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途說
(微信號:blxwz0660)
大潮汕與我們大汕尾,人文習俗、飲食習慣都有很多相識之處。在當地「粿」這食物都是一種神奇的東西。今天小途就給大家去扒一扒兩地的「粿」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前方是美食,請自備紙巾。以防口水溢出
潮汕粿
有一首潮汕歌謠這麼唱:「潮汕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
粿究竟為何物?滿大街都是各種有關「粿」的食物,卻對它充滿了好奇之心。有一首潮州歌謠這麼唱:「潮州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
「粿」並非甜點,非主食又亦是主食。初入眼,猶如馬卡龍一般的色彩在眼前;放入手,雖不見卻深感其中工序複雜;出油鍋,是如此般的金燦燦。
而這一切要源於:早先潮州先民從中原地區遷至潮汕地區,由於祭祖先需要用麵食來做果品,然而南方不產小麥,故以米食做果品,這才有了「粿」。
潮州民間千家萬戶的家庭婦女都會做粿,製作的每道工序都是精細又細,就連木雕模子都刻製得如此精細。「無工做幼粿」、「鬢歪歪做無雅粿」這些俗語都表現了「粿」的精細考究,小編整理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粿品。
紅桃粿作為粿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紅桃粿」也叫「飯粿」,大多下香菇,蝦米,花生,有鹹有甜,有專門的形狀模具,可蒸,或蒸後再煎。因為節日裡,需要上貢,紅色顯得吉祥,白飯粿只用來吃。
鼠曲粿鼠曲粿取用天然鼠麴草,熬成湯汁,調入豬油及糯米粉製成粿皮,包上豆沙或糯米、花生仁、蝦仁、豬肉調成的餡料,鹹甜隨意,再用圓形或桃形印模壓印成形,放新鮮竹葉上或香蕉樹的葉子上面,然後上鍋蒸熟。
鹹水粿「鹹水粿」也部分地區也叫豬朥粿,用米漿做成小碗形狀,是以小吃攤點的形式出賣,攤主先把粿皮蒸好備用,而菜脯幹切成丁,加入蒜蓉,用小爐子微熱,現作現賣。
無米粿咋一看還以為就是韭菜粿,但「無米粿」的粿皮是用番薯粉做的,餡多用蔬菜雜糧來做,有白菜餡,土豆餡,韭菜餡的,有鹹有甜。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多是煎的。
菜頭粿菜頭粿就是蘿蔔粿,潮州地區把蘿蔔叫成菜頭~蘿蔔弄成絲和米粉蒸製而成~煎著吃,沾辣椒醬、蒜泥醋或者陳醋都行。
甜粿其他的粿基本都是秈米粉,但甜粿是用的糯米粉,直接用線割成一條一條吃也行(不能用刀切,太黏),或者割成一條一條之後,裹雞蛋液再去煎著吃。清甜軟糯,有韌性、有嚼頭。舊時潮汕先民下南洋就要舂甜粿做乾糧路上充飢。
梔粿,顧名思義是用梔子和糯米粉調製蒸成的,對潮州人來說,清明節的梔粿要比粽子重要得多。和甜粿有點像,粘性太高,不能用刀切,用紗線分解成塊蘸白糖味道好極了。
草粿曾經總有這樣一幅場景:排著隊買,直接就在路口買了就吃,不用勺子直接就能吸到嘴巴裡,都是略帶苦味的草粿和細白糖的味道~並不是所謂的龜苓膏或者仙草蜜,對於潮汕人民來說是不願意這麼說的。
樸仔粿「樸仔粿」大多是清明時候出,時節食物。用樸籽葉榨的汁做的,其實就是樸籽饅頭吧~不過有一個植物的香氣。
韭菜粿韭菜粿當然是韭菜是主料。 皮的製作有兩種:一種是雪白的粿皮料;另,一種是晶瑩透亮的粿皮料。晶瑩透亮便叫做水晶球了。
桌球粿原名「檳醅粿」,因潮州話發音相似導致誤傳,但又容易記住,就變成「桌球粿」這種,一般為扁圓形,粿皮柔軟帶有稠度。桌球粿餡內含黑芝麻,糖粉,碾碎的花生,口感非常好。
筍粿竹筍切粒後加上蝦米、香菇,香氣撲鼻,令人口水欲滴。包好的筍粿放進蒸籠蒸熟就可進食了,蒸熟的筍粿還可以放入平底鍋,以豬油煎至兩面金黃,蘸醋來吃,也相當開胃。
酵粿,又稱發粿,是發酵類米制粿品。過年過節之時必備,有吉祥喜慶之意。
粿汁這東西太容易讓外地人當粿汁就是果汁,誰知道上來的是一碗冒熱氣的湯水,浮著白白的像麵條的東西。夾起一筷子,是介於米粉和麵條之間的味道,沒有太多調料,嘴裡留下一腔米香。不過,最令人難忘的是粿汁上的滷汁和滷味,讓讚不絕口。
