爾,內心一直是敏感的,脆弱的,不自信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降低了他的自尊和自我價值,影響了他對自我的認知。

他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往和當下的人生,他的內心一直在逃避。雖然智商超群,天賦秉異,但是他一直在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他更害怕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完美,他沒有勇氣讓別人看到真實的自己。

所以,他在電影中,一直是一種拒絕的姿態。

拒絕展露自己的天分和才華,拒絕跟蘭勃教授一起研究數學,拒絕心理醫生的幫助,拒絕女友一起回家見女友父母的邀請。

他用這種冷冰冰的拒絕的態度,將自己徹底包裹起來,因為這樣讓他覺得安全,讓他覺得不會被傷害。其實,這一些都是源於內心的恐懼和害怕——怕別人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看到自己的缺點,怕別人洞察自己破碎、脆弱的內心,怕別人看到自己人生的種種不堪。更怕的,是別人看到真實的自己之後,重蹈幼年的經歷,被質疑,被傷害,被虐待,被拋棄。

在他接受尚恩的心理治療時,尚恩曾問威爾,為什麼在第一次約會後,他就不再聯繫女生了。威爾回答:因為現在這個女生在他心中是完美的,他不想破壞這種完美。

尚恩追問,到底害怕破壞她的完美,還是害怕破壞你的完美?

接著,尚恩在威爾面前,深情地回憶自己已經去世的妻子:我太太一緊張就放屁,她有很多奇妙的小特質。坦誠自己身上也有很多小瑕疵,這些人們稱之為不完美,但其實那才是好東西,能夠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

並告訴威爾:你不完美,你認識的女生也不完美,問題是你們是否完美的合適。親密關係就是這麼回事。

尚恩跟其他心理醫生不同,他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他不是冷冰冰的帶著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威爾,相反,他把自己放到跟威爾同樣的位置,跟他聊天,談心,大膽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

是尚恩,在第一次心理治療被威爾激怒時,沒有選擇放棄他,而是再次出現在威爾面前;

是尚恩,看透了威爾只是個「被嚇傻的狂妄孩子」,一直努力消除威爾內心的恐懼和不自信;

是尚恩,通過這次談話,讓威爾認識到:唯有坦誠,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不完美的,帶有瑕疵的我們,一樣值得被愛。

我想,這次談話對威爾的意義是重大的。他在結束這次治療之後,終於鼓起勇氣,去找自己的女友史凱蘭了。

從來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都有著各自的問題,缺點和瑕疵,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都是「帶病生存」。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去接納這樣的自己,坦誠面對這樣的自己,並在清晰認知自己之後,有的放矢地針對自身的問題去調整和改變。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中寫到:發生過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處理。無論我們出生、成長在什麼樣的家庭裡,我們從中學到什麼經驗與教訓,並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們,這才是最重要的。

陰影和光明一樣,都是我們的生命。如果逃避,我們就損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對並整陰影,陰影就會變成我們的人生財富。

勇敢地接納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放下自己的心防和戒備,人生才能穿越重重迷霧,走出困境,迎來生命的曙光。

不管是天才或普通人,來自他人真誠的愛、尊重和支持,都是人生最好的助力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具體包括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和主觀的、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其中精神層面的情感支持更為重要。

據心理學研究,一個人能否從重創中恢復,40%取決於他是否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良好的個人社會支持系統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順利、更加成功,在我們陷入困境時,成為我們最堅實的依靠和助力,幫助我們走出絕望,迎來新生。相反,不具備良好社會支持系統的人,在陷入困境時,往往會孤立無援,很難走出來。

威爾是一個不幸又幸運的人。

不幸是因為他有著痛苦的童年經歷,得不到愛和溫暖,遍體鱗傷的他,生活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之中。

幸運是因為他不但有著驚人的天賦,還有著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在人生道路上,他遇到了賞識他的伯樂蘭勃教授,他心靈的擺渡者和治癒者尚恩,以及真正愛著他、關心著他的愛人和朋友。

是蘭勃教授,發現了他驚人的天賦,為了不埋沒這樣一顆明珠,蘭勃教授一直在給予他各種幫助和支持:從少管所將他保釋出來,帶他一起研究數學,為他找心理醫生,為他的前途做各種努力。

心理學家尚恩,他的真誠和堅持,終於打開了威爾的心扉,讓他放下了多年的心防,讓他能夠與過往的痛苦經歷和解,接納真實的自己,完成了自我的重建和心靈的救贖。

哈佛女孩兒史凱蘭,聰明睿智,她給了威爾真摯的愛情和面對生活的勇氣,她為威爾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陽光和希望。

而整部電影最讓我動容的,是威爾和死黨查克之間超越一切利益、財富、距離、信仰的友情。

相對於威爾的天賦過人,查克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底層少年,他是個平凡的普通人,在工地上幹著繁重的體力活兒。但是,他看到了威爾的天分,他堅定地認為,威爾決不能浪費和揮霍自己的天分。

