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秦嶺救援隊隊長、49歲的「黃馬」(黃忠文)倒在了他最喜愛的戶外救援的路上。 視覺中國 圖
「黃馬」倒下了,但他的隊友們還在秦嶺戶外救援的道路上堅持著。他們有一個心願,就是有朝一日,人們戶外活動的經驗豐富了,在戶外不再有求助,這些公益的戶外救援隊伍就可以解散了。
12月5日是第32個「國際志願者日」,這一天,陝西秦嶺救援隊隊長、49歲的「黃馬」(黃忠文)倒在了他最敬畏的秦嶺山裡,倒在了他最喜愛的戶外救援的路上。
「黃馬」救人離世在陝西乃至全國的戶外救援圈裡引起了震動。正如河南一救援隊的負責人說的那樣,再專業的救援隊,在大自然面前,都渺小得如同一隻螞蟻,每一次救援都面臨著不可預知的危險,或者說都是在拿生命進行救援。
兩次被救援
他稱再也不會隨意穿越
12月9日上午9時許,400多人在西安市殯儀館為「黃馬」送行。在送別「黃馬」的人中,31歲的驢友「漫步」並不是特別引人注目,他向「黃馬」的遺體鞠完躬後迅速離開了。他說他擔心再停留一會兒,自己會哭出來。
雖然和「黃馬」不認識,但一直喜歡戶外運動的「漫步」曾兩次被困於秦嶺,而兩次都得到了救援隊的幫助,「戶外救援隊對我有救命之恩」。
一次是2013年夏天,他和朋友一行三人在金仙觀的山梁上迷路了,其中一人腳腕還受了傷。他們趕緊報警求助。根據僅有的一些信息,救援人員搜尋了一個小時卻沒有結果。此時,救援的第二梯隊到達現場。使用鐳射光束,救援人員確定了被困人員的方位,繼續向山上前進。很快,他們的手機電池耗盡,和外界的聯繫中斷。次日清晨,第三、第四救援梯隊相繼抵達現場。下午6時30分,救援隊將三人從懸崖上救了下來。此時,距他們被困已過去了近22個小時。除同伴腳踝受傷外,他們的身體均無大礙。「漫步」還記得,那次救援,戶外救援隊、當地政府和派出所民警一共投入了近百名專業的救援和後勤保障力量。
幾個月後,「漫步」再次上山了。因為突降大雨,他們又被困住了。報警求助後,救援隊忙了十幾個小時,才將他們救了下來。
第一次被救後,或許是因為疲憊,「漫步」沒顧上感謝救援隊。第二次,他給救援隊鞠躬並說了句「感謝」。後來想想,那句「感謝」實在是太空洞無力了。通過兩次被救援,「漫步」深深地感覺到,很多驢友進山時僅憑一腔毫無意義的熱情,很盲目。和他們遇險時的慌亂和無助相比,戶外救援隊員們又是多麼熱情和無私。
開始,「漫步」還以為這些救援隊是政府或派出所叫來的,應該是有人付費的,後來他才知道,這些戶外救援隊是公益的,所有的救援支出全部是自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所以,看到『黃馬』救援出事後,就想著必須來送送他,雖然當時救我的不是他,可救援人員所面臨的危險是一樣的,他們真的很了不起。」「漫步」說,他再也不會隨意穿越了,那是種自私的行為。
志願者組隊救援
費用AA制均攤
追溯陝西戶外救援隊的歷史,得回到十二三年前。那時,在陝西戶外愛好者的驢友群裡,有一些好心人經常參與戶外緊急情況救助,他們依靠自己豐富的戶外經驗,一次次拯救了素不相識的落難驢友。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國內的草根志願者組織紛紛響應,參與救災。由此,戶外救援開始了有組織的行動。
2009年11月,幾位驢友在秦嶺分水嶺失聯,一幫熱心的戶外愛好者將他們救回,藉此契機,幾位戶外愛好者發起成立了西安戶外救援隊。之後,幾次無酬勞的艱巨而漂亮的秦嶺戶外救援,讓西安戶外救援隊人氣迅速聚集,也讓省內原有的幾家有償戶外救援團隊漸漸銷聲匿跡。
陝西省曙光應急救援協會技術委員會主任陳昫同回憶,進入無償志願服務時代的西安戶外救援隊,擁有著令人羨慕的社會美譽度和職業成就感,但壓力也是成倍增加。志願服務中甚至包括懸崖下驢友遺體收殮工作,以及來自警方的一些野外勘察協助,這都讓志願者們疲憊不堪。
