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一本巨著通古今。
絲綢之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
熟悉的是,這是一個從小學課本到新聞中頻頻出現的字眼;
陌生的是,除了知道絲綢之路是條古商路,我們好像就沒有更具體的認識。
似乎,我們對這條神秘的商路充滿了好奇,比如:
絲綢之路從哪裡出發?到達哪裡?連通哪些國家?這條路連接的區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什麼是「新絲綢之路」?
為何中國要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政策?什葉派、遜尼派的分歧點在什麼地方?這些歷史過往對當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有什麼樣的影響?全球化是個新興現象嗎?
這一切問題的答案盡在各位書友手中這本厚重的《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
是的,這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寫道:「人們已經習慣於接受一部內容沉悶的文明史:古希臘之後出現了羅馬,羅馬之後出現了基督教歐洲,基督教歐洲之後出現了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之後出現了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政治民主帶來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和民主思想的碰撞反過來推動了美國的出現,其中蘊含著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權利的真理。」
可是,作者意識到這些他熟悉的故事——西方政治成功、文化優勢、道德勝利的頌歌——是存在誤區的,讓人很難再從新角度審視人類千年的文明史。
實際上,不僅如此。
西方文明勝利的光芒太過耀眼,到2016年似乎有了些衰退趨勢,政治黑天鵝一個接一個;東方文明在飽經摧殘後迸發巨大的發展活力。
東西方賺足了全球媒體的眼球,卻忽視了東西方中間地帶上發生的歷史。這片區域自地中海和黑海東岸至喜馬拉雅山脈。
事實上,數千年來,連接著歐洲和太平洋,坐落在東西方之間的這片區域,才是地球運轉的軸心。
是的,是時候跳出我們固有的認知範圍。
跟隨著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重新出發,走進中西方文明的中間地帶,以全新的視角審視絲綢之路區域的過往,藉此觀察整個世界的當下以及未來。
通讀此書,我們會了解到:
這連接東西方的紐帶,5000年前就建成了偉大的城邦;
這裡是世界上主要宗教的發源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印度教在這裡相互碰撞;
這裡是各語言群體競爭的熔爐,印歐語、漢藏語、突厥語、高加索語在此匯集;
這裡見證了一個個帝國的興盛和衰敗,文明的衝突和戰爭如蝴蝶效應般波及中西方各國。
這裡,正是審視過往歷史,觀察當下,預測未來的最好窗口。
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裡泉湧君為大家領讀《絲綢之路》,以下是本書的內容劃分和進度規劃:
1. 絲綢之路從這裡誕生
第1-23頁
2. 宗教傳播的信仰之路
第24-87頁。
3. 皮毛與奴隸貿易之路
第88-116頁
4. 天堂之路
第117-135頁
5. 地獄與重生之路
第136-171頁
6. 黃金與白銀之路
第172-205頁
7. 帝國之路
第206-238頁
8. 戰爭與危機之路
第239-307頁
9. 納粹之路
第308-343頁
10.冷戰與中東亂局之路
344-435頁
11.總結:新絲綢之路
436-4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