有一天在工地上,身上滿是泥點,喝著啤酒的的查克,突然認真地對威爾說: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們出去喝酒笑鬧,那很棒是我一天中最棒的時刻,只有十秒,從停車到你家門口,每次我敲門,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說再見,什麼都沒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

雖然查克明白,威爾一旦離開,他們之間的差距一定會越來越大,這段友情可能也會隨著時間變淡甚至消逝,可是他義無反顧地支持和鼓勵著好友威爾,期待好友擁有更加燦爛的人生,哪怕未來好友的人生版圖裡可能沒有自己。

查克對威爾的這段獨白,是整部電影中最感人的一段,這一段打動了無數人的內心,它讓我們看到,真摯的友情有多溫暖,有多可貴,有多偉大。

這些人,都通過自己的方式,給了威爾愛,溫暖,尊重和支持。他們幫助威爾更好的認知自己,接納自己,給了威爾心靈上最大的慰藉和依靠,幫助威爾找到勇氣和力量,開啟更好的人生。

影片的結尾,是一抹夕陽下,年輕的天才少年威爾開著車開往加州,去迎接自己未來擁有無限可能的人生。

而我想,這也是這部溫暖又勵志的電影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不管你的人生曾經多麼糟糕,不管你曾經陷入何種困境,你都有翻盤和逆襲的可能。請勇敢地面對這一切,鼓起勇氣去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心靈捕手》:心靈的背後,是一場逃避現實和自我救贖的心理較量
    不同人觀看《心靈捕手》會有著自己不同的感受,有人看到了愛情、有人看到了友情、有人看到了成長,而我卻看到了威爾在追尋自我中與友情、愛情的矛盾與選擇。在本文中,我將從他人對威爾心靈成長的幫助,反思什麼才是成功,電影的價值意義三個方面來進一步探討這部影片的獨特魅力價值。
  • 《心靈捕手》數學天才少年和心理學教授之間的交鋒
    在電影《心靈捕手》中,曾經,這是最讓我感動的一個點。記不清是第幾次看《心靈捕手》,但認識馬特·達蒙確乎是通過這部電影。影片中,尚還青澀的馬特飾演的主角威爾是一個放蕩不羈的數學天才,但是因為諸多緣故而成為了一個問題少年,打架鬥毆,尋釁滋事,並數次被拘捕。
  • 解析《心靈捕手》:當孩子陷「家暴」泥沼,該如何做到自我救贖
    1997年上映的《心靈捕手》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美國電影。每一次重溫這部電影,都能夠從影片當中獲得新的收穫,當然,除去新的收穫,也有每次都能夠深刻體會的舊的體驗。這一份舊的體驗涉及到一個沉重而又再現實不過的主題——家庭暴力。《心靈捕手》這部影片的主人公威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清潔工。
  • 《心靈捕手》擊碎人際隔閡壁壘,縱觀一名「數學天才」的自我救贖
    《心靈捕手》的故事原型來源於作者馬特·達蒙1992年在哈佛大學完成的一部50頁的短篇小說《年輕天才威爾亨汀的成長故事》。隨後,達蒙找到好友本·阿弗萊克一同創作了這部由任務推動情節發展的劇情電影《心靈捕手》,並一舉獲得多項電影大獎。
  • 《心靈捕手》|如何「尋找真我」,是心理學中自我實現的關鍵
    再看《心靈捕手》,內心依舊充滿震撼。1997年上映的《心靈捕手》絕對是當年電影市場的大贏家,狂攬2億2千5百萬美元,並且獲得第70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9項提名。人們驚訝於電影帶給自己的感動,卻很少有人知道《心靈捕手》是馬特·達蒙操刀的原創劇本,而靈感來源於他在哈佛念書時的一次英文課作業。
  • 《心靈捕手》:天才的救贖之路,你的人生又有多少「伯樂」相助?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影片是壓抑與治癒並存的《心靈捕手》,由馬特達蒙自編自演,其多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可謂是實打實的演技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部由他自身經歷改編的情景劇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年輕的威爾存在矛盾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是一個能解答出數學難題的天才少年——全世界能解答出的人寥寥無幾,他對經濟、政治、歷史侃侃而談、信手拈來,這讓人難以想像他的另一重身份——學校的清潔工、工地的搬磚工、因打架偷竊等問題去過警局多次,典型的「小混混」。我們似乎對他經歷了什麼才導致這樣並不感興趣,大多數在意的能看到的也只是他的才華天賦在被他糟踐的可惜與無奈。
  • 拾影‖被遺忘的天才「心靈捕手」
    影評許可證 公眾號[2020]第13期 本欄目由愛育幼童【拾影】獨家呈獻 本周為大家推薦的一部電影是「心靈捕手
  • 《心靈捕手》是部關於心理學的電影
    有時候,是這個世界錯了,而不是我們自己造成這樣的困境。可是,如果沒有人告訴你,這個世界也會錯,你就會把所有的意外都攬到自己身上,覺得對所有人都萬分虧欠。影片沒有很具體地說男主威爾有什麼樣的心理包袱,只是通過男主的一些行為和與心理學教授的談話表現出,威爾是一個孤獨而又敏感的高智商少年。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有彈幕這樣描述。
  • 《心靈捕手》:每個人都需要一場心靈的救贖
    《心靈捕手》是一部勵志電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影片是一場觸及心靈的旅程,在幽暗冰冷的海底捕捉似有似無的光亮,只是在遠處的召喚和無力抵抗的漂浮中一點點靠近,最後劃出水面,踏著淺海柔軟的泥,沐浴久違的陽光。
