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壞東西!」,孩子進入詛咒敏感期,父母的處理方式很重要

2021-01-13 小C育兒家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速的成長,希望他們儘早成熟,不過快速的成長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很多父母在不經意間會聽到自己的孩子在講髒話,不過自己在家中從來都會避免讓孩子聽到髒話,那麼孩子是從哪裡學到的呢?

閨蜜小夏的孩子今年三歲了,有一天她帶著孩子出去逛街,路過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買玩具,不過孩子看中的那個玩具的價格確實有點高,小夏就想勸說孩子放棄,並且堅決地將孩子給帶走,孩子一邊哭鬧一邊被小夏拉走,在路上,孩子突然冒出一句:「媽媽是壞東西!要打死!」小夏聽到之後臉色一黑,好在同行的奶奶在一旁打圓場,才把小夏的火氣給壓了下去。

為什麼孩子會突然說髒話呢?

相信很多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候會聽到孩子脫口而出的髒話,如果平時一直重視自己言行的父母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會感到很困惑,為什麼孩子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會說髒話,究竟是誰教她們這麼說的?

其實是孩子進入了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是指兒童在學習語言的初期(一般在3歲左右)在接觸到一些髒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後,喜歡不分場合地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歡使用,而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又恢復正常,專家將兒童這個時期的語言習慣稱之為詛咒敏感期。

也就是說,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語言的力量,並使用這些力量,以此來觀察其他人的反應。當然孩子的本意並不是想侮辱,只是想看看這句話所帶來的結果。

粗心的父母會認為孩子還小,平時一定是從其他人的嘴裡聽到的,她們還不懂事,不知道這句話的意義,相信在之後會改正的。

還有一部分父母在聽到孩子脫口而出的髒話時,會感到很生氣,會對著孩子發火,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的這句髒話卻是侮辱了自己,另一方面是孩子學壞了,沒有朝著父母預期的想法去學習好的一方面。

實際上,上文的方式都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都會帶來惡劣的後果:

1、如果父母對著孩子發火的話,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父母在對著孩子發火的時候,雖然也會有所克制,不過脫口而出的話也是髒話,這同樣會被孩子記在心中,在今後的交流中也會說出這樣的話,甚至會說的更加過分。即使在當時在孩子的痛哭聲中讓孩子改正了,如果是心理比較脆弱的孩子,會給他們留下心理陰影,在成長中不願意與其他人說話。

2、如果父母不重視這個情況會助長孩子這個行為

父母認為孩子說髒話無所謂的話,就是在默許孩子說髒話,孩子會更加肆無忌憚地說髒話,在與同齡人交流的時候會認為這樣的說話方式更加「酷」,引導著其他孩子說髒話。從小養成說髒話的習慣,會拉低孩子的素質,不利於孩子優秀品格的養成,今後進入社會中也會被其他人討厭。

3、如果父母一味說教的話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須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已生長。 —— 杜威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犯錯,和孩子說一些道理就行,這樣的想法有正確的部分,但是如果反覆對著孩子說教的話,就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超限效應」的影響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聽不進父母的說教,不會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會給還留下父母還沒有生氣這個錯誤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的壞習慣變本加厲。