炒糕粿用米漿蒸熟均勻切成小粿塊,入鍋煎再放蝦,瘦豬肉,雞蛋,味道香脆可口。
牛肉丸粿條湯,沒有牛肉丸的潮州人,還何談過日子。將煮好的粿條和牛肉丸盛入碗裡,潑上濃湯,放上幾片生菜葉,撒上菜蒲粒,即可食用。
牛肉炒粿條牛肉對於潮州來說,有著無盡的情感,牛肉炒粿條也分溼炒和幹炒,主要區別在芡粉汁,味道也是各有千秋。
粿的複雜來自它豐富的內容,無論是從外皮的製作,還是內陷的挑選,最終的味道都將會獨一無二。潮州人的闖蕩精神是舉世聞名的,常年的漂洋過海的生活,醞釀了「粿」的美食文化,便於攜帶,又能陪伴著人熬日子。同時在風浪裡討飯吃的人又迷信,敬天祭祖的時候,光鮮的粿也是絕對不能少的。
汕尾粿
海陸豐民間飲食習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因自然環境、氣候、物產與其它地方的差異,導致飲食的原始結構和製作技術也與其它地方大大的不同,從而形成了地方特色濃厚且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習俗。
自古以來,海陸豐地區「餜 」的做法和造型頗富地方情趣,既講究衛生,又注重美感,體現出海陸豐人民豐富多彩的飲食習俗。
海陸豐地區的餜會因為佳節吉旦的不同,種類和製作技術也不相同,俗話說:「時時的花,節節的餜」,可見不同時辰開的花不同,不同節日做的餜也各不相同。現筆者略談一下海陸豐不同節日佳旦的餜,以印證海陸豐的餜不但令人賞心悅目,胃口大開,還體現出海陸豐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
春節
春節是各地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之際,海陸豐民間家家戶戶為慶賀佳節,都有做甜餜,發餜,松餜,湯圓的習慣,陸豐地區還做龜仔餜來賀歲迎新。
甜餜即年糕,「甜餜」中的「甜」在海陸豐人民心中有「甜甜美美、甜甜蜜蜜」的好意頭。
「發餜」即取「發財」之意;「松餜」即取「生活寬鬆閒散」之義。海陸豐童謠有:「煎甜餜,睇虎獅;食發餜,看藤牌」的說法。甜餜用糯米粉,紅糖,少許花生油攪拌成漿,或用布袋裝餜「吊漿」,或不斷揉搓,然後用乾柴烈火猛炊一至二天而成
發餜用麵粉滲水和糖用發酵粉攪和,用陶瓷盛餜漿,用炊具炊成餜花,不成餜花者統稱「豬頭餜」;
松餜用米粉、糖或用芝麻為配料,在木框架裡蒸熟即成。
湯圓取合家團圓之意,湯圓即是用糯米粉衝開水和成一團,用手搓成圓珠狀,用紅糖煮之而成。
龜仔餜為陸豐各地來祈禱平安、財丁兩旺的美食,它以糯米粉和糖為原料,用豬肉、花生米、芝麻、冬瓜片為餡料,底部再貼上梧桐樹葉或芭蕉葉等,然後放在鍋裡蒸熟,這一陸豐特色的餜清香爽口,令人吃後回味無窮。
清明節的餜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大約始於夏代。每逢這一天,海陸豐城鄉各地,皆做鼠殼龜餜(或稱老鼠殼龜餜)、餜包仔,鹹、甜薄餅進行祭拜祖先以示悼念。
鼠殼龜餜即是用田野裡採回來的鼠殼棉草不斷揉搓,清洗,去枝存棉滲糯米粉製成,內包糖、冬瓜片,肉丁,陳皮等,此餜製法獨特,味道絕佳,令人唾涎欲滴;
餜包仔即是用麵粉滲水和發酵粉做成的蒸為一種有餡(可包糖、魷絲等)或無餡的饅頭;
鹹甜薄餅的製作即用麵粉漿在熱鼎中煎成一片片的圓薄面狀,內卷炒熟的豆芽,肉類的圓筒狀者為鹹薄餅,內卷花生、芝麻、糖等為甜薄餅。
鹹薄餅爽口清脆,甜薄餅清香誘人,各具特色,汕尾的鹹薄餅中以東湧地區的鹹甜薄餅味道獨特,口味豐富最為出名。
佛旦節的餜
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是佛祖世尊的誕生日,故海陸豐民間都要做重糕餜慶旦。
重糕餜用粳米粉泡水,或用泡水的粳米在石磨裡磨成漿,並把餜漿盛在錫盤上炊熟一層,再加一層炊熟,
最後一層添上蝦仔,小肉團,蔥花,使之成為祭佛佳品和南國風味的美食。
端午節的餜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節日上午以粽子敬奉祖先,海陸豐俗語有「五月節粽沒食棉襖唔放」的說法,意即端午節後天氣已炎熱,要放下棉襖了!我海陸豐地區屬南方水鄉,有「吃粽子,插香艾,賽龍舟」的民間間習俗.
