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完年終獎就辭職,似乎成為中國式職場的特色,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很多企業的年終獎發放並不合規。這種小聰明,卻導致離職像春運一樣集中爆發。
在我的印象裡,老東家的年終獎與離職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當年我11月底離職,但4月份依然拿到年終獎。這種良性的模式下,年終獎不再是離職的催化劑,而是起到分流的效果。
根據《財富》雜誌統計,一名員工離職後,從招聘新人到新人順利上手,單是替換成本就高達該離職員工年薪的150%,如果離職的是管理層核心人才,那麼這個數字可能更為觸目驚心。
從這個角度看,HR除了被動當消防員,天天忙於招聘,還可以主動從成本的角度看待招聘與留人,通過人效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改善措施。這樣做,既體現自身價值,也容易得到老闆認可。
招人難,留人更難,而疫情將招聘的難度進一步放大。大企業裁員自救,小企業一將難求,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年底。年底臨近,企業會根據下年度戰略目標做人才盤點,員工也在待價而沽,任何內外因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HR而言,年年難過年年過,要解決招聘、留人難題,需要考慮的並不是某類個體,更應該系統地建立起招聘與留人機制,包括如何測評員工、年終獎該怎麼發、職業通道如何設計、企業文化怎樣建設等方面。
越是招聘難的企業,留人越是困難。說到底,能不能留住人,要看企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摳門的企業留不住人,員工之所以不走,不是對企業認可,而是因為機會太少。
招聘匹配度可能成為很多HR的分水嶺。一味選優秀的人,而不是合適的,年底很可能年終獎都不要就提離職。馬雲常說,離職的原因林林種種,但歸根到底就兩條:一是錢給少了;二是心受委屈了,似乎並不能解釋此類現象。
優秀人才離職,更本質的原因是企業缺乏優秀人才的生存土壤,無法體現其價值。很多民營醫院熱衷於高薪聘請知名專家,但因為缺乏持續病源,很多專家都萌生退意。在公立醫院,專家是純粹的醫生,而民營醫院,專家更多肩負起引流的重任,這種定位的差異,導致很多專家滑鐵盧,最終離職。
招聘標準不斷降低,很可能進入用人留人的惡性循環。招聘難,很多企業會降低勝任資格,面試更像走過場。這種操作,必然迎來試用期離職潮。
關於離職,有一條「232」定律:入職2周後離職,與面試關係較大,除了降低錄用標準,普遍言過其實;入職3個月後離職,與直接上級關係較大;入職2年後離職,與職業晉升或發展平臺關係較大……反過來看,也給我們的招聘與留人指出了改進的方向。
招聘或留人,除了按職務高低分析之外,必須考慮重要程度或稀缺性。如很多體檢機構,普遍只有一個廚師,如果廚師離職,勢必影響到客戶的感受。這類崗位,必須做好人才儲備,避免突然自離。
很多中小企業幾乎零成本招聘,或者招聘渠道非常局限,這直接影響到招聘效率,造成崗位空缺。因此,在設計招聘方案時,一定要多備幾套,如緊急又重要的崗位儘量啟用獵頭;不重要不緊急的崗位採用自主招聘;緊急但不重要的可以走內部調崗,以解燃眉之急;不緊急但重要的可以走內部推薦……
很多HR發現,年終獎留人越來越不盡人意。除了額度有限,吸引力不足之外,年終獎更容易對混日子的員工產生激勵,導致該走的沒走,該留的沒留。
對高層而言,股權加期權留人,讓個人利益與企業長期發展緊密聯繫早已成為趨勢;對中層而言,能力提升與發展成為核心關注點;基層員工而言,差異化年終獎更受歡迎。
金錢激勵時效性有限,我們可以用情感攻勢。其實,很多企業都有類似嘗試,如組織優秀員工為父母洗腳,帶父母旅遊;安排全體員工父母或配偶或家屬定期體檢,按月發放孝心基金;也有做優秀員工家訪的……這種情感紐帶,在員工家人與企業之間產生更多互動,員工離職,很大程度上不是個人行為,而要聽取家人的意見。
年底是否一定迎來離職潮,我們需要理性分析。像一些行業,年底屬於淡季,本身不產生招聘需求,又何來離職潮一說?
當然,我們也必須多了解整體的就業趨勢。最近,清北碩博畢業生扎堆去當中學教師,到底是就業擠壓,還是人才浪費?這種現象是不是意味著高薪職位依然非常稀缺?與此同時,廉價農民工越來越難招聘,但廉價大學生卻比比皆是,這會不會帶來一些用人策略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