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2020-12-22 天眼新聞

常言道,「妻齊心,其利斷金」。這句話在我們夫妻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 我叫胡中友,1988年1月生,重慶南川區人。2010年7月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後,先是入職貴州水礦集團,2013年3月考入六枝特區電視轉播臺。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

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由於自然條件影響,郭家寨村是全特區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雖然只有6個村民組,可是多民族雜居,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十分緩慢。我駐村後忙於工作很少回家,和家人一個月也見不了幾次面,特別是妻子在2018年6月生二胎時,直到她被推進手術室後,我才氣喘籲籲地趕到醫院,內心非常愧疚。後來,當小孩歲半會走路後,妻子為了不拖我的後腿,咬牙把小孩託付給嶽父嶽母照料,於今年年初來到偏僻的郭家寨村擔任村文書,和我共同駐村扶貧。

胡中友在為村民送去農資物資作為第一書記,我非常清楚,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關鍵是支部;而黨建關鍵就是建設富有活力的支部班子,激發黨員責任感,抓好黨員發展工作。截至現在,我們共發展正式黨員1名,預備黨員2名,積極分子1名。同時,我還根據村裡缺乏特色支柱產業實際,把培育富民產業作為精準扶貧治本之策,根據農戶意願,我們爭取到扶貧項目2個,發放生豬60頭、土雞1000隻,增加群眾收入10萬餘元;組織種土豆40畝,增加群眾收入萬餘元;對接扶貧部門,爭取先關補助75000元,覆蓋貧困群眾84戶259人,對接雙文種養殖合作社,支付76戶農戶2018年分紅1.7萬元。作為全村領頭人,村兩委幹部,包括我妻子羅穎,人人都把村民大事小情放在心上。如村民劉順國長期打臨工,妻子唐啟珍患肺結核肺穿孔,四個孩子上學,家裡困難,我們就為他家申報了農村低保,每月增加收入1200元;又如貧困戶李文華,2018年底治療腦瘤花了10多萬元,我除了幫他按規定報銷8萬多元外,又給他爭取大病統籌救助5千元和他全家低保……踐行初心使命,舍小家為大家,能為脫貧攻堅奉獻青春和汗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陶玉鑫

