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方原鈐複製級別出版!|《黃牧甫自鈐初刻印譜三種》正式發布

2021-02-19 敦堂文化

黃士陵(一八四九至一九〇九),字牧甫,又作牧父、穆父、穆甫,晚年別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遊窠主,室名蝸篆居、延清芬室、舊 德鄰屋、古槐鄰屋等。安徽黟縣黃村人。
    幼承庭訓,詩禮之暇旁及篆刻。既壯失怙恃(一八七二),赴安慶(一八七三),鬻藝南昌(一八七七),刊行《心經印譜》(一八七八)。光 緒七年(一八八一)冬抵穗,交遊漸廣,結識將軍長善和珍、瑾二妃從兄志鋭。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八月到國子監隨盛昱、蔡賡年磨改乾隆石 經,鎸刻《石鼓文》。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五月回穗,參與廣雅書院刻碑,篆寫《創建廣雅書院奉摺碑》碑額,代李文田篆《朱子白鹿洞書院學 規碑》,代汪鳴鑾篆《程子四箴碑》,就食吳大澂門下,盡窺吳氏所藏鼎彝壐印。藉鈐抑《十六金符齋古銅印存》確立篆刻風格(一八八八),因摹 刻《劉熊碑》將薄刃衝刀技法運用於印面。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篆寫《請頒御書匾額摺碑》碑額,代吳大澂篆《鄭君六藝論碑》,代張之洞篆 《説文解字序碑》。廣雅書院各碑,合石鼓文、大小二李及晚近諸家於一體,完成小篆體系的融合。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閏二月,獲張之洞安排 到廣雅書局充任分校,篆寫了大量書名頁並鉤刻清人真跡十五家三十二品。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秋回鄉。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遊幕武 昌,為端方編輯《匋齋藏器目》,鉤刻董其昌書跡於黃鶴樓,校補存古堂石經殘缺字。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冬初歸裡,息影黟山。終將大小二 篆植入從屬於小篆的繆篆形體之內,合方圓於一筆。宣統元年(一九〇九)正月初四(一月二十五日)去世。黃牧甫在篆刻藝術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為明清流派所束縛,雖遍學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豐富的金石學的學識,與印藝很好地結合起來,不但把古璽藝術介紹於當代,同時將幾百年來以爛銅印作為擬漢的唯一標準給予了變革。他用光潔妍美的風姿,把漢印原來的面目重現於刀下,為後代尋索傳統的璽印藝術,指出了坦闊的途徑,並在長期的研求中,納故吐新,創造了自己寓險絕於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風格。  今天學界普遍熟知黃牧甫的『幕客』身份,然而『幕客』並非『幕僚』,他身為『幕客』的時間比較短。一八八七至一八八八年間大致在吳大澂幕中一年半,一八八八年上半年同時在廣州知府孫楫幕中。一九〇二年至一九〇三年間在端方幕中一年三個月。『幕客』並不能完全概括真實的黃牧甫身份。倒是端方『以布衣佐於卿相之間,富貴不移,出乃名臣,處為名士』的評價較為準確。身為『布衣』而可以『佐於卿相之間』,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位『布衣』呢?他只是封建社會裡地位低微的刻工,然而卻是國子監磨改乾隆石經、鐫刻石鼓文的首選刻工;在廣雅書院參與了鐫刻『廣雅七碑』的工程;在廣雅書局篆寫了書局刻書三分之一的書名頁,鐫刻清代名人真跡十五家三十二品書版;在武昌鐫刻董其昌真跡於黃鶴樓,又在存古堂磨改石經。他的鐫刻技藝用於這些『皇家工程』,服務於最高統治者。細察他的受印者名單,他的篆刻技藝服務於皇親國戚、殿閣重臣、封疆大吏、豪門巨室這些統治階級中包括狀元進士翰林在內的上層文化階層。同時『為名公卿是正金石文字不自名者甚多』。梁鼎芬評『穆甫印今推海內巨擘』,誠非虛語。他是流派篆刻史上罕見的生前影響巨大的篆刻家。他影響了易大廠、李尹桑、鄧爾疋、簡經倫、馮康侯、羅叔重之外,尚影響了劉慶崧、王易、喬大壯、壽石工,曾紹傑等,還影響了齊白石,而傅抱石則是他的再傳弟子。  這次出版的三種黃牧甫自鈐印譜,所載頗多珍罕之品,是珍貴稀見的藏家秘本,分別為完成一印即鈐抑一定數量印蛻的剪貼本、某一階段作品的𢑥輯本、早歲贈友的臨摹習作印屏。其中兩種嚮無記載、出版,不為學界所知。因為三者皆自鈐初刻,一如新發於硎,神完氣足,鈐抑自是精準出神,筆意刀法,纖毫畢現。反映了黃牧甫少年時代篆刻取法的詳細來源,中年時期篆刻風格確立和薄刃衝刀技法形成的具體細節,對歷代印學理論系統且全面的學習而形成的印學思想。印證了他邁向巔峰的過程。  廣州文明路,乃古佗城內城城牆。牆外玉帶濠兩岸,為南漢帝王花園,名曰『南園』。千餘年來,歷經興廢,詩人雲集,每結詩社於此。至張之洞任兩廣總督,修復『南園』,設廣雅書局。