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陵(一八四九至一九〇九),字牧甫,又作牧父、穆父、穆甫,晚年別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遊窠主,室名蝸篆居、延清芬室、舊 德鄰屋、古槐鄰屋等。安徽黟縣黃村人。
幼承庭訓,詩禮之暇旁及篆刻。既壯失怙恃(一八七二),赴安慶(一八七三),鬻藝南昌(一八七七),刊行《心經印譜》(一八七八)。光 緒七年(一八八一)冬抵穗,交遊漸廣,結識將軍長善和珍、瑾二妃從兄志鋭。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八月到國子監隨盛昱、蔡賡年磨改乾隆石 經,鎸刻《石鼓文》。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五月回穗,參與廣雅書院刻碑,篆寫《創建廣雅書院奉摺碑》碑額,代李文田篆《朱子白鹿洞書院學 規碑》,代汪鳴鑾篆《程子四箴碑》,就食吳大澂門下,盡窺吳氏所藏鼎彝壐印。藉鈐抑《十六金符齋古銅印存》確立篆刻風格(一八八八),因摹 刻《劉熊碑》將薄刃衝刀技法運用於印面。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篆寫《請頒御書匾額摺碑》碑額,代吳大澂篆《鄭君六藝論碑》,代張之洞篆 《説文解字序碑》。廣雅書院各碑,合石鼓文、大小二李及晚近諸家於一體,完成小篆體系的融合。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閏二月,獲張之洞安排 到廣雅書局充任分校,篆寫了大量書名頁並鉤刻清人真跡十五家三十二品。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秋回鄉。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遊幕武 昌,為端方編輯《匋齋藏器目》,鉤刻董其昌書跡於黃鶴樓,校補存古堂石經殘缺字。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冬初歸裡,息影黟山。終將大小二 篆植入從屬於小篆的繆篆形體之內,合方圓於一筆。宣統元年(一九〇九)正月初四(一月二十五日)去世。黃牧甫在篆刻藝術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為明清流派所束縛,雖遍學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豐富的金石學的學識,與印藝很好地結合起來,不但把古璽藝術介紹於當代,同時將幾百年來以爛銅印作為擬漢的唯一標準給予了變革。他用光潔妍美的風姿,把漢印原來的面目重現於刀下,為後代尋索傳統的璽印藝術,指出了坦闊的途徑,並在長期的研求中,納故吐新,創造了自己寓險絕於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風格。 今天學界普遍熟知黃牧甫的『幕客』身份,然而『幕客』並非『幕僚』,他身為『幕客』的時間比較短。一八八七至一八八八年間大致在吳大澂幕中一年半,一八八八年上半年同時在廣州知府孫楫幕中。一九〇二年至一九〇三年間在端方幕中一年三個月。『幕客』並不能完全概括真實的黃牧甫身份。倒是端方『以布衣佐於卿相之間,富貴不移,出乃名臣,處為名士』的評價較為準確。身為『布衣』而可以『佐於卿相之間』,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位『布衣』呢?他只是封建社會裡地位低微的刻工,然而卻是國子監磨改乾隆石經、鐫刻石鼓文的首選刻工;在廣雅書院參與了鐫刻『廣雅七碑』的工程;在廣雅書局篆寫了書局刻書三分之一的書名頁,鐫刻清代名人真跡十五家三十二品書版;在武昌鐫刻董其昌真跡於黃鶴樓,又在存古堂磨改石經。他的鐫刻技藝用於這些『皇家工程』,服務於最高統治者。細察他的受印者名單,他的篆刻技藝服務於皇親國戚、殿閣重臣、封疆大吏、豪門巨室這些統治階級中包括狀元進士翰林在內的上層文化階層。同時『為名公卿是正金石文字不自名者甚多』。梁鼎芬評『穆甫印今推海內巨擘』,誠非虛語。他是流派篆刻史上罕見的生前影響巨大的篆刻家。他影響了易大廠、李尹桑、鄧爾疋、簡經倫、馮康侯、羅叔重之外,尚影響了劉慶崧、王易、喬大壯、壽石工,曾紹傑等,還影響了齊白石,而傅抱石則是他的再傳弟子。 這次出版的三種黃牧甫自鈐印譜,所載頗多珍罕之品,是珍貴稀見的藏家秘本,分別為完成一印即鈐抑一定數量印蛻的剪貼本、某一階段作品的𢑥輯本、早歲贈友的臨摹習作印屏。