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的彩虹色「1號公路」貫穿村落,一座座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矗立路旁……如今的溧陽市南渡鎮慶豐村已經成為了網紅打卡地,吸引了數十萬遊客來此遊玩。
從曾經的經濟薄弱村,到如今名副其實的「網紅村」,慶豐村以「金色慶豐、藝術田野」為願景,傾力打造「蘇南第一方,慶豐稻花香」農旅項目,帶領村民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彩虹路」。
慶豐村傾力打造「蘇南第一方,慶豐稻花香」農旅項目。
落後村莊華麗轉身,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慶豐村位於溧陽市南渡集鎮西側,溧強公路、上沛河穿村而過,以慶豐圩為名建立慶豐鄉,慶豐村因原慶豐鄉駐地而得名。慶豐村域面積6.1平方公裡,轄20個自然村,人口3358人。
據介紹,2018年村裡尚未開發前,村民辛辛苦苦一年,收成僅夠溫飽,要想掙錢就只有外出打工一途。今年64歲的許洪娣是地道的慶豐村人,家裡有十幾畝田,過去是「靠天吃飯」,全家每年的收入只有兩三萬元,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在慶豐村,像許洪娣這種情況的村民不在少數。如何發展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成為南渡鎮和慶豐村急需解決的頭等大事。
2019年,溧陽市南渡鎮黨委政府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和討論,提出以「政府領跑、企業協跑、藝術家陪跑、群眾主跑」的方式,堅持黨建引領,帶領慶豐村民奔向小康幸福路。
慶豐村迷你1號公路
要致富,先修路。以前,慶豐村村口的那條「水泥路」,「雨天全是水,晴天全是泥」。坑坑窪窪的路面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更關鍵的是影響了村裡的經濟發展。
在當地交通部門的努力下,慶豐村首先完成楊家路瀝青面層攤鋪,並畫上彩虹線,正式併入溧陽「1號公路」路網。同時,依託「金色慶豐、藝術田野」第一期建設,豐產方稻田間改建了迷你1號公路2條,長1600米;生態路4條,長2800米;木棧道1條,長300米。
通過完成村主幹道硬化,慶豐村不僅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還以此為契機,打造了19個農旅休閒體驗區,華麗轉身變成了「網紅打卡地」。從去年10月底慶豐村首屆豐收節舉辦至今,吸引遊客超40萬人次。
盤活集體經濟,發展農旅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掙到錢
基礎設施的完善給慶豐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南渡鎮黨委政府推動慶豐村因地制宜,借智借力,以穀物豐收文化為核心,以「金色慶豐、藝術田野」為願景,傾力打造「蘇南第一方,慶豐稻花香」農旅項目。
慶豐村黨總支書記洪驥介紹,2019年11月,慶豐村先後利用休耕土地1100餘畝,以種植油菜花作為帶動全村產業突破的第一個項目。同時,慶豐村與當地一家煉油企業開展深度合作,企業以高於市場價兜底收購油菜籽。此舉解決了村民們的後顧之憂,之前持猶豫、觀望態度的村民,對新的產業發展有了信心,產業發展實現了閉環管理。
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慶豐村體驗「田園牧歌」生活
1100畝油菜產量預計在150噸左右,僅農產品一項就能為村集體經濟帶來60至70萬元的收入。在政府引導下,群眾共同參與,慶豐村先後流轉1800多畝土地,村民們不僅能拿到每畝每年650-800元的土地租金,還能通過田間勞作和經營店鋪等方式再獲得收入。
60歲的閔火英是慶豐村委陸家村人,去年11月份,慶豐饅頭店對外營業後,村裡便聘用她製作饅頭,每個月能賺3000多元錢。她感慨地說,這一年來,慶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身為慶豐人,她感到特別自豪。「以前需要外出打工掙錢,現在,在家門口也能賺到錢了。」
與此同時,依託當地優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慶豐村造就了「南渡萬頃良田」項目,孕育了「南粳46」和「南粳9108」食味優質水稻品種,並成功舉辦中國溧陽第一屆「四美」豐收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到這裡體驗「田園牧歌」生活。
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並舉,「詩與遠方」在這裡呈現在遊客面前
如今,走在慶豐村,以「慶豐田園綜合體」為主體的農旅項目,已成為慶豐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村裡閒置的宅基地和老房子,改造後變身為美術館、咖啡館、餐飲店,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並舉。
村裡閒置的老房子,改造後變身為美術館、咖啡館。
「面面俱稻」麵館前身是村民王俊家的閒置房產,隨著遊客的增加,麵館生意日益興隆,為他一家增加了不少收入。此前一直在外工作的村民陳莉,看到了慶豐村發展的廣闊前景,決定回到家鄉,開辦起了慶豐饅頭店,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隨著農旅項目的不斷深入,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了集體經濟帶來的政策紅利。以「慶豐田園綜合體」為主體的農旅項目成為慶豐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亮點。除了「面面俱稻」麵館、慶豐饅頭店以外,還有三月春米酒工坊、讀田書齋、炒米高咖啡等一批稻米延伸產品美食店在這裡成長壯大。
以時空為背景,慶豐村培育了鄉村藝術文化符號。慶豐村把老房子打造成美術館,已成功引進中央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在此設立寫生基地、創作工作室,並達成長期合作意向。
以生態環境為背景,村上搭建了實景教育自然課堂。插花班、美術班吸引孩子到鄉間品味田趣;布展農用機車,建設稻草迷宮、兒童沙坑、輪胎運動場、南瓜保齡球和友好家禽園,引導兒童感受農趣;三五鬥米倉,讓遊客了解大米的各類常識;風雨長廊,培養愛美及發現美的情操。
風雨長廊
一幕幕城鄉融合的「詩和遠方」,以別樣的風情,呈現在廣大遊客面前。如今,慶豐村已然成為當地一處知名的文化聚集地,吸引大量遊客前來休閒觀光。洪驥表示,截至目前,全村集體收入已達260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讓村民的口袋更鼓,田園的畫面更美。」洪驥說。
呂洪濤 文 王銳 夏晨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