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追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定為其一。這位清末民初的著名實業家畢生堅持「父教育、母實業」,在發展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一生中創辦了40多家企業、近400所學校。也因此,他所代表的企業家精神在近期重新大放異彩。其實,優秀的企業家從來不會停止思考:究竟什麼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需要怎樣的擔當?跟誰學創始人兼CEO陳向東深度思考,他得出的結論是,一個好的企業,一定要承擔它的責任,「在中國的當下,應該有更多優秀的企業家,能夠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其實我覺得這是當下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去積極思考的。」自稱「天生就喜歡教書」的他,對於自己今天的定位,依然是「能夠成為一個好的老師」;當然,內心深處也憧憬「詩與遠方」的Larry(陳向東的英文名),也會如此暢想:假如有一天,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如果別人說,「這個人是一個教育家!」那自己肯定也會非常開心。這個腳踏實地、將心注入的創業者,目前帶領著一家全球市值規模最大的在線教育公司;跟誰學已經連續8個季度收入增長超250%,是中國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規模化盈利的在線教育公司,世界上第一家市值突破100億美元的在線教育公司。
陳向東認為「我們很幸運」,因為自己和團隊是在做教育,只不過是通過商業的方式做教育,「但是我想,其實要想把教育真正做下去,首先一定是在商業上非常成功,但是怎麼能在商業成功的同時,又能把教育做好,我覺得這是非常拷問人的良心、拷問人的道德的事!」儘管勤奮如「拼命三郎」,但他仍時常輾轉難寐。因為做教育,能夠影響那麼多孩子、影響那麼多家庭,甚至會影響到中國的未來, 「我們必須要全力以赴,必須有種慈善之心。」這樣的時刻也並不陌生:在每個創業者夜深人靜無數次叩問自己的內心之時,陳向東常常思考另一個令人冒汗的問題:如何才能「配得上」?Larry喜歡在夜裡寫郵件,問自己和員工一連串「我們配嗎?」——
我們配得上千載難逢的大運氣嗎?我們配得上時代嗎?我們配得上生命的珍貴嗎?我們配得上周圍人的優秀嗎?……
外界在探究陳向東以及跟誰學創造的諸多奇蹟時,找到的答案是:長期價值主義、最小盈利單元、領導力、團隊戰鬥力……然而,透過陳向東深夜的「捫心自問」,我們似乎能看到一切的原點所在。「教育的本質是愛,是溫暖,是影響,是疼愛,是把你的生命給另外一個生命。」陳向東說。正是這份對教育的敬畏,讓他從受益者轉換為播種者,在跟誰學創立和發展的路上,一路穿越黑暗、縱情向前。土壤錯了沒關係,只要種子對了就會有收穫一個大雪紛飛的凌晨,一位鄉村教師一瘸一拐地跋涉在雪地裡,他要趕到陳向東的家裡。今天,他要帶著這位出色的學生,參加縣裡的數學競賽。但因為路滑摔了腿,老師接上陳向東趕往鎮公交車站的時候,比預計晚了十來分鐘,頭班車已經開走了,他們不得不乘坐下一班汽車,趕到考場時,已經晚了半個小時。陳向東永遠記得老師淚流滿面地懇求監考老師讓他進考場的畫面;他永遠記得,老師拉著自己跌跌撞撞翻山越嶺趕路的場景;他永遠記得因為遲到沒有入選,老師跟自己道歉的場景。老師的那份執著、那份愛,令他至今難忘。17歲第一次參加工作那年,陳向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個貴人——他任教所在的中學校長。這位校長每次講課都特別有激情,經常會講到嗓音沙啞,偌大校園裡都能聽到他講課的聲音。他每次講完課之後都疲憊不堪,但一跟人說話,又總能滿血復活。這讓陳向東感動又敬佩。年輕的陳向東於是經常站在他的教室門口聽他講課,觀察他每個姿態、每個動作,學他說話做事的方式。在校長的影響下,陳向東也近乎痴迷般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早起晚睡,一有時間就找學生聊天,發現他們的知識薄弱環節,給落後的學生補課。第一個月月考,陳向東帶領的班級平均分比另外兩班的平均分高了將近20分。這個巨大的正向反饋,讓他愈加熱愛教師這份職業。所遇之人身上那份善良、那份向上,早已在陳向東心裡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這麼多年來,它萌芽、破土、綻放枝葉。
