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情換來村民的信任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大壩...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韋仕蘭,是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月亮河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28日,42歲的我挑起了省級深度貧困村——月亮河鄉大壩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的擔子。

當時,全村457戶1796人中有202戶是建檔立卡戶,貧困人口達795人。  大壩村要在脫貧攻堅中出列,任務的艱巨可想而知。那麼,我如何帶領66人的扶貧隊伍開展工作呢?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將全村幫扶人員分成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及環境整治等專班,在六枝特區檔案館的支持及全體幫扶人員的努力下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白天,我與扶貧工作隊隊員在各村民組組織實施各類扶貧項目;夜幕降臨,我便進寨入戶或召開院壩會,與農戶促膝談心,向村民宣傳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回答村民提出的各種疑問……

韋仕蘭(左二)與扶貧隊員一起晚上同村民交心談心張發明張發喜兄弟倆父母早已病故,他們在外打拼並分別結婚生子,然而家中原居房屋搖搖欲墜。我知其家中困難後,立即與村兩委研究決定爭取上級扶貧資金給張發明等12戶的住房進行重建。同時,還決定對黃吉明等19戶的住房進行危房改造,對張惜舉等48戶房屋進行維修加固,對龍勝蓮等7戶落實易地搬遷扶貧政策。當時,全鄉脫貧攻堅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一家建築公司需要承擔幾個村的建築工作,我便常常駕車到離村10公裡外的項目部拉工人,確保了各項工程正常施工。  貴子隴組村民賀國友,獨自帶著4個孩子在外生活,家裡住房岌岌可危。我組織村委會按程序將其納入建檔立卡戶,最終使該戶成了易地搬遷對象。

韋仕蘭(右)了解村民飲水情況「一達標二不愁三保障」是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幫助村民們增加經濟收入,我帶領扶貧工作團隊在村裡種植有機紅米、獼猴桃等,邀請貴州省農科院羅孝明等專家9次到田間地頭向村民們傳授如何楊梅、獼猴桃的嫁接、管護、剪枝、授粉、施肥、追肥等技術。同時,六枝特區檔案館牽手六枝特區旅遊文化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入資金4.2萬元購買了2噸肥料無償送給58戶獼猴桃種植戶,並邀請肥料生產廠家技術員現場傳授施肥等技術。還與六枝特區各個農產品配送公司及六枝特區青年商會等企業聯繫,解決銷售之難。我還先後邀請貴州大正家庭職業培訓學校和六枝特區鴻昇職業培訓學校的教師為280名村民進行了創業培訓。

韋仕蘭(右二)與村民拉家常眾志成城奏凱歌。我帶領的大壩村脫貧攻堅團隊,落實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團結協作、艱苦奮戰,幫助全村建檔立卡202貧困戶795人全部脫貧,7個村民組實施的「三改三化」「三新一清潔」工程,分別硬化串戶路2745米和庭院8632平方米。我們在六枝特區民政局的支持下修建了620平方米的農民文化廣場。如今走進每個村民組,一幅幅欣欣向榮的美麗新農村畫卷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凝心聚力再啟航,砥礪奮進續華章。大壩村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我有了新的思路:我們採取近遠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首先實施了86戶小康菜園工程,改建維修小康水池(井)5口;然後經過組織村支兩委及村民代表商議,我們決定擴大規模種植市場看好的蜂糖李等經果林。

韋仕蘭(右一)指導村民種植蜂糖李心動不如行動。我馬不停蹄帶著48人到鎮寧自治縣六馬鎮蜂糖李種植基地實地考察學習。經過村民們去冬今春的揮鋤流汗種植,81450株蜂糖李落戶大壩村。   民生無小事,歷歷見初心。我們與村民的一次次促膝談心,我們組織推進的項目一個個落地,我用真情、真心換得了村民的信任。

