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保險信託都表現平平,商業銀行若拿到券商牌照能否做好

2020-12-15 騰訊網

一石激起千層浪。

證監會要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引起市場的「興奮」。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6月28日晚間回應稱,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該發言人還表示,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都說券商牌照的紅利已經沒有了,那這塊牌照對銀行的價值在哪裡?銀行真的能做好券商業務嗎?對於行業格局將帶來哪些影響?

券商牌照對銀行的價值在哪?

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此前早已有之。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支持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參股的方式探索綜合經營。當時,市場一度認為商業銀行有望獲得券商牌照。

在當前的環境下,券商牌照的紅利逐漸消失。對於銀行而言,這一牌照又有哪些價值?興業研究首席金融行業分析師孔祥和興業銀行首席策略師喬永遠發布研報稱,券商對銀行業績貢獻較低,更應看重藉助該牌照參與股權資產的價值。

若以簡單財務指標看,很難增厚現有銀行業績。以2019年行業收入為例,銀行業實現營業收入近6萬億元,而證券業僅3600億元,即使牌照放開銀行系券商獲得50%現有業務份額,這對銀行營收增厚約2.5%-3.5%。同時,證券業受資本市場周期波動較大,市場低迷期ROE中樞僅6%,平穩期在10%左右;而銀行業盈利能力可以藉助撥備有效平滑,ROE普遍可以維持在10%以上。

但上述研報認為,但券商可以成為銀行在新資產的轉換器和領航人。從在港銀行系券商實踐看,相關平臺不僅可以開展海外承銷業務,與海外分行實現聯動,也能通過境內子公司開展PE/VC等股權投資業務,成為母行「投貸聯動」的重要平臺。

銀行真的能做好券商業務嗎?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框架下,金融行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以銀行業為例,根據《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在這一監管限制下,已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繞道境外控股證券公司,一般冠以「某銀國際」。其中,中國銀行又通過中銀國際控股中銀國際證券從而獲得內地證券承銷牌照,可以進行香港和內地券商業務。

與保險、信託、證券等機構相比,銀行業機構體量大、資源充足。那麼,銀行真的能做好券商業務嗎?

東吳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馬祥雲認為,對於投行業務,激勵機制的差異不會明顯制約銀行發展投行業務的能力,看好資源優勢強大的大型銀行有能力快速拓展投行業務。目前大型券商投行部的激勵模式基本是「個人底薪+團隊項目收入決定年度獎金」,而銀行客戶經理按照每筆信貸業務的模擬利潤獲取提成。

雖然總體上銀行激勵機制吸引力略低,但2017年資本市場嚴監管以來,大型投行的平臺與品牌優勢已經越來越顯著(對個人資源的依賴逐步弱化),未來隨著投行更加複雜化(融合併購重組、直投等),「個人資源轉向平臺資源」的趨勢會更明顯。

但對於主動投資管理類業務,馬祥雲在研報中表示,諸如資產管理、基金、自營投資、研究等,認為市場化激勵機制和人才資源仍將是發展核心,目前大量優秀的主動投資管理人仍然集中於公募或大型私募基金公司。因此在主動投資及研究領域,預計短期內銀行相對固化的激勵機制會制約其發展效率。

興業研究孔祥團隊則認為,控制券商後,投行牌照具有最大的協作想像力。券商現有主業中,經紀(營收佔比約25%)依靠流量,自營投資(佔比約40%)和資本中介(佔比約15%)業務依託資本實力,相關業務更多依靠銀行在流量和資本端「輸血」而非「補血」。

目前銀行投行業務主要服務銀行間市場債券融資主體,獲得券商牌照有助於補足在權益和股權類產品的短板。一方面銀行做媒,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整合金融產業鏈上仍處於核心位置,通過交易、支付和結算,銀行覆蓋了最多的企業客戶和居民,如銀行可以通過投行服務連接企業,通過資管業務聯繫居民;另一方面券商脫媒,權益融資、併購重組、市值管理、股權激勵等都可以成為投行為銀行客戶賦能增值的方向。

對現有行業格局衝擊多大?

