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感恩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六枝...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安德坤,今年67歲,是六枝特區巖腳鎮岱甕村安家衝的農民,兩年前因地質滑坡,政府讓我從破爛不堪的老房子搬了家,在民樂村新城社區安家落戶。沒花一分錢,我和兩個兒子都分到了裝修一新的新房,拎包入住60平米的新家。  躺在老年活動室按摩椅上,我閉上眼,回顧起了生活那些翻天覆地的改變……

從岱甕村老家搬遷過來,首先是娃娃讀書方便了。社區附近就有配套的小學,孩子放學不用大人接就可以自己回家。  我們小區人行道上還栽了很多樹,環境特別好。有點啥頭痛腦熱,門口就有社區衛生院。為了不讓我們老年人感到孤單無聊,政府還專門修了老年活動中心。每天打打牌,坐坐電動按摩椅,渾身舒坦!

乾淨、整潔的新城社區

安德坤的溫暖小屋

搬過來以後,我們的生活也不用愁。  老家的危房全部拆除了,還流轉有7畝土地,一畝地一年也能分到幾百元,退耕還林每畝125元,涉農補貼領了2000多,還有養老保險……兩個兒子在六枝打工,也能找不少錢。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

投資500萬元正在興建的刺梨加工廠

在新城社區對面有一片廠房,還處於建設階段。這個廠建成後,主要生產刺梨產品,可以一次性解決新城社區200多人就業。我今年8、9月份就接受了兩個月技術培訓,廠裡還給我發了400元誤工補貼。  感恩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才讓我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整理 晏福強

