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券商呼聲再起 旗艦投行要來了

2020-12-27 金融界

來源:投資快報

知情人士透露,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公開信息顯示,自2015年以來,商業銀行獲取券商牌照的預期一直存在,但由於證券市場波動等各方面的原因而未能獲得實質性進展。分析人士認為,商業銀行如果獲得券商牌照,對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屬於長遠利好,對證券行業的格局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銀行系券商呼聲再起 打造旗艦投行預期升溫

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當前外資券商正在加速進入我國證券行業。面對實力雄厚的國際頂尖券商,證券行業未來將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在此背景下,能否儘快打造出我們自己的「航母級頭部券商」,承載中國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已經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幾個月前,有消息稱中信證券將與中信建投合併。很快,相關公司均否認了這一說法,但是市場對「航母級」券商的期盼卻顯露無遺。而此次市場風傳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似乎預示著證券行業的裡程碑事件有望獲得突破,證券行業的新格局變量日益凸顯。

周日晚間,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稱:我們已關注到媒體報導,證監會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過去數年曾多次傳出相關消息 市場已有預期

由於相關法規的規定,政策不允許不同的金融部門混業經營開展不同的業務。儘管不少銀行旗下的子公司已經取得了保險、期貨等業務的牌照,但始終沒有銀行及銀行子公司能夠申請到證券牌照。銀行獲得券商牌照,事關打破之前固有的金融分業監管格局,一直被認為是大勢所趨。近年來,相關消息屢屢見諸報端。

2015年3月份,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曾公開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有關制度和配套安排,相關工作在進行中,並需履行必要程序。

在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中,曾明確提出實施公開透明、進退有序的證券期貨業務牌照管理制度,研究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諮詢公司等交叉持牌;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支持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參股的方式探索綜合經營。

2015年7月1日,傳出首家銀行獲得券商牌照:交通銀行入股華英證券一事終於獲批准。消息傳出後,交行股價大漲,盤中一度大漲超6.5%。

2019年4月13日的消息:「最近幾天,工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事情又開始流傳,券業人士對這一傳聞可能帶來的影響議論紛紛。記者多方求證,並未證實或證偽該傳言,不過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券商牌照放開是大勢所趨。」4月15日工商銀行股價盤中最高漲近3.5%。

相關政策有利增強市場活力 屬於長遠利好

興業研究孔祥、喬永遠認為,目前我國已有商業銀行控制了信託、保險等牌照,獲取券商牌照可認為是完成了綜合業務經營的閉環。這應視為金融混業進一步推進的政策信號。

通過海外子公司等方式,銀行系券商已有實踐。儘管基於《商業銀行法》,我國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業務存在障礙,但較多銀行通過海外設置子公司形式已實現了「曲線」控制券商的目的。除中行外,目前其他銀行系券商主要在海外從事業務。中國銀行通過全資控股的中銀國際設立並控股了中銀國際證券,獲得了內地證券承銷牌照,可以進行香港和內地券商業務。同時也有若干銀行(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收購在港券商,展業範圍基本都在香港,估計相關機構佔母行總資產約2.7%。券商對銀行業績貢獻較低,更應看重藉助該牌照參與股權資產的價值。此外,銀行獲取券商牌照,當志存高遠,更應落腳於對目前銀行企業和高淨值客戶的增量需求挖掘,而非對目前不足4000億元證券行業收入的再度「分羹」。

深圳小草資本首席分析師、基金經理康浩平認為,銀行錢多、客戶多,本來可以是證券業務的主渠道,但過去20多年卻一直被排除在證券業務之外,致使我國的證券業務因為缺少銀行的強大支持,發展緩慢。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是281萬億,是中國證券行業的40倍,這與分業經營有不小關係。如果允許銀行開展證券業務,將為證券行業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中國的高盛何時橫空出世,從此見到了曙光。此政策的出臺,對證券市場構成非常重大的重磅利好,超級金主入局,必然帶來更多的資金呵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此外,對銀行板塊也構成利好,雖然銀行開始試點證券業務,短期對銀行利潤貢獻有限,但可以顯著改善銀行的預期,增加銀行股票的估值彈性,銀行板塊估值長期在5倍的預期很大可能得到改善,如果長期看銀行板塊能夠回到10倍估值,則指數性大牛市可期。