黟山牧甫黃士陵校書於此十年,書畫印每署『南園』款。歸隱『舊德鄰屋』,又築『古槐鄰屋』於石。寒齋構於南園之南十年,遂額『南園鄰屋』,以志景仰。  黟山遺愛,屢現手澤。近歲所遇,尤為驚艷,遂萌陋見淺識,並無成書之想。自二〇一三年,李尹桑藏品散出穗垣市肆。伏廬獲黃牧甫手書《金文冊》兩冊三百餘頁,二〇一六年付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屬予為序。始記錄所見所思,並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黃牧甫印譜九種》序,為《王子淵聖主得賢臣頌》序,數年來積稿漸成系列,三度忝列西泠印社印學研討會論文集之末,前年匯稿成《黃牧甫旅粵書跡圖證》一書。  現將所見幾種珍稀印譜輯成《黃牧甫自鈐初刻印譜三種》,將去歲參加研討會的論文繫於第一冊前為序,將前年論文的第一部分《自幼學習小學說文》略作刪節更名為《黃牧甫在國子監磨改石經及少年時代的說文學習》繫於第二冊前,第二部分《深入廣泛研習古文字》更名為《融合古今篆書的廣闊視域——黃牧甫師友為其提供的研究範疇》繫於第三冊前,希望通過梳理黃牧甫的遊歷事跡,探討其書法篆刻藝術的資料來源、核心思想和具體方法。並輯成增補年譜附於書後。  筆者所知黃牧甫年譜最早是王玉龍先生發表在《中國篆刻》一九九四年第四期的《黃士陵年表簡編》。  此後,二〇〇一年蕭春源先生『以所見擇其代表性者簡編成表』以《年表》為題發表在《看似尋常最奇崛——黃士陵書畫篆刻》中。二〇〇七年唐存才先生編《黃士陵年表》發表在其著作《黃士陵》之中。二〇一七年唐存才先生與戴叢潔先生又合編《黃牧甫年譜長編》發表於戴叢潔所著《黃牧甫與王秉恩交往考》之中,作了很大的增益,達至八百餘條,成果豐碩。  在此基礎之上,就手頭資料作些微補充,約得五百條,另成增補年譜一篇,一一標注出處,並將找到的具年款印作及同年重要資料的清晰圖片附列於譜中每年之後,希望方便讀者使用。  此次增補,偏於黃牧甫的活動。據趙雲先生提供的《黃士鈺考試官批》中的民籍表錄出黃氏遷黟一支世系。據陳茗屋先生的採訪資料錄入黃德華、黃牧甫父子二人的妻妾兒女繁衍狀況。據董健先生《黃村》錄入黃牧甫青少年時期的行蹤,依據董先生發表的符翕致黃牧甫信,探討黃牧甫到達南昌的時間。據李吾銘先生研究成果,錄入其父黃德華去世時間。據胡光塤跋牧甫藏《董巴王胡會刻印譜》錄入其父母逝後次年抵達安慶的時間。據唐存才先生戴叢潔先生《黃牧甫年譜長編》錄入黃牧甫第一次到達廣州時間,由廣雅書院調入廣雅書局時間。據黃牧甫致孫楫信錄入再抵廣州時間。並録入三次回鄉省親的往返時間,最後離開廣州的時間。關於黃牧甫去世時間,陳茗屋先生最早採訪記錄,然後各家據存世作品認為應後推一年而日期相符,今據鄺以明先生查得確鑿資料錄入,並據其提供的廣雅叢書書名頁辨別出黃牧甫所書部分由鄺先生整理成表,筆者補入廣雅書局刻書書名頁,一並錄入,同時錄入其整理的黃牧甫在廣雅書局校勘書籍以反映黃牧甫在廣雅書局的工作痕跡。此外嘗試梳理黃牧甫在國子監、廣雅書院的工作狀況錄入譜中。將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藏黃牧甫具年款的書畫作品錄入。筆者所知黃牧甫信札二十七通及兩札殘札,俱無年款,戴叢潔先生確定其中二通書於一八九〇年。筆者通過釋讀內容,判斷其中七通書於一九〇二年,三通書於一九〇三年,三通書於一九〇四年。反映了黃牧甫到達、離開武昌的時間及在端方幕中的工作生活狀況。另外一通繫於一八八七年,一通繫於一八九二年,一通繫於一八九三年,一通繫於一八九四年,一通繫於一八九五年,後二通反映了中國歷史大變局之中,甲午戰爭這一關鍵時刻廣雅書院廣雅書局劇烈的人事變動及其職位岌岌可危的狀況。黃牧甫平生不著一言,生平資料闕如。二十通信札乃其親筆記錄日常生活的生動細節,故全文錄於譜中。另將黃牧甫藝術分期列表嵌進年譜,反映其藝術發展與湖海漂零遊蹤履歷吻合一致。這是一個由婀娜圓轉發展為挺拔方正方圓合一的漫長歷程。希望此譜能夠澄清以往研究的一些模糊點,使黃牧甫的形象更生動豐滿。  在此書將成之際深深感謝尊敬的研究者們!感謝孫慰祖老師的教導!感謝潘鳴皋先生、林章松先生、許禮平先生、朱琪先生、梁曉莊先生、田煒先生、凌翔先生、林銳先生、鄺以明先生、戴叢潔先生、張武裝先生的幫助!李吾銘先生協助校稿!感謝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雅中學的大力支持!感謝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給予幫助的朋友們!這次出版的三種黃牧甫自鈐印譜,是珍貴稀見的藏家秘本。分為早歲贈友的《牧甫臨摹印章四屏》,李尹桑藏的階段性彙輯本《牧甫印存》,容庚藏完成印作即時鈐抑的剪貼本《牧甫印稿》。所載頗多珍罕之品。後兩種尚無記載出版,罕為學界所知。三者皆自鈐初刻,一如新發於硎,神完氣足,牧甫鈐抑自是精準出神,筆意刀法,纖毫必現。充分表現了黃牧甫自己的篆刻理念,直接呈現了其少年時代篆刻取法的詳細來源,中年時期篆刻風格確立和薄刃動刀技法形成的具體細節,對歷代印學理論系統且全面的學習而形成的印學思想。印證了他邁向巔峰的過程。編者將近兩年參加了西泠印社學研討論的論文分繫每冊之前,希望通過梳理黃牧甫的遊歷事跡,探討其書法篆刻藝術的資料來源、核心思想和具體方法。並輯增補年譜附於書後。由深圳雅昌以高清複製書畫技術印刷。

