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書法名家丨傾力推介
邢聖君
【書家簡介】
邢聖君,男,漢族,1986年生於四川江安。書法啟蒙於宜賓方正先生,受業於李代煊先生;篆刻師承汪黎特先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宜賓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方家評析】
聖君駕到 字精印妙
——青年篆刻家邢聖君隨記
○張興明
大多數人都不熟悉宜賓篆刻家邢聖君。
一是因為他自己低調得悄無聲息,二是他從不邀譽請賞招搖江湖。本來,他是我師兄的學生,後來又成了同門師弟,照理也算熟人了,可是為了這篇文章,他卻羞羞答答地通過中間人轉達求文之意,甚至還說「潤筆照付」。
這種恭敬,這種虔誠,很是讓人感動,於是,我就免費動筆了。
一、聖君篆刻有實力
當今之世,有些藝術活動家,常用花俏言行麻痺外行。
縱觀歷史,純正實力藝術家,那些作品自會說明一切。
看過聖君篆刻作品者,幾乎無不說好!
知道聖君創作業績者,都會覺得他牛!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他的創作成果吧——
年度
展賽名稱
業績層次
主辦單位
2004
第四屆四川省大學生藝術節書法
二等獎
四川省文化廳
2007
首屆中國西部書法篆刻展
入展
中國書協
2007
四川省第四屆篆刻藝術作品展
入展
四川省書協
2008
全國第六屆篆刻藝術展
入展
中國書協
2008
四川省第五屆書法篆刻新人新作展
三等獎
四川省書協
2009
宜賓市第八屆「陽翰笙文藝獎 」
獲獎
宜賓市政府
2009
第二屆中國西部書法篆刻展
入展
中國書協
2012
「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展
入選
西泠印社
2018
宜賓市第六屆書法篆刻展
一等獎
宜賓市文聯
由此可見,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邢聖君,有實力、有層次,其作品名副其實,其榮譽真實不虛:3次參加國家級展覽,1次入選西泠印社大展,2次獲得四川省獎,1次得到市政府表彰。
十年前,邢聖君的篆刻創作異軍突起,當時態勢可謂驕人。遺憾的是,他近年迫於生計,藝術創作明顯減少了。
現實再一次證明:當生計與藝術對壘時,精神需求往往敗績於物質生活!
二、文化江安育少年
邢聖君的藝術之路,不是家傳,而是勤學善悟而來。
他出生於古稱漢安的宜賓江安,那是黃庭堅重獲起用後乘興東歸、「欣然作歲」的縣城,是黃庭堅娶走縣令石諒女兒、寫下《砥柱銘》《此君軒》等大作的地方。不僅如此,清代光緒年間縣令沈秉坤帶來竹簧並著人研發,於是,而今的江安竹簧工藝已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惟其如此,「雕琢」之風在江安傳承有序,並發揚光大。
抗戰時期的江安,曾經容納了被迫西遷的「國立劇專」,一批戲劇前輩帶來了多彩的文化,增添了豐厚的底蘊,積澱了難忘的歷史。曾有篆刻作品獻禮「羅斯福總統」、在重慶舉辦過「抗戰印展」並獲盛譽的篆刻家「高甜心」先生,後來落腳江安,帶出篆刻家韓左手,韓左手又培養出陳民輝、鍾國富等篆刻家,所以,江安篆刻一直是宜賓的重鎮,新人接踵,名手輩出。
不過,那時的篆刻氛圍,對於生活於斯的邢聖君似乎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住在城邊,而且年齡太小!
聖君1986年出生於江安城邊的一個小村莊。村莊位於江安縣中與江安二中之間,現已經拓展為江安的西街了。那時,村口往東,兩旁一排排的老民居,猶如歷史老人儼然列陣,注目著來來往往的人們;蒼桑的石板路,因為有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從來不會罵娘喊疼,而是顯得生意盎然。
聖君記得,步行200米後,有一家龍虎膏藥店。藥店是兩層磚瓦結構的清代建築,門前立柱的每匹青磚上,均有「龍虎膏」三個陰文正楷字,磚體青黑髮亮,文字的融入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兒時的聖君,每天來往於桂花巷,經過楊鼎和故居,出入江安縣幼兒園,但他的最深印象,還是那青黑髮亮的「龍虎膏」字樣。
這,就是刻字給予聖君的「初印象」。
三、幸遇名師入正途
九十年代的江安縣城,老式建築保存完整,文化氛圍相對濃鬱。比如十字路口的「譙樓」的雕梁畫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北街竹雕工藝品店的手工雕刻「獅子頭」,也曾讓曾驚嘆不已;名叫「舊書刊」的茶館展示的書法繪畫作品,也對他的審美進行了無聲的薰陶……藝術的種子,就這樣已經在悄悄地生根發芽了!
