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人的記憶比作一幅畫,那麼它上面只會有兩種顏色,痛苦和快樂。平淡、無聊的事物絕不會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跡。
我們無法否認過去給予人的影響是難以擺脫的,而無論過去是快樂還是苦痛,也許我們都不必太過沉湎於此,未來可期,將來絕不取決於過去。
威爾
像其他街頭混混一樣,《心靈捕手》裡年紀輕輕的威爾終日混跡於貧民窟中,他已經犯下了許多足以關進監獄的惡行,可他卻有著天才般的頭腦,令他一次次逃脫制裁。
選擇權在威爾的手裡,他想過什麼生活,完全由他自己決定,但顯然,由於過去的傷痛,威爾被過去蒙蔽了內心,不明白心裡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是終日沉迷酒精、打架滋事的感官刺激之中嗎?或是擺脫頹廢,煥發人生的光彩?威爾就這樣處於矛盾中抵擋著一切試圖接近他的人。
當威爾最終在桑恩教授和朋友的幫助下敞開心扉的時候,威爾才明白了自己的價值所在,不再逃避過往,開始審視自己的心靈,與一直幫助他的桑恩教授緊緊相擁。
無可否認,威爾的身上或多或少有我們的影子,難忘過去,心靈迷失,不明白人生的意義在何方。
其實,不妨停下浮躁的腳步,和威爾一樣,與心靈對話,直面曾經的傷痛,拋棄感傷過去的低迷,與心靈相擁,方可重生,這,正是影片所蘊含的主旨。
心靈,是棲息地,也是牢籠。
英國詩人彌爾頓曾說,心靈建造了天國,也建造了地獄。
越過身體感官的第一道界線,人們所有的主觀感受、經歷匯聚成賴以生存的經驗,耳之所聞、目之所及的世界圖景也成為心靈的鏡像映射。
佛家有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你看到的正是心中想要看到的,而你看不到的、一直迷惑不解不敢僭越的世界或許正是心靈被蒙蔽後的光景。
就像影片的主人公威爾一般,從小受盡家暴的他對周圍的人充滿了戒心,任何試圖走進他內心的闖入者都會遭到威爾的冷漠對待。身體受傷或許會痊癒,但心靈一旦感冒,該如何治療?心理的自動防禦機制在保護威爾不在受到「傷害」的同時也給他樹了一堵厚厚的牆,那是他與外界難以抹除的隔閡。
所以,面對深愛著的女孩史凱蘭,威爾遲遲不敢表露坦誠,當史凱蘭試圖打開威爾的心房,威爾無法接受久閉的內心遭遇突然而至的同情,而與她大吵了一架。而那些妄圖進入威爾內心的心理醫生則更使得威爾反感,憑著驚豔的口才和清晰的邏輯,威爾將一個又一個心理醫生驅趕出心靈的邊界。
從精神分析學來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三者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當決定個人性格、品質的「自我」缺失,那麼便難以平衡代表原始本能的「本我」和代表道德約束「超我」之間的矛盾,暴力野蠻、不安分,蔑視法律,便是威爾「自我」缺失的表現。
生活本身即是哲學,人文主義教育的一次大獲全勝。
生活,就是人為了一種神秘的東西作出痛苦的犧牲。——(前蘇聯作家)高爾基
也許正如《阿甘正傳》裡一段話,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猜到下一刻會是什麼。短短的一句話揭露了命運的本質:你永遠無法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是深入靈魂的痛苦?還是充滿驚喜的坦途?一切都是未知。
威爾選擇了逃避,逃避所有能夠給生活帶來改變的新鮮事物,命運曾讓他的心靈遭遇重創,逃避是他聊以自慰的麻醉劑。
桑恩教授深知這點,所以,他不像其他的心理醫生直接闖入威爾的心理世界,僅僅將威爾當做患者來對待,而是與威爾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他明白,共情比同情重要,能打開威爾心靈大門的只有威爾自己,自己過往生活經歷的坎坷一定能得到威爾內心的回應。
人文主義教育提倡:以人為本,重視人的潛在價值,人文主義教育涵養人文精神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心靈覺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內在生長和文化化成的過程。
正如桑恩教授所做的那樣,桑恩向威爾講述外界的美好以及自己曾經的生活經歷,正是為威爾構建了一個精神烏託邦,所以威爾的心靈慢慢自愈,開始接納世界。
未來可期,不必沉湎過去,選擇詩和遠方還是渾渾度日,決定權在你自己手裡。
我們一生都在不停地做選擇,可命運無常,曾經的失敗、苦難、委屈常常成為制約我們的絆腳石,於是,深陷在未知的恐懼中猶豫不決,生怕重蹈覆轍過往的傷痛。
沒有任何人的一生不會經歷起伏,捫心自問,我們何嘗不像影片中的威爾一樣,在人生的一個又一個十字路口被過往蒙蔽了雙眼,不知何為生命的價值,不明何為生活的真諦。
可生活給予我們苦難,我們一定要報以仇視嗎?命運給予我們不公,我們一定要責難上帝嗎?與其釋放無處宣洩的抱怨,不如端正內心,思量那曾經懷抱理想、純潔的心靈為何會成為制約人們前進的牢籠。
而以怎樣的生活度過一生的選擇權始終在我們自己手裡,是畫地為牢,沉浸在過去中不可自拔?還是以直面傷痛的方式同心靈和解,和心靈相擁,追尋詩和遠方?答案其實一直在我們心靈的最深處。
結語:
勵志電影數不勝數,《心靈捕手》卻是獨樹一幟,真實的鏡頭語言下,呈現的是一位誤入歧途的天才的心理歷程,以及極具戲劇張力的「精神景觀」,主角威爾從封閉內心到敞開心扉,從恐懼未知到開始接納世界,影片所探討的正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永恆命題。
而無論是導演有意為之或是無心之舉,影片勵志主題的外表下卻藏著深刻教育理念的內涵,教會人們如與自己的心靈相擁,自愈心靈之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