後來,他常常對跟誰學的小夥伴們說:「土壤錯了沒關係,只要把種子弄對了,持續突破、創新、成長,就會有收穫。」陳向東所在的地方是國家級貧困縣,因為家裡窮沒能上高中,只能就讀當時的一所中專學校——洛陽市第一師範學校。當時,一批中央講師團來到洛陽支教,這些老師清一色都來自北京的大學。除了知識,他們還帶來了關於遠方的故事。這為陳向東此後的人生帶來了無限的想像和可能,甚至為人生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縣城工作的10年間,他一直沒有忘記那個遠方的北京,一定要到北京上大學。當年他不敢告訴別人他在考研究生,經常等到學生下課、睡覺後,才一個人開始偷偷學習高數、英語、經濟學。屢次失敗後,他終於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一個中學老師,他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全國排第一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專業,實屬不易。陳向東後來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頗有感觸:人生中很多失敗,是當人們放棄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離成功有多近。「我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做教育32年,我一直在想我怎麼會長成今天這樣,我怎麼那麼有運氣撞上了所有一切,我何德何能有今天?」其實,這就是教育的力量。陳向東內心燃起了一團火焰,他要讓更多像他一樣渴望改變命運的孩子,同樣受到教育的恩澤,這是一種責任感,一種使命。穿越至暗時刻: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2014年,陳向東創立跟誰學,致力於通過科技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很快,跟誰學就獲得了由高榕資本領投的5000萬美元A輪融資。未曾想,此後不久,跟誰學一度經歷了一段長達兩年的至暗時刻。2017年9月,跟誰學實現了盈利最小單元,失眠許久的陳向東終於睡了個好覺。迄今為止,跟誰學仍然是第一家實現盈利的在線教育公司。
在線直播大班課這樣一個最不具創新的模式,為什麼卻被證實是目前最好的盈利模式,成為在線教育新風口?因為陳向東比別人更能夠深切體會到一個好老師的重要性。他常常回想起自己剛開始教書時,好老師稀缺,每個班都塞滿了學生。他的班上有73個孩子,教室後面的門都打不開。「如果一個優秀老師線下每個班只有20個學生,但通過技術加持,每個班能夠教2000個孩子。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就把一個最優秀老師的產能放大了100倍。」跟誰學真正的價值,在於發現名師,讓更多的人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無關階層、無關地域。名師出高徒,這也是「高途課程」(諧音)名字的由來。客觀說,與一對一和小班制教學相比,在線大班課的規模化盈利能力的確較強。但最大的質疑點在於,如何保證教學效果?對此,陳向東指出:跟誰學在線直播大班課,它的表象是大班教學,但它的本質是大班教學、小班服務、個性體驗。因為採用「名師授課+雙師輔導」的模式,每個班級配備一名主講教師和一定比例的輔導老師,這樣既有名師系統講解,又有輔導老師提供後續一對一、個性化的服務。數位化技術發展到今天,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錯誤、難點、困惑點,完全可以做到個性化推送。這一切使得在線大班模式成為受歡迎的學習形式。有一些在線教育公司,把失敗純粹歸因於流量。陳向東並不認可,他指出,教育質量永遠是根本之根本。即使大家都在討論營銷、流量的時候,在跟誰學,講的最多的仍然是老師、教學、品質、有效增長。疫情的衝擊,也讓在線教育開始加速引爆。今年2月,跟誰學微師用戶量暴增;累計新註冊用戶達到了13000多家,4天的註冊量,就相當於過去一年多的註冊量。這讓跟誰學微師團隊異常興奮,每個人都鬥志昂揚,高喊著要打勝仗、要成就客戶、要打糧食。但陳向東想的可不僅是打糧食。