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奇 安然
1、新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
《財富》雜誌8月10日發布2020年全球500強,其中中國大陸(含香港)公司124家,首次超過美國(121家)。如果加上臺灣地區企業,中國133家公司上榜。
沃爾瑪連續第七年位列榜首,中國石化仍位列第二,國家電網公司上升至第三位,中國石油位列第四,前十名中國公司佔3席。總體看500強榜單,中國公司分布比較平均,每百名數量佔比與總體數量佔比基本都是四分之一。
2、世界500強,新增的與消失的中國面孔
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誕生的1995年,中國僅有3家企業上榜,日本有149家,美國有151家。20多年發展,中國上榜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是中國整體經濟規模發展壯大的結果。
總量增加的同時,不斷有曾經上榜的企業跌出世界500強。
2020年的榜單較去年有25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的公司,其中8家新上榜的中國企業情況如下圖所示,均位於400名之後。同時國家開發銀行、臺塑石化、新興際華集團、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4家中國公司跌出世界500強榜單。從近5年進出榜單的企業來看,新增仍以國企央企為主,也能看到民營企業的力量在不斷壯大。
同時,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宏觀經濟也是重要的風向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17年去槓桿開始,2018年萬達、安邦、華信、海航四家企業集體跌出世界500強,2018年也成為中國企業退出世界500強家數最多的一年。
3、500強是一種信仰嗎?
中國地方政府對於世界500強特別偏愛,對於大多數中國城市而言,擁有一家世界500強都是夢寐以求的榮耀。瀋陽、哈爾濱、大連、重慶、成都、長沙、合肥等諸多新一線、二線城市,現在也沒有一家世界500強總部,催生世界500強的政策手段多種多樣,直接獎勵、政策優惠自不必說,地方上合併、兼併創造世界500強也有成例,如已破產的渤海鋼鐵。
我們認為,現在的財富500強是按照銷售收入排名,只能說是500大,銷售額大不完全等於企業競爭力強,利潤和技術門檻才是強。世界500強榜單也顯示目前中國企業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
下圖為中美世界500強企業依據《財富》的分類的行業分布,我國的結構問題一直存在,上榜的中國企業中,有10家是銀行,其他很多都是國有的石油、交通、電力、煤炭等帶有壟斷性質的企業,大而不強。10家銀行的利潤佔全部上榜中國大陸企業利潤總額的44%。
2020年世界500強中國上榜企業平均利潤為35.6億美元,大陸114家非銀行企業的平均利潤只有近22億美元,盈利能力沒有達到世界500強平均利潤水平的41億美元,而美國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則達到了70億美元。財富中文網數據,上榜的中國大陸企業平均銷售收益率為5.4%,美國企業為10.5%;上榜的大陸企業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是9.8%,低於美國企業的17%,中國企業面臨一個新挑戰,如何從大轉變為真正的強?
對每個企業來說,世界500強可以是目標。然而企業的發展或是合併要順應市場規律,地方政府不可過於衝動地「製造」甚至以行政力量主導兼併去「創造」世界500強,政府投資+企業合併+高槓桿的方式帶來風險大於好處。
4、結論
2020年世界經濟格局大變,相信世界500強榜單將會有更多的中國面孔。我們應該研究那些世界500強榜單中的中國面孔,更應該研究那些折戟世界500強,甚至破產的中國面孔。
中國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需要更加重視盈利能力和核心技術方面的差距,在國際經濟秩序不斷重構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需要放下世界500強信仰,著眼於提升全球競爭力提升。
地方政府應更要控制「500強信仰」,小舢板拼湊的航空母艦經不起風浪。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