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快報
知情人士透露,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公開信息顯示,自2015年以來,商業銀行獲取券商牌照的預期一直存在,但由於證券市場波動等各方面的原因而未能獲得實質性進展。分析人士認為,商業銀行如果獲得券商牌照,對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屬於長遠利好,對證券行業的格局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銀行系券商呼聲再起 打造旗艦投行預期升溫
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當前外資券商正在加速進入我國證券行業。面對實力雄厚的國際頂尖券商,證券行業未來將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在此背景下,能否儘快打造出我們自己的「航母級頭部券商」,承載中國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已經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幾個月前,有消息稱中信證券將與中信建投合併。很快,相關公司均否認了這一說法,但是市場對「航母級」券商的期盼卻顯露無遺。而此次市場風傳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似乎預示著證券行業的裡程碑事件有望獲得突破,證券行業的新格局變量日益凸顯。
周日晚間,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稱:我們已關注到媒體報導,證監會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過去數年曾多次傳出相關消息 市場已有預期
由於相關法規的規定,政策不允許不同的金融部門混業經營開展不同的業務。儘管不少銀行旗下的子公司已經取得了保險、期貨等業務的牌照,但始終沒有銀行及銀行子公司能夠申請到證券牌照。銀行獲得券商牌照,事關打破之前固有的金融分業監管格局,一直被認為是大勢所趨。近年來,相關消息屢屢見諸報端。
2015年3月份,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曾公開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有關制度和配套安排,相關工作在進行中,並需履行必要程序。
在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中,曾明確提出實施公開透明、進退有序的證券期貨業務牌照管理制度,研究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諮詢公司等交叉持牌;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支持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參股的方式探索綜合經營。
2015年7月1日,傳出首家銀行獲得券商牌照:交通銀行入股華英證券一事終於獲批准。消息傳出後,交行股價大漲,盤中一度大漲超6.5%。
2019年4月13日的消息:「最近幾天,工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事情又開始流傳,券業人士對這一傳聞可能帶來的影響議論紛紛。記者多方求證,並未證實或證偽該傳言,不過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券商牌照放開是大勢所趨。」4月15日工商銀行股價盤中最高漲近3.5%。
相關政策有利增強市場活力 屬於長遠利好
興業研究孔祥、喬永遠認為,目前我國已有商業銀行控制了信託、保險等牌照,獲取券商牌照可認為是完成了綜合業務經營的閉環。這應視為金融混業進一步推進的政策信號。
通過海外子公司等方式,銀行系券商已有實踐。儘管基於《商業銀行法》,我國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業務存在障礙,但較多銀行通過海外設置子公司形式已實現了「曲線」控制券商的目的。除中行外,目前其他銀行系券商主要在海外從事業務。中國銀行通過全資控股的中銀國際設立並控股了中銀國際證券,獲得了內地證券承銷牌照,可以進行香港和內地券商業務。同時也有若干銀行(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收購在港券商,展業範圍基本都在香港,估計相關機構佔母行總資產約2.7%。券商對銀行業績貢獻較低,更應看重藉助該牌照參與股權資產的價值。此外,銀行獲取券商牌照,當志存高遠,更應落腳於對目前銀行企業和高淨值客戶的增量需求挖掘,而非對目前不足4000億元證券行業收入的再度「分羹」。
深圳小草資本首席分析師、基金經理康浩平認為,銀行錢多、客戶多,本來可以是證券業務的主渠道,但過去20多年卻一直被排除在證券業務之外,致使我國的證券業務因為缺少銀行的強大支持,發展緩慢。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是281萬億,是中國證券行業的40倍,這與分業經營有不小關係。如果允許銀行開展證券業務,將為證券行業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中國的高盛何時橫空出世,從此見到了曙光。此政策的出臺,對證券市場構成非常重大的重磅利好,超級金主入局,必然帶來更多的資金呵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此外,對銀行板塊也構成利好,雖然銀行開始試點證券業務,短期對銀行利潤貢獻有限,但可以顯著改善銀行的預期,增加銀行股票的估值彈性,銀行板塊估值長期在5倍的預期很大可能得到改善,如果長期看銀行板塊能夠回到10倍估值,則指數性大牛市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