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絲綢之路居然傳播黑死病並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2021-03-05 高中歷史教學

核心提示:絲綢之路不止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道路,而是貫穿推動2000年人類文明歷程和世界史的偉大道路:「絲綢之路並不處在世界的邊緣,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還將持續影響當下的世界。」

絲綢之路資料圖

「絲綢之路」因其名中的「絲綢」一詞,長久以來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條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進行絲綢貿易的通道。然而,牛津大學拜佔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蘭科潘認為,絲綢之路不止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道路,而是貫穿推動2000年人類文明歷程和世界史的偉大道路:「絲綢之路並不處在世界的邊緣,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還將持續影響當下的世界。」

1、亞歷山大東徵

公元前336年,古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繼位。

亞歷山大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富足美麗的城邦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2、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漢軍首先奪取了河西走廊,控制了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徵戰,將遊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在這條古路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貿易與文明交流日益繁多。

3、佛教教義的改造與傳播

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上不同信仰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加強與其他宗教的競爭力,佛教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很多教義。

這個原本不受外界影響、純粹依靠自我發展的宗教,如今卻借鑑了許多其他宗教的做法並建起更多聖地,使通往徹悟的路途更加令人神往。一批佛塔和寺廟得以興建,並成為人們朝拜的地點。

4、草原遊牧民族入侵羅馬

公元4世紀末,一場全球性的氣候巨變造成食物短缺、饑荒遍地,草原遊牧民族迫於生存的壓力,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大規模移民。以匈人為首的遊牧大軍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盯上了絲綢之路上的財富,開始大舉入侵歐洲。

公元5世紀中葉,匈人領袖阿提拉率兵出徵羅馬。阿提拉在奪取多瑙河北部之後,曾侵略巴爾幹半島達15年之久。為此君士坦丁堡政府不得不向匈人納貢以換取和平,後者由此獲得了大批的珠寶和黃金。

被絲綢之路上的財富所吸引的匈人肆虐了近一個世紀,最終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整個帝國的文明幾乎回到了史前時代。

5、基督教的擴張與傳播

公元7世紀,絲綢之路成了各種信仰、觀念和宗教彼此衝突、彼此爭奪的焦點。

到了公元7世紀中葉,競爭格局似乎變得明朗,基督教長驅直入地向亞洲進軍。

公元635年,遠赴中國的傳教士們成功說服皇帝取消對基督教的抵制,並讓它成為合法信仰。基督教的分支景教終於開始在絲綢之路上的起點傳播。

6、伊斯蘭教的輝煌

公元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

富有的人們掀起了一場學術研究熱潮。許多並非穆斯林的傑出學者被召集到巴格達的皇宮中,或被吸引到遍布絲綢之路的頂級學術中心,如布哈拉、梅爾夫、貢德沙普爾和加茲尼等城市。學者們在那裡從事數學、哲學、物理、地理等一系列專業領域的研究。

7、蒙古人西徵

13世紀初,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領導下,蒙古人的鐵蹄沿著絲綢之路幾乎徵服了整個歐亞大陸。與恐怖的屠殺同樣讓人記憶深刻的,是蒙古人統治世界的智慧。他們用低稅率鼓勵絲綢之路上橫跨歐亞的貿易,他們用軍事統治消除了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隔閡,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

8、黑死病的傳播

14世紀,是被黑死病籠罩的時代。

連接歐洲和世界各地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變成了傳播黑死病的死亡之路。1347年,疾病抵達君士坦丁堡,然後是熱那亞、威尼斯和地中海。病菌都是通過避難回家的商人傳入的。當西西里島的梅西納人意識到回來的熱那亞人狀況異常時(滿身滿臉的膿包),已經為時太晚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嘔吐、咳血,然後死亡。

9、美洲大發現

15世紀末,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大量黃金為這一時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資金來源,各國開始不斷組織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大航海時代。

他在大西洋彼岸的發現讓歐洲備感興奮。「我們發現了印度恆河以外的陸地和島嶼。」他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寫信說道。哥倫布在美洲的發現以及對印第安人的掠奪為歐洲進入工業社會注入了原始資本。

10、美國獨立戰爭

1770年,孟加拉發生了毀滅性的饑荒。控制絲綢之路的東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拋售,處於破產的邊緣。

緊急的磋商之後,倫敦方面認為絲綢之路實在太重要,東印度公司絕不能垮掉,必須採取應急措施。然而,援助行動需要籌集大量現金,於是英國將目光投向了北美的殖民地,由此頒布了《茶葉法案》。正是這一法案點燃了大西洋彼岸定居者的怒火。

從美國人的立場看,導致美國《獨立宣言》誕生的一連串事件都有著特定的美洲背景。但是從更寬廣的角度看,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英國在絲綢之路的政策失衡。