目前研究者輯有黃牧甫年譜四種,成果豐碩。在此基礎之上,就手頭資料作些微補充,約得五百條,另成增補年譜一篇,一一標注出處,並將找到的具年款印作及同年重要資料的清晰圖片附列於譜中每年之後,希望方便讀者使用。

  此增補年譜,據目前學界研究成果錄入黃氏遷黟一支世系,黃德華、黃牧甫父子二人的妻妾兒女繁衍狀況,黃牧甫青少年時期的行蹤,黃德華去世的時間,次年黃牧甫抵達安慶的時間,到達南昌的時間,兩次抵廣州時間,兩次回鄉省親的往返時間,最後離開廣州的時間。關於黃牧甫去世時間,陳茗屋先生最早採訪記錄,韓天衡先生及各家據存世作品認為應後推一年而日期相符,今據鄺以明先生查得確鑿資料錄入。此外嘗試梳理黃牧甫在國子監、廣雅書院、廣雅書局的工作狀況錄入譜中。將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藏黃牧甫具年款的書畫作品錄入。學界所知黃牧甫信札二十七通及兩札殘札,俱無年款,由其中二通可知其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閏二月調入廣雅書局。筆者通過釋讀內容,推定另十八通的書寫年份。反映了中國歷史大變局之中,甲午戰爭這一關鍵時刻廣雅書院廣雅書局劇烈的人事變動及其職位岌岌可危的狀況。也反映了黃牧甫到達、離開武昌的時間及在端方幕中的工作生活狀況。黃牧甫平生不著一言,生平資料闕如。這二十通信札乃其親筆記錄日常工作生活的生動細節,故全文錄於譜中。另將黃牧甫藝術分期列表嵌進年譜,反映其藝術發展與湖海漂零遊蹤履歷吻合一致。這是一個由婀娜圓轉發展為挺拔方正方圓合一的漫長歷程。希望此譜能夠澄清以往研究的一些模糊點,使黃牧甫的形象更生動豐滿。

