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總愛沉湎過去的你,欠心靈一次擁抱

2020-12-12 電影溫度計

如果將人的記憶比作一幅畫,那麼它上面只會有兩種顏色,痛苦和快樂。平淡、無聊的事物絕不會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跡。

我們無法否認過去給予人的影響是難以擺脫的,而無論過去是快樂還是苦痛,也許我們都不必太過沉湎於此,未來可期,將來絕不取決於過去。

威爾

像其他街頭混混一樣,《心靈捕手》裡年紀輕輕的威爾終日混跡於貧民窟中,他已經犯下了許多足以關進監獄的惡行,可他卻有著天才般的頭腦,令他一次次逃脫制裁。

選擇權在威爾的手裡,他想過什麼生活,完全由他自己決定,但顯然,由於過去的傷痛,威爾被過去蒙蔽了內心,不明白心裡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是終日沉迷酒精、打架滋事的感官刺激之中嗎?或是擺脫頹廢,煥發人生的光彩?威爾就這樣處於矛盾中抵擋著一切試圖接近他的人。

當威爾最終在桑恩教授和朋友的幫助下敞開心扉的時候,威爾才明白了自己的價值所在,不再逃避過往,開始審視自己的心靈,與一直幫助他的桑恩教授緊緊相擁。

無可否認,威爾的身上或多或少有我們的影子,難忘過去,心靈迷失,不明白人生的意義在何方。

其實,不妨停下浮躁的腳步,和威爾一樣,與心靈對話,直面曾經的傷痛,拋棄感傷過去的低迷,與心靈相擁,方可重生,這,正是影片所蘊含的主旨。

心靈,是棲息地,也是牢籠。

英國詩人彌爾頓曾說,心靈建造了天國,也建造了地獄。

越過身體感官的第一道界線,人們所有的主觀感受、經歷匯聚成賴以生存的經驗,耳之所聞、目之所及的世界圖景也成為心靈的鏡像映射。

佛家有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你看到的正是心中想要看到的,而你看不到的、一直迷惑不解不敢僭越的世界或許正是心靈被蒙蔽後的光景。

就像影片的主人公威爾一般,從小受盡家暴的他對周圍的人充滿了戒心,任何試圖走進他內心的闖入者都會遭到威爾的冷漠對待。身體受傷或許會痊癒,但心靈一旦感冒,該如何治療?心理的自動防禦機制在保護威爾不在受到「傷害」的同時也給他樹了一堵厚厚的牆,那是他與外界難以抹除的隔閡。

所以,面對深愛著的女孩史凱蘭,威爾遲遲不敢表露坦誠,當史凱蘭試圖打開威爾的心房,威爾無法接受久閉的內心遭遇突然而至的同情,而與她大吵了一架。而那些妄圖進入威爾內心的心理醫生則更使得威爾反感,憑著驚豔的口才和清晰的邏輯,威爾將一個又一個心理醫生驅趕出心靈的邊界。

從精神分析學來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三者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當決定個人性格、品質的「自我」缺失,那麼便難以平衡代表原始本能的「本我」和代表道德約束「超我」之間的矛盾,暴力野蠻、不安分,蔑視法律,便是威爾「自我」缺失的表現。

生活本身即是哲學,人文主義教育的一次大獲全勝。

生活,就是人為了一種神秘的東西作出痛苦的犧牲。——(前蘇聯作家)高爾基

也許正如《阿甘正傳》裡一段話,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猜到下一刻會是什麼。短短的一句話揭露了命運的本質:你永遠無法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是深入靈魂的痛苦?還是充滿驚喜的坦途?一切都是未知。

威爾選擇了逃避,逃避所有能夠給生活帶來改變的新鮮事物,命運曾讓他的心靈遭遇重創,逃避是他聊以自慰的麻醉劑。

桑恩教授深知這點,所以,他不像其他的心理醫生直接闖入威爾的心理世界,僅僅將威爾當做患者來對待,而是與威爾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他明白,共情比同情重要,能打開威爾心靈大門的只有威爾自己,自己過往生活經歷的坎坷一定能得到威爾內心的回應。

人文主義教育提倡:以人為本,重視人的潛在價值,人文主義教育涵養人文精神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心靈覺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內在生長和文化化成的過程。

正如桑恩教授所做的那樣,桑恩向威爾講述外界的美好以及自己曾經的生活經歷,正是為威爾構建了一個精神烏託邦,所以威爾的心靈慢慢自愈,開始接納世界。

未來可期,不必沉湎過去,選擇詩和遠方還是渾渾度日,決定權在你自己手裡。

我們一生都在不停地做選擇,可命運無常,曾經的失敗、苦難、委屈常常成為制約我們的絆腳石,於是,深陷在未知的恐懼中猶豫不決,生怕重蹈覆轍過往的傷痛。

沒有任何人的一生不會經歷起伏,捫心自問,我們何嘗不像影片中的威爾一樣,在人生的一個又一個十字路口被過往蒙蔽了雙眼,不知何為生命的價值,不明何為生活的真諦。

可生活給予我們苦難,我們一定要報以仇視嗎?命運給予我們不公,我們一定要責難上帝嗎?與其釋放無處宣洩的抱怨,不如端正內心,思量那曾經懷抱理想、純潔的心靈為何會成為制約人們前進的牢籠。