  • 豆瓣高分電影《心靈捕手》:表達的是愛情?前途?心靈?
    1992年,就讀哈佛大學的達蒙構思了一篇僅有50頁的短篇小說《年輕天才威爾汀的成長故事》,之後達蒙與本·阿弗萊克聯手美化小說。兩人一致認為這個故事適合拍成電影,所以《心靈捕手》橫空出世。處女作《心靈捕手》的成功,不僅讓達蒙和本·阿弗萊克得到歷練,還讓羅賓·威廉士(劇中飾演心理學教師)榮獲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總票房高達2億多美元,《心靈捕手》也算是收穫頗豐。
  • 《心靈捕手》:請相信,這不是你的錯
    首映於1997年12月2日,《心靈捕手》是一部心理學題材的電影,獲得199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主演馬特·達蒙和羅賓·威廉士也因為這部電影分別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演員獎和最佳男配角獎。故事主人公威爾是一個因幼時遭遇家暴而封閉自我、自甘墮落的天才少年,在麻省理工大學做清潔工時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展現了自己的天賦。數學教授愛才好士,決心幫助威爾走出心靈困境。最終,威爾在外界的幫助下敞開心扉,不再設防。
  • 「天才不該墮落」|《心靈捕手》
    如果說,讓我用一句話介紹這部電影,我應該會說,這是一部關於拯救天才的電影。01而這場拯救故事的開端就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蘭博發現了威爾的數學天賦,雖然彼時的威爾只是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小小的清潔工,甚至可以說威爾還是個問題少年。
  • 心理學-治癒影片之心靈捕手
    前幾日小編二刷了電影《心靈捕手》,一部好片就是不管你在什麼時候去看,哪一個階段去看都能給你不一樣的觸動,怎麼也看不膩。第一次觀看《心靈捕手》這部電影還是在大學時期。每次觀影前都習慣在各大平臺上搜索值得觀看的電影,這部應該是在微博上看到的豆瓣排名較好的高質量推薦影片。
  • 《心靈捕手》中的天才叛逆少年——馬特達蒙
    馬特達蒙第一次風光無限走入觀眾視野中還是二十多年前的一部《心靈捕手》,他在電影中飾演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個清潔員,他頗具數學天賦,但是叛逆、自我封閉。最終,在蘭博教授等人的幫助下敞開心扉,收穫了友情愛情,還有明亮的人生。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他不僅是演員,還是編劇,這部電影的劇本就是他和好朋友本·阿弗萊克一起創作的。
  • 電影《心靈捕手》:當心靈被愛觸摸的那一刻
    一、作品簡介電影《心靈捕手》採用好萊塢古典敘事手法,流暢且煽情得宜。作品主要講述了放蕩不羈的天才威爾通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威爾逐漸袒露其對於外界的排斥和自己悲慘的童年經歷,並慢慢地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去接納身邊的任何事物。
  • 《心靈捕手》:人生若僅有才能,未必活得很幸福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於1997年上映的心理學題材的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影片說的是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藍勃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
  • 《心靈捕手》——受傷與防禦
    電影介紹:《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由格斯·范·桑特執導,羅賓·威廉士,馬特·達蒙等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
  • 《心靈捕手》:天才需要的不僅僅是智商,更需要的是理解!
    文/毒電影理解萬歲,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在實踐的過程中,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思考思維也大相逕庭,更客觀的原因是,每個人生存的環境也不一樣。最開始這這句話有所感悟的是在看《心靈捕手》這部電影,一個天才引發一系列爭議話題的劇情。這部由馬特·達蒙主演的溫情電影,一開始並沒啥看頭,無非就是天才與笨蛋,智商差距的碾壓,美系電影的一向老套路。但細細品味,卻發現馬特·達蒙在這部電影當中加入的其他元素卻引人深思。
  • 心靈捕手:心理諮詢與普通聊天有什麼區別?
    天才少年熟知心理學理論,甚至能反過來分析諮詢師的心理,激怒諮詢師,卻處理不了自己的心理問題。你排斥心理諮詢嗎?如果遇到心理困惑,你會主動向諮詢師尋求幫助嗎?  今天我們來重溫一部心理學電影佳作《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 不是你的錯——《心靈捕手》影評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數學難題難不倒他,但卻對於心理輔導,威爾卻特別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業不太成功的心理輔導專家桑恩教授。在桑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從而使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