其中兩種嚮無記載、出版,不為學界所知。因為三者皆自鈐初刻,一如新發於硎,神完氣足,鈐抑自是精準出神,筆意刀法,纖毫畢現。反映了黃牧甫少年時代篆刻取法的詳細來源,中年時期篆刻風格確立和薄刃衝刀技法形成的具體細節,對歷代印學理論系統且全面的學習而形成的印學思想。印證了他邁向巔峰的過程。 廣州文明路,乃古佗城內城城牆。牆外玉帶濠兩岸,為南漢帝王花園,名曰『南園』。千餘年來,歷經興廢,詩人雲集,每結詩社於此。至張之洞任兩廣總督,修復『南園』,設廣雅書局。黟山牧甫黃士陵校書於此十年,書畫印每署『南園』款。歸隱『舊德鄰屋』,又築『古槐鄰屋』於石。寒齋構於南園之南十年,遂額『南園鄰屋』,以志景仰。 黟山遺愛,屢現手澤。近歲所遇,尤為驚艷,遂萌陋見淺識,並無成書之想。自二〇一三年,李尹桑藏品散出穗垣市肆。伏廬獲黃牧甫手書《金文冊》兩冊三百餘頁,二〇一六年付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屬予為序。始記錄所見所思,並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黃牧甫印譜九種》序,為《王子淵聖主得賢臣頌》序,數年來積稿漸成系列,三度忝列西泠印社印學研討會論文集之末,前年匯稿成《黃牧甫旅粵書跡圖證》一書。 現將所見幾種珍稀印譜輯成《黃牧甫自鈐初刻印譜三種》,將去歲參加研討會的論文繫於第一冊前為序,將前年論文的第一部分《自幼學習小學說文》略作刪節更名為《黃牧甫在國子監磨改石經及少年時代的說文學習》繫於第二冊前,第二部分《深入廣泛研習古文字》更名為《融合古今篆書的廣闊視域——黃牧甫師友為其提供的研究範疇》繫於第三冊前,希望通過梳理黃牧甫的遊歷事跡,探討其書法篆刻藝術的資料來源、核心思想和具體方法。並輯成增補年譜附於書後。 筆者所知黃牧甫年譜最早是王玉龍先生發表在《中國篆刻》一九九四年第四期的《黃士陵年表簡編》。 此後,二〇〇一年蕭春源先生『以所見擇其代表性者簡編成表』以《年表》為題發表在《看似尋常最奇崛——黃士陵書畫篆刻》中。二〇〇七年唐存才先生編《黃士陵年表》發表在其著作《黃士陵》之中。二〇一七年唐存才先生與戴叢潔先生又合編《黃牧甫年譜長編》發表於戴叢潔所著《黃牧甫與王秉恩交往考》之中,作了很大的增益,達至八百餘條,成果豐碩。 在此基礎之上,就手頭資料作些微補充,約得五百條,另成增補年譜一篇,一一標注出處,並將找到的具年款印作及同年重要資料的清晰圖片附列於譜中每年之後,希望方便讀者使用。 此次增補,偏於黃牧甫的活動。據趙雲先生提供的《黃士鈺考試官批》中的民籍表錄出黃氏遷黟一支世系。據陳茗屋先生的採訪資料錄入黃德華、黃牧甫父子二人的妻妾兒女繁衍狀況。據董健先生《黃村》錄入黃牧甫青少年時期的行蹤,依據董先生發表的符翕致黃牧甫信,探討黃牧甫到達南昌的時間。據李吾銘先生研究成果,錄入其父黃德華去世時間。據胡光塤跋牧甫藏《董巴王胡會刻印譜》錄入其父母逝後次年抵達安慶的時間。據唐存才先生戴叢潔先生《黃牧甫年譜長編》錄入黃牧甫第一次到達廣州時間,由廣雅書院調入廣雅書局時間。據黃牧甫致孫楫信錄入再抵廣州時間。並録入三次回鄉省親的往返時間,最後離開廣州的時間。關於黃牧甫去世時間,陳茗屋先生最早採訪記錄,然後各家據存世作品認為應後推一年而日期相符,今據鄺以明先生查得確鑿資料錄入,並據其提供的廣雅叢書書名頁辨別出黃牧甫所書部分由鄺先生整理成表,筆者補入廣雅書局刻書書名頁,一並錄入,同時錄入其整理的黃牧甫在廣雅書局校勘書籍以反映黃牧甫在廣雅書局的工作痕跡。此外嘗試梳理黃牧甫在國子監、廣雅書院的工作狀況錄入譜中。將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藏黃牧甫具年款的書畫作品錄入。筆者所知黃牧甫信札二十七通及兩札殘札,俱無年款,戴叢潔先生確定其中二通書於一八九〇年。筆者通過釋讀內容,判斷其中七通書於一九〇二年,三通書於一九〇三年,三通書於一九〇四年。反映了黃牧甫到達、離開武昌的時間及在端方幕中的工作生活狀況。另外一通繫於一八八七年,一通繫於一八九二年,一通繫於一八九三年,一通繫於一八九四年,一通繫於一八九五年,後二通反映了中國歷史大變局之中,甲午戰爭這一關鍵時刻廣雅書院廣雅書局劇烈的人事變動及其職位岌岌可危的狀況。黃牧甫平生不著一言,生平資料闕如。二十通信札乃其親筆記錄日常生活的生動細節,故全文錄於譜中。另將黃牧甫藝術分期列表嵌進年譜,反映其藝術發展與湖海漂零遊蹤履歷吻合一致。這是一個由婀娜圓轉發展為挺拔方正方圓合一的漫長歷程。希望此譜能夠澄清以往研究的一些模糊點,使黃牧甫的形象更生動豐滿。 在此書將成之際深深感謝尊敬的研究者們!感謝孫慰祖老師的教導!