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拳擊抗擊打
跟所有的搏擊類項目一樣,拳擊是一項攻防運動。抗擊打在攻防中各有意義,科學的運用技術訓練,來增強自己的抗擊打能力,可以保障拳擊手在比賽中有更出色的表現。
抗擊打訓練的必要性是接觸實戰訓練。在拳擊愛好者的訓練中,可以只有簡單的適應性抗擊打,一般不建議業餘愛好者專項性進行抗擊打的訓練,並且在對練過程中務必要佩戴好拳擊頭盔、護齒和護襠等護具。
想要進一步學習的朋友一定要保證自己的安全性並且在有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訓練。
沒有拳擊手可以保證自己不受傷,門牙眉弓被打開的拳王比比皆是,但是在受到擊打的同時,我們還能保證自己的意識清楚和有效進攻,尤其在利用超手拳和迎擊等的時候,這才是抗擊打要給我們的。
抱架是抗擊打的基本。
從我們最開始學習拳擊的時候,教練都會教我們基本抱架,這就是最簡單和基本的「抱架防守」,一個標準的抱架,需要整體的緊實,重心在後,下巴內扣,考驗整體的抗擊打能力。一個好的抱架要經得起考驗而不是說站在那動作像個樣就是那麼回事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你的基本抱架要可以防守住一半以上的基本組合拳,抱架的穩定可以說是抗擊打的基礎。
介於抗擊打的緣故,我們暫且不談非接觸性防守。
然後,像是1 2的阻截,這也是一種防守行為,那麼這個動作你完整的做出了,但是只有你的抗擊打能力有所保證,這個阻截才是有效的,否則結果就是防守被打開。阻截這個動作,需要你基本的阻截力量、關節穩定性、肘底力和肋部支撐等方面共同組成,這些都是抗擊打中的細枝末節。
在基本格擋中,抗擊打能力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你的手臂和肌肉,在抗擊打能力範圍之內你還可以很好的展開自己的戰術,如果不太能應付,在標準的防守動作下順勢而為來化解力量並且想好反擊和後撤的策略。
業餘拳擊手更青睞於專注頭部的打擊,而在職業拳擊中,拳手有頻率更高的身體軀幹的擊打,這就牽扯到身體擊打的相關知識
拳擊的基礎 身體擊打
我們先結合身體擊打的相關知識來看看這些原理機制,再談談應對這些進攻的抗擊打訓練方法一般有哪些。
對於下巴的擊打造成的Ko,其實很少是由於腦震蕩引起的,一般是由於內耳大感受器收到強烈的刺激,小腦及腦幹的反射現象,有效進攻會使拳手會失去平衡定向能力,摔倒甚至失去知覺和休克。
在19861122泰森戰勝伯比克的視頻中,伯比克幾次到底幾次站起已經失去了平衡能力
部分拳手沒有下巴內扣的意識,這也很容易讓脆弱頸部受到損傷,頸動脈竇受擊產生擠壓會引起腦血液循環的障礙,供血不足而產生昏迷休克的狀態。
大家俗稱的「爆肝」也就是肋部受到擊打,內臟器官的內感受器受累,而引起血流動力過程破壞導致擊暈,這裡的ko跟實質性的肋骨的受擊並沒有太大關係。
軀幹分布的腹腔神經叢也很容易產生ko效果,是由於這種刺激很容易刺激到迷走神經中樞,會使心臟活動減慢,心率呼吸減慢或者是刺激到交感神經引起呼吸深快,這種刺激神經叢的拳大多數以立拳的姿態穿透力的發力原則打出並收到效果。
一般的頭部擊暈,伴隨著鼻梁眉弓或者是太陽穴的損傷受擊,這是由於大腦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受到強烈的外力撞擊。
我們可以簡單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慢慢的提高抗擊打能力。
再次提醒大家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訓練。
GGG的訓練中在20分鐘之後的頸部訓練值得學習
泰森在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也用這個動作訓練和熱身
一是總體上加強肌肉纖維,強健的頸部肌肉尤其利於保護下巴和頸部的神經,在受到攻擊時刺激變低從而不那麼敏感,降低了被擊暈的可能性;同樣的,一定程度上加強胸肌和腹肌包括腹外斜肌可以很好的保護肝區和腹腔神經叢。
二,最初級的抗擊打就是在別人打自己前先「自己打自己」,戴上拳套試探性的輕打和拍擊自己的正側腹部和胸部,包括頭部容易受擊打的部位,模擬感受可能會被打中的感覺。
三,沙袋抗擊打,這裡有兩種訓練,第一種是推開沙袋,讓搖晃的沙袋擊中你,這時你可以站基本站姿,去控制整體的穩定性。第二種是站封閉式抱架緊緊貼住沙袋讓同伴在對側由輕到重擊打沙袋傳遞到你的封閉式抱架上,循序漸進的去做。
四,外物擊打,可以利用棍靶,抗擊打炮筒,或者像帕奎奧一樣用小木棍,去精細的練習某一些方面的抗擊打適應性,也可以用藥球利用重力來練習尤其是腹部的抗擊打,受擊打時同樣吐氣保持肌肉緊張,同伴的拳頭亦然,但要注意這裡不是對練,只是作為一種控制力度和選擇部位的擊打。
五,在以上練習的比較完備的時候,同時拳擊技術也尚可,就可以和教練或者選擇相當的對手來進行專項的抗擊打訓練了,從接觸性防守的抗擊打到自由式的練習,不要選擇那種只想在你身上發洩的拳手。
這裡還想要簡單提兩點,一是頸部肌肉需要單獨加強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利用負重和拉伸去狠狠的練習,二是抗擊打的對練一定要接近實戰,提高頻率。
泰森粗壯的脖子讓他的頭部抗擊打能力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