所謂的「五月節粽」,就是把糯米在水中泡七八天,然後用香蕉葉或蘆葦葉捲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錐小桶,並把糯米或粳米放進裡面,糯米裡可放些磨菇、蝦仁、豬肉等配料,再把蘆葦葉或香蕉葉紮緊成三角形,放在鍋裡蒸熟便成。
另外,海陸豐有些地區在端午節裡還做些餈粑,餈粑的做法很簡單,主要用糯米粉和開水製成餜坯蒸熟而成,用以蘸糖,花生碎,芝麻粉而食。
中元節的餜
農曆七月十四至十六日是佛教的盂蘭勝會日,也是道教的中元節,為祭拜祖先和品嘗美食。海陸豐民間有的做扇糕餜、印桃餜、炒餜條。
扇糕餜是用大粳米粉炒熟,加糖,芝麻,用模具壓成餜品;
印桃餜俗稱紅龜桃,主要是用糯米粉和開水製成餜模,包上甜餡或鹹餡,用木料刻成的模具逐個製成桃印,表面塗上桃紅;
還有少人家用粳米泡水磨成餜漿,灑在錫盤上炊熟,再用刀具切成條狀,俗稱餜條,它和豬肉,豆芽等去炒,成為一道風味獨特的南國餜點。
中秋節的餜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重要的習俗,八月十五吃月餅,不但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習俗,也是我海陸豐人民的一種風俗習慣。
月餅的製作講究味道,而且表面用模壓製成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重陽節的餜
農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稱「重九」,因「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這一天海陸豐有的地區做的重糕餜又叫重陽餜,要做成九層,像寶塔,上有兩隻小羊。
有一小部分地區還要做菜包餜,即以精粳米粉衝開水製成的餜坯,內包魷絲、蝦仁、肉類、並炒菜料作餡而成。
這種餜以梅隴地區的菜包餜尤為出名,其餜小巧玲瓏,做工精細,色香味一絕,是現在茶樓的出名佳品,海陸豐民俗中,有「吃糕做菜餜,女人穿耳孔」的重陽節做法。
冬至的餜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海陸豐地區冬至的應節食品主要有「冬節蛤」和「冬節圓」。
「冬節蛤」是用精粳米和開水製成餜坯,包上炒菜料、魷絲、蝦仁等肉類,捻成「蛤」形,蒸熟而成。
「冬節圓」即湯圓,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海陸豐民間有「吃了冬節圓加(長)一歲」的說法。
當然,海陸豐節俗中應節的餜並非一成不變的,一些地區因同各民族飲食習俗的不斷交流,促使其自身的飲食習俗文化不斷發展,比如冬至有些地方做紅龜桃餜,老鼠殼龜餜等,有的地方還應節做「團仔餜」「粉籤餜」「甜面餜」「鼎溜餜」「面猴餜」「煎椎餜」「扁實餜」等等。
總之,在海陸豐的節俗中,民間美食中的「餜」應有盡有,不勝枚舉,此中,可折射出海陸豐飲食文化習俗的豐富多彩,以及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厚廣泛!
內容整理:汕尾無影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精心為你提供汕尾最前線的旅遊動態資訊,當地旅遊介紹
景區攻略、人文習俗、特色美食、旅遊視頻
隨時掌握,騰途旅遊
是你遊汕尾必備的旅遊指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