相關焦點

  • 一則消息帶崩券商股!狼真的來了,銀行系券商呼之欲出?
    《財新》引述消息人士指,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又指「銀行系」全牌照券商未必一步到位,銀行將從投行業務持牌開始。 《財新》指,2018年底中國工商銀行曾向證監會上報過一份投行試點的方案,擬以境外持牌證券類業務和境內類持牌業務為基礎,出資設立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註冊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擬命名為工銀證券。報導指出,如果是頭部券商,工行投行從成立之初,就可以看作是頭部券商。 事實上,不少內地銀行通過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已設立券商。
  • 銀行系保險信託都表現平平,商業銀行若拿到券商牌照能否做好
    證監會要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引起市場的「興奮」。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6月28日晚間回應稱,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該發言人還表示,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 銀行將拿券商牌照,「狼來了」還是大利好?十大券商策略匯總
    新冠疫苗喜訊頻傳,藥用玻璃概念股山東華鵬、正川股份漲停,灌裝線概念股楚天科技漲停;光伏競價結果出爐,光伏板塊逆市爆發,金晶科技、安彩高科等漲停;食品飲料走高,安記食品、仙樂健康、雪榕生物、ST加加漲停;無人駕駛概念大漲,路暢科技、雙林股份、天澤信息漲停;銀行系券商預期再起
  • 券商行業專題報告:再論投行資本化,頭部券商新盛宴
    前言:為什麼要再談投行資本化?隨著註冊制不斷推進、科創板跟投浮盈不斷積厚,投行資本 化已成為各大券商爭相布局的核心業務。過去我國金融體 系是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銀行作為低風險偏好中介匹配資金需求,不 僅存在資金配置效率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也容易導致社會槓桿率 上升、積壓信用風險的可能。2019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強調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體系, 實質上是讓市場參與者對資產進行定價,實現風險與收益的相對匹配。
  • 實習生難求,頭部券商投行不得已招收中專生?實情如何?投行大機遇...
    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中金投行實習生難求的段子近期流傳不少,段子的內容大體是因缺少實習生,導致工作大量增,讓投行人直叫苦。段子裡提到,因為疫情影響,外地學生不能返校,北京本地學生又不願意出來,加上招募實習生要求嚴格,項目進場了,卻還招不來一個實習生,不得已投行人親自上陣整理財務底稿,做出了實習生拼留用天天加班打雜的感覺。
  • 又見頭部券商高管變動!投行老兵謝樂斌將分管國泰君安投行業務...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許孝如 王玉玲 國泰君安(港股02611)原分管投行的副總裁朱健調任上海銀行行長後,接替朱健分管投行的高管人選已定。券商中國記者獨家獲悉,國泰君安聘任原財務總監、首席風險官謝樂斌擔任投行事業部總裁,分管投行業務。9月2日晚間,國泰君安公告,謝樂斌已辭任財務總監和首席風險官。
  • 銀行券商牌照猜想:並非空穴來風 金融混業差臨門一腳
    而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比起讓券商迅速做大資本中介,改革進度預計會順利得多。他說:「券商牌照有投行、經紀、資管、自營、投資諮詢等,目前銀行已經成立理財子公司從事資產管理、研究等主動管理類業務,經紀業務與銀行主要客群匹配度低,投行業務會是銀行更看好的牌照業務方向,特別是對於企業客戶資源較多的頭部銀行。」
  • 有券商一口氣投放80個投行職位!券商開啟2020人才爭奪戰,三大業務...
    面對外資投行與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人才競爭壓力,券商內部也開始轉變人才策略和招聘思路,多家頭部券商一改往年收縮編制的策略,大舉進行高薪社會招聘,招聘的崗位和人數都比前幾年大幅增加,謀求佔據主動權。整體來看投行部門擴招最為明顯,個別券商研究所也在積極擴張投研人才。
  • 六家頭部券商投行人員都要漲薪了?背後原因或許有這兩方面考慮!
    11月18日,一張來自阿爾法諮詢的市場調研圖片在券商人員微信群裡火了。原因很簡單,這張被券商人士廣泛關注的圖片,顯示出6家券商有漲薪的計劃,涉及的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申萬宏源全部都為頭部券商。六家頭部券商都要漲薪,到底是真還是假?值得思考的是,為何圖片顯示出漲薪的部門主要都是投行部門?
  • 渣打銀行謀求國內券商牌照,首家英資合資券商要來了,近四成排隊待...
    文 | 財聯社 覃澤俊外資申請券商牌照或進入加速期。距離青島意才證券接受材料僅12天時間,10月10日,渣打銀行向證監會提交了設立證券公司的申請,這也是英資背景的金融集團首次在國內謀求券商牌照。根據證監會披露公開信息,目前尚在排隊申請設立的共有18家券商,其中外資背景的7家,佔比近四成。渣打銀行(香港)申請國內設立券商本次向證監會申請設立券商的主體為渣打銀行(香港)。天眼查信息顯示,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在香港成立,目前全資控股渣打銀行(中國)、並持有渤海銀行19.99%的股份。