所有的遇見,都是上蒼最好的安排。
2003年,邢聖君進入了宜賓職業技術學院讀書。由於愛好書法篆刻,他竟然在學校創辦了「宜賓職業技術學院書畫篆刻協會」,經常開展一些書法篆刻交流活動。
這時,一雙內行的眼睛,開始關注這個莘莘學子。
從此,邢聖君認識了他的書法啟蒙恩師——方正。那時的方正,已是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不僅行書圓勁厚實,魏碑也寫得生動有趣,而且身為著名書法家李代煊的大徒弟,其識見自然迥出同儔。記得一次聚會上,方正就興高採烈地說他「發現了一個苗子」。
那種欣慰,溢於言表!
那種無私,讓他不計報酬,敦敦教誨,傾情奉獻,甚至後來竟然將他的學生全部轉益於代煊先生門下。
惟其如此,聖君不僅從方正老師處獲益,正式登堂入室,書法寫得有模有樣,篆刻已然出規入矩。而且,還在「從遊」中如魚得水,眼見宏開,再遇名師。
2004年,聖君在方正的工作室,第一次見到了德高望重的李代煊先生。不久,因為內江篆刻家汪黎特到宜賓拜望代煊先生,認識了汪的方正便順水推舟地介紹聖君拜汪黎特為師。那時的汪黎特風頭正健,經常入展獲獎,一手元朱文享譽川內川外。
2007年起,邢聖君經常受青年書法篆刻家楊帆的指點。楊帆那種線條圓勁、章法奇特、巧思疊出的風格,深深地吸引著聖君。
為弘揚中國書法篆刻文化,邢聖君也曾於2010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康科迪亞語言學院語言村任教數月。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一點點貢獻。
老師一桶水,學生得一杯。邢聖君從此迷戀元朱文,欣賞海上陳巨來,私塾大家王福廠……不知不覺之中,聖君的篆刻出落得楚楚動人,受到青睞,備受好評。
四、溫文爾雅顯優美
聖君的篆刻,受益名師,會意篆字,得於善悟。
他知道「古今篆書有兩家:有書家之篆,有小學家之篆」(清·雷浚《近齋印譜序》)。他知道趙孟頫說過「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不精,雖善猶惡;字形不妙,雖熟猶生」的道理,所以,他的篆書,以書家之法抒情達意,而非如學者空畫其形。
他也服膺清代姜宸英「篆法貴古不貴巧。漢印白文皆鑄成者,但記爵名而已,無為字者。其篆體亦方正,無多轉折。至唐,用朱文,刀刻,始有字及道號,而印璽之法從此日趨於巧矣」的高論(《題李君冊子》)。
他信奉清代梅曾亮「文生於心,器成於手,手主形,心主氣」的主張,堅持「書畫摹印之事,心手兼之」之法。(《書示仲卿學弟印說》)
他如明代許令典那樣,雖「不能文而稍解篆」,深諳「意在筆先,筆隨意轉,故縱橫正變,而無不滿志」之旨,明白「宋、元之工而不失之弱,秦、漢之古而不失之野」(《甘氏印集敘》)。
高明的老師,讓學生少走彎路!
正確的理論,能科學指導實踐!
聖君喜歡唐人寫經的精進與瀟灑,喜歡趙孟頫楷書的敦厚圓轉,喜歡董其昌行書手札的爛漫瀟灑,鄧石如隸書的厚重,王福庵篆書的蒼勁及規範。因此,其篆書胎息王福廠,寫得「婉而通」「圓而潤」,顯得純正、精良;其隸書直接取法完白山人,既有漢碑之味,又略有新意;其落款之字,多有寫經之韻,乾淨利索,與雅致篆書、清代隸書十分般配。
聖君喜歡漢鑄印、鑿印的簡約質樸線條,喜歡浙派印章內斂精緻的章法。目前,其篆刻創作,主要取法王福庵體系為主,偏重吳樸堂白文朱文。因此,他的篆刻風格,屬於優美一路。其朱文印,氣息雅靜安然、溫文爾雅,分朱布白屈曲飽滿,選字結體平正易識,觀之心靜,線條簡約質樸;其白文印,刀法衝切並用,線質端莊厚樸,整體不溫不火且古意盎然,真乃與古為徒而自出機樞,絕非江湖之輩可比。聖君書印,得之在雅,失之在若。倘若再加以力感,使之更為勁挺,或將更上層樓,自開新境。
這些,在聖君的作品中一目了然,無需贅述。
因為,我一直堅信:印會說話,字能傳情!
結束語
技進乎道,是為正途。
因法掣肘,藝之末路。
故秦漢以降,金石得勃興;明清之際,刀筆鑿事。聖君以刀問道,往來古今,深諳秦漢,縱橫明清,以前人之法度,鑄自我之精神,堪稱以故為新者。
對於藝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古訓,言猶在耳。
民間有雲,「跟到好人學好人,跟到巫婆學拜神」。
歷史無數次證明,只要有明確的價值取向、正確的審美追求、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懈的堅韌毅力,一定會直觀雲帆達到彼岸的。
我相信,今後的邢聖君,一定會精進不止,有所作為。
2020年9月26日一稿於合江門
【書家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