體量巨大的銀行業進入券商行業,是否將對現有格局形成衝擊?

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官方的定調是:不會。

天風證券非銀金融團隊在研報中直接點出,銀行系非銀金融機構目前難以對行業造成較大衝擊。銀行系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經過了長期發展,目前難以對保險和信託行業造成衝擊。保險龍頭仍是老七家,信託龍頭仍是中信、平安、華潤等。同時,目前的銀行系證券公司(中銀國際、國開證券)仍未對行業產生較大衝擊。原因既在於銀行系機構本身的機制,也在於國企集團的業務「協同」存在一定難度。

國盛證券分析師馬婷婷認為,對銀行而言,短期帶來的增量空間有限,仍需時間積澱,中長期看將有效提升綜合競爭力;對證券行業來說,未來部分券商可能被大型商業銀行收購,各家需找準自身定位,進行差異化發展。

銀行會選擇什麼途徑獲得券商牌照?

馬婷婷指出, 相比於銀行新設券商來說,銀行直接通過併購重組直接獲得券商牌照效率更高,可快速展業,未來不排除部分券商可能被大型商業銀行收購進行改革試點的可能。對於券商自身來說,由於銀行拿到券商牌照後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航母級券商」仍需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內,券商應積極修煉內功,根據自身稟賦尋找差異化發展路徑。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銀行自身的調性來看,理財子公司、債轉股子公司等均為其出資設立的。因而,也有不同的意見。

馬祥雲在研報中稱,銀行或將直接設立子公司聚焦投行業務。銀行向來偏好直接設立子公司,因其資本實力雄厚且本身就設有投行部門(開展銀行間市場債券承銷等業務),參考2016年以來國有大行分別以100億註冊資本設立債轉股子公司直接切入AMC領域。銀行收購現存中小券商的可行性較低,因為很多券商的控股股東為地方政府或國企,本身出售牌照意願有限,而兼併規模過小的民營券商又面臨不必要的整合風險。

中信建投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趙然等人發布的研報認為,為了實現真的航母級券商,從0做起(銀行自主申請券商牌照),或並非最優選擇;若成為證券公司的財務投資人,對比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的ROE,由於槓桿率的約束,實際券商的ROE明顯低於銀行,業務協同的價值能否實現銀行及被投券商彼此ROE的提升,值得深度評估。