編輯 張良勝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情換來村民的信任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大壩...
    我叫韋仕蘭,是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月亮河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28日,42歲的我挑起了省級深度貧困村——月亮河鄉大壩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的擔子。當時,全村457戶1796人中有202戶是建檔立卡戶,貧困人口達795人。
  • 「我的扶貧故事」把初心鐫刻在教育扶貧的路上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現就業於月亮河鄉人民政府辦公室的胡滴滴我叫羅開學,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二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已紮根農村教育30餘載。回想過去的教育點滴,有喜有悲,有笑有淚……2017年6月,黨中央在貧困山區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後,身為人民教師的我,又多了一個身份——幫扶責任人。當時,我深知脫貧攻堅是為貧困家庭辦好事、解難題的惠民工程,雖然教學任務重,但心裡釋然,發誓,再重也要扛著,並在工作之餘,也要去他們家走一走、看一看、幫一幫,促他們早日脫貧。
  • ...我是貧困戶家裡的常客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一幼兒園教師趙冊貴
    我叫趙冊貴,今年32歲,是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一幼兒園教師。  2017年6月,根據組織安排,利用工作之餘到月亮河鄉郭家寨村田家寨組開展扶貧工作。  記得開始下村的時候,我沒有車,每一次走訪都要從花德河坐中巴車到郎岱,再從郎岱打摩託車去村裡。走訪結束又打電話叫摩託車去接,然後再坐中巴車回單位。  到了寒冷冬天,郭家寨村總是陰雨濛濛。當時村裡的部分道路還是泥巴路。
  • 「我的扶貧故事」肩負使命 趕上女兒的最後一程丨六枝特區中寨鄉...
    我叫安仕平,今年44歲,中共黨員,是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中寨鄉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安仕平(右)動員貧困戶參與三變2016年8月,我由鄉計生辦調整到鄉扶貧工作站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當時就深感任務艱巨且責任重大,想到既然是組織和領導的安排和信任,我就必須努力認真地做好,於是馬上就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一個先鋒 一面旗幟|六枝特區牂牁鎮半坡村第一...
    2017年3月,我初到六枝特區牂牁鎮半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那時,看到這個偏遠落後的村寨,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在這裡將會經歷什麼?能為這個落後的村寨帶來什麼?我開始每天和村支「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深入村組走訪,幾天下來,同事都笑我臉黑了一圈,還瘦了不少,還勸告我說:「時間還長,不要急,慢慢來」,我只能笑著回答「早一天了解清楚就能早一天幫上忙」。用了半個月,終於走遍了半坡村9個村民組570多戶農戶,對村各方面情況有了一個總體的認識。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路上 不辭辛苦丨六枝特區新華鎮王家衝村同步...
    我叫劉安貴,今年46歲,是六枝特區自然資源局一名職工。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六枝特區新華鎮王家衝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部分村民要求過高,個別群眾爭當貧困戶,有的村民對扶貧政策理解有偏差等等,這些問題造成村民對村幹部怨氣大。針對這些情況,我及時和村支兩委成員交流思想,推心置腹地交換意見,開誠布公地亮明觀點,引導和帶領大家以脫貧攻堅為重,切實把村支兩委班子思想統一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上來。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就是我的家,你們都是我的親人」|原六枝...
    我叫勾曉月,是六枝特區新場鄉綜治辦工作人員,也是廣大扶貧幹部之一。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根據鄉黨委政府的安排,我來到了新場鄉落龍村工作,成為了一名駐村扶貧幹部。落龍村距鄉政府駐地5公裡,屬於省級三類貧困村。
  • 「講扶貧故事」親人別離未盡孝 兄弟並肩戰扶貧
    親人別離未盡孝 兄弟並肩戰扶貧柳樹口鎮神直村位於晉城市區的東面,距晉城市區30公裡,全村86戶226口人,貧困戶16戶,屬整村貧困村。2019年,在還有一星期就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晉城市委辦公室領導對邱興勝說駐村隊員人手不夠,邱興勝二話不說接派任務,被派駐到柳樹口鎮神直村擔任第一書記兼工作隊員。
  • 產業唱「主角」 致富「看點」多|六枝特區產業扶貧工作掠影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六枝特區把產業扶貧作為保證脫貧質量的根本之策,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謀劃布局鄉村旅遊、生態畜牧等特色產業項目,走出了一條接地氣、見實效、暖民心的產業脫貧之路。  像王勇這樣,依託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跳出傳統種植業吃上旅遊飯的農民,在六枝特區已不是少數。   六枝特區不僅有旖旎秀美的自然風景,還有悠久神秘的夜郎文化,發展生態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水鄉深處是我家丨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駐村第一...
    我叫肖亮,2016年4月,52歲的我,受貴州警察學院黨委和省直工委安排,赴貴州黔南州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找路子,我帶著鎮村幹部多次到貴陽、遵義、以及省外先進的扶貧產業項目取經學習,跑項目、招客商、引資金,堅定地邁開了步子,尋找適宜當地發展的富民產業。  四年多時間裡,多次到北京、天津、鄭州等地招商引資,先後組織鎮村幹部赴貴陽、遵義、畢節、六枝等地實地考察了二十多個項目,並邀請了二十多個企業前來村裡考察。
  • 「我的扶貧故事」從資料員到駐村幹部丨正安縣市坪鄉粗石村駐村...
    剛到鄉政府報導,在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到扶貧辦工作,那時的扶貧辦只有我和主任兩個人,那時的扶貧工作才開始,從上到下都還沒摸清路子,算是摸著石頭過河。走訪群眾 2016年5月,鄉扶貧工作因為一次大檢查,全鄉貧困戶來了一場大清查。鄉黨委政府立行立改,召集全鄉幹部在各村組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從這一天起,我算是真正的接觸了到基層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我叫餘江民,苗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是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三組村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在部隊服役,退伍後,於2018年被聘任為加榜鄉扶貧助理,2019年7月,經組織安排,擔任加榜鄉平妹村駐村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結合袁宗林一家的生活實際情況,我主動對接,為他家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9年初,袁宗林一家搬到了匯川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學堂堡社區。   如今,孩子就近上學,家人看病無憂,袁宗林也在社區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根植人民 用心用情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丨開陽縣南龍...
    我叫吳遠學,是貴陽市網信辦網評科副科長。2018年3月底,被選派到開陽縣南龍鄉翁朵村,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長。我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從駐村投身扶貧那天起,我就暗暗立下誓言:「翁朵村不實現整體脫貧,我就絕不離開」。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的春風暖了家|六枝特區中寨鄉補許村胡國東
    我叫胡國東,今年28歲 ,是六枝特區中寨鄉補許村的村民。我從小生活在被病魔浸寒得困苦不堪的家庭中,父親患有心臟病 ,長期反覆發作,家中的每一分錢幾乎都用於為父親求醫買藥。2017年,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父母,加上我覺得長期在外面打工不是長久之計,於是我就決定在家搞點事情做,正好這時 ,政府有一項搞養殖的扶貧政策,在鄉政府和村領導的關心幫助下,他們給我出主意,傳技術,並給予資金扶持,就建起了一個有11頭牛的小養殖場。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4餘載,付出再多辛苦都值得︱水城縣新街鄉...
    我叫朱琨,是水城縣委辦公室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來到新街鄉新街村駐村。剛來駐村的時候,群眾和村幹部以為我這個城裡來的幹部不過是走走過場,很多人對我持懷疑和觀望態度。好幾次入戶走訪,一句「我窮我的,關你什麼事」,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也正是因為這樣,更加激勵了我幹好扶貧工作的決心和信心。村民楊建奎家曾是村裡房子最破舊的建檔立卡戶,木結構的老房子到處是裂縫,一下雨就怕它倒了,一家人提心弔膽。我通過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他家住進了以朵街道辦住武社區安置點的新房,如今他們的生活很幸福。
  • 「我的扶貧故事」把百姓裝進心裡丨望謨縣麻山鎮岜叢村駐村第一...
    我叫楊國強。2018年,我受組織委派,從黔西南州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到望漠縣麻山鎮岜叢村駐村扶貧,擔任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在這三年時間裡,我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體成員共同努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共搬遷村民404戶,1600人,完成整村搬遷任務,實現全村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衝鋒在扶貧路上的脫貧「戰士」丨貓洞鄉龍都村駐...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深入一線,嚴守工作崗位、忠誠履職、埋頭苦幹、傾情奉獻,深入走訪群眾,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朱仲友是貓洞鄉龍都村黑巖組的村民,也是村裡的一名老黨員,家庭經濟條件十分糟糕,住房也不安全。其長子朱啟貴還是個肢體殘疾人,朱仲友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