11、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西班牙與葡萄牙在16世紀的成功讓英國人備感受挫,他們竭盡全力提升航海技術,諂媚地送禮物給奧斯曼帝國蘇丹以及波斯國王,只為在絲綢之路上獲得一席之地。

為了募集私有資金,英國成立了一些新的貿易公司,如「西班牙公司」「北海公司」「黎凡特公司」「俄羅斯公司」「土耳其公司」和「東印度公司」。這些公司都獲得了皇家特許令,以確保它們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取得壟斷地位。

靠著從絲綢之路上不斷攫取財富,一個北大西洋上的島嶼漸漸開始左右國際事務,成為一個控制著1/4個地球的日不落帝國。

12、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隨著歐洲各國將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絲綢之路以東,處於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終於開始出現盛極而衰的跡象,它的掌控開始放鬆。為了維持其在絲綢之路上的統治,英國不得不與歐洲甚至全球的競爭對手展開賭博性的冒險遊戲,其賭注也變得越來越高。

到了1914年,事態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連帝國本身的命運都被押在了一場爆發在歐洲的戰事上——一戰爆發了。

13、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30年代,為了構建一個長久的強國,希特勒急於得到資源。問題是,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利於其進入大西洋與美國、非洲和亞洲開展貿易,因此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絲綢之路的東方。他之所以與當時的蘇聯和解,是因為這樣就可以打通屬於他自己的絲綢之路。

但是,國內農業產量的不足是德國的一個明顯的軟肋。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入侵,之後為了獲得絲綢之路上更多的小麥,他做出了一個以數百萬士兵的生命為代價的決定:入侵蘇聯。

14、美蘇冷戰

1946年,打敗德國之後,蘇聯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和資源,開始將目光集中在絲綢之路上的中亞國家身上。

美國人也關注著這一地區,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一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絕對不允許蘇聯將這些國家收入社會主義的陣營中。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以及絲綢之路的支配權,蘇聯與美國開始了長久的冷戰。