  • 眼下券商投行「不缺項目就缺人」?人才儲備大戰正全行業上演,有的...
    從中大型券商的招聘動向看,投行正在大規模「招兵買馬」。中金公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平安證券、興業證券、國金證券、西部證券、國海證券、長城證券等多家券商紛紛發布投行崗位的招聘信息。 以中金公司社招為例,從今年3月份開始,中金公司每個月都對外釋放社招崗位,目前累計對外社招59個崗位,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投資銀行部。
  • 又見券商更名!這家新銳投行改頭換面,華興資本布局有何新戰略?券業...
    從2005年做財務顧問(FA)起家,華興資本將自己定位為專注於服務中國新經濟的投行,力圖走差異化「精品投行」路線。2018年9月,華興資本作為「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彼時,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曾表示,華興資本投資、投行服務的都是新經濟企業,並且已經具備了十幾年的先發優勢,初衷是建一個匹配資金和資產的平臺。
  • 券商全面漲薪?!應屆生月薪3.6萬?投行明確漲薪30%?最新回應來...
    從中信中金建投,到海通國君申萬,六大頭部券商全部被cue「漲薪」。雖然後續相關內容被阿爾法諮詢闢謠,但仍引起市場對券商投行薪資的高度關注。事實上,對於漲薪的問題,各家券商大多語焉不詳。例如,北京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並沒有發文調薪,年初的薪酬包已經確定好,暫時沒聽說有大變動。」
  •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要來了!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高盛高華證券成立於2004年,是由高盛集團與北京高華證券合資、擁有全牌照的券商,可從事A股證券經紀和交易、自營、資產管理等業務。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證券和投資管理公司。今年前三季度,高盛集團實現總營收328.19億美元,歸母淨利潤49.53億美元。截至第三季度末,總資產為1.13萬億美元。最新市值為820億美元。
  • 2020,投行的黃金年代!
    「投行業務最大的變化是轉變觀念,適應新形勢。註冊制下,審核理念、上市條件、業務模式、發行定價、退市標準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投行要歸位盡責,投行人員的規範意識要加強,同時應更注重發掘企業的價值,提升估值定價能力,能夠利用全公司的資源來對客戶提供服務。」
  • 券商積極復工「搶跑」再融資項目 智能投行或迎破局
    即使仍在疫情防控的緊張環境中,券商投行生態受到新規刺激已在發生微妙變化。有的券商為搶項目已現場復工,反應迅速的券商已經促成了新規下首個再融資方案。 不過,目前券商仍然主張在線辦公和遠程辦公,而新的辦公方式也考驗著機構金融科技對業務模式的真實改造力度,有券商人士指出,未來智能投行、電子化投行將成為投行業務破局的方向。
  • 校友故事 | 復旦M[PAcc陳劍:「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券商投行,我的...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券商投行,我的選擇和成就陳劍復旦MPAcc項目2009級校友川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 董事券商投行,一直以來是許多財務人員心中的聖地——高起點、高薪水、高社會地位,與之相對,極低的招收率和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則讓人望洋興嘆
  • 銀行動刀券商4000億蛋糕?監管層或意在...
    大勢所趨,銀行系券商受追捧中國的金融業漸進式混業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2002年,國務院批准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成為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試點,此舉被認為是中國金融機構分業走向混業的標誌性事件。藉助券商和銀行的投行牌照提供股票、債券為一體的綜合融資服務,並實現標準化資產流轉化、產品化、資管化,最終通過商業銀行現有線下和線上網點銷售產品,這將成為「商行+投行」的業務解決方案。 廣發證券倪軍團隊認為,考慮銀行當前地位、應對金融開放的訴求,銀行控股公司或將成為推進混業經營的主要模式。
  • 2019成上市券商「爭氣年」 投行經紀自營全面開花 六...
    隨著12月月報披露,上市券商(母公司口徑)2019年全年業績也可略窺真相。綜合來看,各家券商無論營收還是淨利潤,同比均實現正增長。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穩居行業前三,其中中信證券以255億元營收、117億元淨利潤遙遙領先,增幅明顯。由於此次統計數據系母子分開數據,按照往年慣例,其合併報表數據仍有提升。
  • ...急招投行人手,有券商同時放出55個投行崗位,從承做到質控需求大增
    進入7月份後,投行也迎來招聘的黃金時期,根據不完全統計,共有38家券商有投行部門的相關招聘,其中銀河證券、申萬宏源、東方財富、渤海證券各放出投行項目負責人崗位,光大證券和西部證券放出投行高級別崗位。從保代人數變化上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民生證券、中金公司今年以來保代增加均超過30人,隨著項目的鋪開,不少券商出現投行人手不足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