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老刀
頭圖/聯商圖庫
庚子年充滿了變數。當若干年後回顧這一年的時候,也許才能產生更正確而客觀的認知:所有的撞擊之後,才會自我審視,唯有變化能帶來痛感,而痛感,意味著新的成長。
這一年,對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來說,也許成為一個意向不明的隱喻,轉折已經開始了,時代的變化,每一次都是以一種微不足道的方式呈現。
今年對阿里來說確實是個不順的年份。一帆風順的時候,滿眼都是鮮花,一旦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鼻息間全是塵土 。
最近,阿里在忙著闢謠。
首先,12月17日的時候,網上流傳一條消息,說中央聯合調查組進駐阿里巴巴。這種傳言,明擺著是個不著邊際的胡編亂造。稍微有點常識都能分辨,阿里巴巴是民營企業,即使真有什麼問題也會是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的調查(比如說工商、稅務等等),不至於中央聯合調查組這樣的沒邊大帽子亂戴。
但是,很顯然這個謠言傳播的力量不小,12月18日,阿里官方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出「嚴正聲明」,中央聯合調查組進駐阿里是造謠,阿里將追究造謠者的責任。
聲明還說:監管讓平臺型企業不僅自身發展良好,還能更好地服務於整個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心懷坦蕩地傾聽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這樣一來,讓不知道這個事情的大家也都知道了,另外還在暗示,阿里歡迎監管!(以前阿里被監管得鬆了?)
另外一則被稱為傳言的新聞是關於湖畔大學的。
12月17日有公眾號發文:《馬雲在雲南的2萬畝項目黃了,為什麼不是壞事?》。
文章說,雲南湖畔大學項目,總面積1281公頃,換算成常用的單位,就是19215畝。清華大學校園面積也不過6000多畝,北大還要再小一些,只有5000畝出頭。就連有7大校區的浙江大學,佔地面積9335.16 畝,也不超過萬畝。
文章指出,湖畔大學雲南項目的南邊就是大名鼎鼎的滇池。可以說,地理位置絕佳。而且,建設資金全部是政府資金。但是最近馬雲接連不順,這個項目在12月4日就拿掉了「湖畔大學雲南分校」的名頭。前幾天,又徹底停掉了招標。
這個文章出來之後,湖畔大學就闢謠了。12月18日,湖畔大學官方微信發文說:這兩天,我們湖畔雲南分校籌辦小分隊正在昆明調研,走訪當地農業、文旅、餐飲、零售等行業的中小創業者,了解他們對於企業家培訓的具體需求,為量身定做培訓課程做前期準備。
2020年8月25日,浙江湖畔大學創業研究中心與昆明市政府籤署意向性框架協議,計劃設立湖畔雲南分校,用地350畝左右。湖畔雲南分校項目正在依法依規正常推進,網傳的「佔地1.9萬畝」和「被叫停」都是謠言。
謠言歸謠言,但這段時間發生在阿里身上的真事還是不少,都不是什麼好事。曾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網際網路巨頭,創業楷模,萬眾景仰的阿里巴巴,似乎只在一瞬間就變了顏色,退了光環,它怎麼了,它招誰惹誰了,它又做錯什麼了嗎?
1、井賢棟講話與網際網路存款的下架
12月15日,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在北京召開。螞蟻暫緩上市之後,董事長井賢棟首次發聲。
井賢棟的講話是一次表態:
第一,保持正確的政治覺悟。認真學習『十四五』規劃建議和中央一系列關於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發展的政策精神。
第二,對監管的要求,態度十分端正。對照監管部門的要求,照鏡子、找不足、做體檢,積極配合監管。
第三,切實整改自己的行動。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提升透明度,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真正讓大家看得見、看得透、可預期。將全面風險治理貫徹到每一項業務之中,不但確保自身的每一項業務接受安全和風險體檢,而且進一步規範金融合作,加強和合作夥伴的聯防聯控,共同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
井賢棟剛剛講完話,12月18日,除了已持有銀行存款產品的用戶外,支付寶針對未持有網際網路存款的用戶,在理財頁面對銀行存款產品進行了下線處理。
網際網路存款,是個什麼產品?