更關鍵的是,參加這些戶外救援活動的隊員要AA制均攤所有費用。救援越來越多,志願者費用的支出就越大,分擔也越多,在隊伍發展方向和管理上難免會出現分歧,於是,有人重新註冊成立了救援隊,這就有了後來的曙光救援、藍天、應急等多支隊伍。陝西省緊急救援協會應急管理委員會書記單鐵成介紹,保守估計,每名救援隊員一天的救援成本至少是50元,包括隊員的盒飯、補給、應急設備損耗等。一次上百人的山地搜救行動,每天大約需要花費5000元,這些都是參加搜救的志願者分擔的。最普通的救援往往都需要十幾個人參與搜索排查,每天的成本在500元以上。這是在近處的費用,如果在遠處,費用每人每天約二三百元。
目前,陝西有20多支救援隊,總人數2000人左右,雖然救援隊員來自不同的行業和領域,有做小生意的,有大學老師、保潔員,還有快車司機,但一遇到救援任務,他們就會從四面八方迅速集合在一起,向山裡進發。
據了解,西安現在所有的戶外救援都是公益性質的。在連日的採訪中,華商報記者深感於戶外救援群體的無私奉獻和團結,在救援時,他們不計成本,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用盡全力,將被困人員救下來。例如,「黃馬」生前所在的秦嶺救援隊,每次救援的費用都是隊員們自己集資的,買一些食物補給、裝備以及救援過程中住宿、油費、過路費等等,全部都自掏腰包。有的隊員家裡很貧困,但並不影響他參與這種公益救援。
近年來平均每年接到六七十人的報警求助
被譽為「秦嶺山下的救援隊長」的公安長安分局楊莊派出所副所長呂小斌說,大約從2013年開始,前往秦嶺休閒的人多了起來,在山裡迷路的人也多了起來。據統計,西安每年至少有50萬驢友進山,最近幾年,平均每年警方都會接到六七十人的報警求助,稱需要救援。 每到夏秋登山旺季,面對屢屢遇險的驢友,救援隊和當地警方往往應接不暇,消耗了大量社會公共資源。而動用公共資源為個人冒失買單,本身就是對社會公共資源的一種不負責任。公共資源可以救險,但這種救險應該有一個基本原則,屬於個人問題的救險當事人自己是否應該多承擔一些代價?
在日常的救援工作中,大部分被救的遊客都很感謝救援隊,家屬會在下山後給他們買一些食物和水等,也會給他們送錦旗。但也有部分遊客和家屬被救後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甚至辱罵救援隊隊員,頗令人寒心。
一救援隊負責人說:「每次救援都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到底誰該為此買單呢?可以說,差不多每次我們都是在以命換命。擅自毫無準備地進山冒險,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是對他人生命的不負責。救援說到底只是一種補救,誰都不願看到災難發生。我們真心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儘快出臺《陝西省旅遊條例》的實施細則和有操作性的警示措施,從根本上減少此類事件發生和公共資源的浪費。」
分析
戶外運動出意外
人禍多於天災
秦嶺山野資源豐富,太白山、冰晶頂、鰲太穿越等經典戶外運動線路聞名全國,吸引著許多戶外運動愛好者前往尋奇探險。尤其是被稱為「鰲太穿越」的太白山拔仙臺至鰲山線路,是國內最具挑戰性、同時也是最具危險性的徒步穿越線路之一,吸引著無數人前往。
今年「五一」前後,來自全國各地多支戶外團隊進行鰲太穿越,5月2日遭遇暴風雪,20多名驢友失聯,最終2男1女3名驢友遇難。此事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
不僅陝西,國內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6名驢友逃票違規穿越四姑娘山,並4次誤發SOS求救信號,2支救援隊連夜上山搜救;驢友任安兒新疆喀納斯失蹤,當地出動直升機搜救,持續十餘天進行地毯式搜索。
然而觸目驚心的意外事故帶來的傷痛,不但沒有給持續「高燒」的戶外運動降溫,反而有越來越熱之勢。據統計,近年來,陝西戶外運動發展迅速,常年參加戶外運動的驢友在百萬以上。數據顯示,近20年來,因在秦嶺開展戶外運動,失蹤、傷亡人員已達百人之多。
