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哺乳動物腦V-ATPase結構

2020-12-14 科學網

科學家解析哺乳動物腦V-ATPase結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4 15:20:26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John L. Rubinstein研究團隊解析了哺乳動物腦中V-ATPase的結構。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31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與SidK(軍團菌嗜肺菌效應蛋白)的相互作用分離了均質的大鼠腦V-ATPase。建立冷凍電鏡原子模型,將酶的ATP:質子比定義為3:10,並揭示了膜區域中酵母亞基f的同源物,研究人員將其初步鑑定為RNAseK

C環包圍著斷裂的ATP6AP1 / Ac45ATP6AP2 / PRR的跨膜錨定子,後者是(原)腎素受體,在其他情況下,它參與Wnt信號傳導和調節血壓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 。

這種結構顯示了ATP6AP1 / Ac45ATP6AP2 / PRR如何使酶的催化區和膜區組裝。

據介紹,在神經元中,將神經遞質裝載到突觸小泡中會消耗來自質子泵傳送的囊泡或液泡型腺苷三磷酸酶(V-ATPase)的能量。這些膜蛋白複合物具有許多亞基亞型,這使它們的分析變得複雜。

附:英文原文

Title: Structure of V-ATPase from the mammalian brain

Author: Yazan M. Abbas, Di Wu, Stephanie A. Bueler, Carol V. Robinson, John L. Rubinstein

Issue&Volume: 2020/03/13

Abstract: AbstractIn neurons, the loading of neurotransmitters into synaptic vesicles uses energy from proton-pumping vesicular- or vacuolar-type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s (V-ATPases). These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es possess numerous subunit isoforms, which complicates their analysis. We isolated homogeneous rat brain V-ATPase through its interaction with SidK, a Legionella pneumophila effector protein.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allowe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tomic model, defining the enzyme’s ATP:proton ratio as 3:10 and revealing a homolog of yeast subunit f in the membrane region, which we tentatively identify as RNAseK. The c ring encloses the transmembrane anchors for cleaved ATP6AP1/Ac45 and ATP6AP2/PRR, the latter of which is the (pro)renin receptor that, in other contexts, is involved in both Wnt signaling and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that regulates blood pressure. This structure shows how ATP6AP1/Ac45 and ATP6AP2/PRR enable assembly of the enzyme’s catalytic and membrane regions.

DOI: 10.1126/science.aaz2924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3/1240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發現兩種新的哺乳動物物種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發現兩種新的哺乳動物物種 來源:cnBeta.com • 2020-11-09 16:28:14 據外媒CNET報導,在對動物的新組織樣本進行DNA測試後,科學家確定在澳大利亞南部發現了兩種新的哺乳動物物種
  • 科學家發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奇怪哺乳動物
    據外媒CNET報導, 科學家表示,他們對一種6600萬年前的負鼠大小的哺乳動物的奇怪外表感到困惑,這種哺乳動物被稱為Adalatherium --譯為 "瘋狂的野獸"。
  •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產生初級意識  CHEN • 2020-09-30 10:02:11 來源:前瞻網
  • 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徐放副研究員介紹道。 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對於神經科學中重要的模型動物斑馬魚以及小鼠的腦圖譜解析,中國的科學家做出了世界前列的工作。
  • 當抑鬱、自殺成為都市人通病……也許你需要一顆「幸福腦」
    心理幹預加藥物治療是長期以來人們應對這些精神類疾病的主要手段,而隨著腦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對人類腦部的功能機制研究不斷深入,未來,通過精準有效的神經調控緩解甚至治癒這些困擾人類的「頑疾」,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中科院院士段樹民就是在為這一理想早日實現而努力奮鬥的一名科學家。
  • 動物的壽命和什麼有關,為什麼哺乳動物的壽命相差很大?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是120歲,海龜是150歲,牛是30歲。這些物種的壽命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的最大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約為10-14年;馬的生長期為5年,壽命為25-35年。人類也是哺乳動物。
  • 重磅:艾倫研究院發布單細胞解析度水平的小鼠腦3D圖譜——CCFv3
    科學家近期手動繪製的一份小鼠全腦3D結構圖譜《艾倫研究院小鼠大腦共同坐標框架》(Allen Mouse Brain Common Coordinate Framework,CCFv3, https://portal.brain-map.org/)已經精確到了單個細胞的層面
  • 新發現的大腦結構解釋了為什麼一些鳥類如此聰明 甚至可能有自我意識
    但它們缺乏新皮層--哺乳動物大腦中發生工作記憶、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區域--長期以來一直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現在,研究人員在鳥類大腦中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微電路排列,可能類似於哺乳動物的新皮層。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其他研究人員也將這一區域與意識思維聯繫起來。 這兩篇論文已經被譽為是突破性的。
  • 科學家解析出過渡狀態下90S小核糖體亞基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科學家解析出過渡狀態下90S小核糖體亞基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17:36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課題組解析出過渡狀態下90S小核糖體亞基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 科學家解析β-arrestin與福莫特羅結合β1-腎上腺素受體的結構
    科學家解析β-arrestin與福莫特羅結合β1-腎上腺素受體的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8 22:12:29 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Christopher G.
  • 科學家解析DT-061與異源三聚體PP2A亞基結構
    科學家解析DT-061與異源三聚體PP2A亞基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2 14:51:10 美國密西根大學Goutham Narla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據科學家研究,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2.25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但實際上,哺乳動物的故事開端比這還要早許多。(許多科學家認為,雖然今天的龜鱉目頭骨上沒有任何額外的開口,但它們的祖先卻有。)
  • 研究解析人類ACAT1四聚體結構
    研究解析人類ACAT1四聚體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4 23:55:4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李曉淳研究組解析了nevanimibe結合下的人類ACAT1四聚體結構
  • ...般「補」腦?科學家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重塑神經功能
    像女媧補天般「補」腦?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
  • 上海腦科學家破解了關鍵神經機制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腦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破解了其中的秘密!2021年1月8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腦科學中心於國際權威雜誌《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題為《恐懼記憶重現的突觸輸入聯合性機制》研究論文(影響因子16.693)。
  • 走進腦科學:腦科學基本領域有哪些?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腦科學家正在使用某些特徵來定義腦細胞類型,根據它們打開和關閉的基因、詳細形狀、所連接的大腦區域及其獨特的電行為來對細胞進行分類。接下來的艱巨任務是將所有這些信息放在一起,以基於所有這些屬性來定義大腦的整個全息圖像到底是什麼樣的。2. 腦細胞:神經元如何互相交談的?
  • 致病性α-突觸核蛋白細絲結構獲解析
    致病性α-突觸核蛋白細絲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8 18:06:11 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ichel Goedert和Sjors H. W.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光遺傳學之父新作編碼神經元
    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文稱,之前那些表明6mdA存在於哺乳動物細胞中的研究很可能是汙染了,而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種修飾存在於哺乳動物中。2,著名華人教授Science發文:一種新技術能對細胞進行遺傳重編程,構建人造結構來源:生物通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技術,可以對細胞進行重新編程,病使用科學家提供的合成材料來構建能夠在體內執行功能的人造結構。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的最好方式,是掌握「3把鑰匙」
    著名的腦科學家、心理學教授洪蘭說,在統計學上,腦袋大小和聰明的關係係數只有0.34,只有12%的IQ可以歸因到腦體積的大小。舉個例子,我們普通人的腦重大約在1400g,愛因斯坦的腦重才1230g,大文豪屠格涅夫腦重為2012g。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受損神經修復和功能重塑新方案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本報訊(見習記者何靜)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躍軍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團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張素春研究團隊合作,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