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詩詞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作為我國的文化魁寶之一,它無疑是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增光增彩。而在其中,詩詞所包含的內容很廣闊,有的詩人歌頌自然,有的詩人歌頌國家,還有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當然了,其中也少不了古代各有千秋的美人們。古代沒有攝影技術,很多美人之所以美名廣傳流傳千古少不了詩歌的傳播作用。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出自清朝詩人吳偉業所寫的《圓圓曲》,而其中的"紅顏"指的就是一代名妓陳圓圓,而類似的詩文還有很多。比如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簡單的幾個字就將楊貴妃豔冠後宮的美貌描繪的淋漓盡致。
而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則是李白所寫的一首詩,在他的筆下,楊貴妃之美更是令人感到無比驚豔,這首詩就是《清平調·其一》,是他創作的組詩作品《清平調詞三首》七言樂府詩中的一首作品。
《清平調·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這幾首詩是作者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做,在天寶二年時的某個春日,唐玄宗與楊貴妃正在觀賞牡丹花,身畔有舞女跳舞助興,因為唐玄宗不滿再用舊詞,於是就找來了李白命他重新譜寫。而作者在進宮之後,便寫下了這流傳千古的三首作品,而這首詩是其中最為出名的、也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首。
在這首詩的第一句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楊貴妃的美描寫的酣暢淋漓,他以"雲"比喻"衣服",以"花"比喻楊貴妃的"美貌",只要見到天上的雲彩就能想到衣服的美麗,見到牡丹的豔麗,即能想像到楊貴妃的動人。二者之間的比喻轉換,更是能夠給人一種人花合一的感覺。
緊接著在這首詩的第二句中,作者寫到當春日的風緩緩拂過的時候,那在欄杆處盛開的牡丹也由於沾染到了那露水而變得更加豔麗多姿。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句詩文中的春風一方面是指春天的風此外還有"恩澤"之意,這二字一語雙關,可以理解為楊貴妃之所以這般美豔動人,這少不了唐玄宗的寵愛。
其實詩文到這裡就已經將楊貴妃的美麗描繪的淋漓盡致,讓人感到無比驚豔了,不過作者畢竟非同常人,他作為我國最偉大的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在對容貌進行過描繪之後,他還寫下了最後兩句特別富含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這首詩的最後兩句大概意思是說,像楊貴妃這樣的美貌,也就只有在仙境之中才能遇見,她若不是群玉山所見的仙子,那就是瑤臺殿前沐浴月光的神女。
而此時此刻,在李白筆下,人們所見的楊貴妃,早已變成一位仙女下凡一樣的人物。縱觀整首詩,構思極為精巧,言語華麗,更是暗合"楊貴妃羞花"之典故,實在是讓人感到無比驚豔,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