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姜子牙》從去年就開始宣傳了,小編直到昨天才有機會看,是個110分鐘的刪減版。整部劇既沒有一些人說得那麼糟糕,也沒有一些人期待中的那麼好。
有些人接受不了申公豹變成「好人」,然而,
無論是「對著幹」還是「迷弟」,申公豹一直想證明自己
無論是80年代最還原原著卻只拍了5集的《封神榜》,還是後來雖然服飾被人詬病卻仍被奉為經典的1990版,第一個通過天象發現有妖想要為禍人間的,都是申公豹。
發現了天象異常的申公豹怎麼做呢?他第一時間趕到了師傅面前,匯報自己所見,並主動請纓下山降妖。
然而,師傅並沒有馬上同意,而是說了這麼一句話,「申公豹,你心術不正……」
心術不正?一個修道之人發現了人間即將有難,立即向自己的上司匯報,卻被斥責為心術不正。有的人看到這裡可能有點疑惑。原來,申公豹想下山,並不單純是為了降妖,而是為了立功,證明自己有這個能力。
放在普通大眾的社會裡,這個心思是再正常不過了,誰都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放在修道之人身上,降妖除魔乃是本分,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如果將降妖除魔作為證明自己能力的目標,就顯得功利心太重。而修道之人是不能有功利心的,否則就是「道家說的心術不正;佛教說的六根未淨;基督宗教說的私慾太重」。
論能力,申公豹並不比師兄姜子牙差,然而,降妖重任沒有落到他的身上,反而是落到了看起來比他還要愚鈍,卻一直默默無聞的姜子牙身上。
看上去似乎很不公平?
的確,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明明自己更有能力,上司或長輩卻更加器重另一個,有時候甚至另一個在多數人看來智商還不如我們自己。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從古至今,鋒芒畢露的人向來得不到器重。因為這樣的人給人一種自負、自以為是、缺乏合作精神的感覺,最主要的是容易出現不可控狀況,影響大局。
這是人安全感的需要。
師傅從申公豹眼裡看到了對功利的渴望,他擔心的不是申公豹降妖失敗,而是申公豹下山之後沉迷於人間的權力與功名。
事實也確實如此,當申公豹成為殷商的國師,他曾一度勸姜子牙與自己聯手輔佐帝辛,享受榮華富貴。因為在他看來,能夠成為國師,就是對自己能力最好的證明,也是對師傅「眼瞎」的一個證明。
此後,沉迷於人間權貴的申公豹為了保住這份榮華,也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保住這份榮華,多次遊走於截教與三妖(狐妖、錦雞精和琵琶精)之間,在修道初心上越走越遠,而他自己似乎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不對。
這和今日的不少人極其相似。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個終極目標——活出自己。心理學上,稱之為人格完善,心理成熟。
而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首先得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即,敢於正視自己的內心,挖掘自己的潛意識。
這,並不容易。
多數人在發現事情的走向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或者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遠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聯繫自身和周圍環境客觀分析,而是先從外界找原因,有的中途會突然覺悟,有的則選擇一直以「外歸因」來逃避。
師傅將下山降妖的任務交給姜子牙,申公豹的第一反應是,「憑什麼?」
他首先看到的姜子牙對道術的領悟不如自己,而不是自己想下山降妖的動機是什麼。
同樣的,當一個人戀愛失敗,婚姻失敗,事業失敗……首先想到的是「我付出了那麼多,憑什麼!」
除了不甘心,還是不甘心。
這份不甘心,不止是對自己的付出,還有一份內心深處強烈想得到的肯定。
得不到肯定,是每個人心中的痛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想獲得來自父母的肯定。
這,並不可恥,也不是不成熟,而是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作為群居性生物,人如果只需要憑自己喜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需要在乎他人的感受和看法,社會就會混亂——沒有限制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禍亂的根源。
所以,才有了道德規範,有了法律制度;所以,我們會在意他人的看法。這種思維從另一個角度講,是人對自己的制約,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然而,人一旦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就會迷失自己,終生追求被他人認可。有的變成一輩子的討好型人格,有的越活越叛逆,有的甚至走極端。
在「封神」系列IP中,申公豹就像一個叛逆的青少年。
師傅不容許自己下山,他就悄悄下山;師傅想要輔佐西岐,他就想辦法接近西伯侯姬昌,結果被大師兄南極仙翁的仙鶴給叼走了頭顱……最後,他乾脆來了個對著幹,師傅想滅殷商,他就偏偏要輔佐殷商;師傅不容許自己貪戀人間權力與富貴,他就偏偏要當國師;師傅想要姜子牙輔佐西岐,他就追著西岐窮追猛打。
表面上看,他總是和姜子牙對著幹,實際上,他也想師傅肯定自己的修為,只是沒有看清自己的內心。他不敢直視自己的缺陷,卻過分看重大師兄對自己的嫌棄和師傅對自己的冷淡,過分看重了那份原本自己想得到的「降妖」重任,以至於被封神時還不忘嘲笑姜子牙,「百年以後,你自己將無神位可封!」
直到位列仙班的那一刻,申公豹心中念念不忘的,始終是要證明自己比師兄姜子牙強。
而動漫《姜子牙》,則通過「迷弟」的形式將申公豹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了出來,「其實我一直都很羨慕你,受師尊器重,是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所以,無論是原著,還是後來的各種「封神IP」,或是今天的電影《姜子牙》,申公豹從來都是想證明自己。
只是,一個人如果看不清自己,就無法活出真實的自己,更談不上證明自己。
#電影姜子牙#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