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2021-02-07 有書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本巨著通古今。


絲綢之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


熟悉的是,這是一個從小學課本到新聞中頻頻出現的字眼;


陌生的是,除了知道絲綢之路是條古商路,我們好像就沒有更具體的認識。


似乎,我們對這條神秘的商路充滿了好奇,比如:


絲綢之路從哪裡出發?到達哪裡?連通哪些國家?這條路連接的區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什麼是「新絲綢之路」?


為何中國要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政策?什葉派、遜尼派的分歧點在什麼地方?這些歷史過往對當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有什麼樣的影響?全球化是個新興現象嗎?


這一切問題的答案盡在各位書友手中這本厚重的《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






是的,這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寫道:「人們已經習慣於接受一部內容沉悶的文明史:古希臘之後出現了羅馬,羅馬之後出現了基督教歐洲,基督教歐洲之後出現了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之後出現了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政治民主帶來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和民主思想的碰撞反過來推動了美國的出現,其中蘊含著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權利的真理。」


可是,作者意識到這些他熟悉的故事——西方政治成功、文化優勢、道德勝利的頌歌——是存在誤區的,讓人很難再從新角度審視人類千年的文明史。


實際上,不僅如此。


西方文明勝利的光芒太過耀眼,到2016年似乎有了些衰退趨勢,政治黑天鵝一個接一個;東方文明在飽經摧殘後迸發巨大的發展活力。


東西方賺足了全球媒體的眼球,卻忽視了東西方中間地帶上發生的歷史。這片區域自地中海和黑海東岸至喜馬拉雅山脈。


事實上,數千年來,連接著歐洲和太平洋,坐落在東西方之間的這片區域,才是地球運轉的軸心。


是的,是時候跳出我們固有的認知範圍。


跟隨著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重新出發,走進中西方文明的中間地帶,以全新的視角審視絲綢之路區域的過往,藉此觀察整個世界的當下以及未來。






通讀此書,我們會了解到:


這連接東西方的紐帶,5000年前就建成了偉大的城邦;


這裡是世界上主要宗教的發源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印度教在這裡相互碰撞;


這裡是各語言群體競爭的熔爐,印歐語、漢藏語、突厥語、高加索語在此匯集;


這裡見證了一個個帝國的興盛和衰敗,文明的衝突和戰爭如蝴蝶效應般波及中西方各國。


這裡,正是審視過往歷史,觀察當下,預測未來的最好窗口。






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裡泉湧君為大家領讀《絲綢之路》,以下是本書的內容劃分和進度規劃:


1. 絲綢之路從這裡誕生

第1-23頁 

2. 宗教傳播的信仰之路

第24-87頁。

3. 皮毛與奴隸貿易之路

第88-116頁

4. 天堂之路

第117-135頁 

5. 地獄與重生之路

第136-171頁

6. 黃金與白銀之路

第172-205頁

7. 帝國之路

第206-238頁

8. 戰爭與危機之路

第239-307頁

9. 納粹之路

第308-343頁

10.冷戰與中東亂局之路

344-435頁

11.總結:新絲綢之路

436-447頁

相關焦點

  • 九個日本頂尖教授,寫了部有野心的世界史,白巖松羅振宇讀完都推薦
    一部擺脫西方視角的世界歷史該是什麼樣?一部不再靜態看待歷史事件的世界歷史,該如何呈現?一部讓中國讀者可以讀出新意的世界歷史又該新在哪裡?——也許這些並沒有統一的答案,歷史的每個拐點時刻並非偶然,讀史的每個視角都有自身的意義。
  • 絲綢之路:人類文明的脊梁
    穿越歷史的輪迴,我們可以看見絲綢之路熠熠閃耀,穿越草原、沙漠、雪山等不毛之地,沿著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山脈、伊朗高原的廣大區域遍及,像是地球的龍脈或脊梁,見證著不同文明的興起、發展、傳播、衰亡,可以鄭重其事地說,絲綢之路是兩千多年來人類文明的脊梁。隨著考古發現的證實,絲綢之路所烙刻在人類文明道路上的印記,將逐漸被拭去覆蓋的塵土與歷史的疑團。
  • 歷史| 絲綢之路居然傳播黑死病並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年人類文明歷程和世界史的偉大道路:「絲綢之路並不處在世界的邊緣,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還將持續影響當下的世界。」絲綢之路資料圖「絲綢之路」因其名中的「絲綢」一詞,長久以來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條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進行絲綢貿易的通道。
  • 對《歷史研究/中國史與世界史的融合》之淺談
    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對話與融合,是歷史學永恆的命題,將中國史與世界史互寓其中,有助於對中國史有更深刻的詮釋,有助於對世界史有更全面的認識,有助於在對人類歷史的科學探索中,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解釋人類文明的真諦。中國史與世界史的互動、碰撞和交融,既是歷史學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歷史學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本刊始終秉持的理念。
  • 全球經濟史視野中的「絲綢之路」
    他們行走的路線大體上就是「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文化交流史上的「絲綢之路」雖然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在經濟上意義不太大,但在文化交流上卻非常重要。在古代,文化往往與宗教有不解之緣。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 2020年有哪些世界史好書值得期待?
    這些年陸續出版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人類簡史》《絲綢之路》等現象級單品,以及甲骨文叢書,汗青堂叢書等世界史主題叢書在讀者中樹立起品牌和口碑,引起了學界、文化界、媒體和讀書人的高度關注,國內出現了不少主要以產出世界史為主的出版機構或品牌,都是這股熱潮的佐證。
  • 用264段故事,讀完世界史,一套不能錯過的歷史通識經典
    「沒有人知道人類所有的故事,但了解世界史是有益的。因為它是關於我們是誰的故事,關於我們祖先的漫長旅程,關於改變了世界的小小事物,關於勝利者與失敗者,關於追求真理的人與驚人的發現……」這是BBC紀錄片《安德魯·瑪爾的世界史》裡的開場白。
  • 耶魯學霸花3年寫的世界史,人氣爆棚,每一眼都是享受
    這種高瞻遠矚的人生視角,在讀世界史時尤為明顯。超廣角的視野使你看清全人類歷史的演變,對你今後工作、生活上的大局觀很有幫助。在瞬息萬變的當代,通讀世界史的你會比它人更懂判斷時勢,心態上更平和、不輕易焦慮。然而世界史雖然重要,想選出一本好的世界史讀本卻並不容易。初級的世界史書內容大多比較概括,沒有深入的觀點,也缺乏系統性。而專業性強的又常是文字量大,過於學術化,讀起來難免有些晦澀。
  • 蒙古帝國是如何「發明」世界史的?
    而本書《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可以算是這波風潮下的首部成果。廣大的中國讀者群也得以一窺這位日本史家對於世界史的另類思考與觀點。  本書的日文原名為「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日文初版於1992年發行,1999年再版。
  • 每日書 | 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
    我覺得這樣的書寫策略很有趣,讓原本想透過童話閱讀世界史的讀者,到最後卻發現世界史往往也是隱藏版的童話,具有神話的功能,是一種過度簡化的世界觀。 樸信英提倡閱讀的力量,尤其是「現在的孩子……沒有時間閱讀,單靠手機和電腦接觸世界,他們能和我們一樣從豐富多採的故事中成長嗎?」
  • 黃金周必看的歷史紀錄片(世界史)
    NO.2 《大國崛起》出品公司:中央電視臺播放平臺:愛奇藝、央視網、嗶哩嗶哩2006年,《大國崛起》作為一部大型電視紀錄片首次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播出眾所周知,世界史時間跨度大,人物事件比較複雜,系統掌握起來難度較大。《世界歷史》每一集都增設單獨標題。內容闡釋前後貫通,一脈相承,線索清晰。紀錄片通過採訪歷史專家、學者,考證最新考古發掘,探訪博物館等方式獲取豐富可靠的史料,進而展現世界史全貌。《世界歷史》紀錄片雖沒有過多的藝術渲染和文學誇張,但該片努力做到了科學性和可視性的統一。