感謝潘鳴皋先生、林章松先生、許禮平先生、朱琪先生、梁曉莊先生、田煒先生、凌翔先生、林銳先生、鄺以明先生、戴叢潔先生、張武裝先生的幫助!李吾銘先生協助校稿!感謝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雅中學的大力支持!感謝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給予幫助的朋友們!這次出版的三種黃牧甫自鈐印譜,是珍貴稀見的藏家秘本。分為早歲贈友的《牧甫臨摹印章四屏》,李尹桑藏的階段性彙輯本《牧甫印存》,容庚藏完成印作即時鈐抑的剪貼本《牧甫印稿》。所載頗多珍罕之品。後兩種尚無記載出版,罕為學界所知。三者皆自鈐初刻,一如新發於硎,神完氣足,牧甫鈐抑自是精準出神,筆意刀法,纖毫必現。充分表現了黃牧甫自己的篆刻理念,直接呈現了其少年時代篆刻取法的詳細來源,中年時期篆刻風格確立和薄刃動刀技法形成的具體細節,對歷代印學理論系統且全面的學習而形成的印學思想。印證了他邁向巔峰的過程。編者將近兩年參加了西泠印社學研討論的論文分繫每冊之前,希望通過梳理黃牧甫的遊歷事跡,探討其書法篆刻藝術的資料來源、核心思想和具體方法。並輯增補年譜附於書後。由深圳雅昌以高清複製書畫技術印刷。
目前研究者輯有黃牧甫年譜四種,成果豐碩。在此基礎之上,就手頭資料作些微補充,約得五百條,另成增補年譜一篇,一一標注出處,並將找到的具年款印作及同年重要資料的清晰圖片附列於譜中每年之後,希望方便讀者使用。
此增補年譜,據目前學界研究成果錄入黃氏遷黟一支世系,黃德華、黃牧甫父子二人的妻妾兒女繁衍狀況,黃牧甫青少年時期的行蹤,黃德華去世的時間,次年黃牧甫抵達安慶的時間,到達南昌的時間,兩次抵廣州時間,兩次回鄉省親的往返時間,最後離開廣州的時間。關於黃牧甫去世時間,陳茗屋先生最早採訪記錄,韓天衡先生及各家據存世作品認為應後推一年而日期相符,今據鄺以明先生查得確鑿資料錄入。此外嘗試梳理黃牧甫在國子監、廣雅書院、廣雅書局的工作狀況錄入譜中。將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藏黃牧甫具年款的書畫作品錄入。學界所知黃牧甫信札二十七通及兩札殘札,俱無年款,由其中二通可知其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閏二月調入廣雅書局。筆者通過釋讀內容,推定另十八通的書寫年份。反映了中國歷史大變局之中,甲午戰爭這一關鍵時刻廣雅書院廣雅書局劇烈的人事變動及其職位岌岌可危的狀況。也反映了黃牧甫到達、離開武昌的時間及在端方幕中的工作生活狀況。黃牧甫平生不著一言,生平資料闕如。這二十通信札乃其親筆記錄日常工作生活的生動細節,故全文錄於譜中。另將黃牧甫藝術分期列表嵌進年譜,反映其藝術發展與湖海漂零遊蹤履歷吻合一致。這是一個由婀娜圓轉發展為挺拔方正方圓合一的漫長歷程。希望此譜能夠澄清以往研究的一些模糊點,使黃牧甫的形象更生動豐滿。
第一冊九 從三種稀見黃牧甫印譜觀其書法篆刻藝術的核心思想和刀法創新的直接原因——兼述其幼年行蹤與赴南昌時間五一 《牧甫臨摹印章四屏》 一〇三 李尹桑藏《牧甫印存》
第二冊三〇五 黃牧甫在國子監磨改乾隆石經及少年時代的《説文》學習三二三 容庚藏《牧甫印稿》
第三冊五三九 黃牧甫融合古今篆書的廣闊視野— 其師友提供的研究範疇五六一 精華彙萃 六七一 增補黃牧甫年譜
①底本好,運用了雅昌現代複製古畫的技術,原譜滲透到製作全過程的各個環節。
②這次編碼:插頁,書的條碼、函套條碼、塑封條碼、包裝箱編碼。全部對應
③紅藍本完全一樣,只是紅本附「行己有恥」印花,編號插頁籤名。藍本沒有印花,編號頁不籤名。
紅藍本完全一樣,紅本附「行己有恥」印花,編號插頁籤名。【書 號】 ISBN 978-7-5508-3085-1 【購買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閱讀原文」進入敦堂微店購買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請盡情分享至朋友圈
敦堂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文房清供類產品開發,傳統木版水印,近當代書畫家、印人、學者作品推廣及銷售,書畫金石類書籍出版和發行。
如有投稿、商務合作請發送郵件至425613118@qq.com
Email : duntangwenhua@163.com
hotline : 010-5821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