而以怎樣的生活度過一生的選擇權始終在我們自己手裡,是畫地為牢,沉浸在過去中不可自拔?還是以直面傷痛的方式同心靈和解,和心靈相擁,追尋詩和遠方?答案其實一直在我們心靈的最深處。

結語:

勵志電影數不勝數,《心靈捕手》卻是獨樹一幟,真實的鏡頭語言下,呈現的是一位誤入歧途的天才的心理歷程,以及極具戲劇張力的「精神景觀」,主角威爾從封閉內心到敞開心扉,從恐懼未知到開始接納世界,影片所探討的正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永恆命題。

而無論是導演有意為之或是無心之舉,影片勵志主題的外表下卻藏著深刻教育理念的內涵,教會人們如與自己的心靈相擁,自愈心靈之傷。

相關焦點

  • 《心靈捕手》:成長就是與過去和解,愛是治癒內心的解藥
    惜才的教授為了讓威爾走上正途,求助大學好友尚恩為威爾做心理輔導,在眾人的幫助下,叛逆的威爾逐漸打開心扉,與自己和解,勇敢地擁抱新生活。這部經典電影的魅力十足,不僅細膩的刻畫了主人公的心理歷程,也讓正在心靈困頓中的人們獲得鼓舞和力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威爾在一次次的心理訪談中從封閉自我到打開內心,過程讓作為局外人的觀眾都覺得不可思議。
  • 《心靈捕手》:心靈的背後,是一場逃避現實和自我救贖的心理較量
    尚恩讓威爾明白他們兩個人是在平等的層次進行真心溝通,這也讓威爾緊閉的心靈稍微有了鬆動。在威爾與尚恩交流溝通的日子裡,尚恩讓威爾明白了從書本中多獲得的知識與現實相比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明白愛過之後失去的痛苦與真愛所帶來的美好相比不值一提。尚恩用了與他人相反的方式告訴威爾這個世界並非只有他想像中那樣簡單,用一句句「這不是你的錯」讓威爾正視並縫合自己的心靈傷疤。
  • 豆瓣高分電影《心靈捕手》:表達的是愛情?前途?心靈?
    兩人一致認為這個故事適合拍成電影,所以《心靈捕手》橫空出世。處女作《心靈捕手》的成功,不僅讓達蒙和本·阿弗萊克得到歷練,還讓羅賓·威廉士(劇中飾演心理學教師)榮獲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總票房高達2億多美元,《心靈捕手》也算是收穫頗豐。
  • 《心靈捕手》:跟隨內心的感受,通往幸福的大門
    《心靈捕手》1977年美國上映的《心靈捕手》或許就是人生的窺視鏡,怎樣選擇完全取決於自己。《心靈捕手》如果我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但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你從沒站在那兒觀賞過天花板,我看過。
  • 豆瓣8.9《心靈捕手》|與自己和解,並不是原諒傷害自己的人
    01 威爾和尚恩的療愈之情從「傷害」開始以擁抱結束《心靈捕手》中威爾有著超強的記憶能力和極高的天賦,他總能通過滔滔不絕講出書本上的知識,讓和自己爭論的人啞口無言。他同時也擁有極強的分析與觀察能力,所以他奚落了六位輔導自己的心理醫生,包括尚恩。
  • 《心靈捕手》——受傷與防禦
    電影介紹:《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由格斯·范·桑特執導,羅賓·威廉士,馬特·達蒙等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
  • 《心靈捕手》是部關於心理學的電影
    因為不會有人停下來拉你一把,大家所有人都在社會大潮中拼命往前趕,至於有人落下、有人消失不見,對於別人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大家自身難保,唯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心靈捕手」。不用妄想著會有多少人來對你伸出援手,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問候,一個點讚和安慰的評論。因為你只是你,你在絕大多數人的朋友圈中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存在,一個可有可無的「朋友」而已,不會有人願意與你交心,甚至在你把心交給ta之後,就離你而去,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心靈捕手?
  • 《心靈捕手》:請相信,這不是你的錯
    首映於1997年12月2日,《心靈捕手》是一部心理學題材的電影,獲得199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主演馬特·達蒙和羅賓·威廉士也因為這部電影分別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演員獎和最佳男配角獎。故事主人公威爾是一個因幼時遭遇家暴而封閉自我、自甘墮落的天才少年,在麻省理工大學做清潔工時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展現了自己的天賦。數學教授愛才好士,決心幫助威爾走出心靈困境。最終,威爾在外界的幫助下敞開心扉,不再設防。