為何會有這麼多人熱衷於此項「危險」運動?西安一資深驢友解釋,「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戶外活動成為城市年輕人的一項重要的休閒方式,『驢友』這個名詞,更被貼上時尚與瀟灑的標籤。」特別是對痴迷戶外運動的驢友而言,去那些沒有走過的線路和不熟悉的環境,更具刺激和挑戰性。正是由於這些心理在作怪,戶外意外事故頻頻進入大家的視野。
迷路、遭遇天氣突變、身體受傷等情況是造成戶外運動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一些驢友安全意識淡薄、戶外經驗缺失、盲目自信,則是誘發事故的重要內因。很多人覺得自己在山裡長大,經驗足,喜歡抄小路,結果迷路了。此外,一些人因體力有限,當遇到強對流天氣,很容易發生意外。
真正的勇者無畏並不代表無所顧忌,「驢友」有旅遊探險的權利和自由,卻不能毫無準備和責任心。一味盲目冒險蠻幹,這不是挑戰而是衝動妄為。
此外,頻發的戶外運動意外事件中,除了驢友自身原因外,組織機構準入門檻低,組織者專業技能有限,隨意組隊出行,也是驢友出事的重要原因。
《陝西省旅遊管理條例》規定:未開發地區或非常規路線穿越活動,需在縣級以上體育部門備案。西安市戶外運動協會2009年發布的《西安市戶外運動管理辦法》中提出,各俱樂部須具備戶外領隊資質和醫療救護證,同時要在開展戶外活動的區縣體育部門取得體育經營許可證後,方可組織驢友進行戶外探險旅遊。
華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陝西目前至少有千家戶外運動俱樂部和公司,而真正取得體育、旅遊、工商方面資質,參加培訓,有豐富經驗的很少。實際情況是,各個戶外運動俱樂部大都實行自管,對於戶外運動組織者的資質,法律並沒有強制性的規定。這也成為戶外運動頻繁發生意外的一個原因。
問題
「出遊前5日要備案」
幾乎成了空文
近些年來的驢友「遇險記」已在倒逼相關規定出臺,為冒險精神上保險。
2016年4月1日起實施的《陝西省旅遊條例》第六十七條規定,在沒有道路通行的地方或者旅遊景區遊覽路線以外的地方,組織開展穿越山嶺、攀登山峰等具有危險性的健身探險旅遊活動,組織者應當向參與者作出風險提示,並應當提前5日將活動時間、地點、路線、人員名單、保障措施、應急方案等向縣級以上體育行政部門備案。
《條例》對違反這條規定如何處罰也做了明確說明。組織開展健身探險旅遊活動未依法備案的,由縣級以上體育行政部門或者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活動,對組織者處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給參與者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明知組織者未依法備案參與健身探險旅遊活動,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參與者可以處二百元以上兩千元以下罰款。
然而,華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如何備案及處罰,均存在一定的困難。
12月12日上午,華商報記者在網上隨機搜索並加入一個戶外交流微信群,詢問周末是否有活動,馬上就有人發過來一份活動流程,並介紹他們設定的行程路線已去過幾次。另外一家戶外論壇稱,雖然是隆冬季節,但只要沒有雨雪,幾乎每個周末都會有人發布徒步、登山線路。而只要發帖組織登山、徒步、露營等活動,下面就會有人跟帖報名參加。華商報記者問,組織好人員後,出發前是否要對「探險」線路進行備案等問題,工作人員說,知道有備案這回事,但不清楚該去哪備案,所以,西安的各戶外組織基本都沒有備案過,他也從未聽說有人備案。一戶外救援隊的負責人說,《條例》中關於備案的部分說得很模糊,只說向縣級以上體育行政部門備案,具體是哪個部門也不清楚。比如,如果一次穿越橫跨多個縣區,到底在哪裡備案,《條例》中並沒有明確規定。
