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範勃——回到現場」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12.07-2020.3.14
開放時間:10am-5pm(周二-周日)
展覽機構:三域·匯藝術空間
展覽地址:廣州海珠區昌崗大道隔山新街21號
藥片、注射器、試管、燒杯……
大腦透視圖、化學分子式、藥物功效與副作用描述……
配上現場重低金屬配音的視頻,讓每一位進入場域的觀眾晃如踏進一所實驗室。事實上,這是一場具有先鋒實驗性的當代藝術展覽。
2019年12月8日下午,「範勃——回到現場」個展於廣州三域·匯開幕,近40件作品展示了範勃在此次展覽的核心工作內容:以一種實驗室的方式重返實驗過程。使得展覽即為現場,現場即為展覽,其中的特定關係,就是讓所有得以進入有限空間中的所有因素,組合起來成為「一件」獨立的作品,讓意義只在「經過客觀限定的位置」中自發地瀰漫與擴散。
廣州三域·匯的負責人張委主持開幕
策展人尹吉男開幕式發言
範勃開幕發言
徐冰在展覽現場
(左起)法國阿爾勒影像雙年展策展人雅克、王璜生、陳曉陽於現場觀看
開幕嘉賓合照
多年以來,如何利用語言消解圖像,超越視覺再現的局限,構建當下對作品新的觀看和解讀方式,是範勃近幾年創作中思考的主要問題。
展覽現場
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對範勃的影響很大,龐蒂認為知覺在理解世界與參與世界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知覺是思維的基礎,又是思維的本體:有什麼樣的知覺,就有什麼樣的心靈。可如何在不同的知覺系統下進行創作?範勃開始思考以及進行一些藝術上的實驗。
去圖像化,讓他想到失去視覺經驗的無視知覺能力群體,也因此,他做了很長時間的田野調查。範勃以圖像和視頻記錄其所觀看到的無視知覺能力的群體的生活,觀察著這個群體是如何在一個以視覺為主導的世界裡存在、並且與視覺系統發生關係的。
《世界》局部、印刷現成品、尺寸可變,2016
在交流中,範勃發現群體用於記錄日常生活的紙張來源於不同時段的廣告、雜誌、圖片和卡片等印刷品,只要足夠厚就可以扎盲文。這些收集來的紙張有售樓書,有儀表器械銷售頁,有學校招生簡章,還有政治類的內容等等。他們用盲文記錄個人事情的紙張,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呈現了中國二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一個他們看不見的世界正與他們產生交匯,這是範勃在田野調查中的重大發現。
此後,範勃便以盲文為母本進行藝術實驗探索,意圖去理解無視知覺能力群體所真正能「看見」或者想像的世界。他努力地擺脫早前那個基於視覺和知識經驗的我的真實感知力,然後擴展視覺和體驗的邊界。範勃所踐行的,便是去觸碰可見世界的背後,在另一個隱秘的世界,進行心靈問題的探索。
《世界》,尺寸可變,印刷現成品 盲文 2016
本次展覽中的作品——《再製造》系列,是從2016年創作的《世界》轉化而來。《世界》是由不可勝數的現成印製品構成,廣告圖像、教學書籍、文學小說、成人圖像充斥其中,盲文與景觀世界中紛繁蕪雜的圖像底本形成兩套疊合卻又不相干的語言系統。圖像底本對無視知覺群體來說是失效的,而盲文對視覺功能完備的人群同樣也是失效的。在視覺化為主導的世界裡,前者成為對後者的某種消解;而疊合的系統被予以展示,則又重新激活了對於它們的觀看。
《再製造-麗江花園》 布面綜合材料 81cm x 63cm 2019
在《世界》的基礎上,藝術家通過提取圖像底本材料的概念進一步探索。本次展出的《再製造-麗江花園》以廣州番禺麗江花園小區的平面圖為繪畫底本,並納入盲文繪畫系統中,通過對信息的再制來表達對所謂真實的圖像世界的懷疑。在這樣一種雙向、陌生化的創作實踐中,讓觀者從不同的維度進入一次日常經驗和藝術史經驗被陌生化的體驗,掙脫眼睛的束縛,去體驗另外一個潛在世界的真實。
《B2-24》(紅) 布面綜合材料 200cm x 200cm 2018
《B2》系列方案中,範勃再次改寫盲文的底本,以綜合材料替換紙裁,同時,把盲文的結構有規則地變大,由被放大的藥片狀物組成。實際上,這個語言我們語言系統裡不存在的,盲文放大了以後,無視覺能力群體也解讀不了,因為他們只能解讀日常扎的文字尺寸,盲文的放大製造了雙重觀看的一種困境,實際上也是作品的生成。
在範勃的現場中,盲文不再是盲文,而是一種隨處可見的隱式存在。我們所看的世界,我們依據視覺所精心營造的審美傳統,是否早就成為掩飾真相的一廂情願?楊小彥在《現場成為一種語言——範勃「回到現場」所呈現的方法》一文中提到。
《B2-24》(紅)與《B2-25》(黑)展示現場
與範勃以往的展覽相比,「回到現場」彌補了整個創作過程當中別人不知道的一個魂——藥片。以往人們看完藥片狀物後,以為就是放大的一個盲文點。但這個藥片,是秘密的、被遮蔽的、一個缺席的寓意。在本次展覽中,範勃把這個秘密揭示了出來。