他緊急組織了6個團隊,在最短時間內成立了微師小組,每天召開早會和晚會,早目標,晚檢查,每天復盤討論得失。在跟誰學,尤其強調盯細節、拼幹勁、埋頭苦幹、極致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對全體員工說:這樣一個偉大的在線教育爆發性的機會,來磨練我們的性情,磨練我們的魂靈,磨練我們的心性,磨練我們的鬥志,磨練我們的利他之心,磨練我們的感恩之心,這是關鍵之關鍵。「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陳向東要利用這個關鍵時刻、關鍵事件、關鍵考驗,歷練出一批有擔當的夥伴。關鍵時刻,也最能考驗一個組織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在疫情期間,學生不能到校上課,家長也為此擔憂。跟誰學決定向武漢地區的中小學生,捐贈2萬份總價值2000萬元的寒假正價直播課,為確保教學效果與服務質量,他們承諾授課內容、上課時長、授課老師與寒假正價班一致。同時,微師平臺也免費幫助超過134,000家的培訓機構和個體老師成功轉為線上授課。有人捐錢,有人捐物資,陳向東卻選擇了捐課。在他看來,創業企業如果能夠活下來,能夠不斷增加就業、創造稅收,就是最大的社會責任。教育事業天然就帶有社會屬性,如果能把教育做好,就是在做慈善,就是在履行社會責任。而眼前承擔社會責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本職工作,投入到為學生和家長的服務當中。一個好的CEO,首先是一個布道者有時候,培養團隊和教書育人是一個道理。有一次,跟誰學一個剛工作不久的新員工,因為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在自己的崗位上幹了一段時間後,想換個部門試試,結果他的主管態度很不友好,拒絕了這個年輕人的請求。陳向東得知之後,反思自己平常對主管的溝通和調研不夠。「我們做教育是要育人的,不妨先從我們的夥伴育起。」從那以後,他開始做跟誰學職級體系的梳理,鼓勵員工跨部門流動。一個好的CEO,是一個真正的領航者、啟迪者,更是一個布道者,企業使命、願景、價值觀的捍衛者。翻看跟誰學的內部信,陳向東很少在全體會議上講經營數據、財務指標、股票價格,他講的更多的是尊重、進取、協作、人生的意義。他會歸納60條拼命工作的好處,也會講120句箴言。他引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段著名的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
他還把最後一句話改為跟誰學的使命:為科技讓教育更美好而奮鬥!30多年前,17歲的陳向東還不能真正弄懂什麼是教育。但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最美的年華裡,享受陽光,肆意生長,向最優秀的人學習,並全力以赴做到最好。這段時光對他的影響延續至今。直到現在,陳向東在公司內部還會反覆地告訴團隊:我們應該找到對生活有熱切嚮往的年輕人,並且使他們對遠方產生嚮往。
《小王子》裡說,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僱人收集木頭,也不要給人分配任務,而是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很多時候,與其說陳向東是一個企業家,不如說他更像一個人生導師。他最喜歡給員工送的禮物是書。有一次,他甚至設計了一個禮物套餐:兩本書(《如何學習》和《從優秀教師到卓越教師》)、三個本子、兩件衣服、一個包。他希望這些年輕人能穿上衣服,背上包,拿著書,去遠行。今年初,李文亮醫生走的那天晚上,有好一陣子,陳向東一個人莫名其妙地緊張,不知所措,一瞬間竟然淚流滿面。他安慰自己:唯有讓自己更好,唯有成為像李文亮一樣為他人而活的人,才能配得上美好的年華、珍貴的生命,配得上跟誰學夥伴們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我們現在有2萬多名員工,我們號召大家說,我們做教育本身可能就是做最大的慈善。」他說,「我們希望社會提到跟誰學的時候會說,跟誰學是一家令人尊敬的機構,是一家有著強大社會責任心的機構,是一家有著強大社會引領(作用)的機構。我覺得我們的標籤就是一家有愛的、奮鬥的、有名師、懂教育的一批嚮往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