編輯 韋一茜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虧了黨的好政策丨荔波縣...
    王世文(左)和母親韋團英(中)在舊房子前當時,我家居住的是50平方的土木結構木房。天氣不好時,經常透風漏雨,風來風掃地、月來月點燈是我家的真實寫照。  腰包癟,志氣短,我不敢和別人說話,更怕別人看不起我。當時,我對未來沒有看到任何希望,更談不上對生活有信心。王世文(右)和母親韋團英(中)在新房子前一切的變化,在2014年出現。
  •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2020-12-24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黨的好政策給了我動力 | 我的脫貧故事
    黨的好政策給了我動力 | 我的脫貧故事 2020-12-11 22: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故事】陝西銅川耀州區柳林村崔振安:「黨的好政策讓我過上好...
    李由 攝「今天我很激動,能夠站在這裡給各位分享我的勵志感言。首先我代表全家衷心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各級幫扶幹部,是你們讓我這個殘疾之家的生活有了保障,讓我們一家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6月30日,耀州區廟灣鎮柳林村村委會門前熱鬧非凡,柳林村「慶七一頌黨恩」主題黨日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正在進行,獲得八星勵志八星戶表彰的柳林村貧困戶崔振安站在主席臺,激動地講述著自己的脫貧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黨和國家好政策|織金縣馬場鎮大陌村村民餘昌富
    我叫餘昌富,今年39歲,家住織金縣馬場鎮大陌居茨壕組,家裡3口人。2013年,因為我們夫妻都是殘疾人,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說起我家的故事,還要從一次車禍說起。直到2018年5月,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村委及幫扶人員的動員下,我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家政培訓。培訓結束後,我帶著一家人到貴陽給人做家政服務,如今我和妻子每月有1800元工資,因為孩子要上幼兒園,工資勉強維持生計。  後來,黨委政府在幫扶我們家上花費了大量心血。
  • 「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農忙時,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門,一直忙到晚上星星都出來了才回家,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連著好幾天見不到他們人都是常有的事。  日子就這麼年復一年的繼續著,除了越來越重的負擔和爸媽越來越彎的腰以外,一切仿佛都沒有變。
  • 「我的脫貧故事」因為有「他們」 我不再是一個人︱劍河縣仰阿莎...
    我叫劉仰土,今年4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老小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  2015年,我丈夫由於多年勞累患上重病不治,不幸離開了我們,丟下我和3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還有2個老人,所有的家庭重擔全部落在我一個人身上。
  • 【我的脫貧故事】潘美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潘美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過上幸福的生活 2020-12-14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鳳山鎮竹王城村:感恩教育宣講為脫貧攻堅收官戰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12月16日,在鳳山鎮竹王城村委會議室裡,全村十二個組建檔立卡戶代表40餘人、村支兩委及駐村工作隊隊員22人參加了一場別開聲面的「我的扶貧·我的脫貧故事」暨感恩教育宣講。福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汪華出席會議並對參會人員進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州委十一屆十一會全會精神宣講。「我的扶貧·我的脫貧故事」感恩宣講素材源於生活、源於真實,源於群眾。
  • 【我的脫貧故事】陳永開: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好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陳永開: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好生活 2020-12-15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的春風暖了家|六枝特區中寨鄉補許村胡國東
    於是在2013年,家裡就買了一群黑山羊來放養,他因腿腳不靈便,只能藉助騎馬攆著羊群,有一天不小心又從馬背上摔下來,導致腰椎粉碎性骨折,這給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我家在2014年經上級部門核查審批被評定為貧困戶後,黨和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猶如一陣陣春風溫暖了我貧寒的家。
  • 西林:脫貧感恩之聲在馱娘江畔迴蕩
    各級幫扶幹部通過組織開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活動、「脫貧感黨恩 奮進新起點」主題宣講、「扶貧政策我來講 感恩教育我先行」宣傳暨知識問答、「三方見面」「鄉村夜話」、文藝匯演、脫貧攻堅知識競賽等活動,進一步提高群眾對扶貧惠民政策的知曉率和認可度,教育引導群眾學會感恩,自立自強,在享受扶貧惠民政策的同時,知黨恩、感黨恩。少年強則國強。
  • 好日子源於黨的好政策
    □葉城縣夏合甫鄉夏合甫村村民 亞森·吾斯曼我來自葉城縣,今年7月4日來到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在是新疆東方希望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從我出生到現在,爸爸媽媽都是在地裡幹活。以前我們家住的是土坯房,條件不是很好,在國家的好政策的扶持下,政府幫我家蓋了安居富民房,以前的土坯房變成了現在結實漂亮的磚房。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忘黨恩情 致富回報謝黨恩丨荔波縣高橋村...
    幸福現在,感恩過去。今日致富的我,昔日卻是一名貧困戶。如果沒有黨的扶貧好政策,或許我和我的家人還在貧困中苦苦掙扎。荔波縣小七孔景區旁有個美麗的夢柳布依風情小鎮,而在過去那裡卻是有著70多戶人家的窮山寨,守在景區旁卻吃不上旅遊飯。我家共有4口人,妻子與我、年邁多病的母親還有當時在上高中的兒子。
  • 黨的好政策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自小生長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我的父母親從小就教育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所以我一直刻苦學習。我謹記父母教誨,要以個人的實際行動,報答黨的好政策,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因此,大學畢業後,我先後創辦了巴州愛更識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和巴州愛更識教育語言培訓學校,並有18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在我單位就業。我的事業從無到有、再到小有規模,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黨的恩情。
  • 「我的脫貧故事」有了黨的好政策 過上美好新生活丨務川自治縣石...
    我叫符治平,是遵義市務川自治縣石朝鄉高峰村大壩組的村民。像我這樣的家庭,要不是政策這麼好,就沒有我今天的好日子。以前的日子,原本是不錯的,2010年修了新房子,孩子成績也不錯,送他們上大學成了我們夫婦最大的願望。為了多掙點錢,當年我們就外出打工。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黨和扶貧幹部 就沒有我們的幸福新生活丨望謨...
    每年繳納的醫療保險,國家都幫我墊付了一半,生病也有報銷,這讓我在醫療、教育方面沒有了後顧之憂。貝啟相的新家後來,包保責任人常到家裡走訪,與我和愛人共商如何摘掉貧困帽子,儘早脫貧奔小康。想到上級出臺的金融扶貧「特惠貸」,5萬元以下三年之內政府貼息貸款,扶貧幹部第一時間動員我做好養殖計劃,儘早行動。於是,我申請了特惠貸,上級批給我3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髮展養羊項目。為把幫扶資金用好用活,我把貸得的資金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於修羊圈,一部分用於購買種羊,另外一部分用作獸藥防疫準備。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推開了我家的「幸福門」 丨凱裡市龍場鎮平...
    平寨村脫貧攻堅分隊幫我「搶秋糧」2016年,我趕上「特惠貸」扶貧政策,辦理用於「戶貸企用」,每年享受4000的分紅,有了這個分紅,再加上危房改造資金,我們住進了兩層的新房,讓一家人的居住有了著落,也讓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 好家風「吹」來好日子,「賢夫良父」鄭兆五的脫貧幸福故事
    「有的時候他在外面工作,家裡沒有人,我就可以自己扶著扶手稍微活動一下。」楊淑娟談起丈夫臉上都是幸福,「他脾氣很好,也很細心,這麼多年從來沒跟我發過脾氣。」每天下班回來,鄭兆五都要給妻子按摩手腳,推著她出去散散心。2014年,鄭兆五家被納入貧困戶。幾年來先後幾任幫扶幹部對這個和睦親密、積極向上的家庭印象深刻。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情換來村民的信任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大壩...
    白天,我與扶貧工作隊隊員在各村民組組織實施各類扶貧項目;夜幕降臨,我便進寨入戶或召開院壩會,與農戶促膝談心,向村民宣傳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回答村民提出的各種疑問……韋仕蘭(左二)與扶貧隊員一起晚上同村民交心談心張發明張發喜兄弟倆父母早已病故,他們在外打拼並分別結婚生子,然而家中原居房屋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