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1999年澳門回歸,一首《七子之歌—澳門》唱出了無數人的心聲。
這首歌很多人會唱,但後面隱藏的秘密和故事很多人都不知道。
澳門,在明朝的時候,叫做「濠鏡澳」。
《明史》記載,澳門海灣的形狀和蠔鏡非常相似,所以叫做「蠔鏡澳」。
因為「蠔」字看起來不雅觀和正式,所以改為「濠」,所以叫做「濠鏡澳」。
清朝的時候,根據澳門的地理位置特徵,改稱為「澳門」。
「澳」,是指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門」的一種說法是南北兩塊石頭相對,就像一扇門。
即是「澳」,又是「門」,所以把這個地方稱為「澳門」。
那為什麼在《七子之歌—澳門》之中,為什麼又把「澳門」叫做「Macau」呢?
在明朝的時候,葡萄牙人租用澳門,據說他們當時是在媽閣廟旁邊登陸。
向當地人打聽這是什麼地方,當地人聽不懂葡萄牙語,以為他們問這座廟叫什麼名字,就說「媽祖」。
就這樣葡萄牙以為澳門就叫媽祖,即葡萄牙語「Macau」。這就是「澳門」叫做「Macau」的由來。
1886年,澳門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Macau」這個名字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但這並不是中國人給命名的。所以,歌詞中才說:
「MACAU」不是我真姓,我的乳名叫「澳門」。
簡單兩個名字,深深表達了中華兒女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祖國深厚的愛。
這就是澳門,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