  • 《心靈捕手》:每個人都需要一場心靈的救贖
    只有當你愛一種東西勝於愛自己時,才可能體會什麼是真正的失去。《心靈捕手》是一部勵志電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影片是一場觸及心靈的旅程,在幽暗冰冷的海底捕捉似有似無的光亮,只是在遠處的召喚和無力抵抗的漂浮中一點點靠近,最後劃出水面,踏著淺海柔軟的泥,沐浴久違的陽光。
  • 心理學-治癒影片之心靈捕手
    前幾日小編二刷了電影《心靈捕手》,一部好片就是不管你在什麼時候去看,哪一個階段去看都能給你不一樣的觸動,怎麼也看不膩。第一次觀看《心靈捕手》這部電影還是在大學時期。每次觀影前都習慣在各大平臺上搜索值得觀看的電影,這部應該是在微博上看到的豆瓣排名較好的高質量推薦影片。
  • 拾影‖被遺忘的天才「心靈捕手」
    影評許可證 公眾號[2020]第13期 本欄目由愛育幼童【拾影】獨家呈獻 本周為大家推薦的一部電影是「心靈捕手
  • 不是你的錯——《心靈捕手》影評
    直到影片的後四分之一,我才隨著尚恩的開導慢慢了解威爾,了解他童年被虐待和拋棄的受傷心靈。好像,這個世界就剩下他一個人。他將自己藏在了一個角落。這麼多年被拋棄的感覺,讓他不再輕易信任他人,不敢與他人建立深刻的聯繫。就像面對女朋友時,他害怕被再次拋棄,所以乾脆不去擁有。
  • 電影《心靈捕手》:當心靈被愛觸摸的那一刻
    一、作品簡介電影《心靈捕手》採用好萊塢古典敘事手法,流暢且煽情得宜。作品主要講述了放蕩不羈的天才威爾通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威爾逐漸袒露其對於外界的排斥和自己悲慘的童年經歷,並慢慢地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去接納身邊的任何事物。
  • 《心靈捕手》:驕陽似我
    《心靈捕手》這部影片,誕生於1998年。它獲得了第7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影片開始於麻省理工大學的數學課堂,數學教授藍波留下了一道難解的數學題作為課堂的結束。沒過多久,這道數學題被神秘人正確解答。
  • 豆瓣8.9《心靈捕手》:直面人生慘澹,成就最好的自己
    無獨有偶,《心靈捕手》的主人公威爾同樣也是一名問題少年。他從小就輾轉寄養在幾個家庭裡,因受虐而從其中三個家庭搬出。童年的陰影一路伴著威爾,成年後的他開始變得叛逆不羈,到處打架滋事。所幸,威爾在尚恩教授的引導之下,逐漸叩開心扉,重新找回人生目標。
  • 健康權威媒體稱心理專業人士「心靈捕手」要傳達何種信息?
    心靈是個美好的東西,也是非常隱私化的,人們都會展現心理美好的一面,也會通過心理成長克治那些可能導致心理障礙發生的一些東西。心理與情緒反應往往是在人們接受內外環境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的聯想反應的後果。而把知名心理專家描述「心靈捕手」對於中華文化基因的人們,首先會聯想到什麼呢?
  • 《心靈捕手》:人生若僅有才能,未必活得很幸福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於1997年上映的心理學題材的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影片說的是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藍勃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
  • 《心靈捕手》:如果沒有西恩·馬奎爾,天才威爾將會怎樣?
    一、馬特·達蒙與《心靈捕手》1970年,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達蒙家,一個嬰兒出生了,取名馬特,他是家裡的第二個兒子。或許是因為父親工作變動的關係,一家人搬到康乃狄克州的紐頓鎮,馬特在這裡長到八歲,父親母親離婚,馬特就跟著哥哥、母親,搬回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生活。
  • 電影《心靈捕手》:人生是一趟旅程, 目的地不是成功.
    -你有「心靈伴侶」嗎?-什麼意思?-那些可以與你匹敵的人。我是指那些能使你敞開心扉、觸動你心靈的人。- I got.- Who?- I got plenty.Shakespeare, Nietzsche, Frost, O'Connor, Kant, Pope, Locke--That's great.
  • 《心靈捕手》:跌跌撞撞,做最好的自己
    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在某個領域的出類拔萃,到自己作品的眾人追捧、成為行業中的數一數二的精英,甚至你有一份救濟世人水生火熱的善良,都不失為一種成功。那麼當叛逆天才與「事業低估」的心理專家各自灰暗的人生節點相碰撞,又會在沉澱經歷中過渡出怎樣動人的成功!工學院清潔工的身份解決了學院數學教授在公布欄公眾所認為的「數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