其實當孩子說髒話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軟硬兼施,先嚴厲地批評孩子,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情的錯誤與嚴重性,不過不要上升到攻擊孩子的方面,在孩子認識到錯誤之後再用道理來教育孩子,在講道理的時候要精煉,不要過於繁瑣,儘可能讓孩子接受,而避免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壞媽媽,我要打死你!」 當孩子飆狠話,爸媽下一秒的回答很重要
    比如「你是個壞媽媽,我要打死你!」這種在家長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話語,也常能夠從一些孩子的嘴中聽到。看著自家孩子口出狂言而變成了「熊孩子」,很多家長往往非常心寒。面對孩子口出狂言,部分父母可能會第一時間就直接指責孩子,也有一些父母會對此漠不關心。
  • 孩子到了「詛咒敏感期」愛罵人,父母掌握四個方法,順利解決問題
    不少父母會發現,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階段,突然由原來乖巧懂事的樣子變成滿口髒話、盡說一些詛咒性的語言,而且對孩子此行為,父母是屢禁不止,這讓父母感到困惑不已。其實孩子「出口成髒」是因為到了詛咒敏感期,3、4歲的孩子處於語言爆發期,感受到了語言的新奇與力量,而說髒話是孩子學習語言的一種方式。
  • 3歲寶寶總說髒話,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只是進入「詛咒敏感期」
    研究表明,幼兒在3歲左右的時候會進入「詛咒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很多事情都非常好奇。而且因為語言功能的發展,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卻不完全,使得說話時,孩子容易「口誤」,也就是童言無忌。這就使得孩子有的時候看起來很乖,但是一些時刻,他們又會說不好聽的話,比較隨機,這就是詛咒敏感期。
  • 孩子亂扔東西,多半是進入「動作協調敏感期」,家長要加以引導
    我們在照顧小孩子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孩子特別喜歡亂扔東西,而且我們也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因為很多父母都不理解孩子此時此刻究竟是怎麼想的,所以也只能放縱著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而且孩子做出扔東西這樣的舉動,多半是進入了動作協調敏感期,我們應該用更好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才是。孩子進入「動作協調敏感期」家長要加以引導1.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孩子從一歲半到6歲的時候,會先後經歷6個敏感期。
  • 孩子滿嘴「髒話」還屢教不改?家長別心急,多半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種種方法用的不能再用了,但是孩子還是想說還是照樣說,怎麼都不行。後來太無奈,就向身邊有經驗的媽媽們請教,然後才知道她們的孩子差不多也是在三歲的時候,會出現滿嘴「髒話」的情況。據她們的科普後,鵬鵬媽才知道這是孩子的詛咒敏感期到了。什麼是詛咒敏感期?
  • 四歲男孩「滿嘴髒話」,媽媽千萬別發火,只是汙言穢語敏感期到了
    但如果孩子處於3-6歲,經常說些匪夷所思的髒話,那父母就要注意了,因為這可能是孩子進入了語言敏感期的特殊階段——詛咒敏感期。孩子說髒話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不知道孩子說髒話背後的原因!所以,當孩子說髒話,父母要做的不是馬上糾正,也不是忽略不管,而是需要了解孩子說髒話背後的訴求,輔以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詛咒敏感期。
  • 女孩6歲還不會說話,是錯過了語言敏感期?敏感期真的那麼重要?
    反而家長焦慮的心態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03 敏感期重要與否,取決於家長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則新聞,一位媽媽對於3歲的孩子不會說話很是著急,之前也從未了解過孩子有敏感期件事。在聽說過孩子有語言敏感期後,是既後悔又擔心孩子的語言發展,生怕孩子從此不會說話了,整天在孩子面前長籲短嘆的抱怨自己錯過了語言敏感期。且孩子似乎驗證了媽媽的想法,5歲了也沒有開口見過一句話,去醫院檢查也沒有查出孩子有任何病症。
  • 「媽媽,同學零花錢比我多」,孩子攀比,家長的處理方式很重要!
    而現在的孩子,每天都能從父母哪裡拿到一點零花錢。 這是好事,孩子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也是壞事,因為年幼的孩子會互相攀比零花錢。 「媽媽,同學零花錢比我多」,面對孩子攀比,家長要怎麼處理? 「媽媽,同學零花錢比我多,我也想要多一點。」一回到家,女兒玲玲就對媽媽張女士說。
  • 孩子動不動就罵人?「詛咒敏感期」到了,這3招幫助家長做好引導
    孩子們其實是出於好奇心,在孩子3-6歲會出現語言的敏感期,他們開始利用語言表達自己,有時候會是簡單的擬聲詞,有的是複雜的句子,這些都是受外界影響。但是一旦孩子們用汙言穢語,那就是語言的敏感期轉化到了詛咒敏感期,因為他們的語言區域拉大,對外界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 「媽媽,我不想死」,幫孩子度過「死亡敏感期」,向偉大靈魂邁進
