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今日美術館主辦、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胡斌策展的「範勃:無形的劇場」是近年來藝術家最大型的個展,它在2020年的舉辦,具有特殊的意義。
策展人胡斌
今日美術館館長張然
藝術家範勃
疫情作為全球性事件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生存與互動方式,藝術家亦處於這一「危機時刻」的語境之中,經歷著感知與精神的衝擊。在這個特殊時期的藝術表達和創作探尋,以藝術慰藉心靈,實現對社會的療愈,是值得探討和期待的。藝術家範勃,一直專注於對知覺及其背後的認知與心理系統的深入探討,近期他的藝術實驗又得到進一步拓展,這種拓展不是基於事件的條件性反射,而是對經由事件而加劇的身體的痛感、價值觀的撕裂、社會的奇觀等現象的再認識,以及從藝術想像力出發的對於社會的療愈。
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
今日美術館學術副館長晏燕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
範勃的創作發展經歷了抽象和觀念化的漫長曆程,始終力圖表現不可見和不可觸及的人類內心世界。以各種切身的題材、媒介和文本探求人的內心世界和不同社會角色的置換。從探究一種時代精神開始,到重審視知覺能力的創作實驗。範勃始終保持著敏銳與果敢,其作品創造了內在感知與外部結構的獨特連接,清晰地呈現了知覺作為一種感覺既是現實存在又具有抽象性的特徵。
開幕式嘉賓合影
從感知系統來說,範勃圍繞盲人認知系統和正常人認知系統的藝術實驗既是建立不可視和可視層面認知的平等性的討論,也是基於對隱性社會環境和不可觸及的人類內心世界的探討。2016年開始的《切片》《世界3》系列,通過盲文與圖像的疊合,來認知去視覺化的、依靠觸覺的盲人系統和依靠視覺感知的、以視覺的形式傳達各種信息的「常人」系統的關係,並對這兩個不同的系統所產生的交織和覆蓋、不同主體相互交錯的情形進行研究。《凝視》則以有關人體內部的醫學膠片,試圖在常人和弱視群體中共建一個「同等空間」,去實驗這兩個群體對這個「不可視的內部世界」的意識反應。繼而,2017年的《寓言》藉助每個視覺缺失的盲者對樹本身的認知和理解作出解構和重組,利用盲人的知覺系統來建構與呈現他們的「觀看方式」。《B2》系列則以藥片組成放大後的盲文凸點,構成觸覺和視覺解讀的雙重失效,同時也對具體所指與形式抽象之間的意義互釋問題帶來新的視角。再進一步,他將原本被遮蔽的、隱藏在所謂「繪畫」當中的藥片的「在場」通過沉浸式實驗室項目釋放出來。在2019年的《回到現場》項目中,從視覺、觸覺到中樞神經,構建起由實驗報告、紙本手稿以及實驗室設備形成的特殊的實驗室美學,體現出某種異樣的介乎科學和鍊金術之間的形態。範勃對於感知系統的多重認知使其創作呈現出具有延續性和開放性的態勢,同時也建立起以身體感知作為出發點認知世界以及給予精神寄寓的方法論。
媒體導覽現場
本次展覽「無形的劇場」作為一個關於多種感知體驗的集合,是藝術家範勃創作上的一個升華,他將當下我們所處的環境比喻成一個「無形的」劇場,突如其來的、隱形的侵蝕力量正在此上演社會大劇,無處不在的劇情,不可預知的因素,讓結果和未來擁有某種無邊的想像力。在這仍然持續的劇目當中,「體溫」和「隔離」成為與身體如影相隨的關鍵詞,它造成與以往日常生活經驗不同的某種「例外狀態」的恐懼和臆想。範勃的感知體驗和研究表達,也由視覺、觸覺、聽覺的交疊與轉換,被遮蔽的經驗世界的喚醒,連接中樞神經的沉浸式實驗,延展到有關體感、心理療愈以及彌散的隱性氣氛的觀照,從而試圖建構起另一幅更為整體和具有某種神啟般力量的感知圖景。
展覽現場