《重返現場》局部——藥片
從科學層面上說,神經系統的作用是把外部信息經各個感知器官的初步處理,通過神經纖維傳遞給大腦,大腦繼而把處理後的結果發送到各器官,最終表現為心理層面的刺激與反應。
換句話說,生命體的各種感知都需經由中樞神經系統來反應。如策展人尹吉男在前言所述,神經是聯通生命感觀和靈魂運動的特殊機制。它的活躍與衰弱似乎處在身心狀態的兩端。有感、無感或過度有感,將生命體分成不同方向。
範勃對知覺、感知的敏感引發他對中樞神經藥物的探索。
《重返現場》局部
進入展覽現場,觀眾首先會被成組實驗器材和工具牆構成的《重返現場》強烈吸引,藝術家用藥丸材料、藥丸粉末、燒杯、量筒、電子天平、玻璃攪拌棒、錐形瓶、研缽、不鏽鋼託盤,針筒,鑷子等等物品,營造出逼真的「實驗室」環境,構成了對《B2》中藥片的再解剖,使原本無法顯身的藥物的內在性被徹底揭示。
《重返現場》局部
而進一步揭示藥物內在性的《中樞神經藥物研究系列》手稿,把抗精神病、抗焦慮、抗抑鬱和維生素等這類治療神經中樞疾病藥物的品名、分子結構式、主要功效、副作用以圖文形式呈現。這些紙本手稿與實驗報告、實驗室設備一同構成了特殊的實驗室美學,讓觀者得到沉浸式的情境體驗。
《中樞神經藥物研究系列》 紙本 41.5cm x 27.2cm x 11 2019
《關於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研究 NO.1》 紙本 27.3cmX41.5cm 2019
《關於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研究 NO.8》紙本 27.3cmX41.5cm 2019
「從另一方面來說,不管是盲文還是藥物,都關乎生命體的功能運轉。眼盲似乎代表了人體機能的某種障礙,而藥則是對生命體的介入和調適。
在這裡,所謂的主觀性很強的藝術表達被實驗室化,變成了步驟嚴密的實驗程序。」胡斌在《視覺、觸覺和中樞神經——以盲文為母本的藝術探索中的藥物實驗室》談道。
《實驗報告》 醫用膠片 尺寸可變 2019
由上千根針筒陣列組合的裝置《重奏》,以裝置旁羅馬柱的柱頭形狀,作為裝置輪廓的參照。因為柱式本身體現著嚴謹的構造邏輯,既作為建築的重要構件,亦是特殊的文化符號,意味著威嚴或力量。而上千根針筒所蘊含的不僅僅是醫學系統的嚴謹,也連結著生命的蓬勃欲望。試圖將我們對生命的敬畏及生的饑渴,投射為一種崇拜的符號,以此來建立兩者在物理、心理上對生命所產生的積極或消極影響。
《重奏》 針管、滌綸單線 尺寸可變 2019
現場配上影像《無白》的音畫節奏,實驗室的氛圍被營造至極致。這件作品分黑、紅綠、白三個章節,黑色章節以手為主要元素,通過遲緩蠕動的黑白圖像表達「互不相屬」的混沌狀態,重濁的音調,意指藝術家初期稚樸的藝術探索階段;紅綠章節呈現神經元、細胞分子、透視胸腔、腦髓運動、針筒、血液等元素的矛盾交鋒,聲音急促、緊張且尖銳,充滿對抗意味,意指藝術創作中的構思階段;白色章節以《B2》系列作品其中一幅畫為原型,組成盲文的藥丸在畫面中從無序到有序的上下浮動。集中顯現了藝術家對於內心世界長期探索與關照。
《無白》 影像 6 分鐘 2019
有意思的是,展覽的所在地——三域·匯曾經亦為範勃的工作室,在熟悉的空間做展覽,其實非常困難。而且,現在空間的生活感很強,西式復古的裝飾環境與白盒子的展覽空間不同,對展覽構成極大的挑戰性。「要想對抗那複雜的環境你就要特別單純、簡單,你才能把它壓下去,藝術家要對環境有一個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話便會很生硬地把展覽放進去。」策展人尹吉男提到。
展覽現場
對展覽空間廣州三域·匯的負責人張委來說,「這個難度本身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不去到極限永遠不知道自己空間的極限在什麼地方。作為空間負責人,我是無限度地支持藝術家一定要呈現到他想要的效果。」
為了裝置《白皮書》的效果,三域·匯把原有的可視鐵絲網收起,並把透光的玻璃窗封住。四十萬顆《B2》藥片狀物構成的發光裝置,如聳立在空間中的一本巨書,似一個沉默的集體宣言。藥片——一種病痛的隱喻之物,在這裡僅僅表現為特殊的視覺效果,病痛在這似乎消失了。這種被隱去的病痛,就像被遮蔽的現代性疾病——被遮蔽在加速的社會中、被遮蔽在主體的迷失中。
《白皮書》 藥片、亞克力、LED、光源 (高)395cm ×(寬)408cm ×(厚)77cm 2019
《醚》局部
《醚》 布面綜合材料 150cm x 120cm 2019
顯然,從16年展覽為藥片保留詩性空缺感,並「遮蔽很長時間」,到此次展覽藥片秘密得以揭示,範勃無疑經歷了許久對心靈問題的探究。以一種實驗室的方式重返實驗過程,正如胡斌文章所言,「這樣一個『實驗室』,被置於布滿西式傳統陳設和裝飾的環境中,在這種極具反差性的場域中,實驗成了某種神秘的儀式,隱喻另一種區別於古代傳奇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