相關焦點

  • 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 應對外資競爭打造「中國的高盛」?
    但是,很多銀行旗下的子公司已經取得了保險、期貨等業務的牌照,但沒有銀行及銀行子公司能夠申請到證券牌照。如果這個消息屬實,可能會打破我國現在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模式,向混業經營進行探索。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短期對券商行業肯定是利空,特別是小券商,但對大券商影響不大,反而加速行業資源向頭部券商集中,對拿到券商牌照的銀行肯定是利好,獲得了開展新業務的機會,而有可能從投行業務開始試點。
  • 銀行券商牌照猜想:並非空穴來風 金融混業差臨門一腳
    敏感的二級市場,6月29日,銀行股早盤集體高開,雖然最後未能實現整體上漲,但板塊漲幅排名居全市場所有行業的前三分之一。反觀券商板塊,則跌至行業漲幅榜倒數第一,平均跌幅3.27%,中泰證券幾近跌停。與此同時,市場內有關於商業銀行拿到券商牌照前路如何,對銀行與券商的利弊影響,以及金融機構混業前景等問題,亦是討論熱烈。
  • 銀行系券商呼聲再起 旗艦投行要來了
    分析人士認為,商業銀行如果獲得券商牌照,對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屬於長遠利好,對證券行業的格局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銀行系券商呼聲再起 打造旗艦投行預期升溫 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當前外資券商正在加速進入我國證券行業。
  • 一則消息帶崩券商股!狼真的來了,銀行系券商呼之欲出?
    6月27日,《財新周刊》援引權威人士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目前由於相關法規的規定,內地不允許不同的金融部門混合經營開展不同的業務。但是很多銀行旗下的子公司已經取得了保險、期貨等業務的牌照,惟仍然沒有銀行及銀行子公司能夠申請到證券牌照。
  • 銀行動刀券商4000億蛋糕?監管層或意在...
    興業研究指出,目前我國已有商業銀行控制了信託、保險等牌照,獲取券商牌照可認為是完成了綜合業務經營的閉環。這應視為金融混業進一步推進的政策信號。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如果消息屬實,可能會打破我國現在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模式,向混業經營進行探索,為打造「航母級」券商做準備。
  • 給銀行發券商牌照,是牛市的味道越來越重了,還是任重道遠
    政策的目標是做大做強我國的資本市場,政策形成共識的是:這需要高質量的頭部券商,而不是券商牌照的數量;即需要能與外資投行抗衡的大投行,而不是 一堆重複低水平建設的券商牌照。從這個角度說,給銀行券商牌照, 不是政策的重點。 我國的銀行與券商的差異。1、債權文化和股權文化的差異。
  • 銀行將拿券商牌照,「狼來了」還是大利好?十大券商策略匯總
    新冠疫苗喜訊頻傳,藥用玻璃概念股山東華鵬、正川股份漲停,灌裝線概念股楚天科技漲停;光伏競價結果出爐,光伏板塊逆市爆發,金晶科技、安彩高科等漲停;食品飲料走高,安記食品、仙樂健康、雪榕生物、ST加加漲停;無人駕駛概念大漲,路暢科技、雙林股份、天澤信息漲停;銀行系券商預期再起
  • 金融行業薪酬大比拼——銀行、券商、信託、保險誰才是王者
    大多數證券公司都有這個部門。進入壁壘很高。一般的基本要求是應屆畢業生的985/211或QS前100名一年級。您可以成為該研究所或機構銷售的研究員。 行業研究人員的需求並未分為專業,而是所有子領域和行業都需要。從應聘實習到全職工作,許多應屆畢業生都進入了該系,寫一到兩年的研究報告是正常的。
  • 六大行10類金控牌照最全梳理
    六大行旗下金租、基金、券商、保險、理財、金融科技、信託、消金等牌照全梳理(不含銀行在內,總資產之和超過2萬億):除了銀行,金融租賃是國有行最賺錢的金融牌照,其次是信託、基金、保險等本文由「輕金融」出品 作者:尚志科金融全牌照,是每家國有大行都在竭力塑造的優勢。各家大行都拿下了什麼牌照?業績與競爭力如何?
  • 信託公司剖析:「兜轉」的國民信託
    1987年1月,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浙江省信託投資公司成立,註冊地浙江省杭州市。 1993年信託行業第四次整頓開始。 1995年通過《商業銀行法》,主要內容是禁止商業銀行從事信託投資公司及投資於非銀行機構。 此後,國務院下達指令:要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所辦的信託投資公司脫鉤。
  • 中國金融產品超級架構分析(銀行、券商、信託、公募、私募)