這是支付寶跟全國各地眾多不知名的中小銀行開展的合作,類似於銀行的活期存款,但是比四大行的活期存款利息要高。利用支付寶平臺,用戶把錢存到這些名氣不足,本來就吸納不了多少存款的地方性小銀行,銀行賺了存款,支付寶賺了平臺費,用戶賺了比四大行更高的利息。
支付寶這這個時間節點,下架「網際網路存款」是有原因的。
同樣是在12月15日的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上,也就是與井賢棟同時出席的那個論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也做了演講,主題就是關於「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存款」。
孫天琦說,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展此類金融業務,屬「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也應納入金融監管範圍。
無照駕駛,這就比較嚴重了。誰都知道,沒有駕駛證開車那是犯法的。
網際網路存款這個產品,也不僅僅是螞蟻金服一家。京東金融、度小滿金融、蘇寧金融等多家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上都有,合作的銀行包括各種民營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
但這次,支付寶的動作最快,馬上下架(已經參與了的用戶除外)。
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下架,也是一個信號,是整個螞蟻金服集團緊密圍繞監管要求的態度。這肯定只是一個開始,我想支付寶在後期還會有更多的動作,該整改的整改,該下架的下架,在監管的要求下,螞蟻會不斷收斂自己的邊界。
2、50萬隻是一種信號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於如何做好明年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一系列要求,其中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這應該說是最高定調,也是在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第一提出要反壟斷,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
阿里有沒有壟斷的嫌疑,暫且不論。但阿里很顯然具有強大的資本屬性。
什麼叫「資本無序擴張」?說白了就是類似阿里這樣的大型企業,仗著自己有錢,利用自己掌握的充沛資金,到處去收購或者兼併那些自己想要,而且實際經營又比較有壓力的企業,美其名曰構建生態體系。其擴張的過程,形成壟斷,構建壁壘,掌控一個甚至幾個關聯行業的市場供給和資源要素。
從阿里壯大之日起,2000年以來,阿里投資入股或者控股的企業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名聲比較大的傳統型零售企業就包括銀泰百貨、大潤發、蘇寧易購、三江購物、百聯、紅星美凱龍等等。線上的網際網路企業也不在少數,優酷視頻,蝦米音樂,高德地圖,餓了麼,甚至還有早期的美團等等。
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對三起「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的行政處罰決定:阿里巴巴投資收購銀泰商業股權、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股權、豐巢網絡收購中郵智遞股權。阿里巴巴投資、閱文集團、豐巢網絡因為違反《反壟斷法》第48、49條,被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
這個處罰到底是什麼原因,哪裡違反了法律,外人看起來有點不明就裡。另外,阿里收購銀泰百貨自2014年開始,於2017年2月結束。也就是說,阿里收購銀泰已經是三年之前的事情。
在當時,阿里通過三次增持銀泰商業的股份,最終成為了銀泰商業的控股方。銀泰商業的CEO陳曉東已經變成了阿里的副總裁。銀泰的創始人沈國軍,在與阿里的合作中,變成了一個阿里系的投資者。
三年前的舊事,在今天被翻出來算舊帳,這讓人有點看不懂。但,不管怎麼說,反正是罰了,而且是以反壟斷的名義。雖然金額並不高,只有區區50萬,對阿里這樣的大財主來說,簡直就是毛毛雨,不痛不癢。
金額不高,但是背後的深意非常巨大。
第一,這次處罰不僅僅是阿里一家,還有閱文集團和豐巢。但是外人怎麼看,後兩家都像是個陪襯。無論觀眾還是媒體,對於這次處罰,更多的關注點依然是放在阿里身上,大家的解讀似乎是針對阿里的,似乎就是為了處罰阿里,同時又為了不要顯得那麼刻意,另外又拉了兩家做陪襯。
第二,收購銀泰已經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這個時候拉出算帳,似乎只是在阿里眾多的併購案例中,隨隨便便找出來的一個。其隱藏的意義是,如果收購銀泰有問題,那其他的收購有沒有問題?答案讓大家自己去體會。
另外,從經營的角度來看,對銀泰來說,這麼多年,阿里似乎並沒有如一開始吹噓的那樣,能夠為銀泰帶來多大的賦能,讓傳統的線下百貨插上高科技騰飛的翅膀。這似乎也證明了,線上巨頭並不是萬能的神仙,也沒那麼神通廣大的能力,為線下傳統的實體企業打通任督二脈,構建新的增長曲線。
第三,以後的收購和擴張,步子要放慢一些,低調一些,尤其要合規,要向監管部門申請報備,要收斂一些。
總而言之,想要一統江湖,是危險的。
3、白馬非馬
最近,阿里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在馬老師外灘金融峰會講話之後。那是個導火索,緊接著就有了被約談、螞蟻推遲上市、被處罰,乃至各種各樣的謠言四起。
有人說,當下的阿里,似乎有一種牆倒眾人推的感覺。阿里招誰惹誰了,風向變了,為什麼大家的態度也變了?