(摘自《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彼得·弗蘭科潘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好資料,讓朋友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已經滅亡的東羅馬帝國,到底屬於今天哪個國家的歷史?
    東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一個國家,建立於公元395年,滅亡於公元1453年,國祚1058年,因國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佔庭而別稱拜佔庭帝國。 也許很多人對於東羅馬帝國存在一個誤會,東羅馬帝國不是從建立到滅亡都一個朝代統治,而是前前後後有12個朝代統治過東羅馬帝國,所以東羅馬帝國不是一個朝代,而是一個國家,就好比如我們中國,前前後後有多個朝代統治過是同樣的道理,這是歷史對於國家和朝代的區別,不能混淆。
  • 自然之惡:瘟疫肆虐下東西羅馬帝國,與之產生的巨大社會影響
    縱觀人類的歷史,僅黑死病(鼠疫)在14世紀便帶走了歐洲2500萬的生命,而傳播範圍最廣的流感更是在1918年的10個月間在世界範圍殺死了5000萬到1億人。「天災人禍」被用來稱呼對人類生命最大的兩個威脅,即瘟疫與戰爭,甚至有時候這兩個魔鬼還會一併前來,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不僅僅是帶走生命這麼簡單。
  •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殘存的東羅馬帝國有哪些歷史貢獻?
    昔日將地中海圍成內湖的羅馬帝國在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476年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東羅馬帝國繼續苟延殘喘,然而人們卻賦予它很高的歷史地位。《全球通史》認為「回顧歷史,拜佔廷(即東羅馬帝國)顯然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 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上):為何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卻能存活?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分享至朋友圈。千年帝國!這是一些人賦予拜佔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讚譽。而東羅馬帝國,卻在大遷徙時代的最危險時刻,頑強地抵禦住了攻勢,從而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並慢慢積累力量。後世人也是從那個時間點之後,以君士坦丁堡的原名拜佔庭,稱其為拜佔庭帝國,以表示其是羅馬帝國的延續與新歷史階段。所以「拜佔庭帝國」這個詞是後代人的表述,所謂的「拜佔庭帝國」這個名稱,東羅馬帝國從來沒有使用過。雖然他們的文化、習俗乃至血緣都更接近希臘人,但他們始終自稱為「羅馬人」。
  • 人文課堂|傳承千年的東羅馬帝國被誰滅亡?
    奧斯曼人打仗非常厲害,他們向東吞併羅姆蘇丹國的大部分舊地,向西則對東羅馬帝國大打出手。1331年攻佔了重鎮尼西亞城,1354年更趁著東羅馬帝國內部紛爭,渡過海峽,佔領了歐洲東南角的加利波利半島。隨後,奧斯曼王國就以加利波利半島為根據地,大舉進攻歐洲。
  • 人文課堂 | 傳承千年的東羅馬帝國被誰滅亡?
    奧斯曼人打仗非常厲害,他們向東吞併羅姆蘇丹國的大部分舊地,向西則對東羅馬帝國大打出手。1331年攻佔了重鎮尼西亞城,1354年更趁著東羅馬帝國內部紛爭,渡過海峽,佔領了歐洲東南角的加利波利半島。隨後,奧斯曼王國就以加利波利半島為根據地,大舉進攻歐洲。
  • 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公元395年後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 難弟不難兄,羅馬帝國分裂,為何西羅馬滅亡,東羅馬依舊繁盛?
    在大多數歷史材料中,一般都會把公元476年算為羅馬帝國滅亡的時間。
  •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日耳曼人是他的終結者嗎?
    羅馬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整個地中海都被羅馬帝國所環繞,成為了帝國的內海。然而,世事總是盛極必衰。
  • 中世紀最恐怖的黑死病——鼠疫
    中世紀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       在東歐黑海北岸有一個叫克裡米亞的半島,原來屬於東羅馬帝國所有,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
  • 遭東羅馬帝國壓制的「上帝之鞭」
    網絡上有一個很常見的說法,內容是這樣的,遭到漢朝擊敗的北匈奴部流竄到歐洲,對蠻族和羅馬帝國發動猛攻,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滅亡。
  • 羅馬帝國滅亡後,變成了現在哪些國家?數量驚人,整整43個!
    在世界歷史上,羅馬帝國創下的輝煌文化,一直讓人讚嘆不已。在國土面積上,羅馬帝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王國之一。那麼,羅馬帝國為啥會滅亡?都涵蓋了現今的哪些國家?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27年,滅亡於1453,綿延國祚1000多年。
  • 尼爾·弗格森:傳染病曾摧毀了羅馬帝國的等級秩序
    在公元 5 世紀,傳染病與移民、宗教傳播等共同摧毀了羅馬帝國的等級秩序。黑死病沿歐亞大陸的貿易網絡傳播開來,使整個歐亞大陸的人口在14 世紀驟減。約有一半人死於黑死病。這直接導致了西方世界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其中,羅馬帝國時代又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和東羅馬帝國(476年——1453年,又名拜佔庭帝國,跟中世紀時間跨度吻合)。由於古希臘文明體系非常先進,很快漂洋過海,得到了古羅馬人的認同,古羅馬人把古希臘文明忠實地傳承下來,在前期繼續發揚光大。
  • 世界史之中世紀2: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
    1,拜佔庭帝國出現330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在拜佔庭重建新羅馬,但在東羅馬帝國的11個世紀中,「拜佔庭帝國」這個名稱從未被使用過,這個稱呼是後來人為了區分採用的,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佔庭城。
  • 區區一扇小門,令君士坦丁堡淪陷,奧斯曼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也是土耳其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這裡曾經有一千多年的時間被叫做君士坦丁堡,它曾經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發生過一場耗時多日的激戰,在船堅炮利的奧斯曼帝國持續兩個月的強勢進攻之下,有著堅固城防的君士坦丁堡沒有失守,卻由於一時疏忽,城牆上偏僻的一道沒有關閉的小門,成為東羅馬帝國終結的關鍵因素。
  • 時間揭秘:土耳其千年帝國「東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
    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看到大勢已去,化裝奪門而逃,在混戰中被土耳其人擊斃。當天夜裡,土耳其人佔領君士坦丁堡全城。土軍在城內燒殺搶掠,歷代的藝術珍品被洗劫一空,華麗的建築物被付之一炬。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延續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的滅亡。隨後,土耳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羅馬的滅亡是因為阿提拉的入侵? 阿提拉真的打贏羅馬帝國了嗎?
    羅馬帝國究竟是如何被毀滅的,在史學界依然存在著很多爭議。不過,大部分歷史專家都比較贊同羅馬帝國是從內部開始毀滅的。專家們雖然認為羅馬帝國是從內部自己毀滅的,但是在網絡上卻流傳著另一個說法。很多網友認為,是阿提拉的入侵,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毀滅,而且這個觀點還被網友們用來間接的證明漢朝的強大。
  • 人類歷史上的瘟疫之害
    瘟疫的流行不僅危及個人生命健康,同時也深刻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  瘟疫是導致古希臘、羅馬衰退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五世紀,雅典幾度遭到瘟疫的襲擊,大量官兵死亡,連當時的執政官伯裡克利也不能倖免。瘟疫的侵襲使雅典輸掉了與斯巴達的戰爭,古希臘文明的黃金時代失去了光澤。
  • 東羅馬帝國的陷落細節:那個被忘卻的凱爾卡門
    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位於米蘭市,東羅馬帝國位於拜佔庭,後來更改為「君士坦丁堡」。 分裂之後的羅馬帝國的短時間解決了管理難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弊端也逐漸顯著。面對外部侵擾時,東羅馬與西羅馬經常發生歧義,對軍事援助與經濟資源爭論不休,導致資源分配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