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和他的紀實文學《鄧小平改變中國》
5月15日9時30分,作家葉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葉永烈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他在1960年代完成的《小靈通漫遊未來》裡則「預言」了今天的生活。葉永烈後來的文學創作轉向紀實、長篇都市小說,也曾攜書作《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來到濟南與讀者見面。
從「葉永烈伯伯」到「葉永烈爺爺」
作家葉永烈讓很多讀者的童年有了科學色彩。1960年,20歲的葉永烈開始參與編寫《十萬個為什麼》,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在科學和文學之間搭起橋梁,以通俗的科普文章拉近了小讀者與科學的距離。時至今天,兒童科普讀物種類已經相當豐富,但是《十萬個為什麼》依然是家長的首要選擇之一,而葉永烈也從小讀者口裡的「葉永烈伯伯」成為「葉永烈爺爺」。
葉永烈創作於1960年代的另一部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對當時的小讀者來說是一場天馬行空的科學幻想,如今回看,卻發現他在書裡早已經「預言」了今天的生活。有讀者回憶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對科技的前瞻性強大,當時葉永烈就想到了智慧型手機、轉基因、環幕電影、語音識別、智能駕駛等。
2012年秋天,明天出版社上架了一套包括《到月球上去種地》《記憶移植是夢嗎》等在內的科學小品文,其中葉永烈便參與了許多工作。明天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長張玲回憶,在策劃這套書時,希望能獲得葉永烈的授權,選用他的文章,2012年春天,她前往上海,與葉永烈見面。張玲說,當時的場景讓她如沐春風,葉永烈和老伴早早下樓,等在那裡迎接她。
儘管之前從未有過工作上的接觸,但葉永烈對明天出版社和張玲的信任,讓張玲感動。在張玲的印象中,葉永烈身材高瘦,說話斯文,得知這是為少年兒童編寫的一套科學小品文後,認真嚴謹地審讀了書稿,並熱心地提供了其他著名作者的聯繫方式,幫忙聯繫版權,以增加這套書的厚重感和影響力,他還對書的體例等提出了一些意見,提升書的品質。他認為,這套書是從根基、起點上對孩子們進行科學培養,十分重要。葉永烈嚴謹治學、和藹可親的大家風範,張玲至今記憶猶新。
遭遇冒名之作曾通過本報「打假」
葉永烈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為孩子們創作。寫科普文章,寫科幻小說,執導科教電影。1981年,他任導演的電影《紅綠燈下》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他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孩子們愛上科學。
後來,葉永烈的創作從科普和科幻轉向紀實文學,又轉向長篇都市小說。他寫歷史人物,寫他生活的上海,筆耕不輟。葉永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沒有節假日,也沒有周末,一直在寫作,稿件從地板堆到天花板。與很多作家不一樣的是,因為科普而踏入文學圈的葉永烈一直保持著身上的科學氣質,他從來不排斥和拒絕技術,就像他在《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寫的那樣,將其視為人類的工具。他從1992年就開始使用電腦寫作,方便快捷,而且自那之後就再也沒有手寫過。
葉永烈的紀實文學也帶有他在教育階段科學訓練得來的嚴謹,他做了大量的採訪,去捕捉歷史的真實細節。2016年,葉永烈來到濟南,參加齊魯書香節暨山東書展,並就書作《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進行了一場講座。據當時參加這場講座的讀者回憶,葉永烈並沒有像其他一些作家那樣喜歡說些俏皮話活躍氣氛,他帶著老派研究者的謹慎,似乎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有理有據。
葉永烈的創作堅持科學嚴謹,可他卻遇到了冒名之作。2006年,葉永烈在網絡上發現,有人冒用他的名字寫了一本偽書,後來他去香港參加文學研討會,又得知有人以自己的名字寫了一套《紅牆內外》。經過調查,他發現當時冒用其名出版的偽書近50種。
早在2001年,當時的《濟南時報》記者趙京橋便發現了市場上有葉永烈的偽書,印製粗糙,內容荒唐。葉永烈請趙京橋郵寄此書,並通過《濟南時報》「打假」:「我從來沒有寫過這樣的書!」
其實,讀者只要翻看書名和內容,就知道那不會是葉永烈的書。(新時報記者江丹)
原標題: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 生前曾通過本報「打假」偽書 《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那個人走了
#日常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