  • 論著選刊|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
    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的世界史從此變得可能,至此,人類文明方才真正進入世界史的時代。而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學制改革,將東洋史與西洋史合併,出現了「世界史」這個科目。
  • 王興 | 從「西洋史」到「世界史」:中國世界史學科的演變
    「世界史」在中國有著特殊的含義, 主要指的是除中國以外的世界歷史, 實際上就是「外國史」。近代中國學人對「世界史」的稱謂, 大致經歷了從諸如萬世史、萬國史、泰西史、西洋史等直到今天通用的世界史。從「西洋史」到「世界史」的稱謂變化, 及隱含其中的中國學者對世界史學科的不同認識, 既反映了中國的世界史學科建設的發展歷程, 也說明了近現代中國史學不斷走向世界的學術視野。
  • 「絲綢之路」的意義被放大了,它和我們想的並不一樣丨活動實錄*贈書
    孫先生以自己的新書《新世界史·第2卷》中第十七章的內容為線索,從絲綢之路著手,梳理了歐亞大陸四個古代帝國——秦漢、貴霜、安息、羅馬——的變遷及彼此的聯繫,首度將四者串聯為一條文明帶。處於這條「道路」兩端的兩大帝國——秦漢與羅馬——是如何未曾謀面卻彼此成為對方的倒影的?請看下面的活動實錄。
  • 興亡的世界史(共21冊·臺版繁體)
    02 亞歷山大的徵服與神話:非希臘中心視角的東西方世界03 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04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非羅馬視角的六百年地中海史05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06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騎馬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07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 每日一書|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
    主要作品有《康熙帝的信件》《成吉思汗》《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興亡》《從蒙古帝國到大清帝國》等。岡田英弘對於世界史的推廣,與追求超越民族主義的新清史學派,同樣強調消解傳統歷史書寫中的東西界限,並試圖從全球史的視野重新詮釋東亞文明。美國新清史領軍人物——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是他的入室弟子。
  • 蔡孟翰:宮崎市定史學:世界史中的中國史
    在《亞洲史論》裡,礪波護刪去第一章《東洋的樸素主義民族與文明主義社會》,以《世界史敘說》替代,原本第五章《菩薩蠻記》刪去第一部分西亞遊記,留下第二部分西亞史的展望,並以西亞史的展望為新的標題。礪波護刪去第六章《日出之國與日沒之處》,以《亞洲史論考·下卷》最後一章《東亞史上的日本》替代。 如此一來,誠如礪波護所說,「宮崎的亞洲史觀以及世界史觀更能以直接俐落的形式,能讓讀者看到」。
  • 專家學者研討「大變局之際的世界史研究」
    【信息與動態】  作者:周曉菲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美近現代史學科主辦的「大變局之際的世界史研究」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上海舉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世界史研究要具有回應現實問題的能力,世界史學者應該承擔起應有的職責和使命,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研究大變局的時間內涵、歷史上發生變局的來龍去脈等,為我國應對大變局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與會學者認為,在大變局之下,我國世界史研究需要從學科建設、研究立意、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審視自身。
  • 「成吉思大交換」與作為「前世界史」的蒙古史
    近年來蒙古史的研究趨勢之一就是將蒙古史放到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去考察,將蒙古史視為「前世界史」的「世界史」,利用多語種史料,以蒙古為代表的遊牧文明與以波斯、中國為代表的定居文明的交流為切入點展開研究,認為蒙古徵服改變了歐亞大陸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重構了歐亞大陸的存在,現今歐亞大陸乃至世界的形勢大部分是由蒙古的遺產所奠定的。
  • 李隆國:構建國別史與世界形成史融合的中國新世界史
    我們的世界史學科也關注世界歷史的形成以及與之相關的世界性問題,但除此之外,世界史還是由諸多國別史和專門史組成的一級學科。可以說,我們的世界史學科既包括國別史、區域史,又包括世界史或全球史,是國別史與全球史或世界形成史的結合。  這一學科定位使我國世界史研究既面臨難度,又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世界史研究首先要學習和借鑑國別史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