第一冊九        從三種稀見黃牧甫印譜觀其書法篆刻藝術的核心思想和刀法創新的直接原因——兼述其幼年行蹤與赴南昌時間五一      《牧甫臨摹印章四屏》 一〇三    李尹桑藏《牧甫印存》
第二冊三〇五    黃牧甫在國子監磨改乾隆石經及少年時代的《説文》學習三二三    容庚藏《牧甫印稿》
 第三冊五三九    黃牧甫融合古今篆書的廣闊視野— 其師友提供的研究範疇五六一    精華彙萃 六七一    增補黃牧甫年譜

①底本好,運用了雅昌現代複製古畫的技術,原譜滲透到製作全過程的各個環節。

②這次編碼:插頁,書的條碼、函套條碼、塑封條碼、包裝箱編碼。全部對應

③紅藍本完全一樣,只是紅本附「行己有恥」印花,編號插頁籤名。藍本沒有印花,編號頁不籤名。

紅藍本完全一樣,紅本附「行己有恥」印花,編號插頁籤名。【書  號】 ISBN 978-7-5508-3085-1 【購買方式】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閱讀原文」進入敦堂微店購買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請盡情分享至朋友圈

敦堂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文房清供類產品開發,傳統木版水印,近當代書畫家、印人、學者作品推廣及銷售,書畫金石類書籍出版和發行。