不論是戶外出遊還是登山探險,很多活動都是通過網絡、QQ群、微信群發起的。他們不問姓名、不問職業,互相之間以網名相稱。活動本身風險較大,隊友們又素昧平生,臨危時的團結協作精神自然值得商榷。在探險活動中,個別參與者脫離集體獨自行動時,其他人礙於並不熟識,不好過多勸說,這更導致發生意外的機率大大增加。
即使有人受困獲救後,也沒有部門主動提出來,要對組織者進行處罰,最多只是批評教育。一救援隊員說,從客觀上不難看出,屢屢發生的登山事故,除了登山者缺乏安全與責任意識外,監管不力、懲處不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如果《條例》落實的話,會給救援帶來很大便利,至少可以了解到這個旅遊團體的人數,幾位男性、幾位女性,參團人的年齡,有沒有老人小孩等,還有他們的行進路線以及進山時間和裝備情況,這都會為救援提供重要的線索。」
現狀
一旦出現傷害
誰來幫他們支付帳單
沒有救援任務時,他們各自忙碌;有搜救任務時,總會衝在前面。
一救援隊負責人說,政府的人員在山地救援方面不夠專業,而公安和消防因為人員和裝備的限制,一直無法成為秦嶺救援的主要力量。在山裡救援,還得靠這些公益的隊伍。
但救援往往伴隨著危險。在一次救援中,陝西應急救援總隊興平支隊3名志願者遭遇車禍,皆受重傷。因是志願救援,加之夜間無法購買保險,醫療費只能各自承擔,雖說幾支兄弟救援隊自發捐款2萬餘元,但傷痛和高昂的醫藥費只能由3名志願者默默承擔。
作為救援隊負責人,每次培訓和拉練時,陝西秦嶺救援中心主任魯軍跟隊友說得最多的就是如何避免意外傷害。因為一旦出現傷害,是沒有人幫助支付帳單和承擔後果的。儘管如此,還是有一批批的救援隊伍衝在前面。
有的救援隊有意外險
有的則是冒險救援是什麼支撐著他們一直在公益救援的路上走著?陝西省緊急救援協會應急管理委員會書記單鐵成笑了笑說,「是一顆真誠的心,我們都是用這顆真誠的心來對待救援事業的。」在他們看來,公益救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是一種榮耀,這輩子能做公益救援,是福分,「我們參加公益救援,不是為了拯救多少人,而是想喚醒每一個人,讓他們心裡感受到什麼是愛。我們做公益救援最重要的是傳播愛的氣氛,傳播社會的正能量,無論哪個年代,都是需要正能量的。」
因此,救援隊志願者獲得了秦嶺沿山轄區一線民警的尊重。尊重的同時,也會有擔心,「我們打電話通知救援隊,一旦來了出了事,就特別內疚。」一基層民警坦言。
目前,只要救援隊出動,有能力的救援隊都會給隊員購買人身意外險,沒能力的就是冒險救援。
好多救援隊規模達不到政府扶持條件
按規定,救援隊需要在民政部門的社會組織管理局進行註冊,每年進行年審,但很多隊伍嫌麻煩,並沒有註冊。人員的資質方面,建議考取國家職業資格的應急救助員證書,目前政府有引導,有扶持,可好多救援隊規模和能力達不到條件要求,導致政府扶持資金下放無門,「未來根據國家要求,逐步建立以政府力量為主、社會力量為輔的防災減災救災模式,整合目前現有隊伍,由政府引導合法註冊,接受民政部門監督管理,讓整個公益救援組織健康發展。」
「經費問題是各個公益救援隊目前最迫切的難題,很多問題也是因此而出。志願者冒著極大風險自掏腰包參與救援,出事了卻沒有保障,這的確影響大家的積極性,甚至引發不平衡的心理。」陝西省曙光應急救援協會技術委員會主任陳昫同也一直在關注民間救援組織的生存,畢竟在單向支出式的志願服務下,激情救援能走多遠很難說。陳昫同說,一支民間救援隊不僅需要愛心,需要專業的救援能力,還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扶持。雖然政府部門也表示,今後會更加支持、鼓勵民間公益性組織的發展,但是相關人士也坦言,對於民間救援組織,政府部門目前只停留在管理和監督層面上,缺乏長效保障機制,救援資金還需社會力量和救援組織自己化緣,「但這無法維持一個機構持續發展,所以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向著教市民如何自救、如何防禦突發事件、如何防災這個方向去轉變了,防患於未然,這或許是未來戶外公益救援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