「無形的劇場」由四組環環相扣的作品組成。藝術家既將以往的研究納入其中,又予以新的拓展,構成移步換景、形影交疊的語義場域。可以說,這次展覽是繼他關於「藥」的實驗場項目之後,進一步延展其觀念,將「藥」與療愈,以及可視和不可視的感知的主題置入更宏大的實體空間中的沉浸式實驗。主廳的《降臨》和《如影》是關於體感以及彌散的隱性力量的觀照,它是對於人處於「例外狀態」卻又獲得某種神性啟示的揭示。進入副廳,《終有烏篷船吱吱啞啞》呈現觸覺、聽覺所感知的世界與詩性文本的轉譯關係,《Emmanuel》的「明室」部分通過塵封的日常物展現視覺的陌生化、遮蔽以及救治;而最後抵達的「暗室」部分給予的則是與視障者感同身受的、去視覺化的沉浸式體驗。它所觸及的包括體感、視覺、觸覺、聽覺等各種感知體驗,呈現出明與暗、日常與非日常,以及多個感知系統的交疊和穿行,並提示出某種精神的感召力量。
展覽現場
《如影》:主廳兩側的熱感應屏幕構成流動的劇場感,熱感應成像與對於人的行動與溫度的捕捉相關,它是以技術媒介認知人的行為和身體的、區別於日常感知的一種方式。它探測到身體的另一些秘密,並對其行蹤和影像形成某種如影相隨的「掌控」。
《降臨》:作為核心的劇場中心水池中的人形投影,呈現出激昂的指揮者狀態,他像是浮在水面的背影,而人貼於水面的窒息感,與我們「大流行」時代的身體體驗相關。這樣的演奏魅影又有如隔絕於各處而連接起的線上合奏,面對未知的觀眾,展開一場富有詩意的、想像的群演,它是特別情境中從天幕投射而下的一個的莊嚴儀式,給處於「孤島」的人們以內心的撫慰。這也奠定了本次展覽的基調,在莫名的壓抑和流動的劇場之中傳達一種心理的療愈感。
《終有烏篷船吱吱啞啞》:此組作品包括視障少女的獨語視頻和詩歌文本兩個部分。獨語視頻以自述的方式,講述了盲女的生活、工作、愛好,尤其是關於寫作的認知以及心境的變化,成為一份獨特的內心獨白。詩歌《終有烏篷船吱吱啞啞》的文本來自於一位視障少女在江南小鎮的行走體驗。而作品的命名則是選自這詩文中的一句,它是少女在旅途中所聽見的江南聲音。在文本中她描述到「烏鎮滿足了我對江南的所有想像」,而她實際上感受空間景觀的方式多是通過觸覺、聲音、空氣流動的方式來達到。需要視覺感知能力的「想像」一詞,在這裡她通過文本來轉譯。既是說她的詩篇是在視覺缺席的前提下,通過觸覺、聲音、空氣流動的方式,對於有色、有形的世界的想像,而藝術家將其詩句轉化成盲文並予以斷開和重組,使得原本屬於兩個不同系統的閱讀得以穿行而又不能互釋,從而構成新的開放性的意義世界。
《Emmanuel》:此部分作品都與日常家居陳設的設置有關,但一明一暗正好對應了常人與視障者兩個不同的感知世界。在「明室」中,日常物被藥粉覆蓋形塑成陌生化的形態,封存隱喻一種視覺化世界的遮蔽;藥物則意味著喚醒和治癒。在這個場域中,沒有人的形象,但是靜置的日常物卻無不顯示著某種「與我們同在」的隱秘的精神力量的恆久在場。而「暗室」則是對盲人家庭日常陳設的複製,其中包含了有關盲人行為的觀察細節,看似普通的家居環境,實際緣於盲人生活經驗的設置;而全黑的環境是為了讓觀者體驗盲人的感知世界。人的部分感知只有在遭遇障礙時才變得更加敏感,而這種敏感也會讓人對於另一種「非正常」的生存狀態感同身受。這一處於暗室裡的日常環境與位於「明處」的塵封的日常物形成鏡像關係,都是對於日常世界的陌生化,同時又試圖連通和喚起我們不同的感知系統。
展覽現場
整場展覽中各個部分始終以「藥物」作為引線的存在,眼盲以及各種感知障礙、身體隔離意味著人體機能以及內外互動遭遇的困境;而藥則是對生命體的介入和調適,它與整體的詩意的表述構成互滲關係,以串連起「無形的劇場」中沉鬱卻又不乏溫情的激發人心的精神脈絡。
範勃:無形的劇場
策展人:胡斌
主辦機構:今日美術館
展期:2020.9.12-2020.10.8
展覽地點:今日美術館1號館2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