如有投稿、商務合作請發送郵件至425613118@qq.com

Email : duntangwenhua@163.com

hotline : 010-58211386

相關焦點

  • 非魚薦書 | 黃牧甫自鈐初刻印譜三種
    書名:黃牧甫自鈐初刻印譜三種作者:黃耀忠 編著書號:978-7-5508-3085-1定價:998元出版時間:2020年8月黃士陵(一八四九至一九〇九),字牧甫,又作牧父、穆父、穆甫,晚年別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遊窠主,室名蝸篆居、延清芬室、舊德鄰屋、古槐鄰屋等。安徽黟縣黃村人。
  • 870方自鈐印蛻高清原色精印 |《陳巨來先生自鈐印稿》正式發售
    趙叔孺先生贊其「刻印醇厚,元朱文為近代第一」。生活裡,巨來先生興趣廣泛、交友甚廣且有名士風流。上世紀80年代初的某天,有家單位邀請上海書畫界的名家晚宴,席間大家酒興正酣時,巨來先生忽然起身,說要提前告辭。東道主問其為何如此早就退席,先生回答:不能耽誤了回家看《姿三四郎》呀。《吳湖帆日記》裡也有多次與巨來先生同去看戲的記錄。
  • 篆刻家陳巨來自鈐印稿出版,曾被贊「元朱文為近代第一」
    近日,《陳巨來先生自鈐印稿》由敦堂工作室聯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自鈐印稿之中可窺見其藝術成長的軌跡。《陳巨來先生自鈐印稿》,陳巨來著,徐建華編,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5月。陳巨來的細朱文和薄印,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享譽一時。他創作的印章數以萬計,京、滬、皖、浙、粵、蜀等全國各大博物館及圖書館都曾邀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
  • 獨家高清 | 黃牧甫,一代宗師的書生意氣
    心經印譜黃牧甫的學生李尹桑曾評說:「黟山之學在吉金……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初到南昌的黃牧甫,連吃飯都成問題,根本就玩不起金石。出版:1.《黃牧甫印存手稿》P9-25,黃士陵編,1908年2.《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P2-92 黃少牧編,1935 年。3.《增選黃牧父印存上下集》P143,曾紹傑編,1977 年。4.《黃牧甫印存》P101 頁,西泠印社出版,1982 年。5.《增補黃士陵印譜》P143 頁,武漢古籍書店出版,1992 年。
  • 李剛田 || 黃牧甫:印從書出、書從印入的典型和傑出代表
    河南美術出版社這次出版的《黃牧甫書系》,集中推出《黃牧甫篆書史黃門〈急就章〉》《黃牧甫篆書班孟堅〈公孫宏傳贊〉、張平子〈歸田賦〉、鮑明遠〈舞鶴賦〉》《黃牧甫集句五七聯言、集鐘鼎字〈壽頌〉》《黃牧甫臨鐘鼎文字十二種》諸多未面世的書法精品,並且都是黃牧甫盛年書法風格成熟之後的精品力作,其意義是非凡的。
  • 紀念黃牧甫逝世110周年黟山行 | 黃牧甫事跡初探
    二、黃氏的晚年生活黃牧甫於1900年年中離開廣州回歸故裡。1902年秋又攜長子少牧應端方邀請,前往武昌,協助端方著書。在武昌的日子,其頗感滿意。我在黟縣,將這個問題詰之黃牧甫的孫女黃雲岫、外孫葉玉寬、五服以內的族人黃棣華、黃明中諸先生,我在上海也請教了黃牧甫文孫黃雲閣先生,他們都持否定態度。應該說,他們的說法來源不同,而眾口一致,不容忽視。綜合他們的意見——澄秋軒照相館是黃厚甫獨資經營的,黃牧甫借居於茲,以寫字刻印為生。黃牧甫大排行第六,厚甫第八,所以顧客進門,若要照相,店員便呼八哥,若要刻印寫字,便請六哥。
  • 觀吳子建先生鈐印記(附視頻)
    鈐拓期間,一日之暇,諸君商議能否將其所制五方「一覽眾山小」印章印製出版,如若允成原鈐小譜則大佳。不意,長屋先生欣然應允,唯恐無法匯全五印。不久後的八月三十日午後,長屋先生攜帶其家藏之二方「一覽眾山小」印章及出版有為何作如先生所制「一覽眾山小」之印譜至同春坊寒舍,以供鈐拓爾後採集圖像用以出版。另有惜墨堂主人攜帶長屋先生曾為其所制之「一覽眾山小」印。
  • 陳巨來篆刻(高清原印)自鈐精拓
    陳巨來幼承家學,篆刻初從嘉興陶惕若,1924年,拜一代印學宗師趙叔孺為師。趙先生指導他認真以《十鐘山房印舉》為本,學習漢印。乃師趙叔孺贊他「刻印醇厚,元朱文為近代第一」。1927年5月,結識國畫大師張大千,交往甚密,常為之鐫刻印章。1946年10月,張大千在滬舉辦個人畫展,從北平運滬的畫大多未鈐印章,就地請巨來治印。畫展大獲成功,印章篆刻亦得好評。巨來治印,承繼秦漢,大氣磅礴,而在「元朱文」上得心應手,造詣尤深。
  • 1091方!日本古璽印收藏之父太田夢盦藏印首次面世,羅振玉、方若把關,呈現一部完整中國璽印史!
    東鄰日本好古之士更是受中國風氣影響,亦開始往來於中國金石學界購藏各類出土古璽印,輯拓成譜,以資研究學習。日本學術界和篆刻界最早開始注重璽印收藏的太田夢庵便是其中的一位最為著名者。與羅振玉、方若等著名學者交遊,收藏先秦至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古璽印一千餘方。1920年至1932陸續輯鈐藏印成《夢庵藏印》《楓園集古印譜》及《續集》三譜。1949年又將所藏的陳介祺、王懿榮等舊藏八方玉印集成《好晴樓藏玉印》。日本印壇泰鬥小林鬥盦曾從太田夢庵問學,太田夢庵去世後,八方玉印盡歸小林鬥盦收藏,並因此名其齋號「懷玉印室」。
  • 讀印:黃牧甫「人生識字憂患始」
    (黃牧甫像)黃士陵較趙之謙小20歲,比吳昌碩小5歲,我們把黃牧甫歸在晚清,而把吳昌碩歸在民國,最主要的原因是黃士陵不到60歲就去世了,其實,假使黃牧甫能活到齊白石一樣的年歲(94),不,就算活到吳昌碩那樣的年歲(84),其藝術成就會更大,篆刻書畫都是晚年才出大成績的藝術門類,但沒辦法,命運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 《九石齋藏印選》原拓印譜正式發售
    出版:1.《吳趙印存》,葛昌楹輯,民國二十年(1931)。2.《丁丑劫餘印存》卷十六P13,丁輔之輯,民國二十六年(1937)。3.《明清名人刻印精品匯存》,葛昌楹、胡佐卿輯,民國三十三年(1944)。4.《晚清四大家印譜・師慎軒印稿》,方節廠集拓,宣和印社,1951年。5.
  • 《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開啟馬王堆文獻寶庫的管鑰鈐鍵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華書局三方精誠合作,2014年出版了裘錫圭先生主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下稱《集成》),堪稱馬王堆簡帛研究的豐碑。在此基礎之上,湖南省博物館授權,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劉釗先生主編的《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下稱《全編》)最近正式出版,可說是馬王堆簡帛研究的又一裡程碑式著作,值得熱烈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