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是滴著血的。阿里成長二十多年,這20多年,網際網路巨頭呼風喚雨,攪動變革,改寫各個產業的格局,甚至有摧枯拉朽,滌蕩一切的意味。
作為阿里這樣的超級公司,它早已經超越了電商本身。雲計算、大數據、金融服務、城市服務,等等,在這些領域的深入已經讓阿里成為一家「基礎設施」類型的公司。對國家和社會來講,它洞察了一切,而且掌握了所有信息以及最優化的信息處理能力,這是很可怕的。
對個人用戶來講,只要它願意,它可能會比每一個人自己更了解你,更能準確地預判你的一切,這也是很可怕的。(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就是這麼來的。比如說,它已經知道你經常買酒,喜歡喝酒,所以在後來,它賣給你的酒價格就要比別人更高一些)
另外,有統計顯示,在全球範圍內,用戶數量超過10億的「10億級公司」中,美國有四家,分別是蘋果、微軟、谷歌和Facebook,中國有阿里和騰訊,這主要得益於兩家公司旗下的淘寶/支付寶和微信的應用。
但中美有一個巨大的不同點,美國公司的全球化程度遠高於中國。也就是說,阿里、騰訊的10億用戶絕大部分是在國內的。
所以,第一點,阿里規模如此龐大,已經存在著某種對社會經濟、甚至是國家安全的影響作用。
第二點,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阿里太過強勢,這是跟阿里的文化和基因相關聯的。
凡是被阿里投資或者收購的企業,阿里往往要掌握絕對的控制權。這跟騰訊的溫和態度完全不一樣,騰訊投資往往是戰略性的財務投資,對被投企業的管控很小,給被投企業流量和賦能,讓它發展得更好,比如說京東和拼多多都能依託微信的流量活得好好的。
但是,阿里在線上線下大規模的掘進,收購之後,被收購企業的創始團隊紛紛出局,阿里的人接管,但是被收企業往往又很難成長為行業內的第一品牌。
收購銀泰百貨,沈國軍出局;收購大潤發,黃明端出局;收購餓了麼,張旭豪出局;收購優酷,古永鏘出局。
所以,有人說阿里的吃相太難看,破壞了遊戲規則,破壞了大家共同的繁榮發展,總想著一家獨大。這樣一來,阿里就沒有朋友了,大樹底下,寸草不生。
第三,螞蟻金服的事,從黃奇帆的那個視頻開始,一扒拉,發現螞蟻居然有這麼高的槓桿倍數,發現原來都是銀行的錢,被扒拉出了比較大的風險隱患。
另外,年輕人們經過一計算一分析,用花唄、借唄的同學發現,按照年度來說,原來利率這麼高,不知不覺中被你收割了呀!
高槓桿,空手套白狼的金融模式顯示了貪婪的一面,有點華爾街之狼的味道,這些都是讓大眾仇視的。
《網際網路行業的歷史性時刻:一個時代的結束》這篇文章認為:
任何一個平臺型的企業,玩的套路是,先燒錢打市場搶佔份額,再整合收編形成一家獨大,最後再「收稅」。
迄今為止,資本市場總是最歡迎「平臺型」網際網路公司——首先是橫跨一切領域的全能平臺,其次是細分市場平臺;至於「內容型」和「產品型」公司則不太受歡迎,「技術型」公司更是不存在。看看主流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值和市盈率就知道了。
這種滑稽的「收稅思維」,幾乎與幾千年前的「佔山為王」「此路是我開」幾乎沒有區別?在這種陳腐思維之下如何誕生偉大的公司?
4、阿里需要朋友
2017年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一張「東興飯局」的照片讓媒體報導了大半年。後來馬老師對這事也回應了,大意是說,坐在一起吃飯沒什麼意義,我要是組個局,比這更牛逼。
現在想想,估計阿里想約上一桌好朋友吃個飯,說不定還真約不起來,因為阿里沒朋友啊!被他投資的,都成了阿里的人。
12月20日有文章寫到:反壟斷警報拉響!為什麼阿里比騰訊更危險?
縱觀近年來的大額投資,騰訊以小比例參股為主:
2014年,騰訊2.14億美元入股京東,佔股15%;
2017年,騰訊6億美元投資唯品會,佔股7%;
2020年,騰訊斥資1000萬美元增持蔚來汽車,共持有15.1%的股票;
2020年,騰訊再投5000萬美元增持拼多多,共持有29.2%的股票;
……
而阿里是以大股權比例控股為主:
2014年,阿里與高德達成收購協議,斥資14億元收購100%股權;
2018年,阿里共斥資252億元,收購銀泰商業98%股權,完全控制銀泰;
2019年,阿里斥資133億元,收購網易考拉海淘100%股權;
2020年,阿里斥資280億元,收購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持有72%的股權;
……
今年對阿里來說是一個警示,阿里的改變至少需要以下幾個方面:
一、滿足監管要求。尤其是金融業務和關於反壟斷的要求。
二、不要想著一統江湖,有錢就了不起,買買買。在這一點上,學學騰訊,大家一起繁榮發展,先進帶動後進,而不是大魚吃小魚。
三、低調,收斂。不該做的不做,不該要的,不要。不該說的,不說。
阿里不能再做那隻「阿拉伯人的駱駝」,而要成為綠洲,生態共榮,讓大家都有水喝!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參考資料:
1、正解局,《馬雲在雲南的2萬畝項目黃了,為什麼不是壞事?》,2020年12月17日
2、網際網路怪盜團,《網際網路行業的歷史性時刻:一個時代的結束》,2020年12月14日
3、南風窗,譚保羅,《巨頭的上限不只50萬》,2020年12月15日
4、易簡財經,張威,《反壟斷警報拉響!為什麼阿里比騰訊更危險?》,2020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