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熟知心理學理論,甚至能反過來分析諮詢師的心理,激怒諮詢師,卻處理不了自己的心理問題。你排斥心理諮詢嗎?如果遇到心理困惑,你會主動向諮詢師尋求幫助嗎?
今天我們來重溫一部心理學電影佳作《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神秘的數學天才因打架滋事即將被送進看守所,大名鼎鼎的數學教授將其保釋,但提出兩個條件:一是一起解數學題,二是接受心理諮詢。天才少年在接連羞辱了5名心理醫生之後,碰到了一位不一樣的諮詢師,與此同時也遇到了自己的愛情。
這部影片濃縮大量的心理諮詢專業知識,值得反覆回味。比如,主人公威爾童年的客體關係模式如何影響他成年之後的親密關係;威爾潛意識裡應用了哪些防禦機制;心理諮詢中來訪者與諮詢師關係的建立,等等。
圖片來源:網絡 天才少年與諮詢師的第二次諮詢
你大概已經對心理諮詢有一個模糊的認識,但你知道心理諮詢與普通聊天有什麼區別嗎?如果遇到心理困惑,你會主動向諮詢師尋求幫助嗎?你對心理諮詢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心理諮詢的基本知識
心理諮詢是遇到情緒、心態問題的普通人,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探索自我意識、理解心理內部衝突,從而改善情緒、探索自我、完善人格、優化思維模式、增加社會適應能力。心理諮詢的目標是「助人自助」,諮詢師不會勸說、開導、甚至給出人生建議。當然,去做心理諮詢也不代表「腦子有問題」。
心理諮詢服務受到職業倫理約束。來訪者在開始諮詢之前需要籤署《知情同意書》,諮詢過程中如需要錄音、錄像等,都要經過來訪者允許,諮詢師對諮詢過程、諮詢內容保密,每次諮詢需要遵守嚴格的時間限定。
心理諮詢也對諮詢師有專業要求。諮詢師一般不會在諮詢中與來訪者發生身體接觸,諮訪關係僅限於諮詢室內,不能有雙重關係,諮詢師需定期接受專業的案例督導,等等。這些限定既為來訪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也保護諮詢師。
心理諮詢可以分為個體心理諮詢與團體心理諮詢。個體心理諮詢一般是一對一展開,在一個安靜不被打擾的空間,每次諮詢時間一般為45分鐘。團體心理諮詢會招募有共同問題的當事人,比如親密關係成長團體、網絡成癮戒除團體、情商訓練營等。成員之間互相匿名,通過團體內人際互動,個體能在互動過程中觀察與體驗自我,提升適應能力。心理諮詢想取得效果,一般要持續6-8次。
上述內容在《心靈捕手》影片都有呈現,比如,當西恩為威爾做第一次諮詢時,數學教授被請出諮詢室,西恩幾次提醒威爾諮詢時間到了,當諮詢結束時,西恩會對諮訪關係進行處理。
心理諮詢常見流派
影片中西恩第一次出現時,他正為學生講解信任對於突破來訪者心防的重要性。無論諮詢師所屬哪一流派,諮訪關係的建立都是諮詢展開的基礎,諮詢師要「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以及共情」。
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派)
包括經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流派、自體心理學,和主體間精神分析。
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重點關注個體的內心世界,認為所有心理現象都可歸因於人格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的互動或衝突。主體間精神分析認為人們當下的主觀感受基於早期形成的與周圍世界的互動模式。這些模式是人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在諮詢過程中,來訪者與諮詢師之間會產生動態的「場」,來訪者的主觀感受會在主體間的互動中重新組織,來訪者的主觀世界得以展開、表露、獲得解釋,並最終發生改變。精神分析療法側重於提高自我意識、考察想法與感受、增強承受力與社會適應力。該療法一般諮詢療程較長。
認知行為療法(CBT)
與精神分析相比,認知行為療法通常是短程的、以為目標導向的。這一流派認為很多心理症狀源於思維扭曲和不良的適應行為,通過學習新的信息處理技巧和應對機制,相關症狀會減輕。扭曲的思維會以自動化思維的形式閃越腦海,不被察覺。
在諮詢師的幫助下,來訪者逐漸識別自己的自動化思維與不合理的核心信念。比如,抑鬱症者會把全部責任歸咎於自己,其核心信念是「我不好,我不被喜歡」,而焦慮症者的核心信念是「我是無能的,外界是危險的」。認知行為療法對於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焦慮症、進食障礙、強迫症都證明有效。
院校心理諮詢機構設置
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現階段全國各大院校都在增加這方面的投入。一般來說,高校心理中心同時承擔著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服務雙重功能。主要服務項目包括:新生入學之後的心理評估摸查,一對一的心理諮詢,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培訓、講座與宣傳等。
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或電話預約諮詢服務。與市面上的心理諮詢服務不同,學生不必為學校的心理諮詢付費,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大福利。在心理諮詢中,付費本身除其經濟原因,還是對諮訪雙方時間、心力成本的尊重。但免費不代表諮詢質量差,很多高校心理老師本身就對心理學充滿熱情。
有些學生擔心自己在諮詢中的言論會被告知院系,比如在諮詢中袒露自己曠課、考試作弊等等。一般來說,除非危及到學生自身或者他人生命安全,心理中心的諮詢師是不會請院系輔導員介入的。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分類
浙江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數據顯示,大學生來訪者中,一般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約佔總來訪總人次的80%左右,諮詢主題包括人際關係問題、戀愛與情感問題、學業問題、個性與自我發展問題。
本科生與研究生來訪者的比例基本持平。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本科階段正處於自我探索的關鍵期,前所未有的自由帶來前所未有的思考。發展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這一人生階段需解決「自我同一性」。正如《心靈捕手》中,天才少年威爾能理解深奧的科學難題,卻答不出諮詢師西恩的一個簡單問題「你的人生想要什麼?(What do you want)」。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處於成年早期,同時具有學生身份與家庭社會身份,更多的責任引起更多對自我發展的焦慮。這一階段比較突出的人際關係是與的導師關係。
《心靈捕手》中的威爾熟知心理學理論,甚至能反過來分析諮詢師的心理,但處理不了自己的心理問題。你可能對心理學感興趣,閱讀了大量心理學書籍,這些都有助於提高自我覺察,但一段安全的諮訪關係更能幫助你移除心靈成長的障礙。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希望你不再輕易對心理諮詢說「不」。
作者:許白,浙江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