    「媽媽,要是我死了,你們都在,沒有我了怎麼辦」……孩子變得對死亡變得敏感,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我才知道,原來孩子正在經歷「死亡敏感期」,是孩子心理和認知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階段性表現,是一種正常現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某個階段產生對死亡的疑問和恐懼
  • 孩子爆「粗口」,最好的方式不是批評制止,而是……
    寶寶突然說起了髒話,讓不少新手爸媽亂了陣腳,擔心孩子這麼小就說髒話,這長大了還得了?其實,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他已經進入了蒙臺梭利所界定的「詛咒敏感期」。「詛咒敏感期」一般開始於孩子3歲左右,是「語言敏感期」的一種特殊表現。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強,接觸到的人和事更加豐富,語言環境自然也更加複雜。
  • 孩子喜歡鑽小洞洞?6歲之前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父母別過多保護
    出去一看,孩子不見了蹤影,這可把秀秀嚇了一大跳,正在著急地找孩子的時候,聽到廣播,說有一個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在廣播室,要找媽媽。秀秀趕緊到了廣播室,果然就看見皮皮在椅子上坐著,她一手把孩子拉過來抱住,「擔心死媽媽了,你到處亂跑幹什麼?」
  • 想培養「語言小天才」,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錯過就晚了
    因為孩子的成長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孩子發育的快慢也不同,所以同齡孩子之間有差距也是正常的。但是知道了孩子表達能力弱不是因為生理問題,也不代表著父母就可以什麼都不用管了,而是要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好好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鍛鍊。什麼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
  • 孩子愛罵人說髒話?打罵冷處理都沒用,這4個方法也許可以幫你
    媽媽越說她,孩子反而說的越起勁,想著打吧又有點捨不得。所以她諮詢了其他寶媽,得知女兒可能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給出的建議是:冷處理。所謂的冷處理就是父母對於孩子罵人說髒話的行為,不予理睬,不予回應,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想著晾她幾天不理她,孩子自己就會覺得沒意思而偃旗息鼓不再說髒話了。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她長大後的性格
    處理孩子的情緒,比處理事情更加重要。 如果繼續被漠視,他們會採用過激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發脾氣、摔東西、打人。 當他們發現,不管自己怎麼樣,都不會被看到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收起自己的壞情緒,扮演一個被別人喜歡的小孩。
  • 孩子小時候有這3句口頭禪,長大後可能是「白眼狼」,父母要重視
    「媽媽是個大壞蛋!」「爸爸,他是壞老師!」「打死你……」很難想像,這些話都是從一個小孩子的口中說出,而在實際生活中,類似的話語還有很多。作為孩子的父母,他們也在想:這還是從前乖巧可愛的萌寶嗎?怎麼活生生變成「小惡魔」了;孩子的這些話到底是模仿誰說的?一定要幫他糾正過來,長大了可還行!事實上,孩子說這些口頭禪是因為正在經歷「語言敏感期」中的「詛咒敏感期」。
  • 「媽媽,我恨你」當孩子說狠話時,媽媽別急著生氣,該偷著樂才對
    然而更加震驚的是,孩子都已經說出這樣的話了,作為媽媽的同事居然沒有生氣,反而和孩子嬉皮笑臉的。後來一問,同事才解釋說:其實是孩子正處於語言詛咒敏感期,孩子出口罵人,其實不是打罵就完事的,更多的是要引導,並且孩子罵人也未必是一件壞事。為什麼說孩子罵父母,反而不是壞事呢?其實孩子罵人中,也隱含了孩子其實正在慢慢成長。
  • 6歲前的「敏感期」家長別忽視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確保嬰兒的口腔清潔衛生。在這個階段,嬰兒通過嘴探索這個陌生的世界,父母應提供不同的物品供嬰兒「品嘗」。只要嬰兒過了對口的敏感期,他通常就不會用嘴吃食物以外的任何東西。如果嬰兒不能很好地度過口服敏感期,那麼長大後,他就會有不良習慣,例如吃手,隨地吐痰和起誓。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大概6、7個月的時候,孩子會進入」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孩子往往會成為家庭衛生破壞大王。把整卷衛生紙撕得到處都是;把麵條水果抓得黏黏糊糊全身都是再放進嘴裡;能夠到的東西全都拿來亂扔搞得滿屋狼藉;地上的頭髮絲,小線頭,全都要撿起來……這可正是孩子開始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家長千萬不要貿然阻止他們。
  • 孩子喜歡看螞蟻、摳洞洞?不要阻止,抓住敏感期培養觀察力很重要
    兩三歲的孩子對細小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喜歡觀察地上的小螞蟻、小線頭、小石子、小花瓣,甚至連掉在地上的麵包屑也會引起他們的注意。這標誌著孩子進入了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越是細小的事物越會引起他的興趣,對於此時的孩子來說,「小事」就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