    ---經典網《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全文解讀》2.理財業務都有哪些模式?「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界定為「商業銀行將客戶理財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由信託公司擔任受託人並按照信託文件的約定進行管理、運用和處分的行為」,即信託計劃委託人僅限定為商業銀行,以第三方非銀行機構為主體發起設立信託計劃的操作模式(如券商資管)則不在監管範圍之內;其次,要求將理財資金通過信託計劃發放信託貸款、受讓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三類表外資產轉入表內,而銀行受讓信託受益權並不在上述要求轉表的資產範圍之內
  • 銀證合作10年演化,從通道到牌照功能互補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證監會將選擇幾家商業銀行作為試點,頒發券商牌照,儘管此後證監會回應沒有更多的信息通報,但卻再度引發了市場對於金融混業經營的討論。早在2010年之前,銀行信託密切合作,藉助於通道功能,信託行業在合作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銀信合作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在信貸資產轉讓和信託貸款兩類業務中暴露出銀行和信託公司的風險管理存在著一定隱患。
  • 股市早知道:證監會換帥 英國電信在中國拿到牌照
    財經要聞電信業開放邁出步伐 英國電信稱在中國取得牌照英國電信1月25日稱,該公司成為首個獲得中國工信部頒發的全國性牌照的國際電信公司,獲得兩項業務許可這兩個「牌照」將允許英電通訊信息諮詢(上海)有限責任公司直接與其在中國國內的全球客戶籤訂合約,並以人民幣收費。
  • 金圓統一證券展業在即 金圓集團再添券商牌照
    相較而言,這一註冊資本規模在券商同業中並不突出。檀莊龍曾公開提及,希望金圓統一證券打造成「業務牌照齊全、核心業務穩定、特色業務突出的綜合類證券公司」。但就公開資料中披露的金圓統一證券戰略定位,相較傳統的全國性券商,其更有著較為強烈的區域性特質。
  • 這家券商徹底火了 剛拿到這個重要牌照
    光大證券是目前業內拿到基金託管牌照的第20家券商,就在6月萬聯證券、華鑫證券也獲得了相關資質。今天開盤,A股光大證券(601788)大漲,從6月19日至今股價已經從11元左右漲至21元左右,區間最大的漲幅達90%左右,表現十分亮眼;港股光大證券(6178.HK)昨日暴漲近27%,截至目前今天開盤也大漲14%左右。
  • 「一參一控」政策鬆綁 部分大券商擬申請公募牌照
    至此,銀行、保險、證券三大類金融機構均能通過資管公司、理財子公司等形式開展公募業務。而從深遠影響來看,各類金融機構的充分參與,能夠更快將公募基金價值擴散至更廣泛的人群,推動整個社會更快接納這種標準化產品形態;而對投資者而言,產品選擇、公司選擇會更加豐富,也會帶動投資服務體驗得到提升。
  • 深度:基金託管資格加速放行,券商託管業務痛點凸顯!業內人士:期盼...
    圖片來源:攝圖網近期,花旗銀行拿到了基金託管業務資格,這也是繼渣打銀行後第二家拿到相關業務牌照的外資銀行,期間間隔已近2年。與此同時,今年以來,監管層對券商基金託管業務資格審批的速度也在加快,年內共有光大證券、華鑫證券、萬聯證券等5家券商先後拿到基金託管資格。
  • 江蘇省再添一張銀行系消金牌照 四大上市公司齊助陣
    和大多數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一樣,蘇銀凱基消費金融的主要發起人也是銀行系。都知道的是,消費金融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個人提供信用貸款,以滿足用戶的消費需求。但銀行本身也有發放貸款的資質,而且擁有信用卡。如今,中銀消費金融、長銀消費金融等都為母公司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雖然目前對於母公司的貢獻還相對較小,但是增長速度明顯。二是擴大業務渠道。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發起人多數為銀行,還有一部分是產業系,通過與其他企業共同設立,這樣就相當於增加了業務渠道。
  • 中信銀行發揮集團全牌照優勢 協同「作戰」 創設獨特發展路徑
    無論是已經披露財報數據的2014年,還是已經過去一個季度的2015年,對於中信銀行來說,「協同」都可以毫無懸念的當選「年度熱詞」。   「中信銀行是中信集團下最大的子公司,我們希望藉助集團的綜合平臺為客戶搭建既有金融方面的綜合融資服務平臺,同時也有實業、同業方面的平臺,當然,網際網路也是中信銀行必須要做的」,中信銀行行長李慶萍日前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 信託公司剖析:興業信託
    全球銀行30強、世界500強的興業銀行,旗下信託公司--興業信託。>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信託公司,成為經國務院特批的我國第三家由商業銀行控股的信託公司。首家銀行系信託公司是交銀信託,建信信託第二家。事實上,銀行一直都對稀缺的信託牌照充滿興趣。銀行收購信託公司,能彌補商業銀行經營範圍的局限,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從信託公司角度看,背靠銀行「大樹」也好乘涼。這也是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