整理 郭府祥

編輯 王琳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把初心鐫刻在教育扶貧的路上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羅老師,我已經知道這個消息啦!謝謝你的關心,我現在已著手複習,爭取這次考取自己想要的事業單位。」沒過多久,胡滴滴的好消息又在我的手機上響起:「羅老師,我報考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城鎮建設規劃管理所,已進入了公示期,待公示期滿後,就正式上班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一個先鋒 一面旗幟|六枝特區牂牁鎮半坡村第一...
    2017年3月,我初到六枝特區牂牁鎮半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那時,看到這個偏遠落後的村寨,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在這裡將會經歷什麼?能為這個落後的村寨帶來什麼?我開始每天和村支「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深入村組走訪,幾天下來,同事都笑我臉黑了一圈,還瘦了不少,還勸告我說:「時間還長,不要急,慢慢來」,我只能笑著回答「早一天了解清楚就能早一天幫上忙」。用了半個月,終於走遍了半坡村9個村民組570多戶農戶,對村各方面情況有了一個總體的認識。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由於自然條件影響,郭家寨村是全特區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雖然只有6個村民組,可是多民族雜居,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十分緩慢。我駐村後忙於工作很少回家,和家人一個月也見不了幾次面,特別是妻子在2018年6月生二胎時,直到她被推進手術室後,我才氣喘籲籲地趕到醫院,內心非常愧疚。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路上 不辭辛苦丨六枝特區新華鎮王家衝村同步...
    我叫劉安貴,今年46歲,是六枝特區自然資源局一名職工。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六枝特區新華鎮王家衝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部分村民要求過高,個別群眾爭當貧困戶,有的村民對扶貧政策理解有偏差等等,這些問題造成村民對村幹部怨氣大。針對這些情況,我及時和村支兩委成員交流思想,推心置腹地交換意見,開誠布公地亮明觀點,引導和帶領大家以脫貧攻堅為重,切實把村支兩委班子思想統一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上來。
  • 「我的扶貧故事」肩負使命 趕上女兒的最後一程丨六枝特區中寨鄉...
    我叫安仕平,今年44歲,中共黨員,是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中寨鄉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安仕平(右)動員貧困戶參與三變2016年8月,我由鄉計生辦調整到鄉扶貧工作站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當時就深感任務艱巨且責任重大,想到既然是組織和領導的安排和信任,我就必須努力認真地做好,於是馬上就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就是我的家,你們都是我的親人」|原六枝...
    我叫勾曉月,是六枝特區新場鄉綜治辦工作人員,也是廣大扶貧幹部之一。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根據鄉黨委政府的安排,我來到了新場鄉落龍村工作,成為了一名駐村扶貧幹部。落龍村距鄉政府駐地5公裡,屬於省級三類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養豬助脫貧丨六枝特區關寨鎮西克村村民馮平
    我叫馮平,今年30歲,是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關寨鎮西克村6組村民。2010年6月,我在六盤水實驗二中參加高考被大學錄取。我本想和同齡人一起去上大學,可父親突然被查出尿毒症,去醫院透析不僅花了很多錢,預後還不知道會怎樣。
  • ...我是貧困戶家裡的常客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一幼兒園教師趙冊貴
    我叫趙冊貴,今年32歲,是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一幼兒園教師。  2017年6月,根據組織安排,利用工作之餘到月亮河鄉郭家寨村田家寨組開展扶貧工作。一天,我與同事一起走訪貧困戶結束時準備回學校,行走在狹窄的小路上,遇到一群水牛過路,同事穿的是一件紅色的衣服。水牛看到了紅衣便睜著大大的眼睛、頂著長長的彎角向我們衝了過來,還好我們反應及時避讓了水牛,差點被頂下了高坎。
  • 產業唱「主角」 致富「看點」多|六枝特區產業扶貧工作掠影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六枝特區把產業扶貧作為保證脫貧質量的根本之策,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謀劃布局鄉村旅遊、生態畜牧等特色產業項目,走出了一條接地氣、見實效、暖民心的產業脫貧之路。回想從前,巖腳鎮田家寨村民王勇感慨地說。自從巖腳小城鎮建設啟動後,就成了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王勇從中嗅到商機辦起農家樂,並藉此實現了增收。  像王勇這樣,依託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跳出傳統種植業吃上旅遊飯的農民,在六枝特區已不是少數。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的春風暖了家|六枝特區中寨鄉補許村胡國東
    我叫胡國東,今年28歲 ,是六枝特區中寨鄉補許村的村民。我從小生活在被病魔浸寒得困苦不堪的家庭中,父親患有心臟病 ,長期反覆發作,家中的每一分錢幾乎都用於為父親求醫買藥。於是在2013年,家裡就買了一群黑山羊來放養,他因腿腳不靈便,只能藉助騎馬攆著羊群,有一天不小心又從馬背上摔下來,導致腰椎粉碎性骨折,這給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我家在2014年經上級部門核查審批被評定為貧困戶後,黨和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猶如一陣陣春風溫暖了我貧寒的家。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戰貧困|六枝特區新窯鎮洗馬河村陳進朝
    我叫陳進朝,家住六盤水六枝特區新窯鎮洗馬河村楊柳灣組。2014年我一家共8口人,因我是殘疾人行動不便,妻子又常年多病,生產生活較閒難,被列入新窯鎮洗馬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插上貧困戶的標籤後,我心裡很不是滋味,身殘志不殘,決心找點事情做,決戰貧困,把家庭經濟搞上來,自家脫貧致富後,幫助更多的殘疾人擺脫貧困。陳進朝飼養的黑山羊錢在白巖,不苦不來。我幹起了買賣牛馬的生意,風裡來雨裡去,跑遍六盤水境內的所有牛馬市場,收購適合的拉到湖南賣。幾年來生意還不錯,每月要賣出共80餘頭牛或馬,純賺共萬餘元錢,日子開始好過起來,甩掉了貧困帽。
  • 「我的脫貧故事」好生活如蜜般香甜丨六枝特區新窯鎮聯合村村民沙...
    我叫沙厚祥,居住在六枝特區新窯鎮聯合村河尾巴組。多年前,我家裡很苦,居住在一間窄小的瓦房裡,我弟兄姊妹3人尚小還在讀書,父母親成天臉朝黃土背朝天在幾畝薄土上「刨」,生產出來的糧食一年到頭來還不夠餬口。幾年來,我用我在浙江打工時學得的木材加工技術,做起了木匠的行當,起初是在家附近做些人情活,做著做著名氣大了,方圓幾十公裡外都有人找上門來出錢定做。做木匠生意好了,我的錢包鼓了起來,幾年來共收入幾萬元。  有點錢,新建房子的想法日益迫切。
  • ...故事」六枝特區新場鄉黑塘村上街組村民唐安定:搬遷住進新房子...
    我是唐安定,今年 48 歲,原居六枝特區新場鄉黑塘村上街組。從小家庭貧困,初中尚未畢業的我獨自到浙江一帶打拼。34 歲那年,我與惠水縣的布依族姑娘楊石英結婚成家,隨後生了一雙兒女。4 年前,我攜妻兒回到家鄉。
  • 「我的扶貧故事」茶花村是我的第二故鄉,村民是我的親人丨赫章縣輔...
    我叫陳松,赫章縣統計局幹部,2018年7月,我秉著「以扶貧為己任,視群眾為親人」工作態度,來到深度貧困村輔處鄉茶花村任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  用心用情幫扶,換來群眾認可。2019年12月26日,我打電話給吳長清宣傳就業政策,他用微弱的聲音告訴我,他從樓上摔下來了,我立即趕到他家,幫他聯繫車、聯繫醫院,抬他上車,他特別感動,後來每次到他家,對我特別熱情,一個勁的感謝我,總要做飯給我吃。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我用真心換來了真情丨望謨縣樂元鎮樂...
    「在我們面前,他沒一點架子,做事認真,為我們做了很多好事,就像是我的親人一樣。」在樂元村,聽到村民這樣的評價,我真的很感動。我叫毛武雲,2018年3月,因樂元村缺一名駐村幹部,作為黨員的我主動請纓到樂元村駐村,同時兼顧安監站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汗水換來村民的幸福生活丨從江縣丙妹鎮長灘村...
    我駐村後領取的第一塊牌子就是「後進村黃牌」。 我堅信一切都是靠幹出來的,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工作方法,走訪全村農戶,深入了解貧困戶的貧困程度及致貧原因和非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廣泛聽取群眾對本村產業發展、村容寨貌建設等存在問題的意見建議。
  • 「我的扶貧故事」你不脫貧 我不離開丨水城縣阿戛鎮原中壩村支部...
    我是黃富銀,現在是以朵街道住武社區第一支書。五年前,大學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回到了道路崎嶇泥濘的貧困村子—貴州六盤水水城縣阿戛鎮中壩村,變身成為一名村文書,開啟了我的扶貧歷程。大學畢業後原本可以留在外面工作,已經考取了六枝特區事業單位的我,一想到家鄉的貧困面貌還未扭轉,便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一種莫名的力量驅使我放棄六枝的工作,選擇了回來。中壩村是一個邊遠的貧困村,全村共有14個村民組,1200餘戶村民,在2015年的時候,貧困戶就有490餘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脫貧者也是幫扶人|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
    我叫肖池彬,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代理主任。我家曾經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能夠以脫貧者和扶貧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到脫貧攻堅戰這場偉大的戰役中,用自己的力量來反哺家鄉,自己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2017年,我參加花橋村民委競選,並被任命為花橋村民委副主任、代理主任,成為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花橋萬畝大壩有豐富的耕地、林地資源,我認為只有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稻、果蔬等短平快優勢特色產業,才能持續的帶動全村村民,特別是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於是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抓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上。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熊義:用辛苦指數換來村民幸福指數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熊義:用辛苦指數換來村民幸福指數 2020-08-2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劉安貴:攻堅路上 迎風前行
    我叫劉安貴,今年46歲,是六枝特區自然資源局一名職工。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六枝特區新華鎮王家衝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 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部分村民要求過高,個別群眾爭當貧困戶,有的村民對扶貧政策理解有偏差等等,這些問題造成村民對村幹部怨氣大。針對這些情況,我及時和村支兩委成員交流思想,推心置腹地交換意見,開誠布公地亮明觀點,引導和帶領大家以脫貧攻